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小伙伴们对书上所写的认识,其实读好原文的重要性就体现在读后感的写作是否优秀了,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独行者读后感600字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独行者读后感600字篇1
我从来不曾如此抗拒一本书,或许是因为它的封面吧——在两幢古色古香的欧式建筑间,清晨金色的阳光铺满了并不宽敞的石头路。第一次看到时给我一种莫名的压抑和我读不懂的深沉。
当我终于鼓起勇气读完它的时候,我知道,那不是压抑,而是一种思考。与其说作者余秋雨是带着读者走遍那九十六个城市,还不如说他是带着读者的思绪飞遍了九十六个城市……无论他站在哪一座城市,他都并不止步于眼前的风景,而是要思考,思考这座城市的历史,思考这座城市的文化,思考后人对这座城市的评价。他让我做了思者,行者无疆,思者亦无疆。我骨子里的`懒散令我懒得长途跋涉,可我有一颗爱旅行的心,我向往着欧洲,却被签证和飞机票阻隔,于是我发现了行者无疆。
书中北极圈的旅程是艰难的,然而北极是我个人最向往的,冬天最冷的时候闯北极,艰难是理所当然的。也许因为看过太多北极圈的介绍,在所有对北极圈的描写中,唯一让我惊叹的是,在圣诞夜的北极圈,他们竟然找到了一家中餐馆,看来中国人是无处不在的,海外,尤其在北极圈这样的地方,遇到同胞的感受,想必温暖得可以抵御北极的寒风吧。
合上书,却没有合拢我的思绪。作者走了几万里的路,当然不止是为了写这本书,更不会是为了欣赏异国风情,单纯地了解他乡文化。看完整本书,我脑中似乎留下了什么。中国的五千年历史是所有中国人引以为荣的资本,但有时欧洲迟到的文明却值得我们仰望。
古人说:“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看了行者无疆我觉得:“行而不思则惘,思而不行则殆。”行者无疆,学者无疆,思者无疆!
独行者读后感600字篇2
记得买这本书的时候还是在去读大学前几天,那时候十分喜欢读余秋雨的文章,所出的每一本都不会错过,刚知道自己被大学录取,便急匆匆的买了这本书,恰巧的是这本书的名字与我当时的境况是那么得相似,一个为着将来而远行的学子,就好像是一个行者,在不断地向前方,不知道尽头在哪儿。
伴轰隆的火车声,读着一篇篇文章,当时的感觉现在已经模糊,总觉得似乎有些做作,是被大学录取的欣喜和故作姿态的安静吧。
浑浑噩噩的大学四年,少了几分平静,多了几分浮躁,很少再去读一些安静的文章,或许平静已经远去了。
繁忙的工作也让自己很少再去阅读,前几天忽然从书箱中翻出这本书,便乘着晚上的闲暇,开始读了起来,或许是想找回以前的那一份宁静吧。
这本书的名字很好,初一看这本书的文章,就好像是一篇篇游记,然而这里很少风景的描写,有的只是对历史的介绍和探问,行者不仅是在空间上游动,在时间上也在转动。几千年的文化历史游历于几天的时间中,该用如何的姿态去面对。
重读亦有重读的乐趣,就好像十几年不见的故友,重谈起以前的琐事,才恍然记起自己以前还发生过那样的事情,好像既熟悉又陌生。读着一篇篇文章好像自己十分熟悉,又记得不是那么清楚,有的其实在自己的脑子里已经根深蒂固了,现在猛然一看才发觉原来是从这里获得的,比如米第奇家族、比如米开朗琪罗。
由于自己知识和经历的有限,很难体会作者的一些感受,也就不所为什么共鸣了,权当作一本对欧洲城市历史文化的介绍来读了。
印象最深的要数庞贝古城了,刹那间,被毁灭的那么彻底,人世间的一切世态,无论善恶,无论丑美,全在那一刻凝固,成为历史。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偶尔也会向我们展示一下自己的力量,而这种展示总是以人类的悲剧作为代价。就像作者所说的,将他们的毁灭归结为道德的沦伤的人,实在是太不道德,有些自然的力量我们总是不能抗拒,有时候去抗争,总是没有结果的,比如中国的楼兰古城。
独行者读后感600字篇3
光阴沙漏,刻刻流转;人间万象,时时更新。走过灯红酒绿的喧嚣,走过春花秋月的岑寂,阅尽青史微澜蒸腾的千载风云,观遍俗世红尘涵养的百家气象,方知人生在世,行走而已。用求索不息的姿态修得一种柳暗花明的情怀,以白驹过隙的生命成就一场倚天照海的精彩。而故乡,作为每个人的初始站和落脚点,都是生命长轴中的点睛之笔,心灵琴弦上的定律之音,深情至极,灵动至极。
