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安德烈的读后感5篇

时间:
Trick
分享
下载本文

在写读后感时,我们可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感受,释放内心的情感,写读后感可以激发我们对文学的兴趣,让我们更愿意去探索不同类型的文学作品,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致安德烈的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致安德烈的读后感5篇

致安德烈的读后感篇1

这是一本龙应台与安德烈的母子书信集,安德烈十四岁的时候,龙应台离开欧洲,前往台北任职。等她卸任回到儿子身边时,安德烈已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坐在桌子另一边,有一点“冷”地看着妈妈,母子之间有了一座无形的墙。他们互相“爱”着对方,却由于彼此之间的差异无法“喜欢”对方----这种差异是年龄上的、地域上的,也是文化上的。于是,母子俩用了三年时间互通书信,由此进入对方的生活、世界和心灵。龙应台“认识了人生里第一个十八岁的人”,安德烈“也第一次认识了自己的母亲”。

该书所包含到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大到严肃的人生观、价值观,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里面涉及到政治内容和文化内容也让人收获颇多。但我更感动于的是这对母子之间为拉近彼此关系、消除隔阂而做出的探索和努力,以及在此过程中体现出来的理解和包容。应该说,父母对女子的爱是毋庸置疑的,可是这种爱所带来的结果却是大相径庭的。所以说,爱,并学会如何去爱,这大概就是每一位父母需要学习的课程吧。

西方有句谚语:地狱之路有时是好的意图铺起来的。为什么良好的意图有时会带来令人失望的结果呢?可能有人会归之于“社会”、“政策”、“时代”甚至“孩子本人”等因素上,可我觉得,最主要是你没有找到爱的方法。孩子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爱,父母又该如何去爱,这本书给了我们很好的答案。

首先,我们要承认孩子是独立的个体。安德烈对母亲说:“我不是你可爱的安安了,我是我。”我相当欣赏这句话。孩子是独立的个体,不附属于任何人。可现实是怎样的呢?书中的一个例子很有意思:龙应台的小儿子菲力普说:“妈妈,你的华人朋友要问我什么问题时,我就站在那里,可是他们的眼睛是看着你的,并向你提问。”比如:他几岁?他会说中文吗?他读几年级?龙应台大受震撼,从此以后,即使站在朋友身边的孩子只有酱油瓶子那么高,她也会弯下腰去和他说话。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为孩子代言的程度可能远不止如此,孩子的爱好、学习甚至工作、情感我们是不是也帮他做出了决定,并自认为是为孩子好?当孩子反抗时我们是不是大发雷霆呵斥他的不听话不懂事?孩子也许需要引导,但决不是粗暴的干涉。

其次,我们要给孩子足够的信任和肯定。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如果一个人总被别人暗示为品行端正,善良友爱,他就会在这种氛围里渐渐生发出自我肯定意识,他的品行就会向健康的方向发展;如果一个人总被暗示为有某个问题,他就会在这方面不断地自我否定,向坏的方向滑去。有这么一个寓言故事:苏东坡在跟佛印交谈时,问大师,你看我坐姿如何?佛印说我看你的坐姿像佛祖。苏东坡则故意说大师的坐姿像牛粪。佛印听了只微微一笑。苏小妺听闻后说,哥哥你输得太惨了,佛印大师心中有如来,所以看你像佛祖,你心中只是一团牛粪,所以看别人也是一团牛粪。由此可见,家长用健康的心态对待孩子,才能让孩子身心健康地成长。

再则,我们要有包容心和理解力。安德烈在书中写到:“母亲的穿衣哲学和父亲的宗教美学都不是我的调调,但我还可以欣赏。我愿意去博物馆看雕刻展,也不讨厌六十年代的老歌。那么你为什么不试试进入我的现代、我的网络、我的世界呢?”是啊,我们为什么不能让自己也成为孩子,去试着理解孩子的乐趣、感受孩子的忧愁、包容孩子的宣泄呢?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当家长真正理解孩子时,孩子一定更能体会家长的用心和关爱。

孩子是一块玉,希望每一位家长都能找到合适的方式,用爱将其雕成一件精美的作品。最后,我想送给大家一首陶行知先生的诗:人人都说小孩小,小孩人小心不小,你若以为小孩小,你比小孩还要小。

致安德烈的读后感篇2

读龙应台和儿子的书信集《亲爱的安德烈》。书拿到手,由衷地喜欢。慢慢读下去,突然明白为什么龙应台的图片为什么这么不加处理和修饰,任由岁月的痕迹坦露无遗,原来在这本书里,她只是一个和我们所有的中国妈妈一样,面对孩子的成长和越来越远的距离而不断挣扎的本色母亲,心里一下子变得非常温暖。

