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可以帮助教师提前准备好教学辅助工具,以便更好地支持和辅助教学,在写教案时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负担和压力,合理安排学习任务和时间,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三峡语文教案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三峡语文教案篇1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概述
难点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第一课时
一、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先欣赏“三峡风光”(以《长江之歌》为背景音乐),后解说:20xx年11月6日,具防洪、发电、航运等综合效益于一体的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工程——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工程明渠截流工程取得成功。20xx年10月26日,三峡工程开始第二次蓄水,三峡水库的水位在135米的基础上悄然涨到137.4米,10月31日,坝前水位提高到139米。如此美丽的自然三峡就这样被历史分为两段:一段永远沉入水底,这是令人遗憾的`;幸运的是还有另一段烙印在了我们的记忆中。烙印在我们记忆中的,除录像、光碟、图片外,文学作品中也保存了自然三峡的美丽。这一节课开始我们就一起来研读我国北魏时期著名的地理学家郦道元面对祖国的大好河山,为我们写下的一篇脍炙人口的游记散文——《三峡》。播放《三峡》一文录音。
二、欣赏了三峡壮丽的风光,听了《三峡》一文的录音,你能说出三峡最美之景是什么吗?
学生自由发言,师生共同总结。
三、大家想不想用画笔把三峡最美的景画出来或用自己的话把它描述下来吗?
同学们分组合作,再读课文,理解句意,并施展自己的才能,泼墨弄文,展现这美丽的风光(如对课文理解有困难的地方,可与同学或老师交流解决)。
四、展示交流,共同总结三峡山峻水急等特点。
五、默读,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交流感受。
六、本课时小结七、拓展与延伸(作业)
要求学生课后利用图书馆、网络媒介、书店等,再搜集其他写三峡风光的诗句、图片或自己根据课文内容创作。
课题三峡课型新授
授课时间总第课时
教学目标
1、利用工具书熟练掌握生字,翻译、理解课文内容。
2、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3、学习本文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4、培养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材分析概述
难点抓住特点描写三峡自然景物的方法,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反复朗读中形成初步的语感,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丰富其文学素养。
教学内容及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
三峡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通过学习,初步了解三峡的具体方位,在头脑中形成总的印象。
b、让学生掌握游踪顺序。
c、作者对三峡三处景点的介绍方法并不相同,比较三个景点描写方法的不同之处。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培养更加热爱祖国的感情。
b、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
c、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
教学重点:
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
让学生比较不同景物的不同写法以及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感情,品味作者鲜明的语言风格。
教法:
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以学生介绍三个峡为重点。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了解游踪以及景点方位。
教学课件:
运用了authorware技术,并将在网络上下载的图片以及有关三峡工程的资料应用于课件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课时安排: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认了解生字、解词进行基础认知自由认知,了解生字、解词
1、生字注音
鲤鱼(lǐ)怒吼(hǒu)恐怖(bù)渺小(miǎo)
玲珑(líng)潇洒(xiāo)袅袅(niǎo)情绪(xù)
短促(cù)崆岭峡(kōng)谚语(yàn)浣妆(huàn)
秭归(zǐ)壑(hè)耸立(sǒng)蔚蓝(wèi)
峰巅(diān)瞿塘峡(qú)夔门(kuí)滟滪堆(yànyù)
2、词语解释
怒吼:怒,气势盛。形容发出巨大的声响。
恐怖:害怕,畏惧。
渺小:微小。
惊异:奇怪。
绵延不断: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
