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00字7篇

时间:
Kris
分享
下载本文

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小伙伴们对名著理论的理解,大家在阅读了一部经典的文学佳作后,写读后感是很寻常的一件事,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00字7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00字7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00字篇1

把安娜逼死的是整个上流社会而绝非卡列宁一个人。安娜的不贞,在上流社会本是不足为奇的。不同的是,她们能“单纯地甚至快活地”过双重甚至多重的“爱情”生活,而感情真诚、严肃认真的安娜只能“从悲剧的方面”去看这种生活,感到虚伪,可耻,无法忍受。培脱西怂恿渥伦斯基追求安娜,渥伦斯基的母亲也赞许儿子在安娜身上取得的成功,但是当她们看到这并非一场社交界司空见惯的风流韵事,而是认真的爱情时,立刻视为大逆不道。安娜不见容于上流社会,不是由于她的“红杏出墙”,而是由于她竟敢公开这种爱情,公然对贵族社会虚伪的道德观念挑战,在这个社会里,伪善的莉蒂亚自诩为“社会的良心”,淫荡无耻的培脱西们竟是这个社会的“精华的精华”,虚妄无能的卡列宁是整个社会的“支柱”,这样的社会不可能给予安娜正当的生活要求的肯定与人格尊严的承认。安娜悲剧的根源便在这罪恶的社会。

安娜自身性格的矛盾是悲剧内在因素。

一方面,安娜是勇敢的,她始终不悔自己选择的道路:“假使一切要从头再来,也还是会一样的。”她鄙视那班贵族男女堕落虚伪的生活,在剧院里她向整个社交界抬起了高傲的惊人美丽的头。

另一方面,安娜性格自身便有着不可弥补的局限性,面对社会,她勇敢地挑明自己对自由爱情与独立的要求。她变成了攀扶在渥伦斯基这棵树上的一条青藤,树倒藤亡。渥伦斯基成了她生活中和全部意义,一旦失去他的爱,她的生命便不可挽回地灰飞烟灭。她渴望渥伦斯基尊重她的感情,把她当作朋友和知已,而非情妇。但她没有意识到更不知如何才能争取到这种平等与恒久的爱情,她像一只迷途的羔羊,一切都被操纵在渥伦斯基的手里,甚至在每一次口角之后都吓得浑身发抖。

她内心永无休止的矛盾与痛苦源于她对生活对自己目前处境的迷惘与恐惧,她的生活,她的信仰和她的追求都找不到一个平衡的支点,找不到前进的方向,她本能地反抗一切,又本能地忍受着一切的冲击。

她爱得愈深便愈没有安全感。到了最后,她甚至被迫使用一般上流妇女使用的靠姿色与服装去吸引渥伦斯基的视线。企图牵住他日益冷淡的爱情。

愈是临近悲剧的结局,安娜的内心矛盾冲突就愈是复杂,深刻,尖锐。她一会儿恨得那么深沉,一会儿又爱得那么热烈;一会儿她表现得那么坚强勇敢,一会儿又显得那么软弱怯懦;一会儿她觉得自己有一千个理由值得骄傲,一会儿又感到自己屈辱卑下;一会儿她期待得那么殷切,一会儿又失望得那么可怜;一会儿充满了生的欢乐,一会儿又幻想着死的恐怖——她的内心永远充满了惊涛骇浪,她爱得那样深切,却又爱得那样痛苦。她觉得自己酿造了一切罪过,又觉得一切罪过吞筮了她!如此一个丰满凸出、鲜明生动的形象,成了作家笔下一种永远惊人的艺术力量。

安娜的矛盾还在于母爱与情爱之间的取舍抉择,她一生只爱两个人——谢辽沙与阿克历赛,她对杜丽说:“我只爱这两个人,但是难以两全,我不能兼而有之,但那却是我唯一的希望。”邂逅渥伦斯基之前,她把所有的爱都倾注在儿子谢辽沙的身上,儿子曾经是她生活的全部意义,她全身心地爱着谢辽沙,甚至连离开他一刻都不行。爱情与母爱乃是一个女子正当的生活权利,冷酷无情的社会却把它们分裂并对立起来,作为陷害安娜的工具,逼她走上悲剧的绝路。

