鹰的启示读后感模板8篇

时间:
betray
分享
下载本文

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总结书中的教训,从中汲取人生的经验和智慧,通过读后感,我们可以与其他读者交流,分享彼此的感受和见解,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鹰的启示读后感模板8篇,感谢您的参阅。

鹰的启示读后感模板8篇

鹰的启示读后感篇1

同学们,相信你们一定听说过“滴水穿石”这个成语吧,知道这个成语的意思吗?上个星期三,焦老师就给我们上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令我深有感触的课文。

这篇课文给我们讲述了安徽省太极洞内持续不断的水滴在石头上滴出一个洞的奇景和古今中外的名人成功的事例,告诉我们做事应该持之以恒的道理。

“只要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取得成功。”文章中的这句话说得真好。这不,古代著名书法家王献之不正是靠着这滴水穿石的精神,才获得成功的吗?他自幼刻苦好学,立志要想父亲王羲之一样,当一位著名的书法家。于是,他发奋练习书法,将自己家中的18大缸水全都用来练习毛笔字。一天过去了……一年过去了……十年过去了……终于,当王献之将18大缸的水都用完了时,他的字也达到了力透纸背、炉火纯青的程度,成为了一位闻名于世的书法家。

那是不是半途而废也能够取得成功呢?那肯定是不行的。记得有一次,我答应妈妈把每天英语单词抄写或默写一遍,可我呢,由于种种原因,我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后干脆不干了。于是,我的英语默写的成绩一会儿突飞猛进,一会儿平平常常。

如果人人都能具有这种滴水穿石的精神,那么还有什么事做不成呢?坚持就是胜利,我们做事只有专心致志,目标专一,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成就!

鹰的启示读后感篇2

今天,我学了一篇课文《钓鱼的启示》,主要讲了:作者跟父亲去钓鱼,但作者在离鲈鱼开放日的2个小时前钓到了一条大鲈鱼。父亲放弃了贪欲,让作者把大鲈鱼放回湖中。三十四年过去了,作者成了一名著名的建筑设计师。父亲的教育使他终身受益。

作者虽然不想放回大鲈鱼,但是,他听了爸爸的教诲,把大鲈鱼放回湖中。这点就值得我们学习,他听取了爸爸的教诲。爸爸更值得我们学习,爸爸在作者钓到大鲈鱼时没有贪欲,而是对作者进行深刻的教育、是父亲对作者的教诲,才获得了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我也有过面临道德抉择的时候,有一次:我在校园里玩的时候,在一棵树旁看见了一张绝色的东西,我把它捡起来一看,原来是一张五十元的钱。我的心里便开始了犹豫,有一个小人说:”要遵守道德,做一个守道德的人。“另一个小人说:”不要交给老师,可以买你想要的东西。“终于正义战胜了邪恶,我把五十元钱交给了少先大队的任老师。

在面临是与非的时候,果断做出抉择,用高尚的巨大的道德力量,来成就美好的未来。

鹰的启示读后感篇3

?童年》想必大家都看过,它是一部享誉世界、传世百年的文学名著巅峰杰作。

?童年》是伟大作家高尔基自传体三部曲的第一部,描写了小主人公阿廖沙三岁到十岁苦难的童年生活。小说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描述了19世纪俄国各行各业人们的生活状态,广阔而深刻。既押击了小市民阶层庸俗无聊、空虚自私的丑恶嘴脸,又展现了下层劳动人民正直勤劳、淳朴善良的精神。同时,作者更在其艰难的成长历程中,展现了为寻找新的生活道路、探索新的生活意义而不懈努力的精神力量,震撼人心,促人奋进。

在本书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外祖母的上帝和外祖父的上帝”这一章。在小主人公阿廖沙的眼里,外祖母的上帝是仁慈的,亲切的,宽容的;而外祖父的上帝是冷酷的,残忍的,严厉的。这种对比的手法会令美的更美,丑的更丑。更深层次的让读者加深外祖母的上帝和外祖父的上帝的印象。

书中的人物特点极为丰富。我们的小主人公阿廖沙是可怜的,是勇敢的。而他的外祖父则是凶残的,贪财的。阿廖沙的两个舅舅——分别是雅科夫舅舅和米哈伊尔舅舅,他们两个都是阿廖沙的亲舅舅。可是,我非常疑惑:怎么能有这种比禽兽还禽兽的人?为了那几个臭钱,竟与自己的父母争吵、打架,真是两个逆子啊!

