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一种议论文,我们在写之前一定要理清自己的思路,只有养成写读后感的习惯,我们的思想境界才会得到提升,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一万的读后感5篇,感谢您的参阅。
一万的读后感篇1
最近非常辛苦地读完了刘震云的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读完之后心情五味杂陈,为主人翁的悲催生活而难过,觉得社会底层小人物的生活可真是窝囊啊,距离自己一直理解的现实生活好遥远。
无论是杨百顺还是牛爱国,他们都是孤独的,窝囊的,没有复杂的想法和生活追求,随波逐流地被命运无情和被动地安排,随遇而安,太没有生活的乐趣和激情了,我受不了这样的生活。
我忽然觉得我的生活和家庭是幸运的,我和老公说得着,有的话可说,这应该就已经是很幸福的事情啦,我和儿子关系不错,没有太多矛盾和纠结,陪着孩子一点点的成长,多幸福。
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我励志小说看多了,不适应这种没有生活朝气的命运,我想起《平凡的世界》、《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些积极的小说对我的人生都有正能量的激励,所以,一句顶一万句,带给我的负能量,只能是提醒我,可别像他们那样憋屈啊。
小说要表达的可能更多地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说得上话,非常重要,我觉得这有点以偏概全了,作者也许只想突出一点来说透吧。
看完了小说,为转换心情,我上网挑了个喜剧爱情电影《一夜惊喜》来冲洗我心中的堵,让我快速回到快乐幸福的好生活中。
一万的读后感篇2
这两天陪伴我的是刘震云的`长篇小说《一句顶一万句》。近来的几个月,我总是在让散文、教学论文、课堂实录围绕着自己,因而这两天,我心里感到很踏实。
“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这句话在小说中出现了两次。一次是主人公之一牛爱国的母亲曹青娥在自己活了70岁,儿子心灰意冷时说给他听的;另一次是牛爱国的养姥爷吴摩西(小说的主人公)的孙媳妇何玉芬在死了丈夫、带着两个孩子过日子时说给他的。小说中两个主人公的命运似乎不顺坦,生活得很纠结。看完掩卷时,是今天上午8点30。
不被父母喜欢、和妻子没有共同语言、甚至被戴有色帽子、和周围的人无法融洽相处等等,似乎成了两代人的共同点,但是又怎样呢?文学是高于生活的,但文学还是源于生活的。当把文学投射在生活上时,我们发现了生活中的种种真实,甚至是丑陋。
小说中的很多人,夫妻之间是不和睦的,这又有什么关系,谁能保证你第一次结婚的人,就是最正确的?但是,又能怎样?永远处于纠结之中?永远后悔?别忘了,日子是过以后,不是过从前。
这年头,谁管谁?管好自己,过好自己的日子,不要总那么累,就是在过最好的日子。
一万的读后感篇3
最近因为看了朗读者。喜欢上了一个作家:刘震云。如饥似渴的读完了他的一本书《一句顶一万句》。
书中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话就是:日子得往后过,不会再回到从前了。
是啊。回味着这句话,我想起来难忘的2016。在这一年里,我不幸的被恶性肿瘤亲吻。为了活着,切去了身体的一部分。术后,第一次在浴室洗澡的时候,面对残缺的身体,我痛哭失声。我以后的路还应该怎样走。在亲人,医生的陪伴下,我走出了生活的低谷。坚定了生活的信心,在老师同学的陪伴下,我的脸上又恢复了童真的笑容。尽管以后还有5年的后续治疗,还要不停的顶起复查,但是,这些都打不倒我的生活信念。正是:世界以痛吻我,我报之以歌。
是的,生活还要往前走。不能因为一点坎坷就选择投降。在治疗的过程中,我认识了好多病友,她们大多多才多艺,有巧手姐姐:新新,有演员阿姨:天伦,有瑜伽教练:爱的世界……她们的生活热情也感染了我。
在病后的日子里,我参加了学校的书法班,又在间断了一个治疗时期后,参加了少年宫的舞蹈班。反正生活中到处是歌声,到处是欢笑。因为我的笑声,也感染了周围的人,她们都说,我变了,变得比以前更开朗乐观了。
知道刘震云作家也是源于董卿主持的节目:朗读者。每期必看。看完以后,总会去思考我今后的生活之路。身体的残疾不可怕,心灵不能残疾。
日子总是要往后过的,是的,只要活着就充满了希望。
一万的读后感篇4
最近,看了刘震云的新作《一句顶一万句》。我看过刘震云的多部小说,他驾驭文字的能力很强,特别是对社会底层民众的生活描写入木三分。这本书是写普通的民众,中国千百年普通民众的一种生活状态和人际交往状态,以“谈的来谈不来”作为交友、恋爱结婚的标准,或者,把“找一个说得着”的作为人活着的目标。
?一句顶一万句》是一本非常大气的书,小说内容乍看感觉很“散”,但是语言精炼,每一个小枝桠,都在描写形形色色的人,穷其一生,为了找一个说的上话的而努力。
