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记录个人在读书中收获的感想,都是要好好记录在读后感中,写读后感需要侧重表达的是我们读书后的感受,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周恩来》的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周恩来》的读后感篇1
最近,我看了一本书,叫《少年周恩来》,讲述的是周总理少年时真实的故事。
周恩来小的时候,他的养母、生母先后去世,因为周恩来的父亲常年在外工作,很少回家,所以家庭的重担一下子压在了年仅十岁的周恩来的身上,周恩来每天不仅要洗衣做饭,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家里很穷,几乎吃了上顿愁下顿,但他为了让弟弟吃上饭,卖掉了家中所有值钱的物品,有时甚至要向邻居乞讨。但这都不是长久之计,为了一家人的生计,周恩来开始自力更生,在自家后院种南瓜、玉米、小麦……我没有想到周总理小的时候竟如此艰苦。我们现在都是父母的掌上明珠,要什么有什么,想吃什么吃什么,有时还挑三拣四,和周恩来比起来,真是自愧不如啊!
后来好心的伯父供他去沈阳读书,周恩来不仅能吃苦,而且学习也特别认真,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周恩来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南开大学。南开大学很注重英语,请来的大都是外国老师,上课都用英文,周恩来和很多同学都听不懂,为了正常听课,周恩来每天都废寝忘食地恶补英语,渐渐地,周恩来终于能听懂老师讲的课了。我觉得他真的很用心,并能正确意识到自己的不足而弥补,我要学习他这种知难而进的精神。
周恩来之所以这么努力,是因为他从小心中就有一个远大的志向。当时日本很强大,总是欺凌中国,周恩来很气愤,在他十二、三岁的时候,有一次校长问大家:“你们为何而读书?”大家都不作声,于是校长一个一个地点名。有的说为吃饭而读书,有的说为名利而读书,还有的说为家父而读书。当校长问周恩来时,周恩来眼里散发着坚定的光芒,郑重而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震撼不已,为周恩来有如此远大的志向而欣慰。我也震撼不已,周恩来居然能在如此穷苦的环境下拥有这样远大的理想。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我们更应该努力啊!
合上书本,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平静,周总理那么艰苦都能坚强的生活和学习,我们还有什么不努力的理由呢?“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从此也铭刻在我的心里,久久不能忘记。
《周恩来》的读后感篇2
——《少年周恩来》读后感
谈起周恩来,人们总会想到那个当年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有着远大志向的翩翩少年;说起周总理,它承载了我们太多的思念。他的一生是光辉灿烂的一生,他把毕生的精力都贡献给了祖国,以至于在他去世时联合国为他下了半旗!
这个星期,我认真地阅读了《少年周恩来》这本书,这本书主要介绍了周恩来的出生、家庭和私塾生活以及他的整个求学经历。其中最令我感动的是周恩来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他的为远大理想而努力的`决心。周恩来1898年生于江苏省淮安县,四岁时在养母的教育下开始学习写大字,背古诗,六岁时便上了私塾,从此开始了他的学习生涯。周恩来从小就能吃苦耐劳,在他九岁那年,周恩来的生母养母都得了重病,家庭的重担都落在周恩来的身上(他的父亲外出打工了),开始他每天都把家中的贵重物品卖掉给两位母亲治病,照顾着两个小弟弟。接着两位母亲又都去世了,才十岁的他就开始懂得打零工来维持生活了,因此,他从小就吃了很多的苦,受过很多的磨练。但周恩来靠着他的吃苦耐劳的精神终于渡过了难关。周恩来还有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理想是他在饥寒交迫的时候前进的动力,理想像火炉中熊熊燃烧的烈火,像一盏永不熄灭的明灯,它让周恩来总理在最艰难的日子里奋发图强,使他终于走进了成功的大门,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因此,作为祖国的新一代,我要学习周恩来总理吃苦耐劳的精神,学习他的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
虽然我没有说出周恩来总理的那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话语,但我也有我的志向,我的志向是成为一名军官,所以从现在开始我就要更加严格地要求自己,生活上要坚持做到节俭、不挑食,坚持锻炼等的好习惯,学习上我要更加努力,让我的梦想激励着我前行!
