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有启发性的教案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探索欲望,教案写的好可以帮助教师提高教学的个性化和差异化,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观察科学类教案5篇,供大家参考。
观察科学类教案篇1
活动目标
1、能通过仔细观察,获取有关蝌蚪的一些趣事,并大方地讲述出来。
2、对能说说自己看到的有关蝌蚪的一些趣事。
活动准备
电脑一台,放大镜、观察记录本、蝌蚪实物
活动过程
一、激发兴趣,引出主题
1、老师:春天来了,池塘里又多了谁?(小蝌蚪)
你们认识小蝌蚪吗?它长着什么样?
幼儿可能答:小蝌蚪长着一个黑黑的大脑袋,后面拖一条长长的尾巴。
二、通过观察、记录,认识蝌蚪
1、教师问:你们想不想仔细地看一看小蝌蚪?
提供每人一只放大镜,一本记录本,让幼儿先观察小蝌蚪的不同动态,再把他们的样子画下来。
评析:鼓励幼儿专注地观察,找出小蝌蚪几种不同的动作,用自己的方式记录下来。
2、组织幼儿充分交流自己的观察结果,可介绍自己的记录方式和记录结果。
三、设置疑问,了解生长过程
1、老师:你们知道小蝌蚪长大了变成了谁?
幼儿可能答:有的变成了青蛙,有的变成了蛤蟆。
2、老师追问:你们知道蝌蚪是怎么变成青蛙的?
评析:
这里让幼儿大胆设想,创造性地表述小蝌蚪的成长过程。
3、播放青蛙生长过程资料。
看完后让幼儿再来说说小蝌蚪——青蛙的过程。
老师重点问:小蝌蚪在变成青蛙前腿是怎么变的?尾巴又有什么变化呢?
幼儿可能答:先长后腿,再长前腿,尾巴越缩越短,腿越长越长,还有脚趾呢。
四、动手操作,再现奇妙的生长过程
1、集体制作蝌蚪-青蛙的生长图
评析:通过动作制作再次加深对蝌蚪生长过程中几个重要环节的印象。
五、延伸活动:欣赏故事《小蝌蚪找妈妈》,在语言活动中可安排让幼儿续编故事。
观察科学类教案篇2
一、教学目标
科学探究:学会细致的观察,逐步培养对事物本质的合理猜测。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探究米与饭之间观察特征变化的兴趣;培养既敢于发表自己意见,又能认真倾听他人意见的习惯。
科学知识:通过比较观察米粒和饭粒,了解两者的特征变化;初步认识不甜的糖类——淀粉,知道淀粉遇碘酒会变蓝色。
二、教师用具和学生用具
信封里分别装好米和饭,每组各一份,电饭锅中煮好米饭,塑料碗每组一只,汤匙每人一个,每人一杯温开水,淀粉若干。(学生2人一组材料,4人围坐)
三、教学活动过程
(一)寻找米与饭之间的特征变化
·出示两个信封(里面分别装着米和饭),要求学生不用眼睛看,猜猜哪个装着米?哪个装着饭?而且要说出猜测的根据。
·学生交流猜测结果和根据。(软硬、干湿、气味、粘不粘、有无声音等)
·打开信封看看猜测的结果是不是正确,并且评一评猜测的根据是否合理。
·打开信封之后,在引导学生还能通过其他方法找到饭和米之间的变化吗?(大小、颜色、轻重、容易变形、形状)
·小结:猜测中所运用的观察方法。
(二)品尝米饭的味道
·教师引导学生回忆平时吃饭的时候米饭的味道。(如果学生说米饭的味道有咸、苦的时候,引导学生说说咸或者苦的原因可能是什么)
·在一时说不清米饭是什么味道的情况下,一起来尝米饭。(明确今天尝米饭跟平时吃饭有什么不同)
·第一次尝米饭——要求尝尝米饭的味道,并想好自己是怎么尝的。
·交流米饭的味道和尝的`方法,分析部分学生尝不出味道的原因。(咀嚼的次数不够、品味得不够细心)
·第二次尝米饭——要求第一次尝出米饭的味道的学生,边尝边体会的甜味是大概咀嚼了多少下以后出现的;要求第一次没尝出米饭的味道的学生,继续尝尝米饭的味道。
·交流“米饭甜味是什么时候出现的”和“第一次没尝出味道的同学第二次尝米饭的结果”。
·交流尝米饭的体会。
(三)猜测米饭的甜味
·引导学生发问:为什么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会出现甜味?·引导学生猜测“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出现甜味”的原因。
·引导学生通过查资料、看书等方法解决疑问。
·学生交流对“米饭经过一段时间的咀嚼出现甜味”的认识,引出淀粉。
·教师出示淀粉(一生一包),请学生课外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研究淀粉,下节课继续来交流、研究淀粉的情况。
观察科学类教案篇3
【活动目标】
1、了解线是怎样纺出来的。
2、了解古代与现代纺车的不同,体会劳动人民的伟大智慧。
3、培养幼儿的观察能力和动手能力。
【活动准备】
各种不同材质、不同颜色的线若干,关于纺线的视频、古代的纺车、棉花若干、不同颜色的染料。
重难点:了解线是怎样纺出来的。
【活动过程】
一、探索不同的'线,导入活动。
出示各种不同的.线,请幼儿自由观察,自由探索。
师:“小朋友,你最喜欢哪几条线?”(幼儿自由发言)
师:那你们知道这些线是怎样来的吗?我们一起去看一下吧!”