爱情的幻灭是悲剧的直接原因。为了爱情,安娜几乎牺牲了一切,换来的结局却是失望与憎恨。安娜企图通过爱情摆脱“虚伪与欺骗”的上流社会,渥伦斯基却使她陷入了另一个新的更虚伪更欺骗的处境中,他以自己的方式显露了贵族资产阶级的虚伪,自私与冷酷无情,这个罪恶的社会就是通过他,最后把安娜逼上悲剧的绝境。如果说安娜从前在跟卡列宁的关系上犯了一个可怕的错误,那么现在,她在与渥伦斯基的关系上却犯了一个更大的错误。她对渥伦斯基估计过高,期望过大。她以为他能带她逃离“虚伪与欺骗”的社会,可是她不可挽回地错了,他带给她的永无止境的痛苦矛盾与恐惧,远远超过他带给她的生之欲望与欢乐。他的爱情消失后,安娜便被逼上了悲剧的绝境,她控诉这一切:“全是虚伪,全是谎话,全是欺骗,全是罪恶!”……

安娜的悲剧命运体现了生活自身的逻辑,同时揭发和控诉了沙皇俄国特别是它的上流社会的腐败和黑暗。作家以令人信服的艺术力量表现了安娜的死是安娜的必然结局。她被逼上绝路,是社会的罪过;她的死,更是对黑暗社会的一个反抗,她对自由爱情的追求,对真挚诚恳的向往,对自身人格解放的渴求,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特别是在今天追求个性解放的时代,这种悲剧给我们的启示,更是深远而恒久的。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00字篇2

安娜·卡列尼娜是一个具有及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贵族妇女。她不满于封建婚姻,追求真挚自由的爱情。当她不顾丈夫的威胁,公然与青年军官渥伦斯基结合在一起时,整个上流社会就一起向她施加种种可怕的侮辱和非难。但花花公子渥伦斯基有背叛了她。安娜付出了失去家庭、儿子和社会地位的高昂代价,真挚自由的爱情不仅没找到,而且陷入难堪的处境,她再也无法生活下去,于是以自杀的方式向这个社会提出了最严正的抗议。

作为贵族社会思想道德的叛逆者,安娜追求的虽然只是个人的爱情自由,采用的也只是个人反抗的方式,但她勇于面对整个上流社会,誓死不做虚伪的社会道德的俘虏:在冲破封建束缚,反抗社会压迫方面,她做到了处在她那个地位和环境中所可能做到的一切。这对当时的贵族资产阶级社会,具有深刻的批判揭露意义。托尔斯泰由于世界观的矛盾,在同情安娜不幸遭遇的同时,又从宗教伦理观念出发,谴责安娜缺乏忍让的宗教感情,没尽到做妻子和母亲的责任。为此塑造了在爱情问题上能够迷途知返的吉提和忍辱求全的杜丽的理想形象来和安娜进行对照,用列文和吉提的理想化的幸福家庭来和安娜的不幸福的家庭相比较,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安娜及其悲剧的批判力量。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00字篇3

耐着性子读完了列夫托尔斯泰的《安娜卡列尼娜》,很厚的一本书,简直能够说是磨练人耐性的一本书。一种苍凉不觉涌上心头。看完这本书仿佛随着书中的主人公走完了一个人生——一个不凡的人生。

吃饭时候还在思索,却感到头脑混乱,只是清晰记得安娜死了,并且是卧轨自杀的,很残忍的结束自我生命的方法。无异于埃及艳后克里奥帕特拉以蛇自杀,这些可怜的人啊!都说红颜薄命,一些不假的,这些红颜几乎都是兰心惠质,沉鱼落雁。哎,可叹,可惜,可怜……