《周恩来》的读后感篇3
这个暑假,我读了《长征中周恩来的故事》,真是受益匪浅。
中央红军万里长征一开始,周恩来就成为全军的“总管家”。每到宿营地后,油灯大都彻夜不熄,各种重要事务大都要由总理亲自处理。红军在长征过草地途中,因工作过度劳累,总理身体虚弱,终于支撑不住病倒,连续几天高烧不断。病势危急,干部团团长陈赓等人从雪山上取来冰块,采取局部冷冻的办法,使周恩来从便中排出半盆绿脓,才转危为安。由于连发几天高烧且未吃东西,彭德怀安排人抬着周恩来向草地行军。战士们因饥寒交迫,身体都很虚弱,在泥泞中一脚深一脚浅地艰难行走。因人手不够,兵站部部长杨立三也亲自来抬担架,双肩都被磨破。周恩来见此情景,几次挣扎着要爬起来自己走,都被陈赓拦住。在治疗中,周恩来吩咐有什么药就用什么药,“战士们比我更需要药!”他说。医护人员给他煮粥,他说:“战士们吃草根,我却喝粥,一定要官兵一致,好坏大家都要一样!”
吃草根,啃树皮,生吃干粮,泥中打滚,对于长征中的红军来说,都是再平常不过的事情,他们实在是太不容易了!但我更想说的是,周恩来作为如此劳苦功高的红军领袖,却从不搞特殊,吃住和普通红军战士平等。就连遭遇重病生命垂危,总理心中所念的还是他人,不忍心给他人添麻烦,拒绝享受特殊待遇,连用药标准也绝不超越普通士兵。这就是我们新中国的总理。读着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我的眼前就呈现出一幕幕动人的场景,眼睛也湿润了一次又一次,多么简朴的总理,多么劳苦的总理,多么平易敬人的总理!
我很想说,总理在长征途中所践行的“人人平等”“官兵一致”“好坏大家都要一样”,这种从不搞特殊的做法,值得我们每一个中国人学习。
其实在我们的学习和生活中,这样的平等无处不在:上课回答问题、排队、各种比赛、开车……具体来说:回答问题时,老师尽量给每个人机会,不只请个别人,这是平等;排队从来都是先到先得,有序进行,不插队,这也是平等;参加比赛时需要初赛、复赛、决赛,是为了给更多人锻炼展示自己的机会,这还是平等;劳动是每个人的权利和应尽的义务,这更是体现人人平等;甚至是我们每天看到马路上车水马龙,井然有序,那是因为开车的人都必须遵守交通规则……平等真是无处不在!
当然,现在社会上仍然有极少数人仗着自己有权有势就搞特殊,这当然是不正之风。如果要圆伟大复兴中国梦,中国必须要更好地体现公平,这是毋庸置疑的。而中国要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平等,要走的路还很长很长。2015年,习近平爷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明确提出“平等”,简简单单的两个字却涵盖了太多太多的意义。作为祖国的一代新人,我们从小就要树立平等意识,从小事做起,平等地看待每一个人、每一件事,平等竞争,在任何场合不搞特殊化……
纵然长征已经过了几十年,但它却为中华儿女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长征中那些可歌可泣的故事正被中华儿女所传颂!长征精神也将被每一位中华儿女铭记在心!
《周恩来》的读后感篇4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通过看电视、看书和听大人讲故事,我已深深感受到伟大祖国60年来的巨大变化,内心十分自豪,非常喜悦。我感到自己也要与时俱进,为自己汲取更多的“知识能量”。
在暑假中,我很有幸阅读了《周恩来青少年时代的故事》这本书,读后感触深刻。记得书中写到:有一次,先生问学生们为什么而读书?学生们有的说为懂道理而读书,有的说为做官而读书,有的说为识字而读书,但周恩来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当我读到这句时,心头为之一震,多好的回答呀!
