提前准备好详细的教案可以让我们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和差异,提供个性化的教学服务,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在课堂上更清晰地传达知识和技能,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篇1
?始得西山宴游记》
一、教学目标:
1、 体会柳宗元滞留永州时的一次心灵苦旅,从“恒惴栗”而麻木于山水到“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天人合一境界,精神上的自救。
2、 了解西山特点和她在柳宗元心中的位置及作用。
二、教学方法:诵读法、研习法、比较法
三、教学过程:
1、导入:今天非常荣幸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五板块“像山一样思考”的第三专题“感悟自然”的一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说到感悟自然,老师在备课时想”一句来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谓的参禅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懂吗?说说看法。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柳宗元和他笔下的西山,感受一下山水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感悟。
2、关于柳宗元,大家比较熟悉,曾学过什么作品?介绍因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xx年和那时创作的《永州八记》。
附:作者简介柳宗元(73-819),字子厚,唐代河东(今山西省永济)人,人称“柳河东”。晚年贬为柳州(今广西柳州)刺史,故又称“柳永州”。他是唐代杰出的思想家、文学家,与韩愈同为当时古文运动的领袖,同是“唐宋八大家”之一。贞元九年(793),柳宗元进士及第。公元8xx年,他参加了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升任礼部员外郎,积极从事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改革。但为时不久,就在其政敌联合反击下而失败,受到残酷迫害,先是被贬为永州(今湖南省零陵县)司马;十年之后,又改任为柳州刺史。柳宗元在中唐的文坛上与韩愈齐名。他能诗善文,成就很高。他的散文包括论说、寓言、杂文和游记等类,文笔犀利,含义深刻,形象生动,气势奔放。就游记而言,他是唐代一位集大成的刻画山水的能手。一方面,他通过自己敏锐的观察,深入的体会,运用简洁概括、鲜明生动的语言,精细而准确地把那些易于被人忽视和遗忘的自然景色画图般地再现出来,给读者一种亲临其境的真切之感;另一方面,他在描写山水木石、鸟兽虫鱼的声色动静时,往往将自己横遭贬滴、饱受压抑的境况渗透在里面,达到情景交融的地步,从而曲折地反映了中唐黑暗的社会现实。他的作品收入《柳河东集》。 解题。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后,一十年内到处搜奇觅胜,写出一系列刻划入微又托意深远的山水游记。其中最著名的是《永州八记》《始得西山宴游记》是《永州八记》的第一篇,起着开宗明义、领带各篇的作用。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3、点名朗读,正音,集体朗读。老师曾布置大家预习,整理出不懂的语句进行交流。
4、文本探讨:
请大家找出带有“始”的几个句子,朗读,参考注释,理解意思及作用
作者宴游了几次?(西山宴游和众山宴游)
a、我们先看第一次宴游。朗读“其隙也……起而归。”
提问: 你感觉那时候的柳宗元是什么样子的?(快乐与否要找出证据)
可以引导的是:
1)、漫漫游,毫无目的的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
2)、去的那些地方或是高山,或是深林,或是幽泉,都是人迹罕至之所,都是阴森之所,似乎有躲开众人的嫌疑;
3)、到那也不怎么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也不怎么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
4)、他说“意有所极,梦也同趣”,那就是“日有所思,日有所梦”,他梦见什么?(可以又学生任意发挥)
(也可以引导:他宴游众山的时候有什么目的?也就是醉一场梦一场吧?;也可以引导“恒惴栗”这一语。)
总结:这里的柳宗元是快乐其表,忧伤其里;山水只是他发泄的一个对象,只是他逃避现实的一个面具而已。那时候的山,那时候的水,洒满了他的泪,但那山还是那山,那水还是那水,谁能读懂他深入骨髓的痛苦?谁能让他走出忧伤?
朗读总结。
b、 那西山宴游又如何呢?
朗读次段。
柳宗元认为西山有什么特点。(怪异、特立)什么意思?
你能用有关的语句加以说明吗?
1)、险(过、缘、斫、焚)
2)、高(皆在衽席之下)
3)、空阔(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4)、独立(不与培娄为类)
面对这样的西山,他有什么样的表现?(颓然就醉,乐不思归;那为什么乐不思归?)
这时候的西山还是山吗?那是什么?
