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可以是情感宣泄的方式,让我们表达内心的喜怒哀乐,读后感是一种反思,它让我们不仅仅是消费作品,更是思考和对话的机会,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心读后感与心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心读后感与心得篇1
今年国庆节的时候,老公从单位带回一本书,就是于丹的《论语心得》,本来我对这一方面的书并不感兴趣,这本书却深深地吸引了我,一打开书,我即被其深邃的思想深深地震撼着我,使我没有任何拒绝看下去的理由。
于丹在书中不止一次地告诉我们:活着,就应该学会去适应一切不尽如人意的事物,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寻找自己的闪光点,永远保持乐观进取、积极勇为的生活态度,在逆境中不断地修炼内心,提高自我,唯有自强不息方能有所作为。
从她的书中,我读懂了一种解脱,读懂了一种希望与信心,自然也领悟到了一份真知。在这个多变的世界里,每一个时代的人们都有特定的苦楚,每一个人、每一个岗位都有其不为人知的烦恼,教育事业也不例外。于是,有人埋怨,有人放弃,殊不知天底下有更多生活在水深火热中的人。21世纪把我们带到一个全新的时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人们的脚步变得更加匆忙,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似乎变得越来越冷淡,你不珍爱自己也就等于摧残自己,你不前进也就等于后退,你不自强就会变得懦弱,只要活着,我们就得去认识生活,去探索世界,心灵永远是自己的归属,何不好好活着呢?
一个禅师对前来问道的人说:“你拿起来吧!”那人一愣,问:“拿什么?”禅师说:“那你还是放下吧!”于是那人便有了顿悟。我没有那么深的智慧,但我想,人活在这个世界总得面对许多事情,乐也好,苦也罢,人总得前进,但前进不是用三言两语说出来的,你得战胜自己,我没有经历过生死与噩梦交集的文革洗礼,也没有经历过硝烟弥漫的战火熏陶,正如于丹书中讲到的:我们的时代政治最为稳定,经济空前繁荣,但也是竞争最为激烈的年代,犹如足球赛场一样,正因为有着激烈的竞争,所以也就有着惨烈的淘汰。鲜花与泪水同在,进步与落后共存,想要认识世界就得先认识自己;想要不败就得自强。身在教坛的我们应敞开心扉,放下顾虑,抛弃那些沉积在心底的虚无缥缈的幻想,寻找一种更为实在的生活方式,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尽情的释放自己的能量,在踏过黑夜的沉寂以后,笑一笑,天亮了!
生活是认识的过程,是探索的过程,是心灵感悟的过程。而生活态度是心灵的滤色镜,你的生活态度端正了,你就会变得乐观,也自然会把平凡的工作视为光辉的职业,全心全意的投入进去,这能不快乐,能不充实和幸福吗?但若总是徒劳无功地埋怨与顾虑,何来快乐与充实?