行走在故乡,放眼山河解意,回首草木含情;行走在故乡,以梦为马,踱出一曲悠扬;以诗代酒,烹出一盏陈酿;行走在故乡,纵是生者有极,难逃沧桑,奈我行者无疆,细水流长。
(一)
沿着乌海湖岸漫步,我有两个习惯:不用即显相机——那种略嫌浅淡的色调勾不出远山坚韧的棱角;不开闪光灯——给胆小的红嘴鸥家族留一隅璞玉般的宁静任性逍遥。
在曙光熹微的清晨,在暗香浮动的黄昏,常常独自跨上山地车,沿环湖公路悠然而去。曾经对于苏杭烟雨的痴恋,闽粤海滨的执着,一如单相思的少女久经辗转后终于觅得了真爱,在乌海湖母亲般的注视下款款消逝,了去无痕。
远处,崭新的游艇如同一只满载而归的海鸟,翅尖儿所及,浪花开了遍野。不等你看清它那流畅的曲线,“千层雪”便化为了“百褶裙”,一圈圈散逸开来,只留下游人们开怀的笑语,回荡于水天之间,入耳,都是涟漪淡不去的诗情。
近旁的岸堤上,三三两两的垂钓者,亦自成一道别有深意的风景。寥落的背影或微微佝偻,或茕茕独立,终掩不住那清一色的恬静与安然。他们钓的不仅是鱼,更是一种情致,一种境界。我蹑足走近其中一位两鬓积霜的老者。他身旁的水桶里,赫然卧着一条尺把长的红鲤,不时探出水面悄悄吐一串气泡,童趣纵横。
微笑着对老人翘起拇指,他莞尔以对,干瘪的唇裹住空旷的牙床,弯出一条温暖的曲线。我就在一瞬间被触动,凝望着老人米色的草帽、瘦削的肩膀和千沟万壑的脸庞,在夕阳中晕开万缕霞光。他身后,甘德尔山拔地而起,承载着一代天骄远眺的目光。谁说我们马背上的民族“只识弯弓射大雕”?狼烟散后,青春走后,我们不忘初心,我们老当益壮。
近日,同城的朋友圈中流传开几组照片:成百上千只白天鹅,扎堆聚集在乌海湖中的沙洲上,连羽而偎,如影相随,宛若一群慵懒的贵妇,举手投足间风情万种。
天鹅,无论从气质抑或性情而言,都是一种骄傲的动物,对栖息地的选择苛刻异常。要求水草之丰茂,碧波万顷,鳞潜羽翔;气候之温宜,晴空如洗,云淡天高;沙渚之静谧,水声风语,别无他响。
而乌海,作为九曲黄河流经内蒙古境内的第一站,“几”字形回环的最北端,终于因为天鹅们的大驾光临,完成了自己最华丽的转身。从铁骨铮铮的“沙漠守卫”到光彩夺目的“长河明珠”,从“黄埃散漫凄凉地”到“一城山色半城湖”,这一路的成长与蜕变,令人瞻仰,使人咨嗟。
为了在它们迁徙之前亲身领略一下这份难得的美丽,我们全家起个大早,严格遵循“贵宾”们的生活规律,在乌海湖边找准“据点”蹲守了两天,终于近距离目睹到了天鹅起飞的场面。
它们安静而迅捷,有条不紊地助跑、滑翔、展翅,如同训练有致的运动员,转瞬便结成一张疏而不漏的大网,乘风织满了穹苍。而远处,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乌海湖正捧着一丸殷红的夕阳,一如为游子执灯照明的慈母,将洋洋洒洒的光芒,丝丝缕缕的温暖,铺满了天鹅们前进的征程。
乌海的天鹅,是岁月献给蒙古高原的哈达,是铁血英雄们柔情刻骨的神话。望着它们渐渐远去的背影,我轻声呢喃道:“飞吧,飞吧,飞过长河,飞过高山,飞过平沙阔野的朔漠,飞过杏花烟雨的江南,去告诉你们五湖四海的同伴——
乌海,是个好地方。”
(二)
赶到金沙湾时,天空已有了几分醉意,酡红的霞光正一点点滋渗、蔓延,深浅匀称,过渡自然。
进了景区大门,往右手边一转,绕开几只不安分的甲虫,穿过一条林荫如盖的小径,最先吸引你的,竟是水鸟的吟唱、芦苇的舞蹈——“明珠湖”,这喻体恰如其分地概括出了它的特点:光彩如是,宛若徐徐铺展的金丝贡缎系上了一块翡翠玉佩;珍贵如是,那沁人心脾的凉意淹没了游客们所有的疲惫。
沿着湖畔西行,不过两分钟光景,已来到了第一座沙峰脚下。镜头中的色调陡然一变——我该怎样形容呢?那不是“金色”,没有一种金色能这样温润、柔和,处处亮而不灼;那不是“黄”,没有一种黄色能如此沉郁、苍劲,一笔镂尽欢凉。
不再受行囊的拖累,鞋袜的羁绊,我是无忧的孩童,是朝圣的行僧,是随遇而安的巨松,舒展脚趾一如延展根须,扎下去,扎下去,用每一寸肌肤回应大漠的拥吻,用每一个毛孔感受返璞的悸动。我飞扬的发梢是柔韧的枝干,将朔方的秘密悄悄打探:我看见匈奴的铁骑,玄奘的蒲团;我触到苏武的节杖,王维的孤烟;我路过张謇的驼队、昭君的流年...