二、出示视频:现代机器纺线工作的过程。
与幼儿一起观看,边看,教师边介绍,让幼儿了解现在先进的纺线过程。
教师:把棉花弹弹,去掉杂物,弹的蓬松,细软,把棉花搓成大拇指粗细一尺余长的纺条,再用纺花车纺成线,然后,经过经线、浆线、晒线等多道工序,最后上织布机。
三、请幼儿观看古代的纺车。
师:刚才,我们一起观看了现代机器纺线的的工作过程,现在请小朋友看这里。
教师出示纺车,做详细介绍,让幼儿了解。
教师边操作边介绍纺车,使幼儿进一步了解古代纺线的过程。
鼓励幼儿也试一试,这种纺线的方法。
四、我是小小纺线师。
出示棉花,请幼儿互相讨论,怎样将棉花变成线。
幼儿按照自己想的办法动手操作实验,教师进行小结,鼓励幼儿再想办法,幼儿多次操作实验。
(经过师幼多次动手操作实验,终于将棉花搓成了线。)
五、五彩线。
幼儿自由选择喜欢的染料,为自己搓好的线,染上漂亮的颜色。
六、请幼儿把五彩线拿到户外晾晒。
【活动延伸】
鼓励幼儿用五彩线粘贴出各种有趣的图形。
观察科学类教案篇4
活动目标
1、在操作中探索几种纸的不同特性,并初步探索,发现几种纸不同的吸水性。
2、能大胆说出自己的发现,发展口语表达能力。
3、大胆地参与科学活动,培养探索发现能力,
活动准备
1、每人一个小盆,小盆里有餐巾纸、报纸、挂历纸若干张。
2、每桌一个小方盘,盘里放有红色的颜料水,另准备好的若干份小棒,小棒上贴有3种纸,纸的长度一样。
3、黑板上贴三种纸,五角星若干。
活动过程
一、认识三种纸,并探索其不同特性。
1、你们前面的小盆里有什么呀?有些什么纸呀?
2、请小朋友用手摸摸,发现这些纸有什么不同?
3、师生共同总结:餐巾纸是毛乎乎的,报纸是光滑的,挂历纸是最光滑的。
二、认识纸的吸水特性
1、(出示一方盘红颜色的水)这里有一盘红水,今天这些纸要和红水做个游戏,请小朋友把纸像老师这样一头捏在手中,一头浸在水中,仔细看看,水会怎样?纸有什么变化?等一会儿来告诉大家。
2、集中幼儿提问
a:刚才你发现了什么?
b:水怎么会到纸的上面的.?
引导幼儿总结出:纸有吸水的本领。
三、探索三种纸的不同吸水性
1、餐巾纸、报纸、挂历纸的吸水本领是不是一样大呢?我们来举行个吸水比赛。
2、引导幼儿探索比赛方法:把小棒上的三张纸同时放在红水里,观察哪张纸吸红水吸得快?
3、幼儿操作,引导幼儿仔细观察纸上颜色不断上升的变化状态。
4、组织幼儿交流
谁得吸水本领,是第一名?谁是第二名?谁是最后一名。
5、师生共同总结:餐巾纸吸水最快,报纸吸水慢,挂历吸水最慢,并把黑板上的三种纸标3星、2星、1星,以示第一、第二、第三。
四、经验迁移
有一个小朋友哭了,流了很多眼泪,身边有这三张纸,他该用哪种纸擦眼泪最合适?为什么?
观察科学类教案篇5
活动目标:
1.感知自由下落物体速度的快慢,对探索科学奥秘产生兴趣。
2.发现不同物体的自由下落现象。
3.学习用统计表记录两种不同物体下落速度的快慢。
活动准备:
1.轻重对比明显的两种物品(人手以份)。如,沙包和泡沫板、羽毛和橡皮泥、塑料袋和铁板、布块和积塑玩具等
2.大小相同的纸每人两张
3.质量相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品若干。如,大小相同的三角铁、牛奶瓶、饮料瓶、薯片盒等
4.大统计表三张,分别代表三种物品下落现象。幼儿统计表每人一张。
活动过程:
(一)、探索两种轻重不同的物体下落现象。
1.出示沙包和泡沫
请幼儿猜一猜:“如果这两种物品往下落,会有什么现象发生?”
2.实验沙包与泡沫下落现象
提问:“这两种物品下落时,你发现了什麽现象?为什么?”(轻的快,重的慢)
3.幼儿自由探索两种轻重不同的物品
要求:
(1)两样物品放在同样的高度上。
(2)跟朋友交换两种物品玩
4.归纳结论并统计(小结,重的`物品落得快轻的物品落得慢)
教师拿出大统计表帮助幼儿理解怎么记录
5.幼儿自己统计结论,并小结统计情况、展示统计表。
(二)、探索质量相同、大小相同但外形不同的物品下落现象。
1.出示两张质量相同、大小相同的两张纸,把其中一张揉成一团
请幼儿猜一猜:谁落得快?
2.幼儿动手试一试
3.小结,外形小的落得快。并记录在大统计表上
(三)、探索质量相同、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物品下落现象。
1.出示大小不同的三角铁。
(1)请幼儿说说它们的相同点(质量、形状)与不同点(大小)
(2)猜一猜:它们谁会先落地?还是有别的情况出现?
2.实验。结论是:同时落地。
3.验证,出示大小不同的牛奶瓶、薯片盒等
4.将结论记录在大统计表上
5.说一说,在我们生活中还有那些东西像这样同时落地的?
观察科学类教案5篇相关文章:
★ 科学类读后感6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