读完这本书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这个社会上心狠手辣的人太多了,这些人都喜欢走捷径,一点都不实在。所以,我们一定要做一个老实人,一步一个脚印的往前走,我相信成功就一定在你的眼前。

鹰的启示读后感篇4

读了《滴水穿石的启示》这篇文章后,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在生活中,有很多困难与艰苦,但只要我们都有滴水穿石的精神,就一定会成功。

记得去年,妈妈给我买了一辆粉红色的自行车,我高兴极了。但我又十分的失落,因为我根本就不会骑呀。看着那么漂亮的`车子,我不由自主的上去了,可是刚一上去,就“扑”地一下倒在了地上,腿也摔伤了。我再也不敢骑车子了,可看到朋友们都在路上开心地骑着,我心里也十分的羡慕,决心一定要学会骑自行车。我让爸爸妈妈教我,我根据他们的指导来练习,他们在旁边看着。一开始,我骑得摇摇晃晃,一直摔倒,但我并没有气馁。只要一有空,我就去练习,摔倒了我也不怕。一个星期后,我终于学会了骑自行车,而且还十分熟练了,我心里美滋滋的。

从那以后,我明白了做什么事都要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只有这样坚持不懈,我们才能成功。作者:郭梦迪

鹰的启示读后感篇5

我们的生活是丰富多彩的,好文章可以给我们的生活带来很多乐趣。好文章可以带来不断的欢笑;好文章可以带来无限的感动;好文章可以带来深刻的沉思;好文章更可以带来许多有道理的启示。今天我就看到了一篇好文章——《照镜子的启示》

这篇文章讲述的是一对巴黎的兄弟俩在一个人口集中、上班族比较多的黄金地段开了一家早点店,但是生意并没有他们所想的那般理想所以弟弟就放弃了,但是哥哥没有放弃,选择了继续坚持,一 个偶然的机会,哥哥去街头修鞋,发现很多人都去同一家修鞋摊修鞋,其中不乏一些衣着光鲜的人。有的人甚至跨过好几个修鞋摊去那一家。经过细心观察,哥哥发现修鞋摊旁摆放了一面镜子,于是大受启发,也在自己的店里装了许多各式各样的镜子,让这家没有名气的早点店变成被人挤得水泄不通的“大餐馆”。看完了这篇文章,在工作和学习中,我们也应该经常‘照镜子’——坚持开展自我批评,力求不断上进。”照镜子”首先要选择一面合适的镜子;二是说要懂得照的方法;三是说照了镜子之后,看到有不干净之处要及时洗刷掉,做一番细致的整理工作。

这篇文章每个角落都有闪光点,文章中展现了文字美与人格美。这篇文章让我获得了许多的启示,也让我明白了许多发人深省的道理。文章中蕴含了许多值得我们学习的东西。可以说,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文章,可以教会我们许多。

鹰的启示读后感篇6

读完《滴水穿石的启示》,我对一段话深有感触:我们知道,雨水是以很快的速度从高空落下来的,它的'力量肯定比太极洞里的水滴大得多,但它却不能把石块滴穿。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没有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是啊!俗话说得好:有志之人立长志,无志之人常立志。有志之人好比文中的水滴,立下高远的志向并持之以恒,最终取得成功。而无志之人好比文中的雨水,立下一个志向却半途而废,又重立一个,又半途而废…… 没有一个专一的目标,也不能持之以恒。为此,文中举了三例:李时珍、爱迪生、齐白石用来证明这理论。再仔细想想,诺贝尔、 居里夫人等成名成家的人,在前进的道路上,也是靠着滴水穿石的精神。

