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的思想火花和深刻读后感,读后感是我们与书中作者对话的方式,让我们更加亲近他们的思想,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窗边的豆豆读后感优秀5篇,感谢您的参阅。
窗边的豆豆读后感篇1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主要是讲作者小豆豆上学的时候因为反复掀开桌子的盖子,还上课跑到外面去而被学校给开除了。小豆豆的妈妈并没有因为小豆豆被学校开除了而骂她,而是让小豆豆重新开学,来到了巴学园。小豆豆第一天来到学校,就跟校长小林宗作聊了4个多小时,随后,小豆豆便入学了。在校长小林宗作的爱护和引导下,淘气古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能让人接受的好孩子。小豆豆在巴学园里发生了许多有趣的事情,比如小豆豆的钱包掉到了厕所的下水道里,小豆豆便把大便全部掏了出来,堆成了一座小山……
在阅读《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的过程中,我常常会被小豆豆可爱又勇敢的举动而逗得哈哈大笑;小豆豆与自己最喜欢的小狗玩互相扮演狼的游戏时而损伤自己的耳朵;单臂吊在树上,校长走过来问她在干什么,小豆豆从树上下来,说:“牛肉也是这样整天被挂在树上,我今天想做牛肉……”这些有趣的事情正是层出不穷。
在我小时候,也经常做一些淘气的事情。记得小时候我想给小兔子洗澡,便把小兔子扔进了马桶里,然后按一下冲马桶的按钮,小兔子就不见了……这样的故事我也有很多。
每个人都有一个有趣的童年,现在回想起来就有点滑稽好笑了。但是每个人同样也有优点和缺点,我们应该吸收别人的优点,向小豆豆学习,长大后成为有用之才。
窗边的豆豆读后感篇2
近日,我拜读了日本女作家黑柳彻子写的《窗边的小豆豆》,这让我不由得和前不久读过的《解放儿童》联想到了一起,这两本书在教育理念上有一致性。让我感触颇深。
?窗边的小豆豆》讲述了作者黑柳彻子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淘气被原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这是小豆豆的幸运,因为他遇到了小林校长。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乖孩子”,并奠定了她一生的基础。
先说一说文中的小豆豆。小豆豆既淘气又可爱。淘气得让我不得不承认小豆豆是个名副其实的“坏学生”:小豆豆在上课时候注意力不集中,不是不停地拉抽屉,就是对屋檐下的小燕子打招呼,要么就是站起来对窗外的宣传艺人打招呼,然后请他们表演,使得老师不能讲课。还有一大堆的事例,最终使得妈妈领着小豆豆退学。但是小豆豆又是那么可爱。她有一颗敏锐的好奇心。在来到学校看到从未见到的桌子,觉得特别有趣,就不停地开开关关,课堂上玩得很兴奋。初到巴学园对这里的校门、教室以及校长,小豆豆都感到很好奇。在文中有诸多小故事中,又让我不得不喜欢这个天真烂漫的孩子。
来到了巴学园,认识小林宗作校长,开始了新的生活。文中的小林宗作校长,让我很敬佩。他非常有耐心。在小豆豆刚刚来到巴学园时,小林校长整整听了小豆豆说了四个小时的话。“能永远和这个人在一起就好了”这是小豆豆第一次见到校长小林宗作先生的感受。而且小林校长也有同样的感受,他也喜欢这个开朗的、可爱的孩子。
小林校长倡导自由教育,贯彻尊重孩子个性的教育理念,比如说,如果上午完成了学习计划,下午就散步、采集植物标本、写生、听老师说话、唱歌。为了让巴学园的孩子们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注意营养的全面和均衡,小林校长要求午餐盒饭的菜肴是“山的味道、海的味道”;为了让巴学园运动会日子的确定,小林校长除了四处收集天气数据,希望尽量避免孩子们的运动会被下雨所干扰,还精心设计运动会比赛项目。比赛项目有:“钻鲤鱼比赛”、“找妈妈比赛”、拔河、接力赛等。
其实,这些项目并不需要使用特别的用具,也不是什么夸张的节目,只要利用学校原有的设备就可以完成。特别有趣的是“钻鲤鱼比赛”了,当孩子们钻进“鲤鱼”肚子之后,立刻一团漆黑,分不清自己是从哪头进来的了。于是就从鲤鱼的嘴里探出头来向外瞧瞧,然后又急急忙忙地钻回鲤鱼肚子里去。孩子们在鲤鱼肚子里拱来拱去,就像鲤鱼活了一样,真有趣!