“我们是两代人,中间隔个三十年。我们也是两国人,中间隔个东西文化……”正是这样的两代人,所受的教育熏陶迥然不同的两代人,两种环境下长大成人的两代人。却相互敞开了心扉,毫无保留地将自己心中的所思所感进行交流。

在龙应台的笔下,我们总能获得一些意料之外的欣喜,不管是那篇曾经名噪一时的《中国人,你为什么不生气》,还是那本风靡全球的《野火集》,又或者是现在被称为育儿典范的《亲爱的安德烈》。

读完全书,我惊奇的发现龙应台竟一改原本犀利的文笔,俨然成为一名苦口婆心的普通母亲,以最朴实无华的言语打动安安的内心深处。遇到两代隔阂造成看法分歧的一些人、事、物,龙应台总能用温柔的口吻。坚定的语气,诉说中国籍的妈妈为什么会这么想,这么做,不为说服,只是要诚实表达心中感受。

而这本普通的书籍所包含到的内容可谓包罗万象,大到严肃的人生观、价值观,小到微不足道的生活细节,在三十多封书信中,说实话,里面涉及到政治的内容,我读不太懂,但我感动的是一个母亲对于已经成年的孩子渐行渐远的那份不安,那种迫切想要沟通与了解的心情。不管结果如何,这份良苦用心已足以令人感动。

致安德烈的读后感篇3

“妈妈,你和我说话的方式,还是把我当作……小孩看待,你完全无法理解我是个……成人,你给我足够的自由,是的,但你明白吗你一边给,一边觉得那是你的‘授权’或‘施予’,你并不觉得那是我本来就有的天生的权利!对,这就是你的生态啊。也就是说,你到今日都没法明白:你的儿子不是你的儿子,他是一个完全独立于你的‘别人’!”拿起《亲爱的安德烈》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这样一段话,瞬间一种强烈的共鸣扑面而来。的确,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总是会有很多自我的思想,想着走自我的路,选择自我的品味,在搞自我的游戏,并总是在心底高呼:“妈,你能不能理解,我们要自我出去探索。”这便是我们心中的独立。

而我是从何时开始变得上述般反叛的,具体自我也说不清楚。或许是我产生“这么大的人同母亲还太亲近,代表着本身人格独立性不够完整”的观念开始的。只记得去年自我当选“蠡中年度十大人物”后,家里没人明白,直到颁奖的前一天晚上,母亲才因我的一句话“明天的颁奖典礼我是获奖者之一”而得知。“什么你!你申请了怎样没和我们商量”那一刻望着母亲惊愕的表情,心底却莫名地涌起一种快感,这是这么多年来我第一次自我做决定,并且是一次成功的决定。于是每每当我想起这一经历,嘴角便会情不自禁地扬起一丝得意的笑。然而当我读到书里第三十四封信中龙应台应对儿子的独立宣言时的“惨状”,这抹浅笑满满的冻结、封存。

从未想到原先作为母亲的她们,应对这样的言语与场面是这般“无法应付”。那一刻,我首次于她们的角度开始试想。一开始的自我,只是个柔软地躺在母亲怀里的小婴儿,大声地啼哭,傻气地笑,流着口水亲切地叫着妈妈。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悄然成长,一点点地变得成熟,一点点地追求独立,然后毅然地奔向那个未知的世界。这一切都在母亲的眼里,而她只能远远地站在身后,惆怅地望着我的背影,在遥远的地平线上变得越来越小……或许,在她心里依旧清晰地记得,那个柔软地躺在自我怀里无助啼哭的婴儿时代的我,而我却仿佛一夜之间变得亭亭玉立,说话干脆,做事自信,又不拈人,并且叛逆地表示,我没话想和她说。这个时候,一旁的母亲真得会很心痛吧。

此时再回想自我,在这羽翼还未丰满之际,就早已想方设法地追求“独立”,是否的确疏忽甚至在无形中伤害了有着中国“保护式”教育心理的母亲。

一番沉思之后,目光再一次回到手中的书上。书的封面,是英俊的安德烈沉思的样貌。蓦然发现再叛逆的孩子,在母亲面前,其实仍然只是一个孤独成长的少年,一个应对学习、情感、生活常常困惑,却努力地去适应和排解的少年,一个拥有和自我一样血液的优秀、感性、率真、诚实、幽默的可爱少年。

致安德烈的读后感篇4

这本书还是我初中的时候读的,当时是我爷爷买给我的,因为我爷爷是个老教师,最喜欢让我看书,小时候觉得爷爷好烦啊,老是要我背古诗什么的,现在很感谢爷爷了,给我买了那么多书,很多书我其实没有怎么认真看,因为提不起兴趣,讲实话,龙应台的人生三书我全部都认真看完了,完全是自己要看的那种,她,很吸引我。