生活中我们总有太多不尽人意,重要是我们要用正确心态去面对所有问题。一个犹郁的人是不会有快乐的。每个人都是哭着降临到这个世界上的,那意味着我们从来到这个世界的一刻开始,苦难艰辛就伴随着我们。没有谁的人生是完美无缺的,正如触手不及的明月,它有圆有缺。因为有它的缺,才能感受到它圆时的惟美。
心读后感与心得篇2
最近,我读了由曹文轩先生所著的《草房子》一书,开始阅读后不久,这本书便像块磁石般吸引了我,令我爱不释手。整本书的情节紧扣人心,故事十分感人,每读完一个故事,仿佛有一股特别的力量直冲我的心灵。
金色的草房子、苦苦的艾叶、平静的大河、一望无际的芦苇荡......这就是麻油地。那里生活着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顽皮可爱的桑桑、秃顶的陆鹤、坚强的温幼菊以及文静的纸月......这些生动的人物都出自于《草房子》。
书中,我印象最深刻的人物便是“秃鹤”。秃鹤原名陆鹤,却因为秃头被大家叫成秃鹤,陆鹤每天都在大家的嘲笑声中度过,这使得他非常自卑。后来,陆鹤在表演剧《屠桥》时将角色“秃头连长”演绎得惟妙惟肖,也使学校凭借此剧获得荣誉,从此陆鹤获得了大家的一致认可。陆鹤也慢慢地蜕变了,变成了一个阳光自信的小伙子。看到这个故事,我想到了一句话: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在生活中,我也要谨记这句话,不以相貌评论他人。
这本书中令我收获最大的还是要数温幼菊。温幼菊从小就只有奶奶一个亲人,奶奶含辛茹苦地把她带大,奶奶是她唯一的依靠,书中温幼菊经常给桑桑唱歌。可就在温幼菊17岁时,奶奶永远地离开了她,最后留给她两个字:别怕。这两个字代替奶奶成了温幼菊的依靠。
看到这儿,我的眼角也不禁湿润了。“别怕”,这个坚强有力的词深深地印在了我的脑海里,“别怕”告诉了我应该每时每刻都去求知,去探索,去饱览无数风光,遇到挫折时,我们应该勇敢地去面对,不要想着放弃,如果你经常选择放弃,那你的人生将注定平凡。
合上这本书,我的心中百感交集,《草房子》这本书真是让我受益匪浅!
心读后感与心得篇3
我再三犹豫着,还是踏上了那条破旧的小木船。
朦朦胧胧的烟雨中,小木船就这样慢慢晃着。摇船的那个老船夫,默默地微笑着撑着蒿。我也沉默着,不打算问他带我去哪里,就放任自己在酉水上随碧波一起慢慢飘荡。
湘西,美丽的湘西,你究竟打算告诉我什么样一个故事
我正胡思乱想着,老船夫忽然低低地开口问道:“你是要渡河,还是要往前走?”
我愣了一下,没想到他会这么问,连忙接口道:“往前走,当然往前走。”
我们又沉默了,过了不知道多久,眼前忽的开阔起来,背后高大秀丽的山,被微风吹起涟漪的水,都变得清晰了许多。我正痴迷地看这美景,听到一个爽朗的少年声音大大咧咧地问:“是谁?”还没有反应过来,又听到一个带着些许羞涩与懊恼的清越的少女声音急急地说:“是翠翠!”
我好奇地站起来,想要看清那两个交谈的人,却只看到木质码头上两个风姿卓越而模糊的人影。交谈声还在不断地传来,我听着两个声音对歌般的一问一答,不禁莞尔。一来二往几句后,那男孩走了,不多久,又一个人过来了,他说二老要他把那个叫翠翠的女孩送回家去。“二老是谁?”翠翠嘴上这样问,我在心里这样问。“…就是我们河街上的傩送二老!”