此时此地,此情此景,生命的意义也尽致彰显——
一步一陷攀上沙峰之巅,探索为理想而战的苦乐之源;乘风而下滑入沙谷之渊,体悟进退的哲学、冲刺的快感;抑或驾一辆崭新的皮卡,在沙浪间怒吼着奔腾,宛如暴风雨中的海燕,越挫越勇,遇强则强,“感谢命途如此跌宕,策尔一生斗志昂扬!”
这里的每一颗沙粒都情思暗藏,帮助你沉淀心事,释怀过往;这里的每一座沙峰都柔中带刚,栉风沐雨历经了千年的流浪,唤醒你灵魂深处最本真的向往。
走进金沙湾,于风景更深处,感受无言的力量——属于乌海的力量。
(三)
我,是热爱行走的人。走过的路多了,阅过的人多了,品过的风景多了,便总想在生命马不停蹄的奔波中,在被山光水色浓妆淡抹的旅程外,拓出一座精神的高原,一片文化的净土。但前提是我所选择的地方必须拥有足够深厚的底蕴、足够丰硕的内核,能支撑起思维的延展与思想的升华。而乌海,就是个独树一帜的典例。
自1976年成立迄今,乌海,这座从风沙与煤灰中挣扎而起的偏远小城,这片铺展于蒙古高原萧飒一角的不毛之地,已然在岁月的熔炉中脱胎换骨。乌海人民用“蹦极”的温差、无情的日曝,孕育了汉森庄园醇厚的酒香;用甘德尔山直插云霄的背脊,支撑起一代天骄神勇的雕像;用黄河母亲泥沙俱下的乳汁,调蓄出一派烟水迷蒙的江南气象…
我爱乌海,不仅为她的哺育和生养,更为这方水土的底蕴,历久弥芳,细水流长;我爱乌海,不仅爱她锦绣的风光,更爱这个民族的气场,自强不息,知难而上。足尖下的乌海,心坎上的向往;朔风打磨的铁骨,绿水蕴藉的柔肠。最后,当马头琴齐声奏响,酥油茶恣意飘香,就让我以诗代酒,敬给可爱的故乡——
青山不墨千秋画,碧涛无弦万古诗。
平沙落凤凌云日,长波卧龙出水时。
河清海晏家国梦,心高志笃民族魂。
年光似鸟蹁跹去,乡情如玉永存真
独行者读后感600字篇4
最近妈妈看我对旅游方面的书籍很感兴趣,就向我推荐了余秋雨先生的游记《行者无疆》。
起初,我心里有些为难,觉得像他这样的作家,作品肯定是深奥的,充满哲理的,读起来不会那么有趣,有意思吧。妈妈仿佛看出了我的心理,对我说,不要把这当任务,也不一定要一口气读完,可以先从感兴趣的内容入手开始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收获的。不知为什么,妈妈的话打消了我的顾虑,自己心也静了下来,认真地翻开书页,仔细浏览着标题。这本书作者是分四卷(南欧、中欧、西欧、北欧)来记录他考察欧洲九十六所城市文化,历史及他的思考。我读起来并不困难,而且书中内容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而其中最吸引我的是南欧篇中《南方的毁灭_庞贝古城》。我小时候看记录片《庞贝古城》时,对那场大灾难的可怕景象印象深刻。阅读前我很好奇作者会怎样描写。在读的过程中,我深深地被吸引住了,仿佛也跟随着作者一起到了庞贝古城,看到了被火山灰掩埋的人群,留下他们死亡前挣扎形体,在凝固后形成的“人形硬壳”;看到了瓦罐工场工人抱肩蹲地,一蹲就是一千多年;还看到士兵至死都站在城门口监守岗位;还有那些"人形模壳"表现出保护儿童和老人的姿态。看到了在庞贝古城灾难降临之时,处处闪烁着人性之光?。我的内心由开始的恐惧,悲哀转变为了温暖。透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字,我重新认识了"庞贝古城",它不仅是历史的回忆,还照映着灾难降临时人们优良的品质以及善良的人格魅力。
感谢作者带给我的温暖,同时也向我的伙伴们推荐这本书。
独行者读后感600字篇5
没有一处天地不是广阔的,狭隘的只是你的眼界!没有一处古迹不是辉煌的,无知的只是你的学识!没有一段历史不是伤痕累累,浅薄的只是你的思想!没有一段文明不是人类的财富,轻蔑的只是你的灵魂!