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c、从众山到西山,你看到柳宗元的变化了吗?用你的语言表达一下。
d、那么柳宗元是否由此开始真正找出了“惴栗”,走向精神上的豁达与强大了呢? 补充资料: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永州xx年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e、请学生总结:作者所写的两段文字前后所构成的关系:(重点) 对比。如何对比?请从游之方式、游之对象、游之心理感受等加以总结归纳。
f、探究:作者怎样用比照映衬来写西山之景?
预习作业:积累古汉语知识
1、给加点的字注意。
衽席( ) 灏气( ) 颓然( ) 岈然洼然( ) 引觞满酌( )
2、解释下列句子中词语的意思。
①居是州,恒惴粟。(恒惴粟: )
②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施施: )
③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徒: )
④意有所极,梦亦同趣。(极: )
⑤樊援而登,箕踞而遨,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箕踞: )
⑥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接: )
⑦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培塿: )
⑧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释: )
⑨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向: )
3、说说下列两句中“乎”字的不同用法。
①游于是乎始
②洋洋乎与造物者游
4、下列加点词解释无误的一项是。( )
a.是州(是一个州) 其隙也(空闲)
b.入深林,穷回溪(穷尽) 穷山之高而止(贫瘠)
c.醉则更相枕而卧(更加) 如指异之(通“旨”)
d.意有所极(到) 外与天际(接)
5、《始得西山宴游记》选自《 》,写于作者 被贬到永州的第五年,是“ ”的第一篇。
6、本文写作者偶识西山的欣喜,写西山形势的 ,气象的 ,写宴饮之乐,写与自然的融合,表露了作者的 情怀。
7、从审美的角度看,你认为“西山”之景美不美?请说出点理由。
读选文,回答问题:
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粟。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日与其徒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到则披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意有所极,梦亦同趣。觉而起,起而归。以为凡是州之山有异态者,皆我有也,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
8、找出本段中的通假字。
9、翻译下列句子。
①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②以为凡是州之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③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10、分析“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句中带点三字的妙处。
11、将此段分为三层,并写出层意。
⑴
⑵
⑶
12、本文虽题为写“西山”,但篇首第一段却从他处着笔,极言平日游览之胜,这样写有何作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篇2
教材简析
?始得西山宴游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一篇散文,为《永州八记》的第一篇。此文记叙了作者发现和宴游西山的经过,描写了西山的怪特,抒发了对怀才不遇愤懑和现实丑恶的无奈之情。
教学目标
1、积累文中出现的常用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如惴栗、隙、趣、徒缘、斫、箕踞、际、志以及而、乎、其等;
2、疏通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理解第一段不直接写西山的妙处;
3、领会西山之怪特美与作者遭遇挫折却不甘沉沦的人格之美及二者是如何相互映照的,感悟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天人合一的境界。
教学重点
即目标3。
教学难点
理解文中景物和作者情感的关系。
课前准备
学生上网了解柳宗元的生平和被贬永州的情况。老师做好教学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于当年还是穷乡僻壤的黄州,驾一叶之扁舟夜游赤壁,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感悟到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取之无禁,用之不竭,终于从被贬谪的苦难中解脱出来。
同样是被贬谪的柳宗元,游览山水时是否也有感悟呢?若有,那他又有什么感悟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柳宗元的《永州八记》之首篇《始得西山宴游记》,跟随作者去看看,他当年看到了永州什么样的山水?看到这些山水后会有什么感悟?
二、听师范读,整体感知。
听老师范读,把握下列字词的正确读音,思考首段写了什么?是否写西山的山水?若不是,文章哪些文字是写西山的山水?(ppt)
僇(lù)人 惴(zhuì)栗(lì) 施施(yíyí) 斫(zhuó) 榛(zhēn)莽 茅茷(fá) 衽(rèn)席 岈(xiā)然 垤(dié) 攒(cuán)蹙(cù) 培塿(pǒu lǒu) 颢(hào)气
明确:首段主要是写作者游览永州的其它山水,第二段才写游览西山。
三、研读首段,理解作者游它山之情。
过度:文章标题是《始得西山宴游记》,有人说文章直接写游西山就是了,为什么还要花三分之一的篇幅去写游其它山水?第一段删去不是更好吗?
这个问题是有一定难度的,我们可以先放一放。我们可以先看看第一段到底写了些什么?
是否可以这么去思考:写景一般是为抒情服务的,作者游是州之山水之前是什么心情?从哪里可以看出?作者游是州之山水之后是什么心情?从哪里可以看出?
(一)游是州之山水前之心情
1、你怎么理解恒惴栗?可以改成常惴惴吗?
