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这本书,我们对世界发展有了新的展望和读后感,通过这些文字,我们获得了深刻的读后感受,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非暴力沟通的读后感参考8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非暴力沟通的读后感篇1
感觉这是一本“how too”的书,讲的很好,作者在向世人讲授了“非暴力沟通”的概念,列举了许多客观、可信的事例,很值得我们学习掌握,是提高沟通能力的好工具。个人感觉要用好这个工具,除认真学习,真正掌握书中所讲的知识点外,还需做好以下几点:
一、高素质,健康的人格。人从小到大,在肉体发育的同时,我们的精神世界也在不断充实,从幼儿一门心思寻好东西吃,到少年时想办法满足种种幻想,再到成年时想办法得到各种物质、精神方面的追求,在这里,正确的世界观非常重要,这是最根本的要求,在与人沟通方面也是如此。假设与一个道德高尚的人谈事情,是一种享受,哪怕意见相左,也不留遗憾,如果与一个品行败坏、声名狼藉的人交往,恐怕是避之不及,更谈不上心平气和的交谈。说到底,“非暴力沟通”是一种好用的交流方法,是一种技巧,像一把锋利的剑,就看放到什么人手中。
二、有勇气,大胆运用。善意的、有诚意的沟通是人的基本需要。人们都渴望被人理解,但可曾想过试着理解别人?《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事例,他是运用语言艺术的典范,在思维层面教了我们方法。剩下的,就看我们敢不敢用,怎样去用。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一个重要成就是“实事求是”,放到这里也是如此。本书的作者是西方人,读者是面向全世界的,作为有着五千年历史的华夏民族,有着更多的沟通方式与技巧,如何将“非暴力沟通”中的“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四个要素很好(这里不用完美,难度太大)的融合在一块呢?必须要大胆的运用。我们的沟通习惯,特别是家庭成员之间,很多时候是在命令,更多的是在单方面的表达自我的感受“我这是为你好”“你太让我失望了”“你太没良心了“等等,按书中的观点,这都是语言暴力的范围,但往往表达者并不认为自己这样说有什么不妥,这应该都是沟通方法不科学的表现。
三、看效果,不断改进。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告诉我们,学习是一个不断改进提升的过程,而非终点。我们要想很好的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来提高自己的沟通效果,就需要批判的吸收,灵活运用,将此方法结合自己的实际不断改进。因为每个人的习惯不同,思维方式不同,有的人性情暴躁,容不得别人提反对意见,有的好絮叨,老是说不到重点,自己还埋怨别人不理解他……不能一概而论,我们一定不能仅让知识停留在纸上,不能只是生搬硬套“非暴力沟通”四要素,而是要灵活运用,不断改进。真正让它成为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张口就来,伸手就有。
让时间来证明一切吧。
非暴力沟通的读后感篇2
当我读过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之后,感触很深。沟通是指人与人之间、人与群体之间思想与感情的传递和反馈的过程,以求思想达成一致和感情的通畅。沟通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在日常生活中,需要经常与他人沟通,交流,进而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本书首先是帮助我意识到了一个问题:人们以为平和的谈话方式其实可能是“暴力”的,这种“暴力”可能引发自己和他人的痛苦。大多数人都是站在自己的立场上说话,认为自己说的话很客观,其实完全不是。对于这个问题,也有解决办法,即非暴力沟通模式有四个要素:观察、感受、需要、请求。假如你看到了一件令自己不满的事情,你若呵斥对方,让别人改正,那给对方带来的就是痛苦;如果以较委婉的方式告知对方,并让其改正,则会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对方也会知道该怎么去做、去改正。
