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让我们更好地记住观看的内容,在观看后写一篇观后感是很常见的,当朋友们观看完一场影片后,应该有很多感想,可以完成一篇观后感,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觉醒年观后感通用8篇,感谢您的参阅。
觉醒年观后感篇1
今年是建党100周年,为了纪念这一开天辟地的历史事件,中央电视台推出了一部电视剧《觉醒年代》,听名字就觉得不错为什么要觉醒?因为时代太黑暗,人民太愚昧,人们需要觉醒,需要打破沉默与腐朽,为古老的中国带来新生。
图片
近代以来,国危民困,无数革命先驱发出呐喊,警惕国人,鼓吹革命。如辛亥革命先驱陈天华在《警世钟》里面感叹,“长梦千年何日醒,睡乡谁遣警钟鸣”,号召国民赶快觉醒,要不然就国破家亡了。
而《觉醒年代》讲述的是1915年的新文化运动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这期间的故事,中国的革命由旧民主主义革命逐渐转变为新民主主义革命,代表中国无产阶级利益的中国共产党登上了历史舞台。
那是一个保守与激进、反动与革命、光明与黑暗并存的年代。
因为资产阶级的软弱与妥协,甚至还有一点天真和愚蠢,到手的民国政权被袁世凯窃夺。袁大头当了几年大总统还嫌不过瘾,在1915年公开搞起了复辟,称帝了。
但是正如历史课本所说,有反对共和者,人人共击之,冒天下之大不韪而称帝的袁世凯自然地位不稳。为了巩固其统治,帝国主义的支持必不可少,因此,袁世凯和日本秘密签订了卖国的“二十一条”。
什么,国家总统竟然是个卖国贼?有些人迷惑不解,这是为什么呢?既然他自己都卖国了,怎么还让别人爱国?还有人说,爱国就要爱朝廷,爱袁大总统。
革命者鼓吹的国破家亡指的是领土被瓜分、人民被奴役、文化被侵略等等,这里的“国”指的是广义上的国家,包括国土、国民、历史文化这些。而反动统治者呼吁大家 “爱国”是什么意思呢?是让大家爱他的朝廷,不要反抗他们的统治。
国家问题,历来是被统治者及其走狗搞得复杂而混淆。政治意义上的国家指的是政府,是包括官僚、军队、警察、法庭、监狱等一系列人员和机构的政府组织。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国家是统治阶级的工具,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其政治上的统治地位而建立的。
什么意思呢,举个例子,大清朝的国家指的就是当时的朝廷。这个朝廷是用来干啥子的呢?它主要是用来维护整个地主阶级的统治,也就是要地主永远骑在农民头上、用来镇压农民反抗的。
大清朝的国家是代表地主阶级的利益的,当外国入侵时,他们也会高喊“爱国”的口号,呼吁人民为他们卖命,保住他们的权力。其实他们并不关心农民的死活和国土的沦丧,他们只关心他们自己宝座。因此慈禧太后有句名言,“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或者说“宁与友邦,不与家奴”。他们是靠出卖民族利益而满足自己阶级利益的。
所以这些腐朽的统治者面对民族危机时热衷于出卖国家利益来维护自己的统治。领土丢了,他们还可以稳坐北京城;赔款就赔款,反正那些钱都是从老百姓身上搜刮来的。而真正的爱国者是必然要反对这种行径的。
所以,历来的反动统治者总爱混淆国家的概念,让人民为其卖命。尤其高明的一招是鼓吹国家主义,把自己打扮成全民利益的象征,把人民反抗的怒火引向国外,用民族矛盾掩盖阶级矛盾。比如蒋介石说当时的共产党都是苏联势力,是来破坏民国安全稳定的,他蒋介石才是民国利益最忠实的代表。
但是当面对日本侵略时,蒋介石毫不犹豫的喊出了“攘外必先安内”的口号,导致大批国民沦为亡国奴,出卖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反动的统治者的“爱国”和爱全体人民的谎言不光会在面临外部侵略时会被戳穿,就是面临国内激烈的阶级矛盾时也会露馅。比方说“二七大xx工”时,京汉铁路工人起来维权时,就遭到了国民党的残酷镇压。
由此观之,反动的统治者“卖国”就不是什么奇怪的事了,我们要救国,首先就要打倒这些假的的爱国者。
幸运的是,这个被搞得混乱不堪的问题,在我国是一个基本的常识,在高中政治课本和大学马原教材中都指出了国家的本质,我们只需要对其有更深入的了解。