反过来讲,那些一事无成的人,不就和文中的雨水一样吗!杨红樱的一篇童话里写道,小猫学捉老鼠,还没学一会儿就烦了,去学走钢丝,摔了一跤后学算术,觉得数太多好麻烦,改吃西餐,又差点被刀子切断脚,只好重学捉老鼠。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应该明白了一个道理:要想获得成功,就必须有专一的目标和持之以恒的精神。

既然水滴都有持之以恒的精神,那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持之以恒呢?在我上一年级时,上课总是开小差,老师点名有谁不认真听课也总是点到我,我下定决心要改掉这个毛病。在老师的帮助下,我用了大约一个学期,终于改掉了这个毛病。由此可见,只要我们持之以恒,好好学习,就一定会成功!我一定会铭记滴水穿石给予我们的启示:目标专一而不三心二意,持之以恒而不半途而废,就一定能够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鹰的启示读后感篇7

今天我们学习了《钓鱼的启示》这篇课文,我特别佩服文中的父亲。

这篇课文主要讲了“我”在11岁那年父亲去小岛上钓鱼,钓了好久钓到了一条大鲈鱼,可是只离鲈鱼捕捞开放日还剩两个小时,但父亲还是让“我”把大鲈鱼放回了水里。三十四年后我理解了父亲的用心良苦。

我记忆最深刻的`那句话是:一个人要是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读了这篇文章之后我知道了做任何事都要有正确的决定和不违背道德的选择。

鹰的启示读后感篇8

《围城》我是先看电视剧,后来有断断续续读一些片段(这本书情节连续性不强,确实可以跳着读),最近才—口气从头到尾将整本书读完。读完以后,对这本书又有了些新的认识。

有的报道说,方鸿渐就是作者的化身,甚至有的人还怀疑作者的博士单位是否也是虚构的。但无论如何,方鸿渐是个典型的知识分子形象这句话是无容置疑的。但正因为他是知识分子,而且是那种带着玩世不恭的态度处世又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才构成了他一生的第一圈“围城”。他希望做个大人物,这样的性格,似乎就决定了他的一生。

方鸿渐的第二圈“围”就是给他带来多灾多难的假学位。方鸿渐到底是个知识分子,在买假的文凭之前,他也问问良心,他为自己起了最好的借口:“父亲是科举中人,要看‘报条’,丈人是商人,要看契据。”以他自己的口气,就是“说了谎话,还要讲良心。”说谎就说谎嘛,讲了良心这谎话就变得不伦不类了。既然讲良心,就干脆别买学位了。既然都不讲良心了,就干脆把学位发扬光大吧?害得自己当个副教授忍气吞声的,两头不着岸。

方鸿渐一生的第三圈“围城”,我想没有人会反对,是他在处理感情问题时候的玩世态度。也许从第—,圈“围城”建立时,就决定了会有第二圈围城,就决定了会有第三圈围城了。在那个到处是“小人物”的时代,做个大人物并不是每个人都有能耐的。可是他还是希望做个大人物,买文凭时,希望自己能够使家翁感觉光耀门楣;买了文凭,又觉得有损道德。要知道,社会上只有两种人能够混得好。

—种是真正大写的入,他们有他们独特的才能,他们有他们高尚的情操。他们是因为他们近乎模范的举止,才赢得别人的尊重。而另—种,则是完全相反的。他们用旁门左道,说谎时,能够令自己都骗过来。他们深有沉浮,他们的行为举止有时真是没有良心可言。而社会上更多的,是后者,从古到今都是如此。袁世凯用了多少手段才当上大总统?乾隆是如何登上皇位的?就连现在的企业在商场上竞争,也用尽手段,不是你死就是我亡。

可是,并不是所有人面对这些时都能够狠下—条心的。多数的人都像方鸿渐—样,有那么一点的良心,有那么—点的虚荣。他们处处做小人,又不得处处提防小人。他们也知道世道的艰险,可是并没有好好地去接纳它。他们尝试去改变,就好像方鸿渐想知道韩学愈文凭的真伪,以此找回自己的公道一样。熟不知道,人家早就设定了陷阱等他踩进去。

或许《围城》的文学价值也正在此。它写出了人们不愿意正视的,真实的社会环境。

精选阅读

读着书,诗意的生命被开垦出最丰美的田园,网络上有很多关于围城的阅读分析,想信您在阅读后也有所得,对于阅读过程中的所思所感,需要用读后感记录下来。如何写一篇令人印象深刻的围城读后感呢?下面是工作总结之家小编精心为您整理的“围城为何如此有魅力的读后感”,大家不妨来参考。希望您能喜欢!

