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读后感的写作可以加深我们对名著的认识,读后感是写出自己内心对这本书的感受, ,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儿童的读后感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儿童的读后感篇1
春节假期已接近尾声,同时进入了收心阶段,为新学期的开始做好准备。在假期的读书活动也已进入书写感悟阶段,身为幼儿教师的我,虽然接触了一些前沿的教育理念,但是,在阅读了《捕捉儿童的敏感期》后,才使我对敏感期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同时也使我深深的意识到,每个敏感期的发展对孩子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
再阅读此书时,我边看边与班中幼儿或者是儿子的情况与书中介绍的情况进行对比,脑海中再现着种种“令我头疼的事件”。一般的小孩出生后就会把手放到嘴里,而儿子一直是小手里嘴巴远远地,受原生家庭以及社会理念的影响,我还庆幸儿子从小就讲卫生,没想到,到了中班,反而是经常把手放在嘴巴里,为此经常挨吵,越大越不讲卫生。至此才知道,原来是儿子迟到的手的敏感期才补上来,我的不断的阻止,不知给儿子造成了多大的伤害。
秩序的敏感期后,儿童形成了一种秩序的内在模式,一旦成人破坏了这一秩序,儿童就会哭闹、焦虑,表现出不可逆性。当我看到这句话时,我第一时间想到了班中的泽泽,如果一件事没有按照他的'想法和意图去办,他的情绪就会产生剧烈的变化,发脾气、哭闹,非常难以变通,有时会到难以理喻的地步。这些都被我们这些成人定义为“任性”、“胡闹”,殊不知,他是到了执拗的敏感期。
作为一名幼儿老师,我们每天都会不断地听到孩子们的“告状声”,“老师,xx打了xx小朋友”“xx拿了别人的东西”······我曾经为这些“告状声”苦恼,也曾经为这些“告状声”应付。如今才知道,儿童和成人不同,成人大都有别人的闲事不管的心理。而孩子天生就有内在的秩序感,他喜欢遵守规则。只有儿童和一些保持了这份美德的成人,才会把规则融入生命。如果儿童内在的秩序以及外在环境的秩序被权威替代,那么决定孩子内心的就是成人。儿童就会产生惧怕的感觉,这种无序的环境是儿童丧失了安全感,最终,这种环境会培养和滋生出懂得丛林规则的孩子,人格就会沦落。
孩子的成长伴随着一个接着一个的敏感期,我们应学会耐心等待孩子,会为孩子的完美需求提供理解和支持,会为孩子的每一种状况欣赏和陶醉,为孩子们开拓一个崭新的成长环境。
儿童的读后感篇2
当看到梅教授的《阅读儿童文学》之后,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些童书中竟有着如此丰富、精彩的生活,这些生活无处不影响着、改变着孩子,激起他们用敏锐的眼光去发现生活美的兴趣,从而让他们热爱生活、珍惜生活。
当我读完《一百条裙子》的时候,我想认真地对孩子说:“人是要开心的。富人,有许多漂亮的裙子的人需要开心;穷人,只有一条裙子的人也需要开心。”……“一个以这样方式和水准画出自己的愿望的人,自己的愿望还可能不会实现吗?”……“原来一个不被别人‘看见’的人,竟是可能最优秀的,灵感和热情都让人望尘莫及。”……
这些话深深的刻在了孩子的心理,他们知道了许多:“不要伤害别人!他们也是需要开心的!即使最弱的人!”“原来表达自己的愿望有很多种方式!”“优秀的人是看不出来的!或许她就在你的身边!”……这些都是孩子告诉我的,而我所说得确是梅教授在这本书中所告诉给我们的。品味着这些话,我无不被梅教授的独特见解所折服。
这是一本凝结智慧的书,希望这本书带给我们的,我们也将带给孩子,愿他们会幸福,愿所有的人都喜欢这本书。
儿童的读后感篇3
近段时间因一直在思考幼儿园的办园理念及课程建构,从而再次阅读了《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简称《指南》。《指南》于2012年10 月9 日由教育部正式颁布,它是幼儿教育工作者不可或缺的枕边书,对全面提高学前教育质量具有重要意义和价值。