险恶:(地势、情势等)危险可怕。
险峻:山高而陡。
青葱:深绿色或浅绿色。
袅袅不断:形容烟雾缠绕上腾,不间断的样子。
即景:当时或当地的景色。
短促:时间很短。
谚语:群众中流传的固定语句,用简单的话反映出普遍而深刻的道理。
转弯抹角:抹角,挨着墙角绕走。沿着弯弯曲曲的路走。比喻说话绕弯,不直截了当。
晴爽:天空中云少或无云,很清亮。
秋高气爽:形容秋季晴空万里,天气清爽。
迷蒙:昏暗看不清。
二、导入:
导入课题切入课件
三、探究学习(多媒体显示)
1、作者简介
刘大杰(1904~1977),湖南岳阳人。曾在上海大东书局做编辑,在安徽大学、暨南大学、四川大学、圣约翰大学等校执教。1949年后任复旦大学中文系教授兼中文系主任、全国文联常委、农工民主党上海市委副主任。参加过《辞海》、《中国文论选》的编写,主编《中国文学批评史》。研究专著有《托尔斯泰研究》、《易卜生研究》、《德国文学概论》、《德国文学简史》和《东西文学评论》(全三册)《魏晋文人思想论》、《红楼梦思想与人物》,另有《古典文学巨著》《与讽刺文学》等论文多篇。
2、结构探究
全文共十段,大体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写船尚未行时的所感、所想。
整篇课文,作者都是按照严格的时间顺序来写的,虽然写本文时作者一定是去过三峡的,但他还是在第1段安排了尚未去时的所感、所想,这样写的作用:一是使文章读起来层次井然,先后有序;二是设置悬念,“猴子现在虽说看不见了,三峡中山水的险恶形势,我想同往日是没有什么不同的。”“好比我自己,两眼凝望着那些刀削成一般的山崖、怒吼着的江水,只有赞叹,只有恐怖。”读到这些,我们不禁产生几个疑问:“现在的三峡同往日一样吗?”“那里的山,那里的水怎么样?”如此,牵引着大家继续往下读,寻找答案。当然,作者也不忘发表自己对自然界的崇敬和向往:“到了这种地方,无论什么人,没有不感到自己是过于渺小,自然界是过于奇伟的。”接下来,作者开始根据行程向大家展示大自然的奇伟了。
第二部分(第2~9段),根据船的路线分景描写三峡的山山水水。
第2段,游程开始,简括路线,引出三峡,宜昌→重庆→三峡→巫峡,从宜昌到重庆,以三峡为最险,三峡以巫峡为最奇。
第3段,第一站——西陵峡,西陵峡分四段,第一段黄猫峡,无险奇之处,“山虽高,然不甚险;江水虽急,然不甚狭。”作者笔墨轻轻一点,移至他处。
第4段,西陵峡第二段——灯影峡,因为作者“最爱黄陵庙”,故笔墨停留较多,还有他即景的诗句:“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可见爱之甚深。既然喜爱,必有理由:一是因为此为古庙,环境甚好,一面枕江,三方绕树;二是竹子潇洒,花儿艳丽多姿;三是与山水相调和,带着浓厚的江南风味。
第5段,西陵峡第三段——崆岭峡,这里有两处风景,牛肝马肺峡和崆岭滩,这里的山水很有特色,因此作者用了不少笔墨来描写,牛肝马肺峡“两旁的山,像刀削成似的,横在江中,成一个极曲折极窄的门,船身慢慢地从那门中转折过去”,崆岭滩也极险,“水从高的石滩上倒注下来,形势极可怕。上水船在这里都得特别小心。”为了让读者对其险可想而知,作者接下来引用了一句谚语:“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这是对内容的极好证明和点缀。
第6段,西陵峡第四段——米仓峡,又名兵书宝剑峡,这里的距离不长,水势没有以前那么急,因此作者紧紧抓住富有特色的东西——山崖来写,后面的文字都是为了这个特点做铺垫。引用杜甫的诗“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方面极赞“赴”字所用之妙,一方面又从侧面烘托了此处山峰多而富于变化,这种间接描写的手法运用得很精妙。
第7、8段,过了西陵峡,到了巫峡,文章开头就交待过巫峡,这里是三峡最奇险最美丽的地方,因此作者着墨最多。对于巫峡,作者是围绕三种景物来写的:山、水、云。“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山的妙处,在不单调”。云呢,作者没看到,但这并不妨碍他对云进行描写,而是转述老先生的话让读者对云也有大概的了解,“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
对山水的描写中,作者的语言很精彩,“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一个“咬”字,将静的事物写活了,不由地在读者面前浮现出一幅山山环抱,山山紧连的情景。“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子非鸟,焉知鸟“拼命”?但作者知道了,而且也努力想让读者知道,因为山那么险峻,他“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第9段,过巫峡即入瞿塘峡。这里的山水倒没有什么可写的了,但借着历史的沉淀,作者重点着笔白帝城,“古刹”、“苍冷”、“隐约”、“钟声”、“断断续续”、“凄凉”等一系列冷色调词语的使用则使人们不禁抚今追昔,默默伤感起来。
第10段,也就是课文的最后一段,三峡游完了,课文也该结束了,但作者仍未忘记再次点明主旨,“满船的人,一到这地方,都感到一种‘脱去危险’的愉快,心灵中自然而然地生出来一阵轻松,好像一个人从险峻的山顶上走到了平地,从一个黑暗的山洞里走出了洞口似的,大家都放下心来,舒舒服服地喘了一口气”,游客们此时才真正放下一颗心来,可见经过三峡时,那种山险、水急的情景多么让他们紧张了。
附:文章结构提纲
四、作业布置
课件展示《基础训练》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主旨探究
本文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时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绮丽的景色,表达了对大自然的赞叹和喜爱之情,是一篇内容翔实、情文并茂的游记。