读《围城》,跟读一般的小说感觉很不一样。总觉得大师的作品吧肯定是生硬晦涩,至少是我很难读懂的,要想读懂,也要摆上好几本字典在旁边,才能有读下去的勇气,《围城》不是这样,它通俗得可以,从身边琐事娓娓道来,总有那么一处是撞击到你尘世的灵魂。本来觉得40年份的作品,是太公太婆辈的事了,想要找到一丝与现实相关的东西无异于到秦始皇的墓里挖计算机。谁知道读的时候,它竟多次引起我的共鸣,很多的事情就象是发生在身边,人物的心情,就像是从自己记忆中掏出来的东西,贴切的让人吃惊!仿佛去看心理病的人被人一下戳中了心事一样,有几分不可思议,又有几分难堪,却有几分爽快!

?围城》是钱钟书先生一生中唯一的一部小说,堪称中国近、当代小说中的经典之作,这是一部读来如嚼橄榄回味无穷的奇书。在妙趣横生,妙喻送出的幽默外表下,深藏着令人低徊轻叹,令少不更事者怅然若失。因此,它是一部以看似超然的调侃语调诉说人生无奈的笑面悲剧。

生活本就是一座围城,婚姻与事业,学习与娱乐,发展与落后,成功与失败,都是这座彩城中的一种颜色,每一个人每一件事都是城中的一种元素。当一功人和事因为努力和乐观而变得美好,当城中的色彩都均匀和谐时,那么这样围城就不再是一种可怕的束缚和压力,而是一个幸福的乐园。没有人会试图离开她,即使是自怜自哀的方鸿浙也会喜欢。假装丑也会被同化为真善美。也许世界永远不会变得如此美好,但允许我心中永远存在这种美好的理想。

一本好书是经得起时间的磨砺的,《围城》就是那本经得起时间磨砺的好书,它于一九四七年在上海初印,一九八零年重印,然后到现在,一直受到读者们的喜爱。《围城》这本书我也是刚刚读完不久,但我对这本书的感受特别深。

本书以方鸿渐为线索,来表现世间百态。人物的描写十分的精致,不同的群体表现出不一样的为人处世的方法,很具有讽刺意义。我们都是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人,我们都活在“围城”里,同时又活在“围城”外。永远达不到的是目标,永远满足不了的是欲望。我相信我们每一次读它的感觉是不一样的,五年后看它是新的,十年后看它还是新的,一百年后看依然是新的。《围城》就是如此。

杨绛先生其实早已概括出了《围城》的精髓:围在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对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是啊,人生的愿望大都如此!举个非常简单的例子:当我们上小学,上中学的时候,我们都盼望着上大学,因为上了大学就没有人逼着我们去做作业了;就没有人阻止我们干着干那了;我们会有大把大把的时间可以做我们想做的事情;我们可以光明正大的跟自己喜欢的异性交往;我们还可以去我们想去的地方……

太多太多的诱惑诱使着我们快点长大。可是当我们真正上了大学,我们才领悟到事实不是这样的,入学的新鲜感过后,我们开始变得越来越颓废了,我们开始上课玩手机,逃课,整天把自己关在宿舍里打游戏,宿舍门都不想迈出一步,渐渐地我们迷失了自己。

现代人观念开放了,对婚姻更加想的开,围城进去的快,出来也快,熟悉了不久结婚,婚后不久又离婚,视婚姻如儿戏,这样的人怎么能够理解爱的含义和生活的真谛?人海茫茫,两个人有缘在一个围城里并不轻易,既然结婚了,就要相互理解,互相体谅,经营好这份爱,经营好一个家庭。大家都要相互谦让,才不致让对方有逃出去的念头,试问哪些逃出婚姻围城的人,你们都更好的找到幸福了吗?你们回想往日的恩爱的.时候就没有后悔过吗?

