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大家对名著内容的了解,书籍是我们汲取知识的重要来源,看完书之后写读后感也是很有必要的,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傅雷家书第24封信读后感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傅雷家书第24封信读后感篇1
文学翻译家傅雷先生在儿子傅聪留学海外的过程中,先后写了近百封家书给他,教导他立身行事、爱国成才,把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融入了对儿子的谆谆教诲中。其声殷殷,其意绵绵,其情拳拳。由这些信件汇集而成的《傅雷家书》曾先后再版五次,重印19次,累计发行超过100万册,数字虽不能说明太多,但时间足能够证明一切:《傅雷家书》自问世以来已畅销18年。
一部家书受到如此广泛的欢迎,其好处是多方面的。探究其原因,除了有傅雷作为我国着名的文学艺术家和翻译家其本人所具有的渊博思想和高尚人格的感染力之外,亦有家书中所蕴含的为艺、为人,涵养品格情操、锤炼修养气质等方面的卓绝见识和肺腑之言的吸引。无论身为子女还是父母,都能从中领略人生的境界,理解人生的教益。
傅雷一生奉行德义具备、人格卓越的德行,在对儿子傅聪、傅敏的教育上,傅雷处处不忘言传身教,让自己的这一优良品德薪火相传。这些,从傅雷写给儿子傅聪的一百多封家书里能够清晰地感受到。无论是艺术修养还是为人处世,甚至演奏姿势和生活细节方面,傅雷都要求儿子规范严谨。傅雷做事为人均认真细致,对子女的要求就是他对自己的要求。儿子傅敏在回忆父亲时曾举了这样的一些例子:”50年代,他有一阵子迷上了摄影,显影药、定影药,父亲都是一克克称准,照片要放大,父亲就用尺子细细地量。父亲爱养花,他对待每一盆花,都很认真细致,看到有嫁接的介绍,他就自己去实践。父亲就是这样,哪怕一点点小事、小细节,他都很认真地对待。他要求我们做到的,绝对是他自己做人的风格原则。这是我们兄弟两个成长中得到的最大的教益。“在那里,父亲的言行已经成了子女们的一杆标尺,既标示高度,又衡量进步。
家书里的傅雷既是严父,又是慈母,在对儿子无微不至的关心背后,站立的是一个严厉的父亲形象。父亲的严,严在对做人原则的坚持,严在对艺术人文的理解和投入,严在对儿子纯粹品质的要求。着名学者楼适夷先生在为《傅雷家书》作的序言中这样说:”大器之成,有待雕琢,在傅聪的长大成才道路上,我看到作为父亲的傅雷所灌注的心血。在身边的幼稚时代是这样,在身处两地,形同隔世的情势下,也还是这样。“也正是这样的严格,成就了儿子日后为艺、为文,爱国、爱人等方面的高尚品格。
对子女的严格要求并不能透过简单粗暴的方式来实现,这或许是《傅雷家书》留给做父母的读者们的又一启示。在教育中,傅雷坚持循循善诱,鼓励、启发孩子们自己思考去解决问题,教育他们要有自己的思想,继而构成人格中独立的精神和独立的思维。
家书中,傅雷敞开心扉,向孩子们传授为人的道理和生活准则,嬉笑怒骂都毫不隐瞒。从一封封信里,傅雷清澈的心灵、不泯的童心跃然纸上,我们仿佛是在听一个可爱的大孩子倾心长谈。傅雷用理解、用年轻而纯真的心、用这样一种平等的姿势消弥了父子间的代沟和距离,让父子之间的书信往来情意交融,构成共鸣和互动。将一个父亲对儿子的满腔期望化作细雨,”随风潜入夜“,滋养儿子的心田。
打开《傅雷家书》,就是走近一位父亲,聆听他”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诲“。不明白天下有多少以前的子女、此刻的子女和将来的子女受益于这个亲切而严厉的父亲!