这个方法是非常不错的,但如果对方脾气暴躁,不与你认真沟通,你需要怎么去做?在现实生活中,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脾气,遇见不讲理的,自己也很难冷静,对此,非暴力沟通指出如果关注别人的需要很难,那就不妨从关注自己的需要开始。
即我生气愤怒的原因是什么,我希望别人理解我,指责是无法让别人理解的,我必须说出我真正的需求,了解了自己然后才会想到去了解别人。例如:若与自己特别要好的朋友发生争执,如果双方互不退让,结果只有一个,友尽于此。如果其中一人退让一步,听听对方的辩解,理解对方的想法,自己在表达的时候,语气态度委婉一些,沟通肯定是没问题的,而且矛盾与不满都会不复存在的。就如老子所说:“圣人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非暴力沟通也是这个道理,在与人沟通时,只有放下了说服对方的念头和动机,转而充分和安全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这样才会有最好的结果。这便是这本书比较好的地方,它不光教会你如何表达感受,与人沟通,它还从其他很多方面提醒我们如何倾听内心中不同的声音,以及懂得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学会观察内在的情绪和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即学会懂得自己,就会懂得别人,进而获得爱、和谐和幸福。
通过这本书,学会的不是如何说话交流,而是一种思维,这些思维模式是非暴力共同的精髓。认同关爱自己,关爱他人,理解自己,理解他人的看法才是真正做到了非暴力沟通,所以要在生活当中改变与他人沟通的方式,从多个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提升自己的沟通能力,使自己能与多人很好的交流和沟通。
非暴力沟通的读后感篇3
书中第十章说到“充分表达愤怒”。我想愤怒也是我们常有的情绪之一,以往我们有了愤怒的情绪之后,首先想到的是怎么把这个愤怒情绪发泄出来,却忘了应该怎样表达出来。
书中给我们了四个步骤:1、停下来,呼吸。2、留意我们的指责。3、体会我们的需要。4、表达感受和尚未满足的需要。前两个步骤我们很容易做到,后面两个似乎就不那么容易了,往往我们会因为愤怒而冲昏了头脑,没有及时的追根溯源。没关系当我们学习了这四个步骤后,我们要学会先倾听他人,然后给自己时间,用足够的耐心学习和运用非暴力沟通。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的第一反应常常是习惯性的反应,因此,运用非暴力沟通有时是很别扭的事。没关系,在刚开始运用非暴力沟通时,我们可以把节奏放慢些,在说话前先想一想,有时,我们甚至停下来,什么也不说。
非暴力沟通最重要的应用也许在于培育对自己的.爱。当我们的表现不完美时,我们可以通过体会忧伤和自我宽恕,来看清个人成长的方向,以及避免自我惩罚。评价自己的行为时,我们专注于尚未满足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再依赖羞愧、内疚、恼怒或沮丧的心理来寻求改变,而让爱主导我们的学习和成长。关于爱自己,我想这个词在一年前还离我很遥远,那个时候的我就像一个整日围着孩子、围着老公、围着家打转的黄脸婆,甚至于连黄脸婆都算不上了,每天打交道的都是邻居的爷爷奶奶,甚至是老爷爷老奶奶。那个时候的我是痛苦而又煎熬的,找不到自己,在家里迷失了自己。可能有的人会说你别矫情了,哪有人会在家里迷失自己的?我想说家往往是最让人迷失自己的地方。