故事的主角叫吴摩西,其实吴摩西不叫吴摩西,而叫杨摩西,其实杨摩西也不叫杨摩西,他有个极具中国特色的名字,他本来应该叫杨百顺。虽然杨百顺叫杨百顺,有百事顺利的意思,然而却事事不如意。15岁的杨百顺的偶像是喊丧的罗常礼,可是喊丧又养不活人,迫于生活,杨百顺跟着他爹做豆腐,然后陆续学杀猪、做篾匠、信耶苏、给县长管理菜园子,最后“嫁”给了吴香香。为了有个住处,杨百顺信了耶苏,这是主给杨百顺实实在在的实惠,代价是被意大利传教士老詹改名叫杨摩西。考虑到给县长管理菜园子不是长久之计,为了以后有个安身的地方,忍辱负重“嫁”给了吴香香,随妻子姓吴,就又成了吴摩西。我不知道在我们的周围,有多少个“吴摩西”为生活所累,所逼迫,
千百年来,中国人真的是孤独的,茫然四顾,找不到一个说话的人。“不敢说,不好说,说了也不明白”成为人与人顺畅交流的桎梏。被现实的利益羁绊着,成为不敢说的理由;被礼仪道德约束着,成为不好说的理由;认识水平有高下,成了不想说的理由。所以,从古老的寓言故事就教育不要做咕呱乱叫的青蛙,孔老夫子也谆谆教导“谨于言,敏于行。”做事要“三缄其口”。但现实的世界里,中国人又是如此喜欢扎堆的民族,喝酒喜欢热闹,办事喜欢隆重,及至行走在马路上也是三五成群。中国古话“朋友多了好办事。”这也是中国千百年来颠簸不破的真理,所以得交各种各样的朋友。但是,很多时候,这些朋友私下交流的大都是政坛新闻,街头趣闻,单位传闻,与别人有关的多,涉及个人的少,涉及心灵的更少。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心底的寂寞和孤独无以排解的时候,就更会寻找热闹的所在,来暂时摆脱和忘掉精神的失落。不像那些有宗教信仰的人,可以跟上帝说,跟安拉说,他们无所不知,无所不在,能理解你的苦痛与烦忧。也正因为如此,一个能懂你,能说的上,说的着的朋友在中国那就是精神上的太阳啊,碰到了这样的朋友,那就是一生之幸,就是跨过千山万水也得找到啊。
一万的读后感篇5
刚开始读这本书的时候,其实有点乱,感觉看不太懂书在讲些什么。但越是往后看越觉得精彩,越觉得作者厉害,然后就开始深深佩服作者了。
书分两部分,上部分是出延津记;下部分是入延津记。小说的前半写的是过去,主角是杨百顺,杨百顺上有个哥哥,下有个弟弟,与卖豆腐的老杨为父子关系,杨百顺一生改了三个次名字。从杨百顺改成杨摩西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从杨摩西改成吴摩西,又是他人生的一个转折点,他的人生似乎就是这样。被分成3个部分。杨百顺与剃头的老裴互为朋友;与杀猪的老曾互为师徒;与外国人老詹也互为师徒……他与太多太多人有关系,而他的一生,似乎也在为了一个“说得顺心”而徒劳有波。
杨百顺,百顺。他的父亲给他取了个好名字,但他的生活,事业,似乎都不像他的名字一样,他总在寻找些什么。看完了书,我才明白。他一直在寻找一个人“说得顺心”的人。话,一旦成为了人与人唯一沟通的东西,寻找和孤独便伴随一生。所以杨百顺在寻找,为了心里过的舒坦舒心,为了孤独有人陪伴,有人可以说话,他的一生都过的坚苦。于是喊丧,便成了书中杨百顺崇拜的职业。
龙应台曾说过;“有一种寂寞,身边添个可谈的人,一条知心的狗,就可以消除。”杨百顺何尝不是想这样,所以孤独无助的吴摩西失去为一能够“说得上话”的养女,为了寻找,走出延津。而吴摩西养女的儿子牛爱国,同样为了摆脱孤独,寻找“说得上话的”朋友,走向延津。他们一出一进,延宕百年。就是为了心灵的慰藉,所以他们一直在寻找,他们毅然决然的追逐“一句顶万句”的身影。
由此我忽然发现,为什么常有人说活得很累。他们在生活不如意,事业不顺,爱情不美好时,颓废,茫然。他们找不到说话的对象,所以累。这种累,犹如漫漫长夜,磨砺着我们的神经,祖祖辈辈。啃食着我们的心灵。
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话不投机半句多”,书中杨白顺的父亲老杨与老马是“好友”,老杨总认为老马能为他提供很多帮助,却不知,老马只是不想听他讲话,才快速的为他指路,为他提意见。其实现实生活为何不是如此?有些人与父母不就是话不投机半句多?总是厌烦父母的唠叨,从来不认真听过,而父母何尝不是想找个“说的顺心”的人?
小说中所有的情节关系和人物,所有的社会组织和家庭和谐,其实都和人能不能对的上话,对的话能不能触及心灵有关。而杨白顺,也就是吴摩西没有找到她的养女,牛爱国也没有找到庞丽娜和和尚。但是这就是人生不是吗?一个个错过,一个个无奈,而人生,也是因此完整。
“一句胜过千年”是我认为这本书的主旨,书中所有故事因此展开也因此结束。我想刘震云先生也是想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吧。
有一种寂寞,有一种孤独,以话语开始,也以话语结束。
一万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
★ 橡树的读后感5篇
★ 城市的读后感5篇
★ 钓鱼的读后感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