傅雷家书第24封信读后感篇2
傅雷曾教育儿子:“先为人,次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终为钢琴家。”没错,无论做什么,首先都得把自我修养完善。读《傅雷家书》,父爱的纯真、质朴,教育的严苛、负责,都一一地展现了出来,沁人心脾。
父爱是教育的最好养料,有了大海般深沉而宽广的父爱,循循善诱,教育定能出彩。
一帘疏雨,尽风流,花依旧。因为父爱,父子更加亲近。
落日余晖,映着父爱。达芬奇的父亲彼特罗教育孩子的信条是:“给孩子最大的自由,让孩子发展自己的兴趣。”有一次,达芬奇用“女妖头”来吓父亲,但父亲并没有责怪他,两人也就越来越亲近,达芬奇最后成为了有名的画家。因为有父亲的理解和关爱,达芬奇也能坚持自己的梦想,同时父子间也更加亲近。
傅雷和傅聪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从小,傅雷便鼓励傅聪。在傅聪留学时,两人不仅是生活上的朋友,更是艺术上的知音,傅雷的教育,让多年父子成兄弟。
父爱不是溺爱,虽没有母爱的柔情,但无言中折射万道彩虹。
江水澄澄,隔江听,玉筝飞。因为教育,父子更加驰名。
迎着微风,倾听教育。麦克斯韦的父亲很早就发现儿子对数学的敏感,并培养他的数学才能,最终使他成为了数学家;梁启超教导儿女意育、智育、情育,并且丝毫不掩饰对儿女的爱,造出了“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的佳话。可见,父母的教育是十分重要的,因为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
但是,无论如何教育孩子,都应当首先教他做人。傅雷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因为像那样细致,严格,富有原则性的父亲并不多,他教导儿子应具备六点:一、赤子之心;二、爱国精神;三、独立思考;四、淡泊名利;五、自我批评;六、取法要高。每一点都是人生的锦囊妙计,所以父为大翻译家,儿为大音乐家,父子扬名天下。
教育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若用父爱来辅助,定会使儿女勇往直前。
父爱是教育的最好养料。没有哪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的父亲,也没有哪一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但父亲,什么都知道。苦心孤诣,教子成人,为父更刚。
傅雷家书第24封信读后感篇3
“闲来无事多读书”是我一直追求的境界,但我却很少真正做到。最近看了《傅雷家书》,真的受益匪浅,所以,拿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傅雷家书》是我国文学艺术翻译家傅雷及夫人写给傅聪、傅敏等的家信摘编,写信时间为一九五四年至一九六六年六月。而傅雷先生写信的目的也在书中记载的也很清楚:“长篇累犊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不是莫名其妙的gossip,而是有好几种作用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做一个讨论艺术,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做父亲的得些新鲜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别的青年;第三,借通信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尤其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种,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姿态方面。”贯穿全部家书的情意,是要儿子知道国家的荣辱,艺术的尊严,能够用严肃的态度对待一切,做一个“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艺术家。”这本书,不仅仅对于傅聪,对我们也是有意义,有价值的!
总体而言,我从这本书有了以下几点体会:
第一,教育孩子,应该先和孩子成为好朋友。
其实,傅聪儿时,傅雷对他的教育是很严厉的,甚至可以说是不近人情的,可是他后来改进的教育方式,我认为是父母们都可以借鉴,学习的。现在几乎所有的父母都是怀着当初傅雷先生对傅聪那种迫切地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心情,所以就有了各种各样揠苗助长的措施,对待孩子的心态也扭曲了,这样只会使孩子们的金色童年黯然失色。如果能够和孩子建立朋友间的友谊,我们这些孩子不但对家长的话更听得进去,而且我们也更能理解“园丁以血泪灌溉出来的花果迟早得送到人间去让别人享受,可是在离别的关头怎么免得了割舍不得的情绪呢?”这种矛盾的情绪。
第二,要处理好学业与爱情的关系。
现在早恋的现象层出不穷,许多中学生,甚至大学生都错过了学习的大好机会和时光。所以傅雷先生用自己的切身经历劝告少年得志的傅聪道:“就是我一生任何时期,脑恋爱最热烈的时候,也没有忘却对学问的忠诚。学问第一,艺术第一,真理第一,爱情第二,这是我至此为止没有变过的原则。”这样类似的话,傅雷先生不知道在信中重复了多少,强调了多少,可见这对我们青少年是何其重要啊!而且,不早恋,是对自己,对别人负责。试想啊,我们现在还年轻,眼光、嗜好、趣味不知道还要经过多少的变化呢!现在喜欢的,不担保一辈子都是这个口味,而且,万一以后遇到更好的,更适合自己的呢?爱情,如果没有上升为一种“亲情”,真的不可能一辈子!说出来的话,就意味着要一步步地去实现,不然还有什么意义呢?所以,别给太多的承诺,因为你真的不一定做得到。除非你真的想歌里唱的“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不然,劝告你,还是不要早恋,这也是于人有益,对人负责的事。
第三,成功者,必是能够忍受孤独的人。
忍受孤独,是一件十分让人痛苦的事了吧?现在很多人,都玩起了什么qq农场,qq牧场的,就是为了打发时间的吧?可是“一个人孤独了思想集中了所发的感情都是真心实意。你所赏识的李太白、白居易、苏东坡、辛稼轩等各大诗人了是我们喜欢的,一切都有同感,亦是一乐也,等到你有什么苦闷、寂寞的时候,多多接触我们祖国的伟大诗人,可以为你遣兴解忧,给你温暖。”所以,为什么不选择在孤独,无聊的时候听听音乐,看看书,写写信,跑跑步,甚至打电话给朋友唠唠嗑,也是很不错的,起码还可以联络一下朋友间的感情。时间过得很快的,不要让自己留下遗憾!