“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是这样,读书何尝不是如此?有的人学一科爱一科,拥有对学习所执着的精神,有的人频频出错,也很难学习好,他们厌烦念书,老是觉得别人的成绩如何如何好,却不知道自己根本没有用心学习过,直到成绩单发下来的那一刻,才回想起来,自己并没有用心,努力过。只恨世上没有后悔药卖,时光不能倒流。

就拿我们的上学情况来说吧,在现实中,我们常常看到有学习好的,也有学习不好的同学。有的同学觉得读书需要付出努力,长大后才有机会出人头地。走上工作岗位后,有的会认为来的钱不快,看着一些同学、好友进了党政机关,权利带来了实惠;一些人下海经商成功,经济富裕。看着这些人别墅汽车、灯红酒绿,心里痒痒得十分难过,恨不得立马辞职跳槽去捞一把。等到真的逃出去了才知道党政机关并不是那么好混,人际关系尔虞我诈,勾心斗角;下海经商也没那么轻易,风险大,竞争激烈,压得心里崩溃时才想起上学时的种种美好的记忆,有双休日,又有寒暑假,还有那么多那么多的好朋友在一起,我们一起欢笑,一起玩耍,一起努力,一起难过。看到这些我不由的想说:同学们,让我们好好珍惜这些年的学习时光吧,外面的世界要比学校里复杂几千几万倍。切记,珍惜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因为,时光从来不等人。

最后,我要用钱钟书爱人杨的话来结尾:“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城里的人想逃出来,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的愿望大抵如此。”

生活是一座大围城,人一出生就困顿其中,小时候也许我们不知道,因为围城够大,城墙都离你太远了。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遇到三座城,它们叫做家庭、事业和婚姻,然后一生便过完了。

有的人在围城中终日无趣,一辈子都只想着怎样才能逃出来,最后蹉跎了一生,因为,其实根本没有人能逃出最大的那座城,如果你出来了,要么成仙了,要么轮回了。但有的人在城里活得风生水起,生命之花灿烂无比。

说说《围城》里的方鸿渐吧,很显然的一点,他是典型蹉跎了一生,疯狂从几座城逃来逃去的人,懦弱无比,遇到困难只知道换个环境重新开始,可是这样只能一直走下坡路,只能让心越来越暗淡。遇到困难又怎么样,为什么总要逃避,为什么不试一试呢,就算碰钉子又怎么样,没有碰钉子的人生还叫什么人生!

先说说在家庭这座城里吧,方鸿渐实在太听从家里人安排了,老家沦陷后,失了身份和地位,连钱财也没了,他听从了父亲的安排去成不了婚的岳丈家里做事,虽然在战争年代有事做是还不错的,不用计较什么人给的,但是住在人家家里就显得憋屈了,更何况还有一个丈母娘挤兑,他却懦弱的很,什么都没做,只知道逃。后来方鸿渐娶了孙柔嘉,一心只想着自己家里人,只知道回去小房子时哄哄孙柔嘉,不知道帮她在家里人面前说上一辆句话。若不是孙柔嘉这样做事情计后果打算盘的女人,估计妯娌之争、婆媳之争早闹得不可开交,连婚也结不成。在家庭这座城里他活得并不痛快,于是他逃走了,逃去了三闾大学。

战争时期的大学里,各老师都不计较学生的好坏,只计较有得教没得教,成日里勾心斗角的事情少不了。方鸿渐呢,斗得累,以至于顿生一股清高,觉得来三闾大学就是一个错误,连最后的垂死挣扎都不愿做,犯了一个错误被校长挤兑了就带着所谓的志气和孙柔嘉走了。你看,他又走了,他又从事业这座城里逃走了,没有一丝成就。