文化是世界的,文明是人类的,几千年文明的起源与没落,几千年文化的兴盛与践踏,“余秋雨”老师记录着,思考着,叹息着。《行者无疆》——走的之远,行的之广,爱的之深,惜的之切……驻足,往返,沧桑,孤独,又夹杂缕缕喜悦。
行者独步于遥远的旷野,为后来人度步出一往无垠的疆土。历史真的是太长了,每一条街道都盛载着故事,每一座建筑磊盛着盛世繁华,每一片废墟都溢透着伟大。我们丟失了太多的记忆,琐碎的,空虚的,甚至是无用的,但那确是最有意义的,意义就在于那些琐碎的空虚的无用的才是你最初的形成,于身体,于思维,也许那就是几千年以前的你的存在。
探寻的本质也许就是流浪,当历史不再走进伤痛,记忆不再承受责任,它或许会进入一种自我失落的精神恍惚。“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也只能称之为探险。文化如远年琥珀,既晶莹可鉴又不能全盘透明,一定会有一些历史的沉淀,那才是最真实的,真实无价!
独行者读后感600字篇6
世界的界限不止于可触及的边境,多姿多彩的其它世界只为心灵而开放。——题记
在书中浏览,恰似毫无羁绊的旅行,仿佛去了书中另外的一个世界——那个只存在于脑海中的曼妙世界。
看着美妙的文字,心思徜徉,不知不觉突然有股身心飘逸的感觉,欧式风格的长顶建筑屹立在眼前,我竟置身于狭窄的小巷中,看着来来往往的人,还有记忆中作者描绘出的一排排的桌子椅子,我惊叹于这种奇妙的感觉。
窄巷两旁的欧式古建筑,由陈旧的砖与古朴的漆构建而成,低的只有两层楼。最高的也只有三层。最特别的,莫属墙上挂着的陈旧的路灯了,从二楼窗户伸出手来便可以点燃,这时的最后一抹夕阳却已然燃烧了翩翩的花儿,绽放如火,盛开似焰。
心境恍惚,我立于书页指间,望着脑海中的景色,再次沉醉。
仍是那条小巷,却空无一人,抬起头,月色已高挂。路灯闪烁着昏暗的光芒,黯淡中流露着寂静。路旁有一扇质朴暗红色门,刚要轻叩,却又被这门的色彩所吸引。时浅时浓的红铺满每一处,因为经受岁月的洗礼,油漆已失去了当年的耀眼,沧桑又何尝不是一种美丽。再有轻叩之念,却又缓缓放下了悬着的手,门里的人们是不是已经进入梦乡了呢?在这样的环境中睡眠也是非常甜美的吧,我转过身,白天摆出的几张桌椅已经收了回去,只有一抹淡雅的月色投置与地上,盛放的几株花儿也仿佛陷入梦境,低低地垂着蕊儿。空荡荡的小巷别有一番韵味。
一次奇妙的游历,书中美轮美奂的世界我竟遨游一番,风景都触手可及,欧洲的景象真让我大开眼界,我。期待下一次远行,不如闭上双眼,回想书中情形,一场足不出户的游历,大千世界尽收眼底。
独行者读后感600字6篇相关文章:
★ 新参者读后感7篇
★ 命者观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