明确:恒,是经常、常常的意思,但恒与常常又有所不同,恒,还有永久的、连续不断的意思,而常常则是有间隔的。惴惴,只是表明不安的样子,但惴栗一个栗字将惴的情状战栗显现出来了。
2、怎么理解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可以将漫漫改为慢慢吗?
明确:施施而行,是慢慢地行走的意思。施施,慢步缓行的样子。漫漫而游,是无拘无束地游,漫无目的地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漫漫,漫无目的不受拘束的样子,强调的是一种精神状态,若改漫漫为慢慢,一则少了漫无目的的意思,二则与施施语义重复。
3、补充写作背景(ppt):
柳宗元出身官宦家庭,少有才名,早有大志。
贞元九年(793),20岁的柳宗元考中进士,十四年(25岁)登博学鸿词科,授集贤殿正字。一度为蓝田尉,后入朝为官,积极参与王叔文集团政治革新,迁礼部员外郎。永贞元年(805)九月由于顺宗下台、宪宗上台,王叔文领导的永贞革新失败,柳宗元(32岁)和刘禹锡以及其他革新派人士都随即被贬。宪宗八月即位,柳宗元九月便被贬为邵州(今湖南邵阳市)刺史,行未半路,又被加贬为永州(今湖南零陵)司马(太守的属官)。这次同时被贬为司马的,还有七人,所以史称这一事件为二王八司马事件。
永州地处湖南和广东交界的地方,当时甚为荒僻,是个人烟稀少令人可怕的地方。和柳宗元同去永州的,有他67岁的老母、堂弟柳宗直、表弟卢遵。他们到永州后,连住的地方都没有,后来在一位僧人的帮助下,在龙兴寺寄宿。由于生活艰苦,到永州未及半载,他的老母卢氏便离开了人世。
柳宗元被贬后,政敌们仍不肯放过他。造谣诽谤,人身攻击,把他丑化成怪民,而且好几年后,也还骂声不绝。由此可见保守派恨他的程度。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
4、由此可见作者游是州之山水之前是什么心情?第一句和第二句在语义上是什么关系?
明确:从恒惴栗可以看出,身为僇人的作者被贬谪到永州后是持续处在心惊胆颤、忧惧不安的状态中。从施施而行,漫漫而游看,作者为了缓解这种压抑的心情,往往故作轻松,悠哉游哉漫无目的地游山玩水。
第一句和第二句是因果关系,正是因为内心苦闷,所以想借助游山玩水来排解心中的忧愁。
(二)游是州之山水后之心情
1、请一生读作者游永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即日与其徒上高山——觉而起,起而归,其他同学思考哪些词写游,哪些词体现了异。
明确:写游的词有上、入、穷、无远不到等;体现出异的词主要有高、深、回、幽、怪等。
2、作者游永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心情如何?其苦闷的心情排除了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指导学生重点研习倾壶而醉、梦、归等关键词和顶真的修辞等。
明确:
(1)从上高山,入深林,穷回溪,幽泉怪石,无远不到看,作者游山玩水节奏非常快,似乎是走马观花。为什么这么快?可见这里的山水虽异态,但并不能吸引作者,并不能给作者解愁,所以还是恒惴栗。
(2)从到则皮草而坐,倾壶而醉。醉则更相枕以卧,卧而梦看,倾壶存心把自己灌醉,似乎很潇洒,但恰恰从这表面的潇洒里反应出作者在借酒麻醉自己,可见作者并没能在是州山水之异态者中解脱出来。
(3)从意有所及,梦亦同趣看,作者在酒醉后的梦中同样还是没能解脱,因为这里的意,肯定不会只有美好的梦想,恐怕白天还有更多的现实烦恼,既然同趣,则连梦中都不得安宁。
(4)从觉而起,起而归以及其他一系列顶真句看,作者对此山水之异态者没有半点留恋,可见此山水未能给作者解愁。
(三)小结:作者游山玩水,其目的是为了解愁,而作者游这些山却并不怎么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也不怎么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 可见,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不能给作者解愁。所以作者在文章末尾感叹吾向之未始游,彻底否定了文章首段提到的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
四、研读次段,领悟作者游西山之情。
过度:作者在文末说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意思是说我先前的游览全是白游了,根本算不得真正的游览,真正的游览是从游览西山开始的。作者否定了第一段的`游览,肯定西山的游览,这又是为什么?
1、齐读第二段,思考(ppt):作者游西山看到了什么?由此可见西山有什么特点?可以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吗?