二、线索探究
本篇游记是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描写景物,次序井然,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另外,全篇文章详略得当,对每一景点景物的描写并不面面俱到,而是择其最有特色的方面加以描述。
三、写作特色
(1)本篇游记是以作者船行游踪为线索,依次记叙、描写景物,次序井然。
文中开始先总述,然后逆江而上,分别记叙、描写西陵峡、巫峡、瞿塘峡。记叙最长的西陵峡时,分四段介绍,条理清楚。另外,三峡景物很多,作者并没有面面俱到,而是选择最有特色的方面加以详述,全篇文章详略得当,次序井然。
(2)抓住景物特色,有详有略。
长江三峡,山势之高低、水势之急缓、景物之特色各不相同,作者介绍时言简意赅,抓住了要领。西陵峡四段,着重写山、水的特点;巫峡,则着重描写其山水的奇险、美丽,同时写闻名遐迩的巫山云雨。瞿塘峡,不仅介绍了山势与水势,而且侧重记叙了两岸的人文景观,丰富了山川景物的文化内涵。
(3)本文采用多种手法描写景物,生动形象。
如描写巫峡江水之险,运用排比句:“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连用四个“险”字,写出江水的“窄”、“急”、“曲折”、“多滩”。描写巫峡山的高峻,运用拟人手法:“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此外,用鸟“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烘托山峰的高峻。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两旁的山,像刀剑削成似的”,言其峻峭;写巫山云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言其变幻多姿。
(4)“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黄陵庙下江南味,也有垂杨也有花”,文中恰当地引用古诗、谚语及自己的即景诗句,收画龙点睛之效,言简意赅,渲染气氛,使游记增添了韵味。
四、课堂训练
课件展示《阅读拓展》
三峡语文教案篇3
一、设计指导思想
新课标的一个根本思想,就是要让学生学会学习。因此,我在学习理解新课标的这个思想的同时,努力将自己的教学观念改变,即变“教”为“学”。教师不仅是课堂各种活动的组织者,学生活动的促进者,也是学生的对话者。“教”是为“学”引路、架桥、引导。新一轮课改的实施,提倡多样化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是学生的主体意识、能动性和创造性不断得到发展,从而,在更高的层面上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在课堂上,不仅有教师的“教”,学生的“学”,还应当使用现代教学技术。在《巴东三峡》一课的教学中,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情况,运用cai多媒体教学手段,结合教师组织、启发、鼓励、指导学生按照正确的思维方向、路线、探求未知领域的知识,使学生尽可能独自去开掘知识宝库,进行愉快教学。
二、教材分析
1、教材地位
本课是语文出版社出版的初中《语文》教材八年级(上)第一单元第一课。本单元所选的都是游记,不仅带领学生去神游祖国的山川湖泊,给学生以美的熏陶,还引导学生去领略异域的风土人情,拓宽视野。《巴东三峡》是游记中的精品,记叙了作者经过长江三峡是沿途所见到的无比雄伟绮丽的景色。另外,作者独有风格的语言,也是本文的精彩之处。《巴东三峡》不但在选材上、谋篇上紧紧扣住了游记以及景色的特征,而且从语言的技巧上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由《巴东三峡》开始,继而学习后面的课文让学生了解祖国山川壮丽可爱,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同时引导学生扩大视野,了解发达国家现代化状况,增强对外开放意识,理解改革的.重要性。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了解旅游景点方位并掌握游踪顺序,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
教学难点:让学生比较不同景物的不同写法以及作者渗透在文章中的感情,品位作者鲜明的语言风格。
三、学情分析
初二的学生是第一次接触游记。向学生介绍有关游记的知识很有必要。首先要弄清游踪,抓住景物特征,还要仔细揣摩语言,品位文章中蕴含的氢景之美,体会作者渗透在景物描写中的思想感情。教育的真正目的就是让人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通过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思考问题来完成本课的内容与各项目标。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是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初步了解三峡的具体方位。让学生在头脑中有个总的印象。
b、是让学生掌握游踪顺序,也就是有着旅游的顺序。
c、是作者对三峡三处景点的介绍方法并不相同。希望学生通过本课的学习,能够比较出三个景点描写方法的不同之处。
d、是了解游记特点。
2、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可爱,让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b、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事业。
