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写读后感,我们能够将书中的智慧和思考与自己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感受,这有助于提高我们的表达能力,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学无法的读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学无法的读后感篇1
“谎言一旦变成赤裸裸,信任的支柱便被抽离,此时支撑谎言继续运转的动力要么是利益要么是暴力。赤裸裸的谎言不再承诺造梦的功能,但它依旧可以让每一个人继续生存在一个虚假的空间里……大伙儿集体在装睡。”
装睡可以视为多种状态的概括,既包括生理上的伪装睡眠,也可以指精神上对外在的拒绝——否认存在,怀疑一切,并且也不准备改变所嘲讽的事物,这样一种姿态。当下,精神上“装睡”的人可不少,用《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这本书作者周濂的话来说,“当失败成为习惯,当对改变不抱信心,我们也就只剩下‘我不相信’这句喊话。更有甚者,还会发展成为‘我不相信’强迫症。症状较轻的每当读到新闻报道……第一反应一概是我不相信这是事实的真相;症状较重的则惯用阴谋论去揣度整个世界。他们奉行另一个‘两个凡是’原则:凡是你竭力主张的一定都是假的,凡是我能设想到的最坏可能性就是真的。”
精神上“装睡”,大概都能找到事出之因。但无论如何,发展到目前怀疑一切——对行善举之人说三道四,认为他人挖空心思作秀,非要用自己臆想的不良动机与事主挂钩;对独立参选人大代表的公民表示不屑,认为其在捞政治资本;对大小明星或喜结良缘或推出新作或参与公益活动,都第一时间在跟帖或微博上,挖出明星过往丑事,从人品上否定他人的一切;如果有人因为帮助他人而遭遇误解乃至伤害,那么很容易招致一连串的冷嘲热讽……周濂在这本书的自序中谈到,这样的“装睡”,本质上是失败主义、犬儒主义的表现,即“用昏暗的眼神去审视昏暗的世界”。很显然,在客观事实不能印证恶意揣度的时候,许多人会选择遗忘,然后将注意力聚焦在少部分得到验证的猜测,进而对世界投以更加昏暗的眼神。
我很认同作者的一句话,“每个人的自己改善是改善这个世界的必由之路”。揣度并非议他人及有关事件,如果抹掉理性,又同时拒绝理解、同情、正义、积极等思维,那么实际上是把自己放在了自己所言所指向的层次,等于价值层面的自己放逐。书中《“不就是”与“又怎样”》一文提到了这种自己放逐的典型表现,即以口头禅“不就是”消解一切理论差异及价值意义、以“又怎样”取消所有行动意义。两者叠加在一起,备显懦弱与不堪。
周濂举例指出,有人在读了史论著作后会说,“政治不就是权力之争吗,谁比谁更具道德优势呢?再者说了,虽然每个人都有权利知道真相,但或许不了解真相反倒比了解好——了解又怎样?或者继续这样,或者告白天下,但是到底哪一种对人们更好,却也未为可知”。这样的话、这样一套逻辑,我们是不是经常从文章中,包括自己写下的日志、名家转述的随笔中都能看到呢?看似深刻,实则表达出的,是一种戏弄价值的痞气,消融对价值的信仰。
周濂自2005年至今在中国人民大学哲学系任教,他在这本书中也举出了校园里的“装睡”表现,并就其成因做了分析。有学生曾向他抱怨,称某门考试中同学们大多在作弊,但监考老师却不闻不问,于是这名同学愤而起身走到第一排坐下,眼不见为净。周濂说,自己无法预知这名同学下一次是否仍有起身离开的理由和勇气,这是一种悲哀,因为大学生应该拥有的“德性”,是“公平游戏”的精神。但无论是现在的校园文化、学生群体中的亚文化(交往规则),还是校方搭建的制度环境、评价体系,都在为学生背弃上述精神、原则提供空间或动力。休谟曾说,“如果我独自一人把严厉的约束加于自己,而其他人却在那里为所欲为,那么我就会由于正直而成为呆子了”。现在可说的是,人们乐于做搭便车者,嘲笑仅存不多的呆子们是“大忠似伪,以博直名”,以偷奸耍滑为荣,以诚信守常为耻。可以说,这正是一代又一代青年学子丢弃理想、价值、信念、操守及其他一切需要守护的德行而选择“装睡”的根本原因。