明确:作者游西山看到:
(1)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这是作者上西山山顶后的第一感觉,可见西山非常高峻。(板书:高峻)
(2)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这是作者在西山山顶细观四周所见,居高临下,视野开阔,大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板书:视野开阔)
(3)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这是作者将视线远移,看到山与天接,浑然一体,境界宏大。(板书:境界宏大)
(4)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由此看到西山之博大。(板书:博大)
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这是西山最大特征,用一个字概括为特(不是怪) 字。(板书:不与培塿为类,特立)
相机补充解释字词。
2、游西山后是什么心情?你从哪里可以看出?与游永州其它山水心情一样吗?引导学生重点研习引觞满酌、犹不欲归、心疑形释,与万化冥合等词句。
明确:作者游西山后的心情是心疑形释,与万化冥合,即真正从恒惴栗中解脱出来了。因为西山让他感受到了 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我们从苍然暮色,自远而至,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可以看出,这与作者游其它山觉而起,起而归恰相反,作者游西山为自己找到知音而欣喜,为目睹西山之高峻怪特而自慰。游他山是倾壶而醉,是存心灌醉自己,而此时酒还是那个酒,却是引觞满酌,一倾一引,一壶一觞,虽然都是一醉,但醉的境界大不相同。前者醉而睡,醒而归;而此,虽醉而流连忘返,犹不欲归,更表明此刻沉醉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可见西山使作者得到了真正的解脱。(板书:心疑形释)
3、为什么西山能给作者解脱而其它山水却不能?学习小组合作研讨。
明确:因为西山的风景独绝,却人迹罕至,养在深闺人未识以及西山的怪特、高峻、视野开阔、不与培塿为类等特点,刚好与作者革新失败后被贬谪不被重用而仍然胸怀宽阔,志高不俗,卓而不群和即使深受打击,却不甘沉沦的人格精神完全契合,此时他仿佛觉得脚下的西山及大自然中的一切与自己完全消融在一起,物我合一。而其它山水虽异但都不与作者之人格相关联。一言以蔽之:西山使作者看到了自己,西山不再是山。所以,西山使作者得到了真正的快乐,西山使作者得到了真正的解脱。(板书:人迹罕至,胸怀宽阔、志高不俗、卓而不群,深受打击、不甘沉沦)
4、为什么要写过湘江,缘染溪,斫榛莽,焚茅茷,穷山之高而止。攀援而登等内容?
明确:一则,由于这是游记,用简明的文字交代上西山的路线;二则写出了西山之不为人知,作者得到西山颇为不易;三则告诉我们,西山被埋没之深,作者是首次发现,且与作者怀大才却被贬谪于永州有一定的相似性。
5、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明确:西山是他朋友,是他知音,只有西山能读懂他;西山是桃花源,在这里,他可以心净神清;是伊甸园,他可以哺育崭新的自己;西山就是西天,他可以新生……西山是源泉,力量与精神上的源泉。
6、自由读全文,思考:从众山到西山,你看到柳宗元的变化了吗?结合文章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明确:(1)作者到它山时是披草而坐,而到西山时是箕踞而遨。披草是分开草,这种坐只是说作者到山上坐得比较随意;而箕踞,意为形同簸箕状坐,这是古人不讲礼貌或适意自得无拘无束的一种坐姿,更强调了一种不拘礼节的无拘无束,遨则与《兰亭集序》之游目骋怀相类,均突出了西山使作者到达了忘我之境带来的精神享受,且与后文与万化冥合相照应。
(2)作者登上永州其它山水时饮酒,登上西山时也饮酒。但前者是倾壶,一个倾字一个壶字,暗示这是作者有意把自己灌醉,以便忘记现实中的忧愁;而上西山后是引觞满酌,一个引字一个觞字,暗示这是作者此时的陶醉,是忘我,是享受。
(3)上它山醉后梦,梦醒后即归,毫无留恋;上西山醉后致无所见而犹不欲归,留恋忘返。
小结:这是一种灵魂的进化与自救。从一个苦苦挣扎在痛苦边缘上的灵魂,从一个不知路在何方的灵魂,从一个似乎被生活折磨到近乎只有肉体的灵魂,找到了他的家,找到了他的根,也找到了他的路,找到了力量与精神。而这一切因为西山,因为这一怪异、特立的西山。
7、文章标题是《始得西山宴游记》,有人说文章直接写游西山就是了,为什么还要花三分之一的篇幅去写游其它山水?第一段删去不是更好吗?