c、通过自然景物感悟人生。
五、教法设计
本课以合作、探究为主,结合自主等多种方法。以学生介绍三个峡为重点。经过教师的点拨和引导,了解游踪以及景点方位。
六、学法指导
由于本文是游记,这就要求学生从课文出发,了解游记特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以及描述能力。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从课文出发,学会定点观察和移步换景,一般浏览和重点观察的方法,学习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和适当的表现手法向人们介绍景点。指导学生采用边看、边想、边说、边写的方法来学习。
七、媒体选择
利用cai课件进行多媒体辅助教学,能将抽象的内容形象化,复杂的问题简约化。在《巴东三峡》一课中,运用了powerpoint技术,并将在网络上下载的图片以及有关三峡工程的资料应用于课件中,达到身临其境的效果。
八、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程序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导入
导入
课题
切入课件:三峡地图
看课件,初步了解三峡地理位置
知识与技能
听
听朗读带
播放朗读带
听朗读,入情入境。
认
了解生字、
解词
进行基础认知
自由认知,了解生字、解词
过程与方法
悟
引导学生学习第一、二自然段,了解三峡概况。
教师将学生分组,同学生共同学习文章的前两段,为下面学习奠定基础。
自由分成三大组,跟随教师学习文章前两段,了解三峡概况。
赏
学生自由讨论、完成教师分配给的任务,并为向大家作介绍做准备。
将材料发给学生,组织学生自由讨论,完成图表并为介绍做准备。
开始讨论,完成教师发给的图表。选出导游,为向大家介绍三峡作准备。
述
又小导游向大家介绍三峡
跟随学生介绍畅游三峡并作评价和小结
通过准备,向大家分别介绍三峡
情感态度价值观
拓
拓展
知识
1、与学生共同介绍部分人文景观的典故,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2、
要介绍三峡大坝及其作用、意义,引导学生关心祖国建设,热爱祖国山川。
开动脑筋,与教师共同介绍人文景观的典故,挖掘课外知识。了解三峡大坝以及作用、意义,关心祖国建设,热爱祖国山川。
板
书
巴东三峡刘大杰
体裁:游记
西陵峡
巫峡
瞿塘峡
三峡语文教案篇4
一、教材分析
1、课文内容
?三峡》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也是第六单元的文言诗文的继续。
这篇课文是郦道元为《水经·江水》所作注释中关于长江三峡的一段文字,是一篇古代状物写景的优秀散文。
从文章结构看,如果按景物分,作者先写山,后写水;如果按季节分,作者先写夏,再写春冬,最后写秋。作者将四季景物寓于四季变化中来描写。
2、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三峡的美丽景色,积累文言词语。
3、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长江三峡的美丽景色,体会语言的优美、生动、简练。
能力目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热情。
二、教法、学法设想
1、在本课教学中,我以培养学生各种能力为宗旨,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多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创设情境,把枯燥的文言诗词变成一幅幅优美的画面,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利用讨论交流激活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采用“点拔导学”的教法,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多种教法的交错使用,灵活搭配,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观与参与学习,从而达到了教学最优化和课堂最高效率。
2、新课标提倡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本课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两次集中自学时间:第一次是让学生对照注释并借助工具书阅读课文,把握课文主要内容;第二次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定向阅读,然后小组讨论交流。这是一个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过程。整个教学程序体现了“先学后教”的思想,循序渐进,阶梯式上升,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3、在学法指导上,重在读的训练。全课以读串起课堂教学的整个动态过程。用朗读拉开学习的帷幕,用朗读来理解内容,用朗读来品味词句、感情、特色。不仅帮助学生积累文言词语,而且培养了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提高 欣赏的品位和审美情趣。
三、教学程序设计
教学过程
设计意图
一、创设氛围,导入新课
1、课件:播放三峡的奇丽风光、新建的三峡工程及李白的《早发白帝城》的配乐朗读。
教师导语:同学们,我们刚才欣赏了诗的美妙,也领略了景的秀美。面对三峡,你想说些什么吗?