列夫托尔斯泰的文笔十分之细腻,以至于让我觉得有些情节和话语很繁琐,描述上流社会晚宴和沙龙情景,浓彩重墨,铺展开来,一点不逊于曹雪芹,故事的情急安排得很是巧妙,前后呼应。比如安娜第一次遇到弗龙斯基是在火车站,并且看到了一个卧轨自杀的女人,安娜表现出莫名的忧伤,所以弗龙斯基给那个自杀的女人家属给了些安葬费,从此两人倾慕彼此,故事的末尾则是安娜自我卧轨自杀,弗龙斯基奔去火车站见她最终一面,相逢和诀别都在火车站,此种笔触相当独到,可是未免使故事更具悲伤性。

安娜,弗龙斯基,亚历山德罗维奇,阿尔卡季奇,多莉,基季,莱温。这七个人之间有着极为复杂的关系,安娜嫁给了亚历山德罗维奇,并且生下一子,之后在调节表哥阿尔卡季奇与其妻子多莉之间婚姻矛盾时候遇到了阿尔卡季奇的朋友也是多莉妹妹基季的未婚夫弗龙斯基,两人相见恨晚,彼此一见倾心,坠入爱河。之后经过安娜的调节,表哥表嫂和好如初,自我却所以陷入了尴尬境地。阿尔卡季奇的好友莱温喜欢基季,而基季一向喜欢弗龙斯基,安娜的出现使得整个故事进入了另一种状态,基季因安娜“夺走了”她的未婚夫而憎恨她,莱温则因为弗龙斯基的出现被基季拒绝求婚而恨他,即便如此,安娜和弗龙斯基也没有放弃他们之间真挚而热烈的爱恋。可是从道德观念出发,安娜这种抛夫“弃子”的做法确实不当,当然她没有抛弃自我的儿子,只是她的丈夫亚历山德罗维奇不愿成全她的母爱罢了。这就是惩罚,以至于她的惨死也成了宗教惩罚的象征,对这种违背道德做法的惩罚。即便安娜对大她20岁的丈夫没有一点感情,而对弗龙斯基是真正的爱恋,也为世俗和上流社会所不容。安娜处在夹缝中,之后安娜怀孕生女儿时险些送命,之后两人去了国外,几年后回到莫斯科,在弗龙斯基一再劝导下,安娜给丈夫写信要求离婚,丈夫不肯,她被丈夫

和儿子看不起,被上流社会摒弃。在这种状况下,她不断猜忌,以至于陷入了思想混乱,怀疑弗龙斯基对她的爱,于是她毁掉了自我……

基季最终与莱温成婚,过上了幸福的生活,而弗龙斯基则悲痛欲绝,为了处理掉没有意义的生命,他自费带着一个连队去前线参加了塞尔维亚战争。亚历山德罗维奇的不忠,使得多莉差点与他离婚,而最终多莉变卖自我的家产还帮他还了高利贷,于是和好如初……

看完这本书,真的很想见见列夫托尔斯泰,很想问问他,为什么选择安娜作为主人公,他到底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对自由恋爱的提倡?还是上流社会的讽刺批判?抑或是对女性不忠的宗教审判?但为什么描述安娜的时候又着重描述了莱温的生活、思想。而这两个主人公在整个故事中都没有什么关系纠葛,只在最终,见了一面。以后有机会去莫斯科寻找一下答案吧。