他在《你永远都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书中同名文章提到,“谎言一旦变成赤裸裸,信任的支柱便被抽离,此时支撑谎言继续运转的动力要么是利益要么是暴力。赤裸裸的谎言不再承诺造梦的功能,但它依旧可以让每一个人继续生存在一个虚假的空间里……大伙儿集体在装睡。”
我们什么时候才能摆脱装睡,不做“没有头脑的愤青”,“不做浅薄的自由主义者”,不做“没有心肝的保守主义者”,不做“替既得利益者说话的国家主义者”,不做“理想高蹈的空想主义者”,不因“见事太明”而“行事则失其勇”呢?事实上,一个国家、一个社会,“每个人的自己改善是改善这个世界的必由之路”。
学无法的读后感篇2
对于哲学家,不少人都是抱着一种比较抵触的态度,甚至说他们“百无一用是书生”也不为过。毕竟不管什么时代的社会,它们都是物质的,而哲学这东西却是一种意识形态,看不见摸不着,不能吃不能穿的。与其整天去绞尽脑汁去探索世界的本源是什么,真理是什么,还不如干点实际的事情来得有意义。
当然,这只是以旁观者的立场来看,并不是说哲学真正无益。其实真正的哲学家所拥有的慧眼以及大脑都是无限强大的,他们比常人更能够看清楚一件事情的本质,也更能悟透一些道理,生活中的困惑对于他们来说不会是一种阻碍。
首次听说作者这个人也是源于这本书,翻开此书,扉页上赫然写着“洞见”两字,可见书中内容必定在某些问题或者事情上,表达了作者独特的视角或者立场。但凡精于哲学的人,大多是学问精深,善于思辨的人,作为哲学专业出身的作者当然不例外。
虽说书名取得这么浅显易懂,但书中所涉及的内容却并不能叫人一目了然,相反,给一些读者造成混乱也是有可能的。首先,此书并不是一个连贯的逻辑整体,而是各个不相关的零散文章组成。再者,这些文章都是断断续续的,时间上的间隔太长,有些言论在笔者个人看来并不是那么严谨,也许只是作者随着心情手气笔落有感而发,或者只是点到为止让人意会而已也说不定。最后不得不让人明显感觉到的就是各篇文章压根儿就是“风格与题材”迥异,时评,影评,随笔等等题材无所不有。
在这里,不是要对作者的作品有所褒贬,每个人都有着言论自由的权利。如果我们对发出言论者有着不能达成一致的观点,那么可能是我们自己有着独特的思考,也或许是价值观,世界观以及人生观都存在着差异,也可能是我们没有相当的学识以及阅历,还不能与言论者产生共鸣。
有些问题我们看得远不如作者看到的那么透彻,这是绝对的。小到公民,大到国家,具体到校园学生,抽象到政权政治,细致到某部电影的具体场景,具体台词,粗略到文学作品中的某角色,如果不是善于观察,不是善于思考,又怎么会看的这么周全?虽说在一些篇目章节中,笔者的理解能力还不足以达到可以畅通无阻的地步,但是这并不妨碍对作者所持观点的领悟。当然,具体的无法细说,篇章繁多,内容姑且叫做杂乱,无法去针对每个点写出感想。有一点不得不承认,作者的言辞在一定程度上显得比较激进,甚至是极端。
从哲学思维来看待一些问题,会比较清晰明了,诸如在大众传播方面,似乎那些问题都被找出了症结之所在。这或许能给如今的当权者,甚至是新锐者一些启发吧。
学无法的读后感篇3
天空澄碧,纤云不染,远山含黛,和风送暖。晴朗湛蓝的高空万里无云,像碧玉一样澄澈。散布在天空中,越来越细,仿佛是梳洗过的青丝。——题记