明确:写游它山主要为后文写游西山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上的共鸣作铺垫。一则突出作者得到西山之不易,二则突出西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的特点以及它给作者带来的精神享受。
总结: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以我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写它山也好,写西山也罢,都是为了抒写作者面对逆境仍然特立独行的思想,表达了不与培塿为类的志向和决心,所以文章重点突出的是西山的特立二字。
如果说黄州的苏东坡是成熟的苏东坡,那么游西山后的柳宗元也应该是释怀的柳宗元。西山之游是人与自然的统一。此等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山水,远不只是观赏或排遣的对象,更是千载难逢的知音。此种境界,使得柳文除了慨叹不遇,还有体悟山水的幽怀。精神的契合,使得人认识了山的精神,山也引发了人的胸襟,从而达到一种超越与解脱的境界: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在这里,山与人、物与我、情与景、形与神达到了统一,这也正是柳宗元的山水游记超出于众人的地方。
课外作业:
熟读全文,阅读柳宗元《永州八记》其它篇目。
附板书设计:
• 它山(异态)arr;醉arr;卧arr;梦arr;觉arr;归
• 罪arr;惴arr;游 arr; (衬托)
• 西山(怪特)arr;醉arr;犹不欲归arr;心凝形释
• ↓↓ ↑↑
• 人迹罕至 不甘沉沦
• 高峻博大 特 志高不俗
• 境界宏大 立 胸怀宽阔
• ↑↑ ↑↑
• 不与培塿为类 卓而不群
【重点梳理】
一、文言实词
1.通假字
(1)自余为僇人(通“戮”,引申为有罪)
(2)梦亦同趣(通“趋”,往,赴)
2.古今异义
(1)然后知是山之特立
古义:这样之后今义:表承接,接??
(2)颓然就醉
古义:倒塌,文中指身子倾倒的样子今义:精神萎靡不振
(3)游于是乎始
古义:从此今义:连词,表承接,就这样
3.一词多义
(1)穷穷回溪(动词,走到尽头)
穷山之高而止(动词,走到尽头)
而不知其所穷(名词,尽头)
(2)梦卧而梦(动词,做梦)
梦亦同趣(名词,梦境,梦中)
(3)始而未始知西山之怪特(副词,曾经)
始指异之(副词,才)
游于是乎始(动词,开始)
4.词类活用
(1)形容词用作动词。穷山之高而止(走到尽头)/穷回溪(走到尽头)/萦青缭白(青山,白水)
(2)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始指异之(以……为异)
(3)形容词用作名词。自远而至(远处)
(4)数词用作形容词。四望如一(相同)
(5)名词用作动词。外与天际(连接)/卧而梦(做梦)/故为之文以志(写作文章)
(6)名词用作状语。日与其徒上高山(每天)/箕踞而遨(像箕畚一样)/四望如一(向四面)
二、文言虚词
1.而
(1)连词,表修饰。施施而行,漫漫而游/攀援而登,箕踞而遨
(2)连词,表承接。披草而坐,倾壶而醉/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自远而至
(3)连词,表转折。而未始知西山之怪/而莫得其涯/而不知其所穷/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4)连词,表条件。穷山之高而止
2.之
(1)助词,的。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则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2)代词,它。始指异之(指西山)/故为之文以志(指宴游西山这件事)
(3)助词,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知日之入/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
3.为
(1)介词,为了。故为之文以志
(2)动词,成为。自余为僇人/不与培蝼为类
三、文言句式
1.省略句
(1)居(于)是州(省略介词“于”)
(2)以(之)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省略宾语“之”,指代是州之山水)
(3)(我)因坐法华西亭(省略主语“我”)
(4)始指(之)异之(省略宾语“之”,指代西山)
(5)(我)引觞满酌(省略主语“我”)
(6)故为之文以志(之)(省略宾语“之”,代宴游西山这件事)
2.判断句
是岁元和四年也
1.通过反复诵读,正确理解文中的难词、难句,解决本文的重点。
2.讨论分析写学时“概写”和“特写”的不同以及其相互关系。
3.联系现代文抒情散文的有关知识,分析体会本文叙述、描写、抒情等表达方式的运用。
4.通过背景知识的介绍结合课文分析体会作者寄情山水,不满于远贬僻处的思想感情。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带来的3篇《《始得西山宴游记》教学教案》,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篇3
一、目标:
1、体会柳宗元滞留永州时的一次心灵苦旅,从“恒惴栗”而麻木于山水到“心凝神释,与万化冥合”的天人合一境界,精神上的自救。
2、了解西山特点和她在柳宗元心中的位置及作用。
二、过程:
1、导入:今天非常荣幸和大家一起来学习第五板块“像山一样思考”的第三专题“感悟自然”的一篇文章《始得西山宴游记》,说到感悟自然,老师在备课时想”一句来自宋代禅宗大师青原行思所谓的参禅三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懂吗?说说看法。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柳宗元和他笔下的西山,感受一下山水给他带来什么样的感悟。
2、关于柳宗元,大家比较熟悉,曾学过什么作品?介绍因革新失败而被贬永州10年和那时创作的《永州八记》。
3、点名朗读,正音,集体朗读。老师曾布置大家预习,整理出不懂的语句进行交流,不知道有没有?没有吗?那太好了。不过,老师有个句子读了大概有一千遍,还是不大懂,哪位同学能帮忙?