一个人在家中有太多的角色需要扮演,首先是子女,然后是夫妻,其次是父母,最后是自己。人一旦角色发生了转变就容易迷失自己,有太多的妈妈做了妈妈以后,就只记住了妈妈这一个角色,当然也只扮演了这一个角色。当我整日陷在对现状的痛苦和煎熬时,我没有办法好好爱我的孩子,更没有办法和丈夫好好交流。于是,我让自己停下来,静下来,想想清楚。在静下来的时间里,我发现我没有了自己,我爱孩子,爱父母,爱丈夫,却唯独没有一丁点的爱自己,我把自己丢了,不知道体会自己的感受,也不屑于表达自己。当然我是自己有觉醒后找回来自己,或者说做回了自己。有些时候可能是别人对你的一些评价引发的,那么我想我们都不要急于否定他人。不妨真的停下来,静一静……体会一下自己内心真正的感受,并真诚的表达。
我想如果我们学会了如何培育对自己的爱,那么我们也会带着这份爱去爱孩子,爱家人。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许会犯错,没关系,允许自己犯错,谁不是在一次次犯错中学会了成长。我相信只要有足够的耐心,并且运用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我们一定会培育好对自己的爱。
非暴力沟通的读后感篇4
在生活中,我们常常因为沟通不畅而引起的矛盾、烦恼比比皆是。作为一位以语言表达为主的传道授业者一一教师,沟通方式尤其重要。有幸读了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马歇尔的《非暴力沟通》这本心理学书,给我的教育教学带来了一些启迪和思考。
沟通无处不在,暴力沟通也随之常伴,有时不经意间我们的语言,会造成别人的误解、反感、生气,甚至我们自己都没有意识到,这就是暴力语言,它的杀伤力很大,直接影响我们的人际交往。那非暴力沟通,能使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和谐,是爱的语言。
寻根求源,马歇尔博士给我们总结了造成暴力沟通的四种情况:道德评判、进行比较、强人所难、回避责任。
这不禁让我们想到在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中的情景,“你怎么这么笨呢?”“那么简单的题都做不对!”“看你那同学谁谁谁多听话,你怎么就不能学学人家呢?”“作业又没完成,罚抄课文”……结果呢?导致一些孩子,不会的题,干脆不做了,拖拉作业的依旧拖拉,甚至都变本加厉了,违反纪律的依旧我行我素。致使我们又气又急又无奈!有时候也常常安慰自己:“这些孩子不是亲生胜似亲生,冷静,冷静,再冷静!?那场景实在是屡见不鲜啊!这样不恰当的沟通也使我们的教育效果大打折扣。怎么办呢?马歇尔教授给了我们很理性的解决方案:观察和倾听。既要全面客观的了解孩子的情况,分析原因,又要倾听孩子的心声,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使孩子对老师产生信赖。
孩子的内心比较单纯,非暴力沟通比较容易实现,与家长的沟通,甚至家长与家长的沟通是我们最头疼的事?如果沟通不畅,就会引起矛盾,不但影响我们的教学常规,给我们的工作带来很大的障碍,甚至使我们处在掏力不落好的尴尬之中。
以下这些场景都是我们工作中常见情况,需要我们非暴力沟通。如领导布置的各种学习文件、信息表格,需要家长学习、签字、填报及时完成。还有,订报纸、订校服、订牛奶,原则上领导要求我们不能强制,但又想让每个孩子都完成,这时候我们只有通过智慧的沟通方式,让家长及孩子们完成我们所布置的任务。
还有一次,下班回家,正准备休息嘞,打开手机发现家长群里已经炸开了“锅?,两位家长“针尖?对“麦芒?的唇枪舌战,能够想象他们怒拔剑张的样子。原因是两个孩子之间的一点小摩擦而已。家长护犊心态可以理解,可战火的气焰得立即泼灭呀。这就需要我们去通过观察,耐心的倾听,客观正确的判断,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一一击破。非暴力沟通是多么的重要啊!