?亲爱的安德烈》首先很奇特,至少当时书读的'不多的我是这样认为的,是龙应台与安德烈的书信往来,所以很真实很自然。当时的安德烈十八岁。我觉得她属实是一位很成功的母亲以及教育者。“爱,不等于喜欢;爱,不等于认识。爱,其实是很多不喜欢、不认识、不沟通的借口。因为有爱,所以正常的沟通仿佛可以不必了。不,我不要掉进这个陷阱。我失去了小男孩安安没有关系,但是我可以认识成熟的安德烈。我要认识这个人。我要认识这个十八岁的人。”

十八岁,十八岁的安德烈是个成年人了,他的生活充满乐趣,他喝酒、聊天、开派对、旅行……身为母亲的龙应台,很想走进儿子的内心,去重新认识这样一个成年人。

在信中,他们谈国家意识,谈文化认同,谈世界观、人生价值,谈爱情观,也会谈抽烟问题……有争论,有认同,有时会吵起来,我觉得有趣极了,我当时羡慕极了这样的母子关系。但是现在我不羡慕,因为现在我十八岁,我成年了我长大了,我回头去看我的成长历程,我的母亲也是一位极棒的母亲,从小到大给了我很大的尊重,给了我绝对的自由,并且在一些不能放任的方面对我绝对严格。越长大越觉得母亲真不容易。

“对我最重要的,安德烈,不是你有否成就,而是你是否快乐。我也要求你读书用功,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就,而是因为,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这一段话,我深深地喜欢着。人生如果是铺满荆棘的曲折小道,充满了泥泞和坎坷,那么父母就像是系在我们身上的安全绳,不论我们去往何处,都守在我们身边。看了这本书,当时年少,更多的是对安德烈的羡慕,如今回首,更多的是理解和感恩。我十分感恩我的母亲,她很伟大,温柔似水,教会我太多温暖的东西。

致安德烈的读后感篇5

我有开明的父母,生活,学习,社会,国家,世界,我们之间无话不谈。有的时候亲密无间,不像是中国传统的子女父母之间的关系。倒更像是朋友。但是如今的朋友关系也是有代价的。他们从未干涉过我,但在对保送、高考与否;选择哪所大学这件事情上,他们完全把我的意愿否定,将我的梦想束之高阁,让我面对现实。然而在我进入大学之后,我才真正体会到和梦想背离的痛苦的现实。如今的我仍然奔着梦想前进,并且因为大学父母为我做的`选择,让我的追梦之路更加曲折,漫长。看到现在的我,我的父母应该是有遗憾和愧疚吧。所以现在他们对我的选择并不一味干涉。他们只要我对现实有清醒认识,对未来有明确规划,并且按部就班一步一个脚印。我父母的转变,是以我的妥协和痛苦为代价的。我有过埋怨。然而在看了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之后,我才明白其实大多数父母都会有这样一个对孩子不信任,想让自己的意志凌驾于孩子之上的阶段。而这样强权的方式,可能会打击孩子的自信,放缓孩子成长的速度,甚至让孩子处于痛苦之中。

“认为自己年长,吃的盐比孩子吃的米都多,走的桥比孩子走的路都多”的心态不只是父母专有的。身为老师的我们,可能也会不经意间陷入这样的思想状态。我们常常跟孩子讲应该怎么怎么做。然后用我们亲身的经验当例子说服他们,期待把他们引导我们认为的正道上来。但是孩子听的时候就算觉得万般正确,听了之后仍然走自己的老路子。

我有一个要参加保送考的孩子。各方面能力都听不错,就是做听力的时候没有读题目、预测问题的习惯,导致听力完成情况和她实际能力很是不符。我不知道讲了多少次:“一定要拿到听力题目之后,审选项。再通过选项对问题进行预测,这样听的时候才有指向性。即便是听力一开始就开始做笔记,效果仍然是不好的。这是考听力不是考速记,并且我们没办法把每一个字都记下来.”这样的话,讲到我自己都觉得自己都快成祥林嫂了。这孩子习惯还是没改。

致安德烈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关于致未来的演讲稿优秀5篇

致梦想的演讲稿600字通用5篇

致毕业的演讲稿优秀5篇

致奋斗的你演讲稿模板5篇

致老师的读后感最新7篇

致老师的读后感8篇

致老师的读后感参考8篇

致母亲的信读后感8篇

致母亲的信读后感优质6篇

致母亲的读后感500字6篇

致安德烈的读后感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658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