当然,也不是所有的国家都是坏的,比如我们国家,《宪法》规定,我国的统治阶级是工人阶级,我们国家是代表工人阶级和最广大人民利益的。这也是我们在今天仍然能看到《觉醒年代》这样优秀的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的原因。
还在犹豫吗?抓紧来看看这部精彩的电视剧吧,看看它能否带给我们一些启发。
觉醒年观后感篇2
暑假的时候,我看了电视剧《觉醒年代》。这部电视剧展现了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成立的一段中国伟大觉醒历史。那个时代,正处于青春时期的新青年们不断以青春追求救国的理想,坚持斗争的精神将会一直延续下去。
“青年如初春,如朝日,如百卉之萌动,如利刃之新发于硎,人生最宝贵之时期也。”在1915年-1921年这段时期,陈延年与陈乔年努力寻求救国真理,经过千锤百炼后坚定地信仰马克思主义,投身于革命事业;赵世炎跟随李大钊先生了解并领导工人阶级,在五四运动中成为先锋;许德珩在以青春为五四运动维护国家主权奔走,对牢房毫不畏惧,从向《新青年》投稿到领导驱张运动,后来深受李大钊先生与陈独秀先生影响将一腔热血终生奉献于革命;周恩来在南开呼吁师生,在狱中坚持学习、坚持抗争,对理想不断追求。这是那个时代的青春精神。
他们是黑暗时期一批勇于奋斗的新青年们,他们因拥有着共同的理想而相识,并一直“以吾人之青春,柔化地球之白首。”他们为国家,走出校园,走向街头,以青春的昂扬精神,使更多的人们走上救国的道路,他们互相鼓舞,并肩作战,只为追求真理,救亡图存。
因为有了那个时代的新青年,才有了他们所创造的“青春之中华”。百年过去,我们是百年后新一代的新青年,今日的“青春之国家”正需要我们以青年精神去创建,以新青年的精神踏向新的征程,如同百年前的青年们一样不懈追求理想,接好时代的接力棒,做好新时代的新青年,继承百年前青年的精神。
觉醒年观后感篇3
在五四运动百年纪念活动中,习近平发表了掷地有声、震撼人心的重要讲话,深切鼓动了新时代中国青年的信仰信念信心,激励我们在有限的生命里,拓展生命的宽度,丰厚人生的质感,润染时光的底色。苦苦探索,初现真理之光。视线拉回到100年前,满目疮痍,民不聊生,破败的国,贫穷的家。维新志士谭嗣同写下这样悲壮的诗句:“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朴实善良的中国人民深受三座大山的压迫,面临亡国灭种的危难。一批批仁人志士知耻而后勇,绝地而后生,蹈锋饮血,前赴后继,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经过了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一系列救亡图存的探索,俄国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迷惘中的中国人带来了马克思主义,五四运动高举起“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以摧枯拉朽之势,气势磅礴之力,唤醒了东方这头沉睡的巨狮,喊出了“土地不可以断送,人民不可以低头!”的口号,四万万同胞,无人不潸然泪下。五四运动拯救了民族危亡、捍卫了民族尊严、凝聚了民族力量。这是一条唯一正确的道路,也是一项长期的历史使命,需要一代接着一代人的持续奋斗。在新中国成立70周年的今天,就必须“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永不停步地开拓前进。
拳拳之心,归来仍是少年。五四先驱陈独秀在《爱国心与自觉心》中发表警世言论:“国人无爱国心者,其国恒亡,国人无自觉心者,其国必殆。二者俱无,国必不国。”不论影子有多长,根永远扎在土里,爱国心是心之所系,情之所归;立身之本,成才之基。没有一颗拳拳之心,就像无水之源,无本之木,始终是一颗漂泊的浮萍,心无所依。爱国不是空喊口号,爱国主义作为科学马克思主义原理的一部分,其不光是感性的,发心的,它还是真理的,实践的。青年人要把“爱国”二字镌刻在心间,流淌于血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在祖国培养下历练,在立誓报国中成长。习近平在讲话中引用“得其大者可以兼其小”的经典,意思就是告诉青年人要正确处理“大我”与“小我”的关系,要把个人命运同家国命运紧紧相连,要把个人理想融入民族复兴伟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志存高远,勇立鸿鹄浩志。