我又坐了下去,那个老船夫又用他低低的声音告诉我,掌水码头的名叫顺顺,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名叫天保,二儿子就是我们刚才看到的二老,名叫傩送……
“你是要渡河,还是要往前走?”老船夫的询问打断了故事的人物介绍。我又听到了一样的问题,这次却心情很好的说:“请继续往前走。”
船又慢慢地摇晃起来,我在这这摇摇晃晃的船上打起了盹,脑袋再次清明起来时,便看到一个老人和方才见过的傩送二老在说话。“那老人是翠翠的祖父。”老船夫悠悠地对我说。我好奇地起身来,映入眼睛的是傩送笑的烂漫的一张脸,那张脸用很纯净却愉悦的声音说:“伯伯,若唱三年六个月的歌动得了翠翠的心,我赶明天就自己来唱歌了。”
我心里微微一动,若是我听不出这情意就怪了。老船夫没有再往前走,晚上,我悄悄地下了船,跑到了路上,没多久便看到了傩送的身影,我又回了船上,听傩送唱了一夜淳朴的山歌。
第二天,老船夫告诉我,翠翠撑船的祖父和翠翠都以为那是大老天保唱了一夜的歌,说罢这个,又似笑非笑的说了一句:“我看啊,翠翠倒是对那个二老喜欢得紧。”我一下子就乐了,天保和傩送喜欢翠翠,翠翠却喜欢傩送……我正打算继续发呆下去,岸上忽然喧闹起来,老船夫跳下船,说他去看看。我独自坐在船上,心里却有点不安,这时老船夫回来了,告诉我说天保外出闯滩,船出了事,落水遇难了。
我瞬间凉了半边身子,又听到了老船夫问我那个问题:“你是要渡河,还是要往前走?”我抬起头来,定定的看着他,这次我并没有很快地回答,而是沉默了好一会儿,才说:“往前吧。”
出乎我意料的是,老船夫并没有接着向前走,而是在茶峒停了下来。夜里,狂风暴雨肆虐,我一边默默裹紧身上的衣服一边看着已变成墨色的河水,不一会儿听到了哭声——翠翠的哭声。我蹑手蹑脚地上岸去,看着那个因为祖父的死哭的肝肠寸断的女孩,她还是有小鹿般的眼神——小鹿般的,受惊的眼神。傩送无法忘记天保的死,出去漂泊了,留下翠翠孤零零一人,只有老马兵前来陪着翠翠,漫漫地执着于爱情,等着傩送回来。
我这次知晓了结局,又默默地坐回了船上。老船夫本来抽着旱烟,忽然长叹一声,幽幽地说:“这个人也许永远不回来了,也许“明天”回来!”我明白他说的是傩送,便也不接话。他又问:“你怎么想?”
我本来是有许多话堵在心里的,被他这么一问,也就不假思索地说:“悲剧,不太寻常的爱情悲剧。”老船夫低低地笑了一声,问为什么。“首先,翠翠和傩送的故事不是从开始就是悲剧的,他们曾经遇见彼此,曾经互相暗恋,曾经以歌递情,之所以我会觉得这个故事的结局那么悲伤,是因为当初的相遇那么美。我已经习惯了纨绔公子和名门千金海誓山盟的场景,看遍了漫天烟花下男孩对女孩说“我喜欢你”的幼稚的浪漫,厌倦了繁华的都市或酒吧里所谓年轻人的一见钟情,可我看到他们才发觉原来这种青山绿水围绕的相遇,竟然这么美,因为这是他们彼此相遇相识相爱的契机。记得有个作家说过,悲剧中的欢乐是为了让人在结尾时的悲伤加倍,你曾有多快乐,就得用双倍的悲伤来买单,”我学着他的样子叹了口气:“这是形容他们的,最精辟的话。”
“那你觉得这里面的人们怎么样?”
“怎么样?”我想了又想,才迟疑着说:“依我看么……最可怜的是天保,最无辜的是翠翠,最孤独的,”我想笑笑,却苦涩的笑不出来,“是傩送吧。”我犹豫了一下,慢慢地开口:“天保错爱上了翠翠,只能说是没遇到对的人。他明白这样单恋不会有结果,所以才拱手而出让翠翠和心爱的人两情相悦吧,但遇难这件事只能说是天命。他没有爱情,又遭遇事故,所以他很可怜,只能祝他来世幸福吧。翠翠是无辜的,她只是渴望爱情,但谁能料到命运会如此安排呢?但翠翠有一点特别令人敬佩,她留了下来,守着渡船,等待傩送,虽然可能这样的等待不会有结果,但这才是她刚强的一面,这也是我认为的应该信命不认命的精神吧。至于傩送……为什么说他孤独,他爱翠翠,但他认为自己只是在单恋,也许他去给翠翠表白心意的话他就会知道翠翠也喜欢他了。所以说对他而言无论是对翠翠的爱还是对天保的自责与愧疚,都是他独自承担的,是他一个人的。他一直在孤独的追求自己真正渴望的爱情还有亲情——从他拒绝其他女孩可以看出来,他是有在追求。但是天命有变,所以他选择孤独的黯然的离开。”
“然后呢?”老船夫又问,像是鼓励我说下去。我深吸一口气,说:“我看过很多或喜或悲的故事,但都会有一些反派角色在里面,扮演棒打鸳鸯的恶人。但这个故事,没有。”我顿了一下,看他没有反驳的意思,便继续说:“故事里的每个人都没有做错,他们或是为了别人好,或是孤独地追求着爱情,或是放手成全他人,可以说每个人都在做着正确的事,但结局却如此出人意料的悲伤。这该怪谁啊?只能怨命运吧。这也是为什么,我无比悲伤的原因,实在是造化弄人啊。”
“对!”老船夫站了起来,说:“那现在,你是要渡河,还是要往前走?”