读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我要学以致用,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用马歇尔教授智慧的沟通方法,来优化我的沟通方式,使沟通更畅通,家校联合,共筑坚固的教育长城,打造和谐美好的教育环境。
非暴力沟通的读后感篇5
每人都有属于自己的沟通方式,但《非暴力沟通》绝不只是一本提高语言修养的书。或许你在工作上感到很懊恼,为什么大家总是不懂我呢?为什么我们的工作效率提不上去?此时,我建议你要学会聆听内心的声音以及它们所反映的需要,包括我们的言语是否给别人带来伤害?这本书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内心的和谐、自我理解、改善关系。
美国著名作家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写的《非暴力沟通》蕴含着人与人之间语言的深度和文字的简洁,勾勒出我阅读的浓厚兴趣,同时也在脑海中构造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非暴力沟通时刻提醒我专注于彼此的观察、感受、需要和请求。
?非暴力沟通》用深入的角度剖析了暴力产生的来源,为什么我们和别人对话的时候容易产生暴力的状况?并且提供很多解决方案,实际上此书还可以当作改善国家政治摩擦的润滑剂,有时候双方在点燃战火的前期不妨先冷静下来表达自己的感受,尝试站在彼此的角度来思考问题,寻找需求而不是一味只想着解决纷争,相信我们采取的这种沟通方式定能改变着当下乃至未来的局势。
非暴力沟通不是固定的公式,它可以适应不同的情况,并根据自己的个人风格及文化环境做出调整,它的精髓在于对其四个要素的觉察,而不在于使用怎样的字眼进行交流。
非暴力沟通分为四步:1、描述一个事实;2、说明自己的感受;3、解释原因;4、提出自己的要求。
与别人沟通时,自己要准确无误的按上面的顺序(当然也不总是绝对的按顺序)向对方传递信息。同时,在沟通中你也要尽力从以上四个方面获得对方的信息。
非暴力沟通的第一步是观察事实,不是作评论,作者用一章讲如何区分事实和评论,并出了练习题供读者训练。很有意思的是作者讲参考答案也没有用对错来判断,而是用了非暴力沟通的方法“我们的意见一致”或“我们的意见不一致”。可喜的是这几道题我都答对了。
非暴力沟通的第二步是说出自己的感受,而不是想法,作者也用一章讲了这两者的.区别,作者建立了表达感受的词汇表,并说明示弱有助于解决冲突。
非暴力沟通的第三步是说出引起自己感受原因,作者也用一章讲了感受的根源是自己的需求,需求满足了,我们很高兴,如果不能满足,我们就不爽。
非暴力沟通的最后一步是提出自己的要求,就是要明确的提出具体的要求,这里要区分的是要求与命令的区别。为了获得对方这四个方面的信息,所以我们要认真的听对方的表述,必要时要通过提问的方式获得对方的信息。在沟通时不要想当然的对方明白你的意思,同样也不要妄加揣测对方的意思。
强调非暴力沟通并不是委曲求全,要充分考虑到自己的需求,也要善于表达愤怒,甚至要用强制力。对于本书的阅读,我受益匪浅!(杨宇庭)
非暴力沟通的读后感篇6
在20xx年寒假拿到的书,终于在20xx年8月份看好了,其实不是觉得厚了,也不是因为没时间,就是因为第一眼看到就觉得应该是大众心理学的内容,作为一个学了心理学专业的,自然明白有很多书籍其实就是从专业心理学中吸取一部分而成文的,所以,暂时搁置了。直到,有一天,有个老师告诉我,这本书很好看哦,所以,翻开了。
其实,我一般是看完书籍之后才会去看作者的简介的,当然除外那些本来就已经很熟悉的作者,这样就会让我在看书的同时也一并体会作者的经验,一同猜测作者是一位怎么样的`人,往往有时候翻看简介的时候都会让我大吃一惊,很有幸可以拜读这么优秀的大师的作品。人本主义的确是我在本书中第一眼看到的。
我喜欢这些章节,当然每一个章节都是书中必不可少的,都是会给人不同收获的。区分观察和评论:感触很深,因为我们往往会根据观察自动做出反映,形成自己的想法,最后会用言语或其他形式表达出来,但往往这样的观察只是片面的,往往这样的猜测只是其中之一,而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看法,怕的是贴标签和误会。