2、介绍作者,导入课题
导语:我国北魏著名的地理学家、散文家郦道元,亲自考察全国的水系后,写下了《水经注》,《三峡》就是其中的一篇。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郦道元的《三峡》,感受一下这位见多识广的地理学家为我描述的1400多年前的三峡景观。(板书:27、 三峡 郦道元)
①通过展现三峡美景和雄伟的三峡工程,让学生获得直观的知识,调动学生情感。
②创设情景,激发兴趣,从而导入新课。
二、研习课文
(一)整体感知,把握结构美
1、学生听朗读,看风景,领略山水之美。
课件:播放配乐课文朗读,屏幕上显示与课文各段内容同步的三峡风景。
2、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3、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大意。
4、想一想:课文介绍了三峡的哪些情况?各有什么特点?(相机板书)
①依据学生认识事物的规律,通过看风景和听录音,创设与课文相应的学习情境,使学生对这篇较难懂的文言文有了感性的认识,降低了学习的难度。
②学生已有了前一个单元的文言文的基础,所以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让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及相关资料,疏通文意,把握内容。
③领悟文章先写山后写水,布局自然,思路清晰的结构特点。从而整体把握课文。
(二)推敲字词,体会语言美
1、自主探究,品味语言。
①再读课文,想想:《三峡》是怎样抓住特征描写自然景观的?
明确:作者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描写。写山,突出连绵不断、隐天蔽日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夏天,江水上涨,来往的船只都被阻绝了,还用对比烘托出水流湍急;春冬之时,雪白的激流、碧绿的潭水、回旋的清波、怪柏悬泉,还以“素”“绿”“清”“影”等表现色彩的美;写秋季的景色,着“寒”“肃”“凄”“哀”等表现悲凉情感的文字。三峡的奇异景象,被描绘得淋漓尽致。
②把自己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抄下来,同时写上鉴赏性的文字。(体会用词简洁精当。)
2、小组交流,合作探究。
3、小组代表在全班发言,其他小组进行补充质疑,教师组织点拔、引导。
①以上教学环节,进一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探索其艺术特色,对文中难懂的字词进行推敲。这些过程既是阅读积累文言词语,也是训练学生语感,提高学生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的过程。
,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案四-八年级语文教案
②充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③在新课标中,教师只是个解难释疑者,是课堂阅读活动的组织者,阅读的促进者,是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帮助者。这个程序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三)美读,感受情感美
1、学生讨论诗歌的朗读基调,四个自然段的语调、语速情感的变化。(第二自然段速度要快,突出水流湍急;第四自然段则是悲凉的情调;其余是欣赏性的读。)
2、配乐朗诵。
3、把自己当作郦道元,感受他面对三峡时的情怀,在音乐中自由背诵全诗。
①阅读教学,以读为本。读的形式多样化,使学生想读、乐读,从而加深理解课文内容,激发情感的共鸣。
三、虚拟剧场,试做导游
1、让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长江三峡雄伟壮丽景观。将学生分为四组,分别介绍春、夏、秋、冬中风格迥异的三峡四季风光。
2、各组交流课前收集的三峡风光、三峡工程或与三峡有关的传说、故事等资料,并设计好本组的导游词。
3、学生讲述,屏幕上播放相应的三峡景观。
让学生以导游身份介绍三峡四季的景观,既能考查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又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四、课外拓展
1、从网上查阅有关三峡旅游及大坝资料,对长江三峡有个全面的了解。
2、将本文与刘大杰的《巴东三峡》相对照,体会记叙文与游记的区别。
①鼓励学生学会合理选择和有效利用网络资源,从而增加和丰富自己的学习经验。
②通过对比阅读,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实现课外延伸。
教案《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案四》,来自网!,新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三峡》教案四-八年级语文教案
三峡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2个生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懂课文,领略三峡秋天的美景,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4、体会按时间顺序描写景物的方法。
教学重点:
通过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体会祖国山河的美丽。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2.师生共同交流课下搜集的关于三峡的资料,可以是文字资料,可以是照片,也可以谈谈自己游览三峡的感受。教师酌情补充。
二、检查预习情况
1.让学生说说自己通过预习得到的收获。
2.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哪些特点。
这篇课文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写,写了一天当中三峡景物的下列特点:
早晨: 清新而明净 明朗
中午: 热烈
下午: 平静、轻缓
夜: 沉沉欲睡 惊醒
3.朗读课文
三、深入学习
1.提出自学要求:认真阅读课文,思考并讨论;课文是如何具体地写三峡一天中的美景的?把你喜欢的句段找出来,读一读,加以体会。
2.学生自学,讨论,教师巡视指导。
3.交流讨论结果。
4.总结文章的中心思想,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观看三峡风光片。
三峡语文教案篇6
教学目的与要求:
一、掌握重点、难点、疏通文意。
二、学习抓住特征写景状物的方法。
三、熟读成诵
教学方法:诵读、讨论、分析归纳。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播放一段三峡的风光片,联系学生平时对三峡的所见所闻,让他们畅谈三峡这一景观的感受,激发学习兴趣。
二、讲授新课
(一)由学生介绍作者,以及作品的简介。三峡具体指什么?