我懵了,故事不是结束了吗?可是,又隐隐地不甘心,傩送还没回来呢,翠翠还没有嫁人呢,不管我看不看得到后面的故事,但我依然希望翠翠能走下去,带着她的刚强,小鹿般纯净的眼神,和对爱情的美好期望和追求,走下去。于是,我也仰起头来对着他笑:“往前走,当然是往前走。”
“好嘞!”老船夫爽朗的笑了一阵,回过头来说:“丫头,你做的很好,是时候上岸了。”
我向缓缓靠近的河岸看去,离开前的景象一点没变,好像刚才,就是一场不真实的梦,唯一真实的,是我面前这这掀起斗笠露出一张儒雅面容的老船夫。
我跳下船,犹豫了一下,回头问道:“先生贵姓?”
老船夫倒也不拘泥,温和地笑着说:“免贵姓沈,字崇文。”
我在岸上站了很久,想起的是翠翠清秀的面容,听到的是傩送高亢的歌声,看到的是沈先生撑着竹蒿的背影,最终,那身影也被掩盖在朦朦胧胧的烟雨中了。
湘西,美丽的湘西,我终于明白了你要告诉我怎样一个故事
心读后感与心得篇4
当我敲击键盘在写《论语心得》读后感时,20xx年的春天已经悄然来到了我的身边,尽管春寒料峭,但也着实让人嗅到春天的气息了。当我从妈妈手里接过这本封面古色古香又被炒得沸沸扬扬的书籍时,自然有了一睹为快的冲动。
抛开尘世的喧嚣,披一路风尘,孔子孤身一人,踏上了为师的道路。说是旅行,不如说一次心路历程,更是一次道德与心灵相融。同样的一部著作,每个人的个性和经历不同,解读自然也不同。也许,同样是《论语》,愤世嫉俗的人读出了天人合一,急功近利的人读出了从容淡定,甘于平庸的人读出了奋发进取,缺乏谋略的人读出了生活的智慧…… 我们从中明白了“君子的力量永远是行动的力量,而不是语言的力量”;我们从中懂得了“理想之道就是给我们一点储备心灵快乐在的资源”;我们感悟到了“三十而立,就是建立心灵的自信”。
我们从小接受儒家的“仁,义,礼,智,信”的伦理观念,从孔融三岁让梨的尊礼,守礼,到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忧患意识,无不显示着儒家学说对国民成长过程中千丝万缕的渗透。几千年来世人仍愿意尊奉孔子,把他的话作为座右铭,作为修身养性的准则,这与孔子的“直道而事人,何往而不做黜!”的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
很多人都说于丹的《论语心得》催生而出的是一种纯粹的积极的态度,是道德品性、情感智慧的升华。读于丹说论语,让人领略到的就是这样一种智慧,是对自己的得失缺憾的正确对待,是对身边朋友的理智看待,是一种心态,一种融入在现在社会中的理性德行。
于丹的《论语心得》是从天地人之道开始谈起的。从盘古来天开始变化达到的某种境界,叫做“神于天,圣于地”,她说:这六个字其实是中国人的人格理想:这里既是一片理想主义天空,人们再次自由翱翔;还要有脚踏实地的能力,能够在这个大地上去进行他自己行为的拓展。……理想主义与现实主义就是我们的天和地。有了这样一个大的宇宙观,再将心灵之道、处世之道、君子之道、朋友之道在这里娓娓道来,向我们解读了孔子及论语的思想以及这种思想对于现代人、普通人及现代社会的需要。