莎士比亚说;时间会刺破青春的华丽精致。会把平行线刻上美人的额角;会吃掉稀世之珍,天生丽质,什么都逃不过他横扫的镰刀。
“我想要相信”,这不仅是一句盲目的喊话更是一种强烈的心理暗示,在当今时代可能每个人都有;“我不相信”这种强迫症,当付出和回报不成正比时,当失败成为一种习惯时,当受人误解每天以泪洗面时。呵,我最信任的人叫我不要相信任何人。是时间让我们用更昏暗的眼神去瞭望这个处在这个黑暗之源险巇最原本的昏暗世界。只是我心中还有一方净土,即使在别人眼中寸草不生,却始终一尘不染。
某日,据报道一名男子跳楼,这种报道屡见不鲜可一听到跳楼,大部分人可能都会问为什么跳楼?下意识的去劝解,去阻止跳楼。但是今天,这一切都变了,一些旁观者竟然还在楼下喊加油,变成了唯恐不跳,唯恐不死,类似这样的事件,近些年来屡屡发生。道德的天平缓缓上升,是道德变轻了吗。还是人性的阴暗增多了呢。在这个时代,似乎总有一种向下的力量要把所有人的道德拉低,心里阴暗的人不停地在想为什么别人不是同我一样,身边都是黑暗,为什么有人出身就是有天使的光环笼罩着。因为不平,因为不甘,所以原本温和善良的他们被邪恶冲昏了头脑。就像你永远也无法叫醒一个装睡的人除非他们自己决定醒来。童真是什么,没被玷污的心灵就算它一身防备如刺猬,仍有我伸手拥抱毫无忌讳。
无论你说话多么谨慎,总会有人歪曲你的意思。我个人认为在这本书中作者言语中字字珠玑,简言意赅。如在迷雾中的当头一喝,硬生生的将人拉回现实。永远不要叫醒一个装睡的人有两层含义;一层为表面一层为深层。表面上是;装睡者并不想醒而叫醒者却偏妄想叫醒叫醒假寐的装睡者。更深一层则是;在这个世界上有些人虚伪,但以你的力量却总撕不开他们丑陋的面具只能任人鱼肉。明明是鱼,却没有在波澜壮阔的大海中欢快地畅游,明明是雄鹰,却没有广袤无垠的天空中翱翔。因不同种不同的原因,你被迫做着自己不喜欢、不感兴趣的事情。知道什么是自由么,不是肤浅的以为,不是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而是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
后记;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
学无法的读后感篇4
生活中总有一些人在装睡,每天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对现在有不满,但却显得懒惰乏力,没有心思去做改变。
最近和一个朋友聊天,她说自己在现在的公司里什么价值都没有,每天做着其他同事不喜欢做的边边角角的事情,还经常被领导所忽视,感觉在公司里丝毫没有存在感。她的公司是一个非常有名的企业,如果是普通人看来,在这个公司赚着不错的薪资应该是很多人满足的一件事,但事实就是再好的企业里也有一些鸡肋岗位,让你无法不吐槽自己的工作价值。这个朋友一直在讲自己的岗位多么地不被领导层重视,领导每天竟然把很重要的任务直接分配给了其他同事。我问那你是否向领导表达过自己可以胜任更多的工作,她却又开始抱怨起领导最近给她安排任务,无故让她连续加班的无奈。
岗位上的事情不愿意做,也没有做出彩儿,还抱怨领导安排自己加班,却又看不得别人被领导重用,真的是里外心酸吧。朋友始终是朋友,看着她在岗位上不得志,却又在工作上不上进,就像个橡皮人,工作中除了吐槽再没有其他的激情。
在一个棒的公司里,连挣扎都没有过,就过早放弃自己,进入了装睡的阶段,名企高薪又算什么?她依然享受著名企带来的福利,甘愿继续做着那份透明般存在的工作,希望她能早日醒来,找到自己的存在感和工作的意义。
有一个实习生,在入职的前几天就一直在表现自己想要留在公司的愿望,每天都希望通过打探公司内部的各类流程和招聘计划,看自己是否可以直接留下,省去找工作的时间和麻烦。说实话,之前我对于他的印象还很好,整个人虽说不上聪明能干,但还算的上老实听话,是个孺子可教的人选。