(二)学生自由朗读,找出生字词,运用工具书读准字音,弄清文意。
(小组合作学习,边读边结合课文注解,是以课文,然后作汇报。)
阙嶂曦月襄陵沿溯素湍绿潭漱属引
补充解释:
重岩叠嶂:即“重岩叠嶂”。嶂:治理向屏障的山峰
隐天蔽日:即“隐蔽天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应按照“自非亭午,不见曦,自非夜分,不见月”的结构理解。
绝:断。
或:“有”,不能做“有时”。“或``````有时``````”含有假设的意思,可理解为“(如)有``````(则)有时``````”。
其:这
虽:在这里表假设,应译为即使。
奔:在这里作名词用,指奔驰的骏马
不以:不如
时:季节
则:连接上下文,带有轻微的`转折意思,可不译。
于:从。
其:它们,指怪柏。
漱:冲荡
“清,荣,峻,茂”前皆省主语。
林寒涧肃:即“林涧寒肃”。肃:寂静。
故:所以。
两句诗的意思是:巴东三峡当中巫峡最长,猿猴鸣叫几声我得眼泪就沾湿了衣裳。
三声:几声;三步是确数。
(三)整体把握课文结构,
思考:作者通过描写三峡的哪些景观,来表现三峡的壮丽风光的?试找出相关的语句。
第一层:(从开头至“不见曦月”),写三峡两岸的山。
第二层:(从“至于夏水襄陵”至“不以疾也”),写三峡的夏水。
第三层:(从“春冬之时”至“良多趣味”),写三峡的春冬景色。
第四层:(从“每至晴初霜旦”之文末),写三峡的秋天景象。
三、 朗读
分段朗读,多让学生自己体会,如何把握合适的语气语调语速。熟读成诵。
第二课时
一、齐读课文
二、讨论:文中描写了三峡的山、夏水、春冬景色、秋天景象,这些景物各有什么特点?情结合原文,说明理由。
归纳:
山:“七百里”(长)
“相连无缺”“略”(多)
“重”、“叠”“隐蔽”(陡,高峻)
“自非“江面狭窄(高峻-——夏水的迅猛)
夏水:“襄陵,阻绝”(凶险)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千二百里”(迅急)
“虽乘奔御风,不以急也”对比
春冬景色:俯视:“素湍绿毯,回清倒影”
仰视:“绝谳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色彩:白浪,绿潭,青山,花草。
一字一景:“清”“荣”“峻”“茂”
秋:三峡秋景:“晴初霜旦之时”林、涧、猿啸、回声。
渔民的悲惨生活:情景:悲寂,凄凉(与前面对比)
联想:当地渔歌
激发学生联想:
1、“泪沾裳”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这样?(引导学生联系地理知识合理联想)
2、从文中两句渔歌,你还可以联想到那些诗句?他们的意境相同吗?
三、引导学生领会全文的艺术特色。(投影打出)
(一)抓住特点写景
1、文章主要描写三峡中的峡。课文写四时风光,为什么从“山”写起?
2、写四时风光的顺序是:。为什么不按春夏秋冬的顺序来写?
(二)语言特点:
1、动静结合。找出一两处动景和静景
2、有张有驰。
引导学生用心体会:那些地方平静舒缓,那些地方激烈紧张?