在现代生活中,我们应该如何把握为人的处世之道呢?孔子说:“过犹不及”。在孔子的眼里,做事情如果不把我分寸的话是与没做是没有什么两样的。那么应该如何把握分寸?当我们遇见一些不公平的事情应该有什么样的心态?面对自己身边的人又应该有什么一种心态?在这嘈杂的社会中我们有要保持着什么样的人际关系呢?弟子问孔子说:“老师,以德抱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如果一个人以德报怨了,那么你会用什么去报答人家的恩德呢?当别人无微不至时,你又该怎么办呢?“以德抱怨”的方式不可取,但“以怨报怨”是更不可取的,因为怨怨相报何时了?做人还是应该“以直抱怨,以德报德!”如果有他人有负与你,对不起你了,用你的正直、耿介对待这件事,但是要用你的恩德,你的慈悲、去回愦真正给你恩德和慈悲的人。用你的公正、率直、耿介、磊落与光明的人格去坦然地面对这一切,那么不是德也不是怨,这件事也不会损坏我们之间的感情了。
今天的社会,物质生活是越来约发达了,但人与人之间关系却越来越冷漠。《论语》中何谓“仁爱”?是用平等和理性去对待你身边的每一个人,我们但凡稍微留一点的分寸,做事情时给别人保留一点的余地,就像《禅宗》里所说的那种至高无尚的境界,就是“花未全开,月未圆”。也就是花一旦全开,就要凋谢了,月一旦全圆,就要亏损了。而未全开,未全园,这就是自己心中所期待的那种感情,而朋友之道和亲人之道皆是如此,退一步,海阔天空。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把握分寸,恰到好处。 现在我们与其怨天忧人,不如恭身自省,加入我们真的能够做到《论语》中的“掌握分寸,谨言慎行,礼行天下,修身养性”我们会少很多烦恼,是自己变的快乐起来自然就会懂得为人处世之道。
在现代社会中,孔子好像与我们在慢慢分离,我们对圣贤与经典也逐渐远去,怎样为人处世、用怎样的标准来约束自己,在我们心中好像变的模棱两可。而于丹以白话诠释经典,以经典诠释智慧,把两千多年前孔子的话来诠释一个现代人对社会,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全部演绎出来,而这个灰色幽默的孔子用自己最好的感悟来向我们解释了这一点,从而演变出的是一种的积极的态度,心灵与灵魂的净化、情感与智慧的升华。不管是于丹对《论语》的解读,还是我们对《于丹〈论语〉心得》的解读,我们的目的其实很简单:就是学会怎样做人。千颗心有千种所得,万颗心有万种所得。我们对于生活,也是如此,无非在自己平凡的生活中取明白一些简单的道理。因此,我们不会忘记,我们永远是独立的个体,我们的思想会因生活的改变而改变,我们的人生会在感悟和理性中慢慢成熟。
?论语》终极传递的是一种态度,一种朴素的、一种温暖的生活态度。品味人生,修身养性,其目的正是要在愉快地生活中度好这一轮回。淡泊的襟怀,旷达的心胸,超逸的性情和闲适的心态去生活,将自己的情感和生命融入自然状态,这样才无愧与祖先,也才能如孔夫子教导我们快乐地生活的秘诀那样,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
洋洋洒洒写了很多,与其说是读后感,还不如说是自己心情的梳理,这篇文章更像是我的一篇日记。感谢她让我《论语》中全方位地审视了自己。这次学习也让我体味人生要“言寡尤,行寡悔”般淡定从容,要做到心灵的勇敢,要让生命提升效率泛出光芒。我更加热爱生活!
