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的过程可以促使我们思考人生的意义和价值,找到自己的生活目标和追求,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反思自己的价值观和信仰,看看它们是如何受到文学作品的影响的,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苦旅文化读后感通用8篇,供大家参考。
苦旅文化读后感篇1
断断续续的将《文化苦旅》看完了。长舒一口气,说一声真不容易。若不是碍于作业,我定会看一部分便置之一边。
?文化苦旅》告诉我要多方面看问题。
余秋雨教授通过游览山水抒发了自己对于中国文化的感叹。网上有许多人评论此书道:“作者将‘苦’扩大化”。起初很不理解,并在自序上留下“这种苦只是被自然,被社会震撼后的情感流露罢了”这样的读书笔记。但这读书笔记是写在自序上的,而不是后记。
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庐山》《青云谱随想》等几篇文章。作者将现代社会的变迁,视为中国文化面临的悲惨境遇。这一点是我所不能理解的。也许因为余秋雨教授年过半百,历经沧桑,是我不够世故,不能理解世间的种种凄凉。
“散落在各处山间的寺院依然香火不断,但操纵它们兴衰的重要杠杆已是牯岭的别墅,商市,街道。总的说来,这儿已不是中国文人的世界。”
过于追求国人对于古代文化的理解程度只会更添加了文化之苦,如若每个人都能看透文人的思想感情并加以抒发,那么只能说明作者的思想过于匪浅。多方面看待事物,会得到不同的见解,我们在文化上人才辈出,在科技体育等等其他领域也是毫不逊色。作者在感到悲哀的同时,也应为我国其他的成功而感到骄傲。因为地震,我们失去了毫无所求的乡间母亲,中国文化的见证者:都江堰。文人们定然会为这一损失而痛哭流涕,但是,在灾难过后,我们也得到了许多,它让我们更团结,学会无私奉献,唤醒了我们的中国心。虽然这一切的代价太大了。
多方面看待问题,可以获得更宽阔的视角,世间万物都是一把双刃剑,彼此息息相关。也许换个角度看,会让我们豁然开朗起来。
在《文化苦旅》中,作者很好的诠释了南与北,文化上的差异,如《白发苏州》《上海人》等等。
虽然同众多新时代青年一样不是很喜欢余秋雨,但不得不提的是,作者的博学令我心服口服。无论是文学家,画家,历史人物,作者均能用详细的语言,读到的见解,以及名句的引用为我们呈现被青年人忽视的一切。作为一个文科生,真的是越发觉得自己对文化了解得太少。《文化苦旅》确实让我学到了很多知识。
虽然不喜欢,但还是要仔细的看完《文化苦旅》,细细的品味余秋雨。
苦旅文化读后感篇2
此文的文笔流畅,余秋雨的文字工夫确是很强很吸引人的,其叙事往往带有鲜明的戏剧性,这是他行文的优点。有论者因此批评他在散文里“编故事”,走金庸小说的套路,已经偏离了散文“真我”“写实”的文体要求等等,我以为这种局限性很大的批评并没有多高的价值,文学艺术上的打破文体自身或先前的定义要求与局限而进行创新、开拓、尝试是一件更应该注目和鼓励的事情,在形式上我对余文没有多少批评,尽管他自己后来把自己的拓展写作给模式化了,为人所诟病。但是艺术上你可以做不到或者不去做“事实上”的真实(其实我们传统所谓“真实”也并不真的真实,也只是心理认识的结果),但我一直认为写作的主观“态度”必须是真诚的,失却了真诚则一切休论。
努力攀爬着才刚刚自比“高加索山头上的普罗米修斯”,旋即“哑然失笑”,竟以所谓“康德所说的滑稽”作评价,康德讲了那么多精深的哲学,他偏要选用这个“滑稽”。我的感觉是,余秋雨不具备真正的悲剧精神和意识,虽然他最会煽情掉泪。
述老尼处简直是文人式的矫情造作,一个老人几十年的生存经过和精神情感历程竟被“眼光又转向这脉静池。答案应该都在这里。”一句轻轻作结带过,那这是怎样“神奇”的一脉泉啊,竟然超过涵盖了一个衰老生命的丰富与厚度?!