a、其高下之势……莫得遁隐。
b、题目什么意思?
4、看得不大懂吧?那请大家找出带有“始”的几个句子,朗读,参考注释,什么意思?看这几个句子有什么作用?连起来能解决题目的意思了吗?那我们不急,先看一下作者宴游了几次?(西山宴游和众山宴游)
5、我们先看第一次宴游。朗读“其隙也……起而归。”
6、你感觉那时候的柳宗元是什么样子的?(快乐与否要找出证据,可以根据场上的形势展开辩论)
可以引导的是:
1)、漫漫游,毫无目的的游玩,心中缺乏支柱与精神;
2)、去的那些地方或是高山,或是深林,或是幽泉,都是人迹罕至之所,都是阴森之所,似乎有躲开众人的嫌疑;
3)、到那也不怎么观赏风景,而是很干脆利落,喝酒醉酒再梦一场,梦醒时分也不怎么留恋,而是起而归,打道回府。
4)、他说“意有所极,梦也同趣”,那就是“日有所思,日有所梦”,他梦见什么?(可以又学生任意发挥)
(也可以引导:他宴游众山的时候有什么目的?也就是醉一场梦一场吧?;也可以引导“恒惴栗”这一语。)
总结:这里的柳宗元是快乐其表,忧伤其里;山水只是他发泄的一个对象,只是他逃避现实的一个面具而已。那时候的山,那时候的水,洒满了他的泪,但那山还是那山,那水还是那水,谁能读懂他深入骨髓的痛苦?谁能让他走出忧伤?
朗读总结。
7、那西山宴游又如何呢?
朗读次段。
柳宗元认为西山有什么特点。(怪异、特立)什么意思?
你能用有关的语句加以说明吗?
1)、险(过、缘、斫、焚)
2)、高(皆在衽席之下)
3)、空阔(外与天际,四望如一)
4)、独立(不与培娄为类)
8、面对这样的西山,他有什么样的表现?(颓然就醉,乐不思归;那为什么乐不思归?)
9、这时候的西山还是山吗?那是什么?
西山不是山,西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他自己,因为西山的高峻独立,如一个刚正不阿的完全的人;他自己,因为西山也是风景独绝,而人迹至,养在深闺人未识,如他不必重用;西山是他朋友,是他知音,只有西山能读懂他;西山是桃花源,在这里,他可以心净神清;是伊甸园,他可以哺育崭新的自己;西山就是西天,他可以新生……西山是源泉,力量与精神上的源泉)
10、从众山到西山,你看到柳宗元的变化了吗?用你的语言表达一下。
在老师看来,这是一种灵魂的进化与自救。从一个苦苦挣扎在痛苦边缘上的灵魂;从一个不知路在何方的灵魂;从一个似乎被生活折磨到近乎只有肉体的灵魂;找到了他的家,找到了他的根,也找到了他的路,找到了力量与精神。而这一切因为西山,因为这一怪异、特立的山。
现在你能感觉题目的意思了吗?(只在宴游了西山之后才发现自己开始了真正的宴游之路,这是一个发现,一种惊喜……朗读感受。)
11、那么柳宗元是否由此开始真正找出了“惴栗”,走向精神上的豁达与强大了呢?老师对此没研究,但可以提供一点资料:
在永州,残酷的政治迫害,艰苦的生活环境,使柳宗元悲愤、忧郁、痛苦,加之几次无情的火灾,严重损害了他的健康,竟至到了“行则膝颤、坐则髀痹”的程度。但贬谪生涯所经受的种种迫害和磨难,并未动摇柳宗元的政治理想。他在信中明确表示:“虽万受摈弃,不更乎其内。”永州10年是柳宗元人生一大转折。在京城时,他直接从事革新活动,到永州后,他的斗争则转到了思想文化领域。永州十年,是他继续坚持斗争的十年,广泛研究古往今来关于哲学、政治、历史、文学等方面的一些重大问题,撰文著书,《封建论》、《天对》、《六逆论》等著名作品,大多是在永州完成的。
板书:
众山------------------------恒惴栗
西山————————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篇4
【一】、教学目的:
1.了解作者被贬永州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情怀。
2.理解课文在比照与映衬中写景的特点。
【二】重点难点:
体味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韩如潮,柳如泉,欧如澜,苏如海”。柳宗元,他的文风没有其他三人的大气磅礴,却有如泉的细致和悠长,情亦然也。而贬官文化,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有趣却又令人无奈的现象。说令人无奈,是因为数不胜数有才华的人杰,就此被一道道无情的圣旨所埋没。又说它有趣,乃是因为一个文人在贬官期间所获得的东西,远远比他“居庙堂之高”所获得的要多得多。柳公十年永州,便有了《永州八记》。今天我们就一起来领略他的《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简介作者
由学生介绍,补充。
三、解题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主要是记载事物,并通过记事、记物,写景、记人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即景抒情,托物言志。
始得、宴游始得:才得到、才能够、才获得宴游:安逸、闲适地游玩四、整体感知(生齐读课文)