在《解放儿童》这本书中,作者南师大的刘晓东老师认为:“教育应当以人的天性为前提,顺应儿童的天性,应当采择符合儿童天性的内容并以适当方式传递给儿童,但成人社会有时做出相反的抉择,这是教育压抑儿童天性的主要原因。在人与教育的互动中,应当改变的不是人的天性,而是教育自身。教育应当不断改变和调适自身,以使自身适合人的天性之表达和成长的需要。”
刘晓东老师在书中写道:儿童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精神世界的天性,应当顺应儿童学习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学习方式、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教育应当尊重发展,这是保证得到儿童愉快学习的一个先决条件......
像小豆豆一样的孩子们之所以在巴学园过得那么阳光、自信、友爱,离不开小林校长的自由教育。他在教育教学中始终贯彻尊重孩子个性的教育理念,这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这一点儿上,二者似有相同之处。
结合自己的教学工作,感触颇深:调皮儿童本身就经常受到教师的批评,如果教师每次批评的话都一成不变,他们就会当作耳旁风;如果教师批评的话换成另一种说法,或许能给他们一点新鲜的刺激,从而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调皮儿童的逆反心理特别强,当他做错事时,如果教师只是一味的训斥和责骂,效果只能是适得其反,这就如做母亲的对着大哭的孩子歇斯底里地吼叫,只会让孩子越哭越大声一样。本来孩子要是做错了事,便知道会被教师责骂,这个时候,如果和他的“预期”结果相反,教师并没有责骂他,甚至只是保持沉默,不理睬他,孩子的心理反而会紧张起来,自己会把犯错的地方重新再思考一遍,这样,给孩子一段时间冷静一下自己的头脑,过些时候再与他交谈,因为孩子已经检讨过自己的过失,所以就能坦然接受老师的意见。
尽管孩子年幼,但他们的自尊心很强,尤其是调皮儿童,教师更要坚持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他,尽量找出其闪光点以鼓励他们进步,用美好的语言表扬他们,用真善美的故事启发他们。
教育应当尊重儿童的自然本性,应当给儿童自由成长的空间,应当使儿童这棵小树柔嫩的树干和枝条自由地享受阳光雨露,这样他才有望成材。如今面对日益激烈的环境,家长不愿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的心理我们可以理解,可“拔苗助长”的做法却往往会适得其反,弄巧成拙。作为家长,是否应静下心来,顺其自己孩子的天性,制定一份适合孩子成长的计划,不要人云亦云,追着流行走。作为教育工作者,是否能顺应孩子的天性,真正以儿童学习的特点和兴趣来选择学习方式、教育方法和教育内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把孩子快乐、自由的童年还给他们!
其实,农村的小学,应该更有条件像巴学园一样让孩子们走出校园,体验生活,感受大自然!
每一个孩子都是祖国的希望,民族的未来。对每一个孩子我们都应该耐心、细心。对于每一个孩子我们都应对他们充满希望,真诚地爱着他们,把他们当作是自己的儿女,把浓浓的师爱化作每一个孩子心中最美的云彩,一定会有更多的惊喜和奇迹。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希望教育无痕, 真心希望作者《解放儿童》的呼声能深入人心;希望我们的社会能给孩子的成长提供自由轻松的环境;希望我们的教育能像温和的春雨,滋润孩子们的心田;希望有更多的小豆豆被彻底解放出来!
让他们在自由的环境中舒畅地呼吸、健康、快乐地成长!让孩子们在活动中增长见识、锻炼意志、热爱生活!让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充满快乐!
窗边的豆豆读后感篇3
提起《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我总会感叹到:“为什么我上的不是巴学园?”如果将来有可能的话,我也想做一个像小林宗作一样的老师,给了学生们那么多的肯定与赞赏。
?窗边的小豆豆》里面说小豆豆把她的心爱之物因为不小心掉进了学校的厕所里。然后跑到校工叔叔放工具的库房里,扛了洒水用的'长把舀子出来。她越挖越起劲,挖出来的东西堆得越来越高,像一座小山。校长先生走过来,只说了一句话:“弄完以后,要把这些全都放回去啊!”小林老师多么了解小豆豆,知道小豆豆掉了心爱之物很着急,没有责罚,没有大话的道理,有的只是对小豆豆的肯定,像是孩子之间的对话,充满了童心。
记得有一次,我把踢的毽子飞到了一楼的屋顶上,我准备向屋顶上爬,妈妈拿来了晾衣杆,拱了一下,毽子不仅没有下来,反而更远了。我还要上去,妈妈大声说:“跌下来怎么办,会摔伤的。”后来,妈妈叫了二楼的人给我拿了下来。我觉得妈妈做得对也做得不对。她怕我摔下来出事,是因为爱我,但有时候不让我自己解决问题,我什么时候才能长大。如果妈妈当时说:“比起爬屋顶有没有其他更好的方法?”也许我也不会生妈妈气,会动脑筋想其他办法怎么拿到毽子。
小豆豆是多辛福哇 ! 要是我也 能像她一样爬在校长先生的身上说悄悄话,我一定会和他说很多很多的悄悄话!