时间一长,表现却不如以往,或者说人不能长期相处,否则总会找到别人身上自己看不顺眼的地方吧。由于实习生的工作很多都是与业务不太相关的行政性工作,平常帮忙统计数据,帮忙走个流程等事务,大同小异但每样工作都少不了门道。所以在带实习生的最初,这些挑挑框框都会亲自教授一遍,生怕他听不懂,但后来我发现有些事情并不是预想的那样,比如像走流程这件事原本的步骤已经抄在了小本子上,但实际工作中仍然要问我很多遍,确认很多遍。总之,有时候看他工作总有一种自己不带心的感觉,一切的事情都写明了在给我帮忙、给我打工。
在一个公司里,每天没有目的上班如同这个实习生一样的人,又何止几个?每天干着领导分配的任务,却内心却几近愤恨,认为工作的本质就是在剥削人们的自由和快乐,每天上班的意义除了赚钱,又有什么可让你兴奋?不是工作压榨了你,是你的心态和行动上欺骗了你。如果你也是一个装睡的人,希望你能够尽快地认清现实,醒过来做些改变。
学无法的读后感篇5
人是一种被“抛弃”的存在,生于某一个国家/城市或者家庭是一种自然意义上的偶然,我们无法选择,但当我们不断成长,成长为一个具有独立思考的能力的理性成年人时,我们看清了世界的原貌,明白了对与错,是与非,利益和纠葛,看到了美的其他可能性,看到了此岸与彼岸,但我们却没有划过去的船与浆。尽管如此,对于这个被抛地的爱却不是简单能割舍的,用诗人艾青的话说就是“为什么我的眼里长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的深沉”
这里是生我养我的国土,可并不是我梦想中的国土。我梦想的国土不是一条跑道,所有人都向一个目标狂奔,差别只在名次有先有后。我梦想的国土是一片原野,容得下跳的、跑的、采花的、在溪边濯足的,容得下什么都不干就躺在草地上晒太阳的。我想要的幸福是自己能定义的幸福,而不是被定义的幸福。体制的梦想不等于每个人的梦想,体制的路径更不等于每个人的路径。……社会进步不可能是某一单方面梦想或理想的结果,而是各种梦想、诉求、利益互相之间平行四边形的合力。其中每一方力量都只是一个组成部分,而不是全部。
祖国啊,请给我一部分选择。我不希望1986年,哈维尔在他的书中所描写的那种情景:“捷克斯洛伐克整个社会陷入了深深的麻木状态之中。面对重新确立的极权体制,大多数人放弃了自己的努力,不再关心国家大事,逃避现实,钻入自己的圈子。人们不再相信公民的意见或公开的对抗有什么作用。为了证明这一点,法庭对那些持不同政见、提出异议的人进行严厉的制裁。社会涣散成一盘散沙。自由的思想和创作陷入了自己的圈子,从中寻找隐蔽所。公民的自由组合、交流创造了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现在却被禁止了。全国上下笼罩着一种死气沉沉的气氛。一切向钱看的生活充斥着整个社会。……人们变得自私起来,到处都笼罩着恐惧。人们被迫对生活采取阳奉阴违的态度,表面上顺从,内心里却什么也不相信。”在我们国土上成为现实。
有句说,30岁之前不是自由主义者,没有良心,30岁以后还是自由主义者,太过愚蠢。我在等着我的30岁,也许它能安抚我的焦虑,也许这个时代会好起来,不需要我们再去焦虑。
究其根本,每个时代都差不太多——“现实向来是很坏的”。我们之所以对这个时代特别地责备求全,只是因为“这个”时代和我们息息相关、须臾不分,我们忧心忡忡,并非因为这是最坏的时代,而是因为我们身陷其中,所有的希望和绝望都寄托其上。
学无法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学感恩的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