第四,养成写东西的良好习惯,也是让我们一生受益的。
通讯工具越来越发达了,所以,很少人会写信。一个电话,一条短信什么都解决了,什么事情都交代清楚了,可是信带给人的那种感觉,是这些都无法代替的!不然,现在怎么还常常有人写情书?傅雷先生也说了:“一个人的思想不动笔就不在会有系统,日子久了,也就放过去了,甚至于忘了,岂不可惜,就为这个缘故,我常常逼你多写信,这也是很重要的:理性认识的训练。我屡次要你生活正规化,学习规范化,不正规如何能持久?不持久如何能有成绩?如何能巩固已有的成绩?而且作品的了解与掌握,就需要长期的慢慢消化、咀嚼、吸收…”所以啊,如果你不爱写东西,起码在表白的时候,把用短信、电话的方式,改成写情书吧,因为情书更能把你心中的爱慕之意表达的淋漓尽致!
当然,不能忘了傅老先生的“赤子之心”,这是强调最多的了。
永远保持赤子之心,到老你也不会落伍。永远能够与普天下的赤子之心相接相契相抱!
?傅雷家书》真的是很值得我们去看的一本书,如果我的文字能引起您阅读原著的兴趣当然是最好了。因为“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篇文章也只能记录我的一部分收获。本来读书笔记、读后感之类就是手段而已,理解并践行其中的道理才是最后目的。
傅雷家书第24封信读后感篇4
无意间再读《傅雷家书》,不禁发出一声感慨:年少无知,一本曾不屑一顾而错过的好书。
初次接触傅雷先生的信是一本杂志上的节选,不是关于家庭细碎,而是谈论着艺术的种种。读罢,了然无味,倘若是我该把《傅雷家书》束之高阁吧。不禁认为别人是在附庸风雅。
再见到它便是不久前了,在图书馆遇到后翻看几页引起了我的兴趣。乍一看,挺厚的一本书,抱着能读多少是多少的心态我把它给借走了。此刻的感觉是:十年间,父子二人丢失的那么多书信,究竟还会有多少我们看不见的情真意切。
对于傅聪而言,傅雷先生亦父、亦师、亦友。相隔千万里,傅雷以不一样身份谈论着关于彼此的事情。作为父亲,收到傅聪信时,他欣喜、宽慰;无信时,心生失望无奈。傅雷先生似乎从来不会为向儿子表示自我父爱的脆弱而感到羞耻,请求傅聪不要吝啬自我的笔墨多多来信。作为学者,他对傅聪叮嘱道“多多介绍国外风土人情,莫要让我落后于这个时代”,期望能够成为他艺术领域的一个对手,赤诚之心现于纸上。
傅雷先生谈论初恋,告诫傅聪“期望热情能永久持续简直是愚妄”;讨论人生,叹息到“不知珍惜是人之常情,但不能因为是人之常情而宽恕自我的这种愚蠢”;提及家教,先生坦诚“我过去的错误要是能使你避免同样的错误,我的罪过也能够减轻几分;你受过的痛苦不在不再施之于他人,你也不算白白吃苦”;想到年迈体衰,坦然说到“草木零落,有兔死狐悲之感,而你们年富力强,蓓蕾初放,私心艳羡,岂笔墨所能尽宣。”
人父,所能做的莫过于此吧。而当父母年迈,心有余而力不足时,他们期望将自我的孩子交给他们的人生伴侣,渴望亲眼见证下一代的成长,然后变成爷爷、奶奶。傅雷先生亦如此,怀着感动为孙子想好了名字,却未能与之有哪怕一面之缘,不幸在__的摧残中随着历史逝去了。
一份份家书写于病榻中、写于书桌上、写于火车上,为了能漂洋过海寄去相思。这些日常笔墨却无意打动了我们。
“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愿先生在另一个世界安好。
傅雷家书第24封信读后感篇5
拿起这本也许并不太重的书,却觉得沉沉的。
了解过傅雷,为他的含冤自杀而感到同情,傅雷在学术上是一位学者,在家里是一位严厉、尽责的父亲。这些家书,有三层资料,第一层是傅雷作为一位普通父亲对远在异国他乡的儿子表达四年、关怀之情;第二层是傅雷与儿子如同益友,知己般倾心地交谈,讨论艺术;第三层就是傅雷作为一名品德高尚、学识丰富的知识分子,认真引导儿子要具备高尚人格和艺德,启发儿子的爱国情、民族情。
?傅雷家书》能够使我们更好的提升自身修养的一本好书,在风云暗涌的年代里,傅雷经过书信亲子爱子,传达出一种高尚的品质。
爱子之情本是人间常情,而傅雷却始终把道德与艺术放在第一,把亲情放在第二。读了《傅雷家书》,能够看到一位父亲对儿子的深爱,也更突出了傅雷在艺术造诣高深,在生活对朋友爱惜尊重,政治上关心国家发展,又如益友、知己般与儿子平等探讨艺术的多个方面的个性特征,并且还能从傅雷对孩子的教育中获得做人的道理,让孩子体会父母之爱。可能如傅雷那样,对我们有着一颗期盼之心,期望我们成人成才,有一份浓浓的、毫无保留的爱。明白了父母的爱心,我们就会努力学习、成人成才。
这是一本“充满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也是“最好的艺术学术修养读物”,更是平凡又典型的“不聪明”的近代中国知识分子的深刻写照,我们能够像傅雷一样从中体会做人、学习的道理。