作者在这篇文章中的心境是如何变化的?是什么在起作用?
作者的心境变化:由恒惴栗到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是西山在起作用记两次所游,有何不同?
游诸山游西山
宴游过程披草而坐,倾壶而醉;枕以卧,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卧而梦;觉而起,起而归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心情恒惴栗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五、重点研读(指名生读)
1、西山有何独特之处能令作者“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
尺寸千里,攒促累积,莫得遁隐。
萦青缭白,外与天际,四望如??
(西山之景的描摹,不直接写眼中西山,而从多角度写登西山所见所感。)用来比照映衬的手法写出了西山的高俊峭拔。
2、作者为什么说'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自由读)(找出与之对应的句子并讨论回答)
明确:作者游山水是想聊以忘忧,虽然几乎走遍了永州的奇山异水,但却没有给他带来特殊感受。当他发现西山之时,欣喜之情溢于言表,文题始得恰好点明此游之意义,并以始与未始结构全文。
3、作者借西山之游抒发了自己怎样的人生感受?
明确:前部分写以往浏览时记叙之中流露出被贬失意抑郁不平的心态。而后文写游西山则表现出偶识西山之喜,沉醉之乐,借西山的高峻气势表现自己的高洁人格。
4、文中两次写酒醉,有何作用?(读读两次醉酒有何不同)
明确:第一次反映作者单调乏味的生活及苦闷抑郁的内心感受。第二次使作者感到从未有过的快慰。前后对比突出西山之游给作者带来独特感受。
六、小结:再次理解题目:作者用西山之游否定昔日之游,突出了西山之游的意义:作者不知不觉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深切体会到天人合一境界,因此作者认为西山之游才是真正游览山水的开始。同时也表露了作者寄情山水,聊以忘忧的傲视情怀。
七、布置作业:拓展延伸:请同学们比较阅读本版块的《赤壁赋》和《始得西山宴游记》这两篇课文,找出两者之间在作者境遇,文章内容、风格、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八、板书设计
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
游众山:异态:幽泉怪石醉而思归
(对比)
数州壬壤,皆在衽席之下
游西山:特怪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醉而忘归
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王秀珍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篇5
教学目标
⒈朗读课文,积累文中的重要语言知识点
⒉朗读课文,品析文章的语言艺术特点
⒊分析探讨,理解作者在文中表达的思想情感
教学准备
ppt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今天我跟大家一起来会见一位老朋友,柳宗元。之所以说是老朋友,是因为我们以前学过他的一些作品。(学生说学过的柳宗元的作品:《江雪》《小石潭记》)
?小石潭记》与《始得西山宴游记》都写于作者被贬永州之时,同属“永州八记”,且《始得西山宴游记》为“永州八记”之首。
解题:始得,刚发现。宴游,宴,安闲。
二、诵读积累
提示语:要会老朋友,不能见其人,只能通过细读其文才能了解他的内心世界。
(一)诵读,积累字词
⒈齐读课文(学生齐读,教师点评)
⒉刚才有些字音有些同学读错了,哪位同学来纠正一下?(学生纠正读音,教师补充)
附易错字音:僇人、施施、更、趣//茅茷、衽席、岈然、垤、攒蹙、培塿、引觞
除了以上读音外,还有一些重要词语的大家要注意:
穷回溪:极、尽。披草而坐:拨开。
更相枕以卧:互相。 意有所极:至。
凡是州之山水:凡,凡是;是,这。 外与天际:交会。
引觞满酌:拿起。
⒊再读课文(巩固读音,熟悉课文,教师点评)
(二)诵读,品析技法
接下来我们逐段朗读课文,每读完一段,请一位同学用简单的几个字来概括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⒈朗读第一段,概括第一段大意:游众山。(学生朗读,并概括)
一个重要的修辞现象:顶真大家一起诵读顶真句
从顶真句中,你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心境?——随性而为,但无意趣。
⒉朗读第二段,概括第二段大意:游西山。(学生朗读,并概括)
问:题为“始得西山宴游记”,作者为什么写游众山?