?指南》中提出,实施《指南》应从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尊重幼儿发展的个体差异、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重视幼儿的学习品质这几个方面来把握。言简意骇的几句话,深深引发了我的思考,并将心得体会小结如下:
学习《指南》,从《指南》中找出课程建构的答案或思路,科学且适宜的课程内容要从幼儿经验、兴趣出发,关注个体发展差异。《指南》中对教师教什么、幼儿学什么、教育目标及教育建议都按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来划分,并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学习《指南》,使我更清楚星辰中学附属幼儿园要办规范、优质、有特色的幼儿园,其中有特色就需要建构科学、适宜、长远可持续的课程。记得我在一次教师会上说过,我们的孩子是“未来人”,我浅薄的理解为:有坚韧的毅力、有良好的品格、有自立的能力、能准确表达及调整情绪、有灵敏的思维、有艺术鉴赏能力等等。幼儿教育不是塑造孩子,而是挖掘孩子的天赋,引导孩子的探究能力。这些思考结合《指南》的要求,幼儿园的课程似乎就有了一定的方向,课程结构大致为基础课程+美育课程+自然教育课程,充分考虑幼儿的学习特点和认知规律,课程内容应有机联系、相互渗透,将教育综合化、趣味化,使我们的孩子在幼儿阶段生活更丰富、更健康快乐!
接下来,我将继续细研《指南》,使幼儿园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为幼儿园9月的顺利开园建构最适宜的课程!
儿童的读后感篇4
读了《爱的教育》我的感触很深,它是由著名的意大利作家亚米契斯所写。共有十卷,100个小故事,每一篇小故事都让人回味无穷。其中一则故事《千里寻母记》让我记忆犹新。
它讲述的是很多年前,一个13岁的热那亚男孩,为了寻找他的妈妈,独自一个人从热那亚去往美洲,他走了6000里路,历经磨难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妈妈。
他首先持续航行了27天,到达了罗萨特斯大街,没找到自己妈妈。听一个年轻的女孩说,他妈妈跟随主人搬到了另一个叫科特华的城市去了,他又走了好几百里到达了科特华,有一位老人对他说,他们已经搬到图科曼去了。马尔可灰心极了,绝望地说:“我注定找不到妈妈了!”老人非常同情他,帮他找了一个人,带他去了图克曼,走了25天,他终于到达了图科曼。他的母亲在离开布宜诺艾利斯的时候,医生就发现她的身体内长了一个肿瘤,医生劝她接受手术治疗。她妈妈因为离家很远,以为这一辈子看不到家里的人了,就不愿意动手术。当他的妈妈看到了一个像幽灵一样——衣衫褴褛的马尔可站在门口时,突然,她尖叫一声,一下子坐了起来,双手抱头,满脸不敢置信的,紧紧地把马尔可搂在怀里。然后她转过头去,对医生说“快!医生!快做手术吧!我改变主意了!我要治病!”最后医生治好了妈妈的病。
当我重重地把最后一页书合上时,马尔可那高大勇敢的形象浮现在我的脑海里,我决心向他学习,做一个能克服一切困难的,了不起的人物……
儿童的读后感篇5
每一次读孙老师的书都会有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这一次也不例外。之前只听说过青春期,更年期等,对于儿童敏感期还是第一次了解。原来儿童的成长是由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构成的,顺利通过一个敏感期,儿童的心智水平就会从一个层面上升到另一个层面。而敏感期发展的好坏直接决定了一个孩子能否成长为一个正常的,优秀的人。
以下是我根据此书对哥哥的女儿——睿嫣,处于儿童敏感期的一些案例分享。
进入口腔敏感期时,睿嫣喜欢在床上抱着大可乐瓶翻滚,并尝试用嘴咬开瓶盖。当时她还不到一岁,做这个动作有些费劲,但她并不气馁,可以持续做十几分钟,时常把自己累得气喘吁吁。睿嫣有一只黄色的小熊,每次给她小熊,她都会去咬小熊的鼻子。去超市看到娃娃时,也是抓过来咬一通。有一次,家里的地上放了一袋芒果,睿嫣抓起来就往嘴里送,芒果皮的味道可不好吃,她马上做出难受的表情,迅速的把嘴里的东西往外吐。哈哈哈,小家伙口的功能已经建立并独立起来,正在用口来认识世界呢!