“老尼的孤守不无道理”,但不知余秋雨本人愿不愿意也这样“很有道理”的活着,尊重不应只是一种浅薄的认同,更需要一种穿透人生苦难的愿力与慧力。
苦旅文化读后感篇3
这本书放在床头有好长一段时间了,前段时间信手翻了两篇文章看,竟然一发不可收拾。就这样每天读几篇,尽管有时候思绪万千,但每次读完心情都很放松。
?文化苦旅》是余秋雨先生撰写的一本散文集。但作者无论是写山水之景,还是叙事写人,他都可以用类似穿越的方式把读者带入进去,一起穿越时空与古人话凄凉往事,一起饱览江河山川美色,一起抚今追昔扼腕叹息…有时令人会心一笑,乐在其中。有时又令人捶胸顿足,不知所措。总之,痛并快乐着。
这本书我也算是花了一些时日读完,记得刚开始读的时候,每天赶着读,心想着这么厚的书啥时候能读完啊。但前两天就要读完的时候,我突然想停下来,又担心读完了没有了怎么办。我常说读到一本好书就像遇到一位知音一样,快读完的时候就像和老友道别,三步一回头,依依不舍情啊!
其实,散文并不好写,至少对我而言是这样的。散文不仅讲究句子的精美,还要求作者有大量的亲身阅历和大量的词汇去表述发生的事。行万里路方能出一卷书,读万卷书方能成一篇稿。而且,作者还要像观察员一样,站在一定的历史维度高屋建瓴,不仅要把故事完整的写出来,还要能够注入一定的精神诉求启发读者。这大概说的就是散文中的形散神不散吧!
此外,散文还有熨帖心灵的作用。它能够把一些看似平凡的东西点燃,在人们心中燃起一丝希望。又能把一些高深莫测的东西,用几句朴实的语言展现在普罗大众的面前。散文有时候就像一块磁铁一样,它总是试图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拉近人与历史、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又非常克制,不会拉的太近,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距离美。
写到这,我想到当年读《平凡的世界》的感受。就是不管你当下的境况如何,读完这本书,你都会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一种力量,一种生活下去的希望,哪怕眼前的路途是那么的艰辛。这就是文字的力量,读书的力量,散文也会被赋予这种力量。有人讲读书是一件高雅的事,此言不假。
苦旅文化读后感篇4
合上这本书,虽然来不及仔细去揣摩,但确实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风雨天一阁》至今都使我记忆忧心。一个家族背负着艰守一座藏书楼(中国古老文化)的命运。范钦是一个拥有强大毅力和强烈的爱国精神的藏书家,让中国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代表意义的藏书楼,直到到现在都有它的痕迹。但是岁月的沧桑,历史的风尘还是将它掩埋了。
范氏天一阁之所以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正式余教授所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是时间的意志力”而这种毅力有是什么呢?范钦曾经顶撞过拥有巨大权势的皇亲国戚,而因次遭到仗打这样的重刑,还进过监狱。但他豪不畏惧,始终毫不顾惜坚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后谁都奈何不了他,这就是范钦,一个真正称职的藏书家所表现出来的超越常人的职业道德品质。
范钦那样的监守正义,监守自己的岗位。说到这里,我们应该反思一下,我们作为学生,虽没有工作,也无岗位,但我们有自己的任务所在。对读书的人们来说范钦的意志力乍看之下,显得不近人情。然而我们的毅力呢?可以说一点儿都没有没有。我们读书,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该怎么办,学成之后又为了什么呢?等等这些尖锐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继续往下说,时间的流逝,光阴的短暂,80岁高龄的范钦中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但他连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要监守岗位。他将自己的财产分成两部分,一份是他监守一生的藏书楼,另外一份是一张万两银票。他让他的两个孩子去选择自己想要拿的一份。事情放到当今社会,有谁会愿意继承藏书楼?又不能卖,而且不但没好处,还会惹得一身的麻烦。然而有范钦这样伟大的父亲,就会有像他一样伟大的儿子。他的大儿子范天冲毅然的选择了继承父业。他继承了藏书楼。
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因为有了像范氏父子这样的真正的读书人而保存到现在的。