再说说婚姻的城,方鸿渐起初在船上和鲍小姐胡闹,让我都觉得方鸿渐品质甚为低下。再和苏小姐搞暧昧,只因他自己的懦弱不敢拒绝,明明已经心有所属,却总是拖着不与她说自己其实并不爱他,就这样忍心看着孙小姐浪费年华。后来又和真心相爱的唐小姐擦身而过,却也不去问个仔细,一伤心之下去了三闾大学,哪知道这是一个过错啊,明明原本能成就一段好姻缘的。最后与孙小姐草率了事,草率到让我怀疑是不是这段印刷不全呢,我想他也只想寻个了结,因此在婚姻这座城,也活得完全没有滋味。

书的末尾是方鸿渐与孙柔嘉大吵之后离家出走去投靠好兄弟赵辛楣。你看,他又从婚姻这座城里逃出来又去追求事业了。我想他一定会再逃的。我们如果像方鸿渐一样逃来逃去,无疑走到最后,我们什么事也没做成,我们谁也不是,我们的人生是没有任何意义的。

因此,不论遇到什么困难,如果只想逃避而不是想方设法去试一试,那只有下坡路能走。像在打仗的时候,一场战争开始了,如果你想办法去打了,你有可能会输,有可能会赢,有可能会得到,有可能会失去,但是如果你永远只知道和解、赔地、割款,那你永远只能失去。我们要在自己的城里活得风生水起,给自己的人生一个意义。

第一次读《围城》,觉得懵懵懂懂的,潜意识中觉得此书不简单,有深一层的含义,但一遍读完,却在云里雾里游荡,全然不知在讲些什么。精读后,稍有感触,仔细回味,才豁然开朗。钱钟书展现了生活本身:捧书时,你进入了一个实实在在的生活;放学后,你亦生活在一个活生生的社会中。嬉笑怒骂,使你分不清是书中还是现实中的情景。

小说的魅力就在于有一种既睿智超拔又亲切入世的人性洞察,在于对生活个性的智慧传达。小说中的嘲弄与幽默,写人的心态与外貌,语言简洁明快,在调侃的自然延伸上,使智慧与学识一任展开。

“围城”中人在各种背景,纠葛,情势之下的可怜,痛苦,感伤,窘迫,可笑,自私,怯懦,卑劣,狂妄,尴尬,当然也还有快乐——尴尬余缝中的快乐,快乐时的尴尬,这一切的一切仿佛都在向我揭示某种哲理:围城中的人想突出来,城外的人想冲进去,婚姻也罢,职业也罢,人生大抵如此。

书中有这么一段:斜川把四五张纸,分发同席,傲然靠在椅背上,但他觉得这些人都不懂诗,决不能领略他句法的妙处,就是赞美也不会亲切中肯。这时候,他却在等待他们的恭维———大家照例称好,斜川客气地淡漠,仿佛领袖受民众欢迎时的表情。简简单单几句,但人们看到了一个活生生的董斜川,他虚伪的内心。他觉得他们不懂诗,却傲然而又漠然地等待大家的称赞,多矛盾的心理。

生活中有多少人有这样的心理,又有多少像董斜川这样的人呢?回答是:数不胜数。每个人都有虚荣的心理,每个人都有好与不好的一面。人无完人,物无全物,我想在矛盾心理作祟时,就是围城里外的人流通时。

一向读不懂小说的最后一句话:这个时光的计时机无意中包涵对人生的讽刺和感伤,深于一切语言,一切啼笑。此刻明白了,小说的结尾,祖传的老钟从容自在地打起五个钟头之前的六点钟,然而对于主人翁方鸿渐来说:已经过去的一切都无法挽回了。或许整部小说,除了嘲讽调侃外。作家钱钟书也有着某种无限的感伤!

?围城》已读,生活仍在继续,围城如社会,故事如生活,但我期望:我的社会不是围城,我的生活也不是故事。

鹰的启示读后感模板8篇相关文章:

鹰的回报的读后感7篇

鹰的悲剧读后感最新6篇

鹰的课程读后感7篇

农夫与鹰的读后感5篇

蛇和鹰的故事的读后感7篇

鹰的成长读后感优质6篇

鹰的成长读后感5篇

蛇和鹰的故事的读后感推荐5篇

鹰的成长读后感最新7篇

大自然的启示教学反思8篇

鹰的启示读后感模板8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7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