鱼不激不跃,人不激不奋。有了理想,奋斗才有目标,有了信念,人生才有航向。“要在坚定理想信念上下功夫”“追梦需要激情和理想”“做到理想坚定,信念执着”……始终都是习近平挂在嘴边的殷殷希望、谆谆教导。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初只有13人,到现在已发展成为国际上第一先进政党,这个过程中一串串闪光的名字彪炳史册:陈独秀、李大钊、秋瑾、孙中山……他们舍生取义,用鲜血谱写胜利的讴歌,他们永垂不朽,用生命践行信念的伟力。习近平强调,青年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两个一百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奋斗目标,成为引领中国前行的时代号召,中国青年运动始终与坚持党的领导坚持民族复兴伟业同频共振,就能保证中国青年运动的正确方向和中国青年先锋力量,始终树立为党和人民奋斗终身的最高目标,就能确保党的事业灯烛辉煌,确保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自古英雄出少年,青年强则国家强。五四风雷激荡百年,青春中国风华正茂!先驱长逝,历史已远,然天下居庙堂者与处江湖者,当以史为鉴,牢记民生之重、国运之重、使命之重。不辜负党的期望、人民的期待、民族的重托、不辜负我们这个伟大的时代。
觉醒年观后感篇4
对于百年前的历史,除去历史书上那些晦涩难记的考点,你还知道多少呢?鲁迅是在什么样的情景下,写出那些让我们现在“背诵全文”的文章?“新文化运动总司令”陈独秀会被亲生儿子骂“伪君子”?毛泽东在看到《新青年》时,是怎样的心情?这些书本鲜少提及的,或许才是那个年代人们为信念奋战的真实一生。
?觉醒年代》带我们走进了那个年代,带我们走进了革命先辈们为了理想信念奋战的一生。
“天发杀机,战云四飞,倭族趁机,逼我夏宇,留日学子,羁身异域,回望神州,仰天悲愤”。这是李大钊在日留学时听闻袁世凯签订二十一条时的振臂高呼。此时的他迫切的想为中国寻求一条出路,想解救人民于水火之中。
令我感触最深的一幕,是“他从雨中走来”,青年毛泽东在雨巷中奔跑,他一路跑来,所看到的一幕幕,镜头所呈现出来的画面,正是那个年代的缩影。在雨巷中,有策马狂奔的军阀,有在小轿车里吃着面包看着雨中小巷的富家子弟,有在街边卖女儿的妇女,也有在雨中捡食物狼吞虎咽的乞丐。他从雨中走来,从人民的疾苦中走来。看到这一幕,我的心久久不能平复。
也正是因为这样的疾苦,激励了革命的先辈们他们不忍心看到自己所热爱的国家沦陷,他们迫切的想为国家寻求一条正确的道路。他们一路跌跌撞撞,可他们从未放弃,使他们如此坚定的只有他们的信仰——爱国!
在网上看到一段话:我们站在历史后人的视角看先辈们,感觉到他们伟大,但他们的伟大和悲壮,远比我们所能想象深重的多,因为我们看见了他们的胜利,而他们在牺牲时并不能预知未来,不知道自己的牺牲,对中国的胜利有多大意义,也不知道我们要用多少年才能迎来胜利,甚至不确定我们能不能胜利,他们抱着一腔热血,在牺牲之时所能依赖的只有满怀的信念,曾经我一度想不通,为什么有人要当汉奸,后来有一天和人聊起这个话题,他说,他们又不知道中国能否扛过去,在那样的背景下最终胜利更像痴人说梦。我们今天习以为常的一切,并不是历史进程的必然结果当坏人的人想不到会有今天,而成为英雄的那些人大约也想不到。到那一天我才突然明白,原来那些人说着“我们一定会获得最终胜利”时,并不真正知道他们真的能成功,原来他们前赴后继牺牲的时候也并不真正的确定。他们的牺牲时表示能换来想要的结果原来坚定地信仰是这个意思,原来我一直知道他们伟大却依然低估了他们的伟大。
陈延年说:“作为长子,我可能不能为父母尽孝,不能为弟弟妹妹尽责,因为我也是立志要为国家献身的”。他在29岁被国民党反动派乱刀砍死,他的弟弟陈乔年26岁时被国民党杀害。无数的革命先辈为了信念献身为了理想献身,为了国家为了人民献身。
看完这部剧之后,以前只是一个个名字的先烈突然鲜活了,以前只是历史课死记硬背的任务评价历史意义在某一刻突然懂了,原来在《情深深雨濛濛》的那个年代并不只是才子佳人,花前月下,醉生梦死,更是哀鸿遍野,饿殍累累的乱世。真的有人吃人血馒头救命有人为国家一夜白头。
作为后辈我在享受着先烈带来的盛世时,也更要铭记,要心怀感恩,更要以他们为榜样。坚定信念,以一腔热血,报先烈之恩,创盛世华夏!