?文化苦旅》使我对读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读书人读书不能只为自己,要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样读书人才是真正的读书人。
苦旅文化读后感篇5
?道士塔》是《文化苦旅》中的第一篇文章,我认为这一篇极其经典。
我并没有去过莫高窟,以前是很想去的,滚滚黄沙,大漠孤烟,却有敦煌壁画,亦真亦幻。可现在我真的觉得自己没有资格去那里。我不配,我不能去真正的领悟古人对宗教的热忱,不能真正的感受到现代研究者的辛劳和付出,不能更深地领会那个时候一个民族深重的危机并不只是外国的侵略,清政府的软弱无能。去了跟没去有什么区别?只不过是再次加快了这些色彩脱落的速度,何况我要怎样去看那个早被搬空了的藏经洞?所以就不要去了。
敦煌本该失中华最值得骄傲的,比之长城它多了绚烂,比之皇宫它多了内涵,可最后它却是中华之伤。
在第二节里,余秋雨一开始并没有写他自己的感受,而是两段的叙述,他写王道士怎样将洞壁上的“唐代笑容”、“宋代衣冠”刷白。他写王道士怎样将塑雕“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余秋雨的笔触很轻,只是略加了些修饰,读来却痛入骨髓。我自认为不是易动感情的人,别人可以看到哭的故事,我最多也只是皱眉或者面无表情。可能这次是真正的感受到了笔者压抑在文字下的心情,并且被他带动了。我想他写的时候一定是在苦笑吧?苦是痛苦,笑是惨笑。
之后的一段有一种亦真亦幻的感觉:
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只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困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一片惨白。
苦旅文化读后感篇6
前些年,粗读过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一书,对《西湖梦》这一篇记忆犹新。盛夏,因孩子小升初,新学校布置的暑期作业中有亲子伴读,于是携孩子再逛书店,购得新版《文化苦旅》,其中美文有较大改动,粗粗翻阅过后,目光落在《杭州宣言》上。作为新杭州人,对于杭州,对于西湖,总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愫。在文学大家的笔下再次神游,展开对这座城市的灵魂之旅。
对于西湖,我感触颇深。幼年时家住同省浦江老家,就从父辈口中听得描述,那美轮美奂的湖光山色,那浪漫温情的民间传说,那隽永婉约的唐诗宋词都给西湖蒙上华丽的面纱。听说明代时一位日本使臣游西湖后写过这样一首诗:昔年曾见此湖图,不信人间有此湖。今日打从湖上过,画工还欠费工夫。可见西湖的确是令人惊艳的美。随着工作的变动,十年前举家迁居杭城,很快近距离地欣赏到浓妆淡抹总相宜的西子,更让人感到它的真实和亲民。日子渐久,繁忙的工作让我疏离了西湖,它变得清晰而遥远。
而今,我再一次把目光聚焦在余秋雨先生的《杭州宣言》时,杭城的山山水水又开始在眼前闪现。我在文中畅游,从没有这样深入地了解过杭州,感受它的前世今生,深掘它的文化内涵,体会它的欣喜悲欢。
马可·波罗曾在游记中说,杭州是世界上最高贵、最美丽的城市。他来自于欧洲人心目中最美丽的城市威尼斯,对于城市美景有足够的评判眼光。航海家们没有抵达杭州,但杭州一直隐隐约约地晃动在他们的心理罗盘之一。而作为如今生活在杭州的我,这种幸福感是油然而生的。
春天的西湖桃红柳绿,草长莺飞。漫步在苏堤、白堤,如今我的眼中不仅仅是如醉春烟,更有对大文豪白居易、苏东坡的敬佩和缅怀。西湖是当年他们为了杭城百姓免受水灾、旱灾之苦,而开展的浩大的民生工程,恩泽后人。他们不仅解决了水患,更是给子孙留下这曼妙的风景和传世的美名。
白居易这位文学巨匠,站在唐代诗歌的巅峰,却丝毫没有傲慢在文化的身份里,而是用泥土和石块写诗,成天忙碌在浩大的水利工程之中。致力于实实在在的生态环境改造,给杭州人民留下了比《长恨歌》、《琵琶行》、《秦中吟》、《新乐府》更瑰丽的作品——西湖。 北宋时,杭州还再次迎来一个文学巨匠——苏东坡。他两度为官杭州。任通判和知州。与白居易一样,他到这座城市的时候,也一点儿没显出旷世诗人的模样,而是变成了一位彻彻底底的水利工程师。甚至,比白居易还彻底。读到这里,我不禁为杭州的幸运而倍感欢欣。
余先生也说 “西湖给人以疏离感”。 初到杭城时,我也很有同感。随着年龄的增长,对人生的感悟也越来越多。有时的迷茫,亦如浩渺的湖水,让人有莫名的忧愁,淡淡的挥之不去。毕竟是大学者,我无法全然领会余先生心中和笔下抽象和充满象征性的西湖,但是我能感受到面对西湖时,他的那种无奈和落寞。也许就像燃尽繁华之后归于平淡的人生吧。
说到西湖,一定会想到最脍炙人口的传说白娘子。杭州居然用一池清清亮亮的湖水,用一条宜雨宜雪的断桥,用一座坍而又建的雷峰塔来侍奉她。亦仙亦妖的白娘子并没有像人们津津乐道的戏剧中一样,为了许仙而心甘情愿的被压在雷峰塔下。她最大的伤心处是不能做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和许仙终老一生。余先生说:“雷峰塔只是一个归结性的造型,成为一个民族精神界的怆然象征。” 我想,这便是对西湖文化的一种很好的诠释。