或许我该看看列夫托尔斯泰的传记,了解一下他那个时代的整体状况。

安娜和弗龙斯基的感情,让人看得很揪心,彼此放弃了上流社会的地位,放弃了好名声,好前程,因为感情,陷入了一种万人不容的状态,以至于最终各自走向毁灭……

爱是什么?何以有如此魔力?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00字篇4

故事的开始是一个美好的开始,惊艳动人的安娜在火车上邂逅了风度翩翩的年轻将军渥伦斯基,看似美好的邂逅却是悲剧的开始。

安娜,美丽而风韵,有一个深爱着的儿子,一个身世显赫会赚钱的丈夫,生活在上层社会,衣食无忧,这样让旁人无比羡慕的生活又有多幸福呢?她的男人醉心于功名,虚伪而冷漠,婚姻在他的眼里没有感情的基调仅此只是“神的意志”。在只有金钱和名望的婚姻中安娜得不到幸福,得不到爱情无疑对她是一种折磨,这时一个仿佛可以点亮她的人生的男人出现了,渥伦斯基,同样出身贵族,英姿飒爽使多少少女为之倾倒,而他却被安娜深深地吸引,对安娜张开热烈的追求。起初安娜还在压抑着自己的情感,但渥伦斯基的热情终究还是唤醒了安娜沉睡已久的爱情。他给了安娜爱情的确点亮了安娜的人生,但因为他的爱情安娜被他推进无尽深渊最终,在宗教信仰压力,被原有社交圈集体唾弃,内心的自责和愧疚等多重压力下,沃伦斯基对外界压力的妥协、对安娜的冷落,成为压倒她的最后一根稻草,多疑和无所寄托使她崩溃,她穿着一袭黑裙,卧轨自杀。

在我看来,每个人的生命中都需要一个依靠,都需要一个精神寄托,我们可以把爱情,友情,亲情以及自己的事业和荣誉当做依靠和寄托。很显然,安娜的精神寄托便是她与渥伦斯基的爱情。爱本身是没有错的,爱情是美好而甜蜜的,但是安娜的爱错就错在她对爱情的要求太严苛了,把爱的本质扭曲了。她厌恶憎恨卡列宁,认为卡列宁平平淡淡,对她根本没有爱情,她爱渥伦斯基,虽然她从未承认但是我认为她爱的正是渥伦斯基的轰轰烈烈,爱的正是他对她的殷勤,而并不是渥伦斯基本人。可以说,安娜的生活是痛苦而纠结的,她想为了爱情而生活,但是完全没有能够站得住脚的立场。从经济上来说,她没有任何的经济来源,她的生活费完全靠卡列宁供给,书中提到,在卡列宁写给她告诉她被原谅的那封信中,甚至还夹了一卷钞票。从情感上来说,虽然书中着重描写了安娜生产之后卡列宁坚决不同意离婚,但是在第四部的末尾也描写了安娜在这个时候也主动放弃了离婚的想法的心理活动。我认为,安娜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转变还是因为她放不下她的儿子谢辽查。她知道,一旦离婚丈夫卡列宁势必会夺走孩子的抚养权,那样的话对安娜又是一次痛苦的折磨。

别把情欲的喷张当做爱情,也别把欲望的满足看成幸福,因为安娜的悲剧正源于此。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00字篇5

托尔斯泰一冲动,安娜就卧轨了,这值得深思。

安娜的死是19世纪俄国文学中的悲剧情节,但这实在不能怪托尔斯泰。1828年8月28日,托尔斯泰出生在俄国一个名叫“雅斯纳亚·波良纳”的贵族庄园,父亲尼古拉·伊里奇伯爵,参加过1812年卫国战争,以中校军衔退役。母亲玛丽亚·尼古拉耶夫娜,是尼·谢·沃尔康斯基公爵的女儿。作为俄国贵族,托尔斯泰接受过良好的教育,办过学校,当过公务员,参加过高加索战役和克里木战争。正如典型的俄罗斯人,托尔斯泰年轻时也酗酒,沉迷性爱,33岁迎娶比他小16岁的索菲亚,但耽于声色的他在老年却成了一个不折不扣的清教徒。所有这些,让我们大致看到了一个身影活跃,个性鲜明的托尔斯泰。他爱憎分明,血气方刚,他笔下的安娜,注定只是男人对女人的理解,跟真实的女人无关。他认为,安娜会卧轨。这不公平,但不是托尔斯泰制造的不公。