觉醒年观后感篇5
?觉醒年代》的片头,采用隐喻的手法,使这组电视艺术的镜头语言,具有蒙太奇手法的画面,成为“有意味的形式”之审美表达,既让全剧有岁月感,又点明该剧的主旨,有一箭双雕、一石二鸟的艺术效果,堪称“此时无声胜有声”。
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中,百年前一大批叱咤风云、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英雄群像,构成了明星璀璨、浩如星辰的民国大师人物艺术长廊,栩栩如生、高大伟岸的身影,每每让人眼前一亮。
每集片尾的音乐,低沉、忧郁、伤感的哼唱,呜咽哀号般的曲调,苦闷、压抑、无助、困惑、迷茫,将“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寂寞苦闷之心境,表达得淋漓尽致!
富于视觉冲击力的还有一幅幅黑白木刻的剧中主人公版画群像展示,让观众的思绪,瞬间穿越至百年前的历史片场,营造出年代感。黑白版画在革命战争年代对鼓舞军民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不仅具有战斗性,更具有革命性。运用版画这一艺术到《觉醒年代》片头中,不仅在起承转合的节点上,体现故事的叙事策略,更是内容方面的拓展,从视觉到内容上,多维度展现剧中人物的革命品格与斗争精神。该剧还引用了纪录片的元素,许多黑白相间的画面,给人以历史深沉感,将大时代的风云际会全景式表现出来。
剧中呈现的老北京黄沙漫天的景象、深深的车辙、行走的骆驼、叮当的驼铃,以及民国初期的“青色白字”、青花瓷般的色彩,大到当时年代的建筑,小到人物的穿着,或西装,或长袍,甚至制服上的金属纽扣都颇具年代感——这些真实的画面扑入眼帘,岁月沧桑的历史感,便涌上心头。
觉醒年观后感篇6
数百年前,中国还是一头沉睡的狮子,让外国人称自己为“东亚病夫”。那时的中国没有船坚利炮、没有发达的商业工业。
一九一五年五月九日,袁世凯下令同意与日本签订丧权辱国的二十一条,根据这个条约,中国承认日本继承德国在山东的一切权益,日本在中国南满和蒙古东部享有的特殊权利等等。北洋政府的卖国行径,遭到全国民众的强烈反对,如北京、广州、武汉、青岛等地都举行了声势浩大的示威游行。誓雪国耻,表现出坚定的爱国立场和强烈的爱国热情,流亡海外的孙中山、黄兴等人,呼吁革命者回国倒袁。听到这个消息,一群爱国人士,如在日本的李大钊、陈独秀都悲愤不已,立刻决定回国,倒袁,中国那时的爱国人有很多,我最佩服的就是陈独秀和李大钊。
陈独秀是《新青年》的编创者,他也是一个伟大的父亲。他热情、大大咧咧、敢爱敢恨,爱国、喜欢结交朋友。他写的敬告青年震憾了中国所有的青年,他说:“我写新青年,就是想告诉那些还在吃苦受罪的中国孩子们,天下的路是留给天下的人走的,只要坚持不懈,将来必成大器。"他更是一个有胸襟,不计较,善于发现优点的明智父亲。他有两个儿子,都已成为青年了,他们一直记恨着父亲,因为那时陈独秀被所抓,那时他的父母双亡,不能赶回为父母送终,而他的儿子以为他是为了自己享受,去了日本,所以他们一直恨他父亲。那天,家里请客,他们把一只青蛙放在陈独秀的碗里,吓了大家一跳,他们把为什么恨他父亲的原因说了出来,陈独秀一言不发,事后,他却大笑起来,跟大家说:"他们记恨我不回去给父母送终,说明他们是懂仁义的人,他们宁可吃苦也不依赖我,说明他们是自立自强的人,如今乱世,能有这两种品质,难道不值得高兴吗?"可见,他是多么明智呀!而李大钊,他坚决不做官,只想为祖国献出一份力量,他为了爱国不怕牺牲,同时他也是个慈祥、正确引导孩子们的好父亲,他间接告诉孩子们做官虽然有钱,但是官是为有钱而活的,而他,只一心想为祖国做贡献,哪怕身无分文。
中国因为有他们,才一步步走向成功,正因为有这些不怕牺牲,一心向国的共产党人,中国才站起来,飞速地前进。历史将永远铭记着他们,而我们也会永远记住他们。
觉醒年观后感篇7
以青春奋斗圆青春梦想