——对比以突显西山的怪特。
又问:西山的怪特表现在哪几句?朗读之,说一说这几句分别写出了西山的什么特征
——①从“凡数州之土壤,皆在衽席之下”可以看出西山之开阔。
②从“其高下之势,岈然洼然,若垤若穴,尺寸千里,攒蹙累积,莫得遁隐”可以看出西山的高竣。
本句补充释义:其高,岈然,若垤;其下,洼然,若穴。以此推断,岈然,当解释为山崖高耸的样子。
③从“萦青绕白,外与天际,四望如一”,可以看出西山的秀丽。
登上这样的高山,你会有什么样的心境?——心胸为之开阔,俗虑涤荡一空。
写作技法:衬托,以登西山所见之景来表现西山的怪特。
三、翻译
⒈自余为僇人,居是州,恒惴栗。其隙也,则施施而行,漫漫而游。
译文:自从我成为罪人,居住在这个州以来,常常忧惧不安。公务之暇,就缓步行走,没目的地出游。
⒉然后知吾向之未始游,游于是乎始。
译文:从此以后才知道我以前根本没有游览过,真正的游览是从这时才开始的。
四、研读探讨
(一)你认为以上两个“游”字的含义有什么不同?请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⒈第一个游是游众山,是“形游”,虽然游了很多地方,但作者的精神并没有得到放松。
理由如下:(从哪些句子,看出是“形游”?)
①披草而坐,倾壶而醉;
②意有所极,梦亦同趣;
③觉而起,起而归。
⒉第二个游是游西山,是“神游”,在游西山时,惴栗之情得以排遣,精神得到了彻底的解脱。
理由如下:(从哪些句子,看出是“形游”?)
①引觞满酌,颓然就醉;
②心凝形释,与万化冥合;
③至无所见而犹不欲归。
小结:作者出游的真正目的就是要解除郁于胸中的“惴栗”之情,游众山并没有让他达到这一目的,游西山时,作者的心情才得到自被贬永州以来的第一次放松,达到“悠悠乎与颢气俱,而莫得其涯;洋洋乎与造物者游,而不知其所穷”的神游之妙境。作者也因此名其文曰“始得西山宴游记”。
(二)作者为什么如此喜欢西山?
提示:
独坐敬亭山[唐]李白
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李白独坐敬亭山而悟山之寂寞如己之寂寞,此时的敬亭山就如诗人的一位老朋友,诗人从敬亭山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么柳宗元又从西山身上读出了什么呢?(学生思考回答)
——“然后知是山之特立,不与培塿为类。”
西山之特立恰是作者精神人格的写照,作者在西山这一自然景观中看到了自己傲然独立的人格,从而摆脱“惴栗”之情,与西山达到了物我合一的境界。明乎此,我们才算真正了解了这位老朋友。
五、结语
自然是人类的母亲,当一个人的精神屡受打击而惊惧不安时,或感到精神的苦闷时,可以到自然中去寻找精神的慰藉,到自然中去找回真正的自我。
板书:
始得西山宴游记
神游:与万化冥合
从自然中
得到慰藉
找回自我
形游:犹怀惴栗之情
始得西山宴游记教案5篇相关文章:
★ 答谢宴讲话稿6篇
★ 谢师宴讲话稿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