在写《安娜•卡列尼娜》之前,托尔斯泰花了三年时间完成了巨著《战争与和平》。妻子索菲亚忙着照顾孩子,还帮着誊写手稿,托尔斯泰感念爱妻操劳,送了她一枚镶有钻石和红宝石的戒指,并将戒指命名为“安娜•卡列尼娜”(他小说中卧轨自杀的女人的名字)。但索菲亚在日记中哀叹:“我很累,怀孕让我变得愚笨,经常失眠。”她在和托尔斯泰结婚的17年中,为他生了13个孩子。女人为男人放弃了很多,目的往往只是一个戒指。为了婚姻,女人全心全意、毫无保留的奉献着,青春、身体、精力、爱情、思想,而男人只用一个戒指就轻松换取了女人的全部。故事和真实,让我们开始思考,婚姻是什么。

婚姻不一定就能和幸福划上等号。安娜被定义为一个反叛而勇于追求个人幸福的女人。反过来看,19世纪俄国上层社会中的女人为了婚姻,多少都牺牲了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和需求,比如《安》开篇写到的陶丽。其实确切地说,安娜只不过是个感情至上的女人,本来这也没有错,错就错在,她把所有的感情和幸福寄托在了一个男人身上,而不是她自己。所以,当这个男人抛弃她的时候,除了卧轨,她还能以什么样的方式来宣泄自己的痛苦,并让她的爱人感受到同样的伤痛?

从这个意义上说,《安娜•卡列尼娜》诠释的是一个非常男权的社会。因为从托尔斯泰刻画的女人形象中,可以看出来,他所理解的,女人的幸与不幸,完全取决于男人。吉娣,在书中就是安娜的鲜明比照。吉娣嫁给了列文,因而过上了宁静而祥和的生活,安娜为了伏伦斯基抛弃了自己婚姻,结果受到上流社会的排斥,最后感情受挫,只能卧轨。两个不同的男人,造就了女人两种截然不同的结局。当女人的幸福完全来自于男人的时候,这会是真正的幸福吗?

从18世纪到20世纪,从简奥斯丁的爱玛到托尔斯泰的安娜,忙碌的女人们都在筹谋着自己的婚姻。对女人来说,让人艳羡的幸福,评判标准往往是家庭,丈夫,和孩子。谁曾真正关注过女人本身?如果对女人幸福与否的评价,只能从这几个方面来考虑,那这种幸福,会不会太男性思维,太过于虚幻和脆弱了?因为家庭会因为婚外情而遭受震荡,丈夫可能有外遇,孩子十八岁之后就拥有自己的世界了。什么都不属于女人,除了女人自己。

安娜的悲剧如今仍然有现实意义,尽管这部小说已经写了半个多世纪了。爱情和死亡,作为永恒的文学主题,在不同的故事当中给人带来迥异的感受。安娜最终卧轨了,她的选择或许并不值得同情,因为她死于自己幻想。

读后感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00字篇6

一直很喜欢这本书,原来看过多次,今天禁不住又开始翻阅,并在网上看了这部小说拍成的电影。安娜的形象一直在我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在我们普通人看来,她就是一个出轨的女人,也看了一些人给安娜列举的四个罪状。可就这样一个堕落的女人却非常丰满,我依然很喜爱她,假如是现实中的人,我一定会和她成为朋友,她举止优雅,她性情温和,最重要的一点是,她很真,爱了就是爱了,一直没有违了自己的心去做事,显然她也知道自己的举动是为社会所不容的。她其实是个非常聪,悟性很高的女人。可她的行为却无法为主流社会所接受,最后卧轨自杀。

这让我不禁想到了林黛玉,假如她是现实中的人,是不是也很难相处,并不太受大家欢迎,可在文学上的价值却非常高。当然年代不一样了,现在的女权主义,为女人的独立竖起了一面旗帜,现在的女人可以有自己的工作,自己的事业,可那个时候的她们就不一样,她们的生活空间还是很狭隘的。就拿安娜来说,她开始是依附于一个没有感情的丈夫,后来,为了爱情,又依附于另一个男人,把爱情看成了她生命的全部,可作为社会中的人,爱情不能解决人所有的欲望和需求,虽然爱情一直存在,但她总是无端的猜疑,恐惧。