睿嫣一岁左右时,恰好家里的沙发破了一个不起眼的小洞,她发现了,便开始用手指去抠。小洞被抠大了,棉絮露了出来,她便把棉絮往外掏,于是那段时间她总是专注于这份工作,乐此不疲。接下来我发现她对纸箱子很感兴趣,于是便把她放到纸箱子里,她时而蹲下,时而站起,有时还会扶着箱子不停地摇晃,脸上露出兴奋的表情。一不留神,箱子摇晃得太厉害了,她就面朝地板摔了个大马趴,继而哇哇大哭。无奈,我开始为她留心更安全的地方。然后我发现,每次打开洗衣机时,睿嫣都喜欢往洗衣机里扒拉,但是她个子够不着,什么也看不到。
于是我把她抱进去,当然我事先拔掉了电插头。进入这个空间,睿嫣有时手舞足蹈,有时又安静得出奇,她可以自己在里面玩上30,40分钟。很显然,她对这个空间很满意,这种状况持续了一个星期左右吧。当时,我只是想带她的时候省些力气,没想到恰好满足了她在空间敏感期时对空间探索的要求。
3岁左右,睿嫣到了剪纸敏感期。每次握起剪刀,她都会拿起纸张剪个不停。我们会拿一些废报纸给她剪,有时她会要求要一些白纸,我们提供的条件应该是满足了她的需求,所以她并不会拿剪刀去剪衣服啊,窗帘之类的东西。其实,我并没有认真看过她剪的过程,只是每次剪完,她都是一副很满足的样子,我觉得这样就够了。但我妈妈是个爱干净的人,面对睿嫣剪了一地的纸,妈妈会不高兴,会不允许。但我不这么想,因为小时候我也喜欢剪纸,我喜欢把纸张先剪成一条一条的,不完全剪断,然后再一排一排的剪下去,剪得碎碎的。我喜欢听剪刀剪在纸上的“沙沙”声,让我觉得很舒服。我不知道睿嫣是出于什么目的来剪纸,但我看得出剪纸带给她的愉悦感。于是,为了保护我们感同身受的愉悦感,我和睿嫣约定,自己收拾掉废纸是允许她剪纸的唯一条件。睿嫣爽快答应了,也如约做到了。就这样,我俩共同帮助了她自己度过这段剪纸敏感期。
以上是我对睿嫣处于部分敏感期的一些记忆,但是当时自己是没有儿童敏感期这一概念的。完全是处于保护孩子爱好的心理。因为,小时候,妈妈总是限制我做这做那。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有多痛苦,我不会忘记。所以,我不希望哥哥的女儿和我一样,在没有自由的环境中成长。于是,我会尽量满足她的想法和要求,这么做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弥补自己儿童时期的遗憾。没想到,却误打误撞的帮助了睿嫣。真是让人欣喜。
很感恩能读到这本书,使自己有机会探索儿童成长的秘密。从前不明白哥哥的女儿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沙子?不明白哥哥的儿子为什么那么喜欢玩水?更不明白表哥的儿子为什么每天早晨起床都要看同一集奥特曼?现在总算是揭开这层神秘的面纱了。当然这些都不足以让自己有足够的信心和把握去指导处在敏感期的孩子做些什么。但至少会让自己和身边的人有更多的宽容和爱意去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他们顺利度过一个又一个的敏感期,最终长成正常的,快乐的人,感恩!
儿童的读后感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