四、介绍《三峡》中的其他描写,激发学习兴趣。
五、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朗诵比赛,可是当配乐
三峡语文教案篇7
◆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
1.认读生字,正确解释关键词语或句子,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大意,反复朗读课文。
2.在反复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3.引导学生展开联想和想象感受三峡壮美的景色。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反复朗读中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2.让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和文化魅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重点难点分析
1.教学重点:在反复阅读中,学习作者善于抓住景物特点,达到情景交融的方法。
2.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壮美和文化魅力,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丰富其文学素养和古代文化的修养。
教学方法:诵读法,拓展法,讨论点拨结合法
◆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想和大家聊个天,喜欢旅游吗?十月一就要到了,你能不能向大家介绍一个我们国内旅游的好地方?今天老师就带大家进行免费的旅游。放(三峡风光视频)早在1700多年前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就像我们展示了三峡的美景。
二、走进作者
(学生简介郦道元:北魏地理学家,好学博览,留心水道等地理现象,撰《水经注》。记载了一千多条大小河流及有关的历史遗迹、人物掌故、神话传说等,是我国古代面、最系统的综合性地理著作。该书还记录了不少碑刻墨迹和渔歌民谣,具有较高文学价值)
三、整体感知,通过读课文感受三峡的美
1.检查预习情况出示幻灯片,检查字的读音。
2.轻读课文,初步感知三峡的美景
3.指导朗读,体会三峡的美
这篇课文虽然短小,但生字比较多,而且又是文言,大家能不能克服困难,把它读得自然流畅?读课文,注意不读错字、漏字,把握好节奏。我相信随着大家对课文理解程度的加深,逐步感悟到三峡之美时,朗读得会更好。
四、合作交流,质疑解答
1.小组为单位,找出你不太理解得的问题,大家一起解决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在你眼前会出现怎样的景色?
师总结峡的特点:两山夹水的地方就是峡。(板书)
3.那我们就先去看看三峡的山。有哪位同学愿意为大家读一下写山的语句?其他同学请注意听,看看三峡的山有怎样的特点?
二、三、四段写水,描绘不同季节山峡的不同景象。
总结特点: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三峡的景色,并用自己的话进行描述。1.选一个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三峡的奇景(教师提醒学生想象要扣紧山水、季节、景物特征,如: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啼、悲凉的渔歌等)
4.站在美学的角度,同学们来总结一下三峡具有怎样的美?
老师总结:
三峡的山:延绵,高峻壮美
夏水:迅疾奔放美
春冬:清荣峻茂秀美
秋:凄凉凄美
5.用比喻或拟人的修辞手法对三峡进行赞美,并说出理由。
6.找同学分析文章最后一句引用渔者歌,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明确:借渔者的感受来表达自己的感受,用哀转久绝的猿声来侧面衬托三峡的凄凉与悲哀。)
在三峡这篇课文中,作者抓住了事物的特征来描写事物,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达到了情景交融的写作手法。在写作中我们能借鉴什么?
五、拓展延伸
1992年4月3日,__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兴建三峡工程的决议,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正式动工。
以下这首诗表现了三峡工程从提出到开始兴建的漫长曲折历程及三峡工程给长江带来的巨大变化。
三峡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积累文言词语,掌握读音和意义,领会课文内容。
2、过程与方法:在反复朗读、整体感知的基础上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处。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的感情及对珍贵自然遗产的欣赏、保护意识。
教学重点
反复朗读课文,把握各段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
教学难点
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妙,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语文真是一座包罗万象的艺术殿堂,走进这座殿堂,我们去欣赏过古朴的赵州桥,参现过宏伟的故宫,游览过如画的苏州园林,真是美不胜收。曾经有外国朋友问当代著名学者余秋雨:“中国最值得去的一个地方在哪?”他脱口而出——三峡。为什么三峡在余秋雨的眼中会有那么大的魅力呢?同学们,你们也想去山峡游览一番吗?现在就开始我们的三峡之旅吧!
二、整体感知:
1、听解说词,欣赏三峡风光,感受美。
2、谈论观感,说说三峡
3、了解作者及《水经注》
三、第一步:朗读——读准字音,朗读指导;
提示:读好文言文关键要把字音读对,把停顿读对。
1、读出下列字的正确读音
阙(que) 处叠嶂(zhàng) 乘奔御(yù)风
曦(xī) 月属(zhǔ)引 素湍(tuān)绿潭
襄(xiāng)陵绝巘(yǎn) 林寒涧(jiàn)肃
沿溯(sù) 长 啸(xiào) 飞漱(shù)其间
2、根据文意标出停顿
a、自三峡七百里中
b、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至于夏水襄陵
d、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
e、其间千二百里
f、虽乘奔御风
g、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
h、绝巘多生怪柏
3、自读课文,在书上划出标记。
4、检查一人朗读,全班共同点评。
5、学生欣赏解朗读视频,感受美,学习朗读技巧。
四、第二步:解读——准确翻译,理解内容
要求学生自己提出不懂的字词,先由各组学生讨论解决,再由老师于疑难处点拨,疏通文意。
1、释新词。
2、译美句。学生自读自译,将疑难处做好标记。
3、小组交流合作释疑。
4、集中展示,分组对译,自主评价,教师点拔。
五、巩固。
1、试背课文。
2、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译一译:
1、略无阙处(毫无)
2、重岩叠嶂(高耸险峻如屏障的山峰)
3、夏水襄陵(漫上)
4、不见曦月(阳光)
5、或王命急宣(有时)
6、虽乘奔御风(这里指飞奔的马)
7、不以疾也(认为,觉得)
8、绝周谳多生怪柏(险峻的山崖或山峰)
9、素湍绿潭(急流的水)
10、飞漱其间(冲刷)
11、良多趣味(很)
12、属引凄异(连续;延长)
13、沿溯阻绝(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14、林寒涧肃(寂静)
二、第三步:研读——质疑探究,提炼主题。
1、思考: 作者主要描绘了三峡的什么景物? 所描写的景物有什么特点?