这让我想到了人的生命需要目标,需要一种东西支撑着你走下去,让她的生活move on。为了爱情,她离开了自己的儿子,这也是她心中永远的痛,可她即使竭尽全力,也无法找回自己的儿子。一个没有任何希望,只能被社会唾弃的女人,靠什么走下去呐?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00字篇7

幸福的家庭总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

毫无疑问,安娜很漂亮,满活力和活力,热心又善良。一出场的女神气质无疑虏获了所有人的好感。她漂亮,所以在社交场合独领风骚;她诱人,所以弗龙斯基对她一见倾心。可是她不够聪明,聪明的女人能够像穿花蝴蝶一般游刃有余,安娜卡列尼娜却随着她的感情心意去走。世上最不幸的事情就是一个不聪明的女人还那么贪心。

确实,安娜卡列尼娜是个贪心的女人。安娜迷恋弗龙斯基,于是不理会世俗舆论和他同居、出国;她又舍不得她的儿子廖秋沙,所以死活不肯离婚;她不愿离开以往令她变成众人焦点的社交圈,她一边像祥林嫂一样乞求朋友亲人的理解和宽恕,一边像个放荡的女人一样以自我的魅力勾引每一个来访的男人,包括基季的丈夫列文。她渴望把她想要的一切都抓在手中,一样都不能放,却不明白质量守恒的道理,没有人能够享尽一切好处,安娜不是千手观音。

在她身上,我看到一个空虚寂寞冷的俄国上层阶级贵族妇女,离开上层社会的社交和吹捧就无法存活,她收养了一个农家女孩,像个小宠物一样置放在自我身边,却不愿意给自我的亲生女儿些许关心,在乡村建学校对她而言更是无稽之谈。她高高在上也凄凄惨惨戚戚,因为失去了唯一的消遣方式,安娜几乎是病态地抓住自我想要的,憎恶自我不想要的。大概是中国传统的那种“一夜夫妻百夜恩”的说法的影响,我不觉得她的丈夫做错了什么,让她一向骂他是个恶魔,卡列宁即使痛苦,也不曾把妻子极尽贬低。那种典型的隐忍与安娜无节制的索求构成强烈比较。可是也是,一个女人,一个年轻好动,魅力四射的女人,是永远不可能安于现状的。她没做错什么,她只是太美了。当美本身就是一种错的时候,这种美必然要走向毁灭。

安娜自杀了,意料之中,只是我没想到她离开的理由是这样可笑,因为她总怀疑弗龙斯基要出轨,当弗龙斯基要回去看他的母亲,星期一才能回乡下的时候,她整个人都崩溃了。她是个把感情完全依附在别人身上的女人,对弗龙斯基寸步不能离,当然也是情有可原,毕竟安娜在走向弗龙斯基的过程中不断在失去她所想要的、她所拥有过的东西,弗龙斯基是她最终一根救命的稻草了。如果失去他,她真的就一无所有。

我认为《安娜卡列尼娜》一书还是十分具有现实意义的,至少提醒了当代女性应当具备自强自立、自尊自爱的优秀品格,永远不要把自我的感情完全寄托在别人身上,不要盲目的把感情放在高于一切的位置,要理性处理自我的感情,毕竟人生中还有很多事情值得我们为之努力奋斗,为了感情就寻死觅活的实属不值。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00字7篇相关文章:

爱读后感400字精选7篇

谈读书读后感400字7篇

猴王出读后感400字7篇

续读后感400字模板7篇

青年读后感400字7篇

致母亲读后感400字7篇

观潮读后感400字精选7篇

孝的读后感400字优质7篇

马说读后感400字7篇

蛙读后感400字7篇

安娜卡列尼娜读后感400字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99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