青春梦想和青春奋斗是一个青年的“精气神”所在。青春,因梦想而绚丽多彩;青春,因奋斗而动人心弦。回首1919年那波澜壮阔的五四运动,是千万青年救亡图存、振兴民族的青春梦想聚合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伟力,是千万青年不畏祸难、不畏艰险的青年奋斗掀起当代中国飞速发展进步的时代浪潮。站在新时代的青年,正处于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期,更应接过百年前五四精神的火炬,以青春奋斗圆青春梦想。
青春梦想,是青春奋斗的目标航向。知之深则行之切,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梦想。100年前,北京大学等三千余名青年学生怀揣救亡图存的青春梦想,在民族存续的关键时刻挺身而出,振臂高呼,运动迅速席卷全国,广大青年用源源不断的生力书写了一幅“外争主权、内除国贼”的时代画卷。细数那些激情燃烧的青葱岁月,倾听那些砥砺奋进的负重足音,重拾那些奋发图强的青春梦想,猛然发现,五四精神已成为中华儿女的精神基因,五四青年为民族复兴的青春梦想已经烙印在一代又一代的中国青年身上。广大青年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就是要树立远大理想、热爱伟大祖国,高举五四运动的精神火炬,做民族复兴道路上的追梦人,同全国人民一道,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
青春奋斗,是青春梦想的靓丽底色。青春是用来奋斗的,拼搏的人生精彩纷呈。神州孤寂,难再回顾,三千青年洒泪京都,弃哀歌,登高奔走,抗议游行,时见睡狮风骨。100年前的五四运动诠释了青春奋斗,觉醒了伟大创造,孕育了伟大革命,推动了伟大飞跃,陈望道翻译出版了全本的《共产党宣言》,《新青年》杂志成为宣传马克思主义的报刊读物,李大钊、陈独秀分别在北京、上海成立了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中国共产党的早期组织开始在北京、上海、湖南和留日、留法、留俄学生中相继建立,那个时代的青年用青春奋斗翻来了反帝反封建的新篇章,对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产生了深远影响。赓续五四精神,奋进复兴征程,需要广大青年树立大历史观和增强时代使命感,担负历史重任,担当时代责任,勇于砥砺奋斗,以“勇立潮头唱大歌,敢持彩练当空舞”的青春活力起航民族复兴的豪迈征程。
青春梦想,因青春奋斗而光芒万丈。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00年弹指一挥间,我们先辈所经历和正在经历的峥嵘岁月,是新时代青年注定要接棒的光辉历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要“到人民群众中去,到新时代新天地中去,让理想信念在创业奋斗中升华,让青春在创新创造中闪光”。青春梦想,需要青春奋斗砥砺而成;青春奋斗,需要青春梦想跟锚定向。新时代千帆竞发,新征程百舸争流。当每一个青春梦想,每一份青春奋斗,都向着民族复兴的梦想汇流时,我们中华民族的未来才必将光芒万丈。在民族复兴的伟大征程中,广大青年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立足历史当口,走在时代前列,练就过硬本领、锤炼品德修为,以青春奋斗放飞青春梦想,用执着信念、优良品德、丰富知识、过硬本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跑出新时代青年的好成绩。
这正是:青春当有梦想,以奋斗砥砺成。
觉醒年观后感篇8
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电视剧《觉醒年代》由中共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共安徽省委宣传部、北京市广播电视局和安徽省广播电视局联合摄制,以1915年《青年杂志》问世到1921年《新青年》成为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为贯穿,展现了从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到中国共产党建立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讲述了觉醒年代社会风情和百态人生。