观察是把你看到真实的行为不含任何情感或情绪不带任何批判表达出来的,而评论则是根据你自身的价值体系对该行为做出自己的判断,人们对于评论向来是喜欢反驳的。例如:你想说小红很懒惰的时候,不妨想想你为什么想这么说,因为你看到她三天的衣服都没有洗,或许就可以换一种表达,我看到你三天的衣服都没有洗(基于观察和事实),这让我觉得你是一个懒惰的人。
相比你直接说一句你真懒,应当会更让人能够接受,能够意识到为什么人家会这样说我。这个非常适用于教学中,小孩子往往很在乎家长或者老师同学的评论,尤其是老师,当老师因为学生今天没有完成作业,直接告诉这个孩子,你真是个不听话的孩子,我想或许这个孩子以后就这样自暴自弃了,或许这个孩子就背负着这样一句话耿耿于怀,如果告诉他原因,或许下一次他的行为就会有所改变,不会因为个别事件去否认或者判断一个人的人本身就是值得尊敬的。作者:苏梦
非暴力沟通的读后感篇7
?非暴力沟通》这本书是美国著名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的著作。他发现了一种沟通方式,依照这种方式来谈话和倾听,能使人们情意相通,和谐相处,这就是“非暴力沟通”。
作为一个遵纪守法的好人,也许我们从来没有想过和“暴力”扯上关系。不过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这些无心或有意的语言暴力让人与人变得冷漠、隔膜、敌视。非暴力沟通则能够治愈内心深处的隐秘伤痛、超越个人心智和情感的局限性、突破那些引发愤怒、沮丧、焦虑等负面情绪的思维方式、用不带伤害的方式化解人际间的冲突以及学会建立和谐的生命体验。
使用暴力的`人其实是因为它们内心的宁静遭到了破坏,所以他们才会用暴力的方式维护或寻求心灵的平和。非暴力沟通提醒我们人性是相通的,虽然每个人的价值观和生活方式或许不同,但作为人却有着共同的感受和需要。在发生矛盾和冲突的时候,运用非暴力沟通,我们将能专注于彼此的感受和需要,从而促进倾听、理解以及由衷的互助。
本书分十三章深入的阐述非暴力主张积极进取,而非消极无为。非暴力生活的关键是感激生活的赐予,而不贪心。非暴力意味着让爱融入生活。让尊重、理解、欣赏、感激、慈悲和友情,而非自私自利、贪婪、憎恨、偏见、怀疑和敌意,来主导生活。
通过对这本书的精读和书中的一些练习,我在慢慢改善自己与人的沟通方式,对于与其他人在沟通中出现的一些暴力沟通,也能够站在一个旁观者的角度来分析原因,并且及时调用自己学到的知识,使自己的内心更加平和和坚定。学会感恩,学会爱自己。非暴力沟通,需要时间来践行。要把非暴力沟通作为工作、生活中的一项修炼坚持下来,做一个平和的人。
非暴力沟通的读后感篇8
在看了《非暴力沟通》这本书后,我经常会回忆起我初中阶段的生活,书中讲了有一些懂得“非暴力沟通”说话方式的老师,那些同学是幸运的。非常遗憾,我在初中时遇到的这位老师,他和同学们沟通的方式几乎都是暴力的,不光有语言暴力,还有肢体暴力。
这位男老师脾气很暴躁,尤其喜欢体罚学生,男同学女同学都会受到不同程度的体罚,同学们犯的错,无外乎就是考试没考好或者上学迟到。记得一位男生因为考试成绩不好,被他拳打脚踢,口吐白沫,最后休学了。想想那时我们的小心灵得多害怕,得受到多大的摧残啊!记得有些同学大胆的和老师说,能不能体罚时不要让学生们看到,老师说:“不行,要不怎么起到杀鸡儆猴的效果。”在我们小时候,家长都不大管我们的学习,也不会太关心我们在学校的情况,估计家长都想像不到我们在学校就是待宰的羔羊,这位男同学受到如此重的体罚也没见家长找到学校。女生体罚轻一些,考试达不到目标的被打手心是常有的事。
同学中犯最大的`错估计就是早恋了,而受到的惩罚就带有侮辱性了。男同学被带到操场揍一顿,女同学被罚在学校跑操时让她站操场边,全校的师生都看见了,每个跑操的人都会问那个女生为什么站在那里,然后就会有人告诉他,因为早恋(好事不出名,坏事传千里)。可想而知,最后两位同学双双退学了。
感觉那时候同学们和老师之间是没有沟通的,每天努力学习不是因为爱学习,而是因为害怕老师。后来毕业以后,同学们交流起来,都说恨死了那位老师,那本该美好的少年时光就毁在这位老师的手里。那时我们都巴不得赶紧毕业,脱离魔掌。
看了这本书后,真是浮想联翩。推己及人,希望自己对孩子对他人,都能做到用“非暴力沟通的方式”交流。学习,一直在路上。
非暴力沟通的读后感参考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