文章最后一段话给人以醍醐灌顶,余先生说:“如今的杭城呈现出了一个贯通千年的人文宣言。这个宣言,曾经由钱镠亲自指导,由白居易、苏东坡参加起草,由白娘子从旁润饰,又由今天的建设者们接笔续写。宣言的内容,很复杂,又很简单:关于美丽,关于自然,关于生态,关于人间。”
在文中,我从另一个角度重新感受杭州、欣赏西湖,体会着一位大学者深刻的见解和精辟的剖析以及他丰富的内心世界和深邃的灵魂。
苦旅文化读后感篇7
?文化苦旅》是当代著名散文作家、世界级文化学者余秋雨的文化散文集。全书的主题是凭借山水风物以寻求文化灵魂和人生真谛,探索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他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察力去深思着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心思细腻的笔触,为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写本书,写出了因为有太多不忍与亲身体验的辛酸,那苦苦的味道,为这本记录中国千年文化的书,多写了一道滋味。
他的笔触时而奔放,时而灵动,有时像大江奔腾,洋洋洒洒,荡气回肠;有时像小溪宛然,曲径通幽,砉然流芳。他的气势磅礴,凛然睥睨天地,有时好像在放肆地喊着:“我要遨游九天而天威耐我不得,我要逍遥九地而地堑缚我不得”;而有时却又好像在苦苦地寻觅,为中国的文化,历史寻觅一条出路,一条重获新生的出路。然而,最让我触动的却是他那不羁的文思,见常人所未见,思常人所未思,收放自如,让人不禁叹服。他用美妙的文字一步步将我们带入文化意识的河流,让我们思考,让我们深省。在他的笔下,历史是那样的深邃苍凉,令人扼腕,往往在读他的散文时总能体味到原来不曾想到的东西……
真正的历史是沉默而寂静的,它无言,用沉默傲视人间,傲视人间的斗转星移,王朝更迭。它任凭人们在他身上居心叵测的涂抹着。不屑与何人争辩。“大音稀声,大象无形”,它沉默不是因为他懦弱,它的力量足以拖垮无数的霸业,再强的盛世在他眼中也不过昙花一现。“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这是对他最好的形容。力拔山河的项羽能怎样,羽扇纶巾的周瑜能怎样,立马橫刀的张飞又能怎样,历史的一个转身就让他们灰飞烟灭,终成一抔黄土。只有历史以真正的王者身份永存,跨越了空间,穿越了时间,创立下独属于它的基业。
苦旅文化读后感篇8
用历史的距离丈量历史,以文化的角度审视文化,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用他的一生走遍大江南北的经历,为我们讲述着这深奥的道理。
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文化苦旅》,展现给我的是那一处处古迹,一句句的教诲,铭记在心……
生态文明!人们走过了多少文化的弯路,终于灰头土脸、青头紫脸地重新抱住了它。山河是人类文化的基础,是中华文化的生存底线。只有在山河中找寻人生的'路,才能用短暂的生命贴一贴这文化的嶙峋一角。
一代又一代的君主帝王争夺这河山,争得头破血流,最终还是败给了生态,一次次的无奈迁徙,一次次的荒野开拓,又一次次炊烟升起,帝王们的雄心壮志,无论如何,还是会败给这自然的力量,气候、环境的变迁,没有人能阻断,在这自然之前,人类是那么渺小,渺小到微不足道。人们按照自然的指示,生存,繁荣,一切的战争和侵略,最终还是在于这天地之间。
跟随作者走进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华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跟随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词汇,震撼心灵的文字伴随着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人们总想着去违背天地意愿,从远处看地球,发现蝼蚁般的人群在星球中跨海侵害同类,是多么无趣,观察山河的大地的脸色和眼神,偶尔抬头看天,猜测宇宙是否把地球忘了。忘了就好,一旦记得,便会发生一系列骇人的灾难,因为那是对我们粗鲁的惩罚。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两者关系如何?”
“没有两者,路,就是书。”
走,不为那终点,只为这已划下的曲线。走,不管抵达哪儿,只为已耗下的生命。我愿意一直走下去,为了在文化的旅程中实现自我的价值,为了寻找那一切美的本源。
只有走过万里长路,才能真正读懂自然这本书。我愿跟随者余秋生先生慢慢的走,一直走下去。
苦旅文化读后感通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