认真品味这本好书,你会发现不一样的亲情世界,理解不懂得的人情世态。
傅雷家书第24封信读后感篇6
我读了一本书,叫做《傅雷家书》,这本书让我印象深刻。
傅雷是我国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的人。
父亲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至_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傅雷的爱子教子精神深深打动了我。
傅雷在书信中善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傅雷在子女的教育上也是因材施教的,在对傅聪音乐上的教育上,原先是强调技巧、而后反复要他能真正领悟作品本身。高尚的父母培养出成功的儿女。傅雷夫妇培养的两个孩子,都很有成就。
读了这本书,让我更多的了解与理解父母。让我知道了子女要多和父母沟通,相互了解。
傅雷家书第24封信读后感篇7
?傅雷家书》是由傅家的185封家书组成,大部分是傅雷暨夫人写给远在大洋彼岸的儿子傅聪的信。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
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对解放初期这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也能从傅雷这位当事人的描述中得到一些了解,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有些家书简短,有些家书洋洋洒洒上万字,但是无不体现了傅雷的对儿子、女儿鼓励、信赖、表扬、建议、关心和爱。通过书信,和儿子女儿交流感情,畅谈天下事。
而反观自己,连电话都懒得打,更何况是写信了,好像自己也从来没有想父母,主动关心父母。
看完傅雷家书后,我被深深的感动了,想到自己因为电脑等高科技而忽略了父母,我就非常的惭愧,以后,我一定要多关心父母。
傅雷家书第24封信读后感篇8
父母是我们身边最贴近的人们,他们时刻关怀着我们,在身边教导着我们。同样是父母,傅雷通过书信的方式沟通。正是这一封封的书信,感动着我们,打动着我们。
傅雷是我国着名文学翻译家、文艺评论家,他是一个博学,睿智,正直的学者,极富个性。母亲朱梅馥是一个具有东方文化素养,又经西方文化洗礼,既温厚善良,又端庄贤淑的东方女性。
傅雷对当今中外的文学、音乐、绘画、涉猎广泛,研究精深,个人的文化修养极高。而他培养的对象又是从小接受良好的家庭教育,终于成长为国际大师的儿子傅聪。他深刻懂得,艺术即使是像钢琴演奏也需要严格的技术因素,但绝不是“手艺”,而是全身心、全人格的体现。
读了《傅雷家书》之后,真为傅雷先生对人生的如此认真和对子女的如此关爱而感动万分。家书中大到事业人生艺术,小到吃饭穿衣花钱,事无巨细,无不关怀备至。为人父母的可以从中学习到教育子女的方法,学艺术的特别是学钢琴的可以从中学习提高技艺的方法。而此书中对我印象最深的是加强个人修养。从家信的话语中看出傅雷是一位对自己要求极严格的人,有些方面甚至有些刻薄自己的味道,傅雷让儿子立下的三个原则:不说对不起祖国的话、不做对不起祖国的事、不入他国籍。爱子教子的精神令人感动。
一封封书信,在表达浓浓亲情的字里行间,映照出美好的人际关系、高尚的生活准则、优良的行为操守与道德传统,拳拳的爱国热情。这些内容,都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
有人认为书信是最为真切、自然和诚实的文字。是啊,因为写下的一切文字都是即时即刻的内心所想,思想到哪里,文字就到哪里。给亲人写信更是如此,而且是他敢于剖析自己,在子女面前承认错误,从自身的经历中给出经验和教训。所以,我想读傅雷家书我们读到的应该就是傅雷自己吧。家书中父母的谆谆教诲,孩子与父母的真诚交流,亲情溢于字里行间,给了我强烈的感染启迪。
读了傅雷家书后,我懂得了许多,我更了解父母了。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育书,也是一本可以拉近父母与孩子的一本书,让孩子更了解父母,让父母更了解孩子。
傅雷家书第24封信读后感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