窗边的豆豆读后感篇4
?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中的小林校长理解孩子、体谅孩子的所作所为让我印象深刻,深受感触。
小豆豆在旧学校时,因为学校的书桌跟家里的不一样,是开盖子的,她特别好奇,上课时频繁地打开书桌,但是老师觉得她是在影响课堂纪律,让小豆豆受到了惩罚。
旧学校开除了小豆豆,于是小豆豆转到了巴学园。小林校长让小豆豆穿最差的衣服来上学,因为他知道小豆豆很喜欢穿篱笆,每穿一次,身上的衣服就会被篱笆勾得破破烂烂,小豆豆经常因为把衣服勾得破破烂烂被妈妈批评,但她依然很喜欢。小林校长很理解小豆豆的好奇心,不去破坏它。
小林校长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在好奇中教育孩子。在生活中,大人们也应该真正理解孩子,不要一味让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做事,保护孩子的好奇心。
生活中,有很多人都像小豆豆旧学校里的老师一样,不维护孩子的好奇心,不理解孩子。我平时在家里对手工diy特别感兴趣。我会用纸、泡沫、纸盒子、胶水做一些手工;我会用折纸折鞋子、小包;会用旧衣服给芭比娃娃做衣服;还会用纸盒子给妹妹做了一个纸板房子……看着自己做的手工心里很有成就感。我一做就做很久很久,正做得最尽心时,妈妈就来阻止我,对我说:“奕欣,别做了,赶紧收拾好去弹钢琴,弹好钢琴去做作业,写好作业后看一会儿书,看好书再……”我嘴上不耐烦的说着:“好的,好的。”心里却想:妈妈怎么像《窗边的小豆豆》中的旧学校老师一样不维护孩子的好奇心呀。一切都做完后,我要去做手工了,妈妈又说:“时间太晚了,快去睡觉,明天早上还要去上书法课。”妈妈觉得手工是闲事,要抓紧时间学习,不要做其他没用的事情。我心中特别气愤:为什么手工是闲事啊,我就喜欢做手工!
小林校长鼓励孩子要有好奇心,而妈妈阻止我喜欢做的事情。老师、家长要维护孩子的好奇心、理解孩子,体谅孩子做得一切,不要阻止孩子的好奇心。
窗边的豆豆读后感篇5
假如我们可以自建一个乐园,我最需要的是快乐而自信!
----- 题记
缘起:
平常喜欢记录一些教学上的趣事或者感悟,常有热心的朋友评论和鼓励,所以更加觉得有把自己教学所思所想一直记录下去的必要。身在教师行伍,虽不求能助益他人,若能求得自己的一丝反思与勉励也好。前些日子写了一篇关于儿童画教学散记,偶得家长朋友热心推荐,拾得《窗边的小豆豆》这一本好书,再次做些浅薄的思考。
书是前几日在上海书城买的,还赶上特价的趟。拿到书,给我的印象是封面不怎么好看,一如书架上花花绿绿的装帧,总感觉没有书籍本来的素雅气质,可能这也是商味的出版业带给书本和读者的遗憾吧!但书题后面的一行字,却醒人耳目:每个人都能在这本书里找到自己阳光灿烂的童年,立即觉得有些夸大的意味。
读罢前几页,心里感觉清新爽朗,简单直陈的记叙,细细碎碎的快乐,像极了童话故事,却没有一点梦幻的实实在在,于是有了记叙读下去的欲望。
本书是日本著名的电台节目主持人、作家黑柳彻子对自己小学校园学习生活的回顾。在书中,作者从一个不被老师喜爱的“特别”学生讲起,带着读者一起回到巴学园,回到特别的电车教室,回到特别的上课方式,结识特别的高桥君、阿泰、美代和泰明,一起听小林老师自编的校歌,一起品尝“山的味道”和“海的味道”,一起冒险、露营、游泳,这是多么快乐的事啊!