2、质疑:
a、本文为何不按春、夏、秋、冬四季更迭的顺序写景,而要先写夏景呢?
(夏季江水最盛,所以先写“夏水”。(按水势的涨落而安排写景顺序)。夏天江水暴涨,春冬江水平静,秋天水枯谷空,顺次而下,入情入理。)
b、三峡风光壮丽雄奇,但为什么要写“猿鸣三声泪沾裳”。
视频提示、资料提示:“西陵滩如竹节稠,滩滩都是鬼见愁”。“三峡千古不夜航”
开放解答 (展现三峡多样性的美)
3、自读课文,在书上划出标记。
4、检查一人朗读,全班共同点评。
三、第四步:品读——品味语言,美点寻踪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让我们一起来欣赏美景,品味美文吧!
用“(描述景物)让我不禁想到了(填写原文),三峡的(景物)真(特征)” 的
方式品你看到的美景。
四、第五步:延读——拓展视野,延伸练笔。
1、链接:读和三峡有关的'诗词,扩大视野
峨嵋山月歌 【唐】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落平羌江水流。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送友人归荆楚 【唐】许浑
调瑟劝离酒,苦谙荆楚门。竹斑悲帝女,草绿怨王孙。
潮落九疑迥,雨连三峡昏。 同来不同去,迢递更伤魂。
上三峡 【李白】
巫山夹青天,巴水流若兹。巴水忽可尽,青天无到时。
三朝上黄牛,三暮行太迟。三朝又三暮,不觉鬓成丝。
送人归蜀 【张祜 】
锦城春色溯江源,三峡经过几夜猿。红树两厓开霁色,碧岩千仞涨波痕。
萧萧暮雨荆王梦,漠漠春烟蜀帝魂。长怨相如留滞处,富家还忆卓王孙
2、联想 找出下面诗词和本文的联系
早发白帝城 ―李白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水调歌头游泳》―毛泽东
更立西洒石壁,截断巫山云雨,高峡出平湖。神女应无恙,当惊世界殊。
3、写 你也想写一写你神游三峡后的观感吗!
激发:三峡真是一座文学宝库,古人至此多有题咏,当代学者余秋雨到三峡写道:“过三峡本是寻找不得词汇的。只能老老实实,让嗖嗖阴风吹着,让滔滔江流溅着,让迷乱的眼睛呆着,让一再要狂呼的嗓子哑着。什么也甭想,什么也甭说,让生命重重实实地受一次惊吓。千万别从惊吓中醒过神来,清醒的人都消受不住这三峡。”同学们,你们难道不“见贤思齐”,也拿起笔来吗?
指引:这里有高峻的山峰,汹涌的江流,清澈的碧水,飞悬的瀑布,哀转的猿鸣,悲凉的渔歌,让我们如同泛舟在风格迥异而又自然和谐的画卷中。
范写:看,远山逶迤,峰峦绵延,恰如巨龙腾空。群山重叠,层峰累累,尤似万马跃踊。峡阔天开,两岸风光旖旎,真是“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
五、课堂总结:
“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山水景物曾经引起了古今多少文人墨客的无限情思。大自然美景不光可以令我们的身心舒畅,更可以让我们的灵魂得到涤荡。让我们多亲近山水,多亲近自然,做一个俗中雅人吧!
山水是地上的文章,文章是纸上的山水,一篇《三峡》,区区153个字,却足以令我们神游三峡,留连忘返,这就是文字的魅力。
?板书设计】
27、三峡
郦道元
山:连绵高耸(静)
水:凶险迅急(动)
冬之景:水清,树荣,山峻,草茂
秋景:悲寂凄清(情景交融)
三峡语文教案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