?论语》中告诉我们的道理中有:做什么事情不能就急于求成;马和驴的语言也告诉我们,我们应该学习那匹随唐僧取经的马,经历风雨,磨砺成长,不能像磨坊里的驴一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在此打转。
道理面前,顺乎自然,柔韧而刚,做好自己!
心读后感与心得篇5
从前我对《论语》只是片面得了解一些,通过学校开展的交流活动,我认真地学习了《论语》是我受益匪浅;现就我个人的理解和对我的帮助启发与大家共同分享.
在于丹《论语》心得里,我感受最深的是做人,要做一个善良的人,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交朋友要交个真心对你有益的朋友.下面是对交友的感受和大家交流一下:
人们常说:"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再生活工作环境中,交朋友是最重要的,从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其实人这一生交什么样的朋友,就可以反映出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如果朋友是一本书,他可以帮助你打开你的世界.我们常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那么从朋友身上,让我终生受益.
我爱人是当兵的,我们86年结婚到现在,我跟随几径周折,前后调转了5个学校,每一处都是陌生的面孔,使我很孤单无助,从内心渴望朋友的帮助,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地在工作,我和各位老师熟悉了,我非常珍惜和大家相识,相知的机会,我在大家的熏陶影响下.我以我的热情,我用我的真心去和大家和谐共处,在工作中有事和大家商量,尽自己力量去帮助身边有困难的同志,去回报对自己有恩的人.
俗话说:"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时间长了,朋友自然多了,当然也交往过和自己性格不同的朋友.但我会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每一件事.每一个人,和同志交往中不要斤斤计较.钻牛角尖,要换位思考.多看他人身上的长处.来补己之短.这样无论与谁相处关系都会融洽.世界变得更美好了.
其实,真正的朋友,她能包容你,给你适当的点拨与批评.会让你从内心找到自己的缺失,找到黑暗中需要
光明.
多年来我一直得到同志朋友的关心与帮助、最难忘的使20xx年祥和的春节刚过,人们还沉醉在与家人团聚幸福的时刻。我爱人胃病突发.经诊断让我震惊,好似晴天霹雳、天旋地转。当时两腿发软,不敢面对现实。但我依然十分清醒,想到我高中的一个好朋友,他在长春中日医院工作。我急忙打电话向她咨询病情。她首先给我安慰、鼓励。然后给我出招,让我去她那里医治。正确的分析去她那里的利与弊。我在她的诚恳的邀请下,来到了中日医院,每天在她的陪伴、鼓励下,我的心漫漫地放松了,我增强了生活的勇气和信心。每天能面对现实,精心照顾我爱人。每天她倒出的办公室,让我爱人在那里面化疗医治,使我爱人更加了解自己的病情,积极配合治疗,很快让我们夫妻二人度过了第一个化疗阶段的难关.
出院后,有幸得到学校孟校长和高校长与许多同志的关心帮助,给予我很大的精神安慰、记得孟校长还特意给我写一封信,至今我还珍藏着.记忆犹新,终生难忘.
还有任主任、付利波、金丽敏.....好几位教师给我代课,使班级工作井然有序,家长反馈十分满意,给我抽出更多的时间照顾我爱人,再半年时间里,再所有病友中,我爱人恢复最快、最好。这都是朋友给予的勇气和力量,换来我今天的幸福生活。
通过阅读于丹教授的《论语》使我更加认识到朋友的重要,我将朋友视为我生命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此时于丹老师也渐渐地靠近我的心岸,激励读书的热情。是书籍让我受益终生。让我快乐、让我充实、让我更富有。让我找到前所未有自信与力量。
心读后感与心得5篇相关文章:
★ 我的心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