该剧以李大钊、陈独秀、胡适从相识、相知到分手,走上不同人生道路的传奇故事为基本叙事线,以毛泽东、周恩来、陈延年、陈乔年、邓中夏、赵世炎等革命青年追求真理的坎坷经历为辅助线,再现了一百年前中国的先进分子和一群热血青年演绎出的一段追求真理、燃烧理想的澎湃岁月,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和中国共产党建立的历史必然性。
通过观看《觉醒年代》,我们从中可以看出,国民之觉醒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是文化名流群英荟萃。蔡元培接任北京大学校长后,他致力于北大多层次的文化建设,这里汇聚了诸如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钱玄同、刘半农、周作人等一批文化名流,也汇聚了诸如赵世炎、邓中夏、郭心刚等无数热血青年。当然,也不乏像辜鸿铭、黄侃、刘师培等保守派人物。新旧文化阵营的碰撞和交锋,使北京大学校风骤然发生变化,处处呈现出一派百家争鸣、欣欣向荣的`态势。
第二是文化社团应运而生。陈独秀一生追求真理,到任北大后,他毅然发起了新文化运动。在他的倡导下,各地的青年文化团体相继成立。起初,北京大学成立了红楼读书社和互助社,毛泽东在长沙成立了新民学会,周恩来在天津成立了觉悟社,这些社团秉承反省、持久、奋斗、活泼、创造、批判和互助的理念,为广大爱国青年提供了实现人生价值的舞台。后期,李大钊成立了马克思学说研究会和亢慕义斋书屋,毛泽东也随之成立了旅京湖南各界研究会以及平民通讯社,为传播新文化运动及马克思主义作出积极贡献。
第三是新生期刊异军突起。伴随着各种社团的诞生,各种传播新文化运动的刊物也相继问世。从章士钊早起的《甲寅》到李大钊主编的《晨钟报》;从诞生于上海的《青年杂志》到落户北京的《新青年》,这些期刊一期一个模样出现在世人面前。随即,陈独秀又创办了《每周评论》,他主编的两个刊物就像黑夜里的明灯,为爱国青年指明了前进方向,而毛泽东主编的《湘江评论》和周恩来主编的《天津学生联合会报》一南一北,与北京的《新青年》等刊遥相呼应,形成了南北一体的格局。
第四是学生及工人运动风起云涌。1919年5月4日,北京13所高校的学生走上街头,举行大规模的反帝反封建游行,他们高呼“外争主权,内惩国贼”的口号,反对《巴黎和约》的签订,史称五四运动。五四运动爆发后,周恩来在天津,张闻天在南京,毛泽东在湖南,陈潭秋在湖北,他们领导学生发起了声势浩大的爱国运动。不仅如此,各地的劳工也迅速行动起来,纷纷上街游行,全国多地出现了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的“三罢”现象,尤以上海最为突出。在全国人民强大的呼声面前,北洋政府被迫免去了曹汝霖、陆宗舆和章宗祥的职务,并拒绝在《巴黎和约》上签字。
第五是中国共产党组织如火如荼。1920年7月,俄共代表分别在北京和上海会见了李大钊和陈独秀。同年8月,陈独秀率先在上海创立了第一个中国共产党组织。10-11月,李大钊在北京、毛泽东在湖南分别建立了中共北京小组和中共湖南小组。与此同时,远在法国的陈延年也完成了从无政府主义者到共产主义者的转变。周恩来抵达法国后,随即成为中共旅法小组的成员。之后,董必武等人在武汉、王尽美等人在济南、陈公博等人在广州、周佛海等人在日本也相继成立了中共小组。从此,中国革命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
中国国民之觉醒,绝不是几个知识分子的觉醒,而是整个无产阶级的觉醒。无产阶级的觉醒和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开创了中国革命的新纪元,并为苦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希望和光明!
觉醒年观后感通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