对于孩子,我们都该做什么:
我读《窗边的小豆豆》这本书,感觉就像在读一本故事书,更像是在听一个天真可爱的孩子讲他学习或者生活的种种故事,这种感觉我想应该是为人师者或者为人父母者最真切的感受了。在这里,我不禁发问,或者自问:每当孩子需要向我表达、或者诉说某种情绪的时候,我有真诚的倾听过吗?或许我们都能从书中的角色中“对号入座”。小林老师,特殊校园、特殊课程的设计者,有着欧洲游学归来的开阔眼界,极具耐心的倾听孩子。喜欢说个不停的小豆豆,喜欢上课的'时候望去窗外等待宣传艺人的经过,觉得长大了当个售票员或者间谍也不错。永远不会长高的高桥君,喜欢实验的阿泰,得了小儿麻痹症后来去世的泰明,在我们身边都实实在在的存在着。他们典型、特殊,却也快乐、自信、好奇。于是我想,他们在去“巴学园”之前,可能都如“小豆豆”一样,是老师眼里的“特殊”学生,为什么到了巴学园之后,他们会是如此的快乐而自信呢?
人的成长的方式是千差万别的,无论生长环境的优劣、受教育条件的好坏和程度的高低,都不妨碍成长出优秀的人,那么这其中必须要有一个共通点促使这种殊途同归的可能。我想,这也就需要回到教育所应具有的构建快乐和建立自信的本质上来。这样也就不难发现:人的培养的核心就是构建快乐和建立自信。这一点在“巴学园”就得到了充分的体现。一天的课程从最喜欢的科目开始,冒险、游泳、野营、散步无疑都是构建快乐的体验,而为高桥君量身定制的“运动会”则具有建立自信的典型意义。所以我想,无论家长或是教师,所应该思考的是: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都应该做些什么、怎么去做?
几点感想:
一、认真倾听孩子
画画课上,经常有孩子举手,于是蹲在他们的旁边,想听听他们想说什么,有时候孩子会把嘴凑到我的耳边,轻轻的对我说他们天真烂漫的想法,感觉心里备受温暖。然后想起小林老师听小豆豆一整个上午的谈话,应该也是一种不错的感觉吧!面对孩子,我们首先要有一颗真诚交流的朋友的心,然后耐心的听,我们才会发现,孩子需要什么,我们又能做什么。
二、爸爸妈妈,请把孩子当“孩子”
在教学中,总会听到随堂的爸爸妈妈评价自己孩子的作品,“怎么画的一点也不圆啊,怎么一点都不像老师画的,怎么一个简简单单的横画学了这么久还学不好?”这样的困惑,我想就因为是爸爸妈妈们没有把孩子当孩子。如果爸爸妈妈也共同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不难发现,原来自己画的也不圆,原来学一个横画并不是那么简单,何况是孩子呢!小豆豆的妈妈很好的做到了这一点,在我们发现孩子在别人眼里并不那么好时,所要做的首先是要相信孩子,相信他还只是个孩子,然后才是帮助。
三、多给一些孩子实践学习的引导
又一次和学生谈话,说到“农村”的概念,学生自信满满的和我说他了解农村,我问:“你去过?”他说他去过农家乐。我心里感到实在的遗憾,若说学生没去过不了解其实正常,但由于父母或者师长的错误引导而导致的认知偏颇,确实不该!难怪现在的孩子天真的以为花生是长在树上的呢!或许我们都应该像《窗边的小豆豆》一书中小林老师安排的一样,好好地让农民“旱田”老师给我们上一堂实践课。所以,引导孩子从自己的实践中去发现真实是一种相当必要的务实,这样能满足孩子充满好奇的实践欲望。真正的教育并不只是日常的学校学习,教育者充满着世界的各个领域,农民拥有的真实远非课堂教学老师所能替代的。
我们能为孩子做很多,实际上做起来却非常的盲目,很多时候只是为我们的意识在做。愿所有的教师家长都能用心的倾听孩子、去启发、去帮助,而不是去安排、去设计,把教育回归到构建快乐和建立自信的精神上来!
后记
今天记完这段文字,也完成了孩子妈妈的期望,愿能是一份堪满意的答卷。同时谢谢孩子妈妈的推荐,使我结识了这么一本干净的书。在这里。我所欣喜的是,课后经常有爸爸妈妈和我交流孩子的学习和生活的状态,真正用心的在倾听孩子内心的想法。我想,对孩子的真诚用心应该会比什么都重要。希望有心于孩子教育的同仁、朋友、爸爸妈妈多多对教育提些宝贵的意见,哪怕写写心得也未尝不是对教育的一份心意。欢迎爸爸妈妈多多推荐书、多多提建议,受益不谢!
窗边的豆豆读后感优秀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