这样的回答,让我看到了周恩来从小就有一颗炽热的爱国心,从小就立下了高远的志向。他的豪言壮志令我深感钦佩。回想周恩来当时的生活状况,觉得他活得十分艰难。生母养母都相继去世,父亲又没有固定收入,仅靠四伯帮助才得以在奉天东关模范学校读书。虽然生活十分艰苦,但他却丝毫没有顾虑自己,心系中华,一心想着为国家出力。再想想,现在的生活多么幸福,因此我们要珍惜学习的机会,既不满足于现状,也应该深知自己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
现在,如果问我为什么而读书?我一定也会大声回答:“为中华之腾飞而读书!”“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13岁的周恩来经过思索而定下的人生志向。他不仅说到,还努力做到,因此功课门门名列前茅。尤其是作文和书法,不仅在班上,在年级和全校也是首屈一指。作文常被张贴在墙上,供全校同学观摩。在后来进入南开学校后,由于他欠学费,就挤出时间为学校刻蜡板,由于在奉天模范学校时英语基础打得不牢,周恩来想方设法奋力追赶。“功夫不负有心人”。
经过大半学期的努力,他的英语水平居然跃居班级前列。少年周恩来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虽然,我在班级里成绩较好,但是身上还存在一些不足,比如粗心大意,作文方面比较薄弱……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我一定要好好地向少年周恩来学习,学习他说到做到,学习他迎难而上,学习他锲而不舍。
读了《周恩来青少年时代的故事》这本书,我明确了自己努力的方向,同时也感悟到:一本好书,是良师,是益友,是春风,是春雨,是指明灯……所以,我以后一定要多读好书,让自己在书香的浸润中茁壮成长,早日成为对国家对人民有用的人。
《周恩来》的读后感篇5
他,出生在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家。但是,他却不是一个普通的孩子。
幼时,他在一群呀呀学语的小伙伴们中脱颖而出,成了养母的骄傲,天的骄子。他,在孩童时期就已经努力学习,对封建社会,对迷信,他若有所思。
他的命运多舛。本该像小鸟一样快乐的少年时期,却要照顾生病的二母。小小的肩头上扛起了整个家庭的责任。读到这里,我不禁潸然泪下。
他敢于直面人生,努力地求学——他是一个怀有鸿鹄之志的好少年。他学习十分努力,只为了他的理想——为中国之崛起而争光!在学校里,他目睹了不学无术的败家子与思想陈旧的老师……在校园外,他目睹了只会饮酒作乐的贪官污吏与凄惨的下等人民。他说,他要让这些人过上好日子!我佩服他的志向。
他,是文娱兼能的社团领袖,是学校里的办刊俊杰。他,是个雄辩滔滔的热血男儿,剪断长发,力倡新剧。他为了学习新知识毅然东渡日本,感悟极深。他与朋友们们在新年立志:要有新思想,做新事情,学新学问,思想要自由,做事要实在,学问要真切。他坚信,真理总会绽放光芒!
他的名字,家喻户晓。他就是——周恩来!这个名字光耀华夏,在中华民族的历史长河中闪闪发光。“周恩来”三字。饱含乐乐多少思念,饱含了多少恩情,饱含了多少崇高的敬意!
他为人民想的多么周到!他对人民有多少恩情?他来帮助了多少人民?
合上书,我坐在椅子上,思绪万千。我觉得,他是一位真正的英雄!他有胆量挑战权威,他为了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他勇敢地东渡日本,去追寻真理之光……他的模样,在我的脑海中,历历在目。
他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而奋斗,而努力,他是一位优秀的国家领导人。
又翻开这本书,无意间翻到了一页,上面,写着一段灼热的文字:“周恩来,这位少年俊杰,心中满怀着对国家、民族、人民深沉的爱。饱含着深情,一遍一遍吟唱着他心中的理想,呼喊着同龄人不要丢了自己的责任。在一个满目疮痍的年底啊,心中仍然保持着一种执著的坚守,这谈何容易!正是胸中远大的志向、高昂的爱国热情,支撑着周恩来永远向前进向前进!”
这铿锵的文字让我热泪盈眶。信念,支撑着周恩来永远前进。现在,谁还有像周恩来这样坚强的信念?谁还天天为国家大事着想?
周总理之所以当上了总理,大部分源于他年轻时的丰功伟绩。没有学识,怎能党总理?周总理去世时,人们万分悲痛!因为他心怀大爱,广救天下苦难百姓。也是因为他在年轻时期就十分同情苦难百姓,立下远大志向,才成为人民的好公仆的……
我佩服周总理。佩服他的博学多才,佩服他的人次大碍,佩服他的一切。我,也在太阳升起立下志向:
我要做周总理那样的伟人!
读完少年周恩来,我学到了太多太多。我会永远记住这个伟大的总理!我会永远记住他!
《周恩来》的读后感篇6
我怀着十分崇高和无比激动的心情合上了《少年周恩来》这本书,我凝望着封面上的这几个字,不觉得想起书中的情景来,周恩来生活在帝国主义侵略的阴影下,而他全没受影响而且他又发奋刻苦学习,和我们相比较,我们生活优越的环境里,有几个能坚持读书和爱好读书呢?虽然周恩来年少丧母,生母与养母逐一死去,但是他却撑起了这个残缺的家,每天,除了洗衣,做饭,缝缝补补外,他还要照顾两个年幼的弟弟,日子过得非常辛苦。而我呢?被视为小皇帝,父母手上的明珠一般,一碰就仿佛要碎了一样,跟同龄的周恩来比起来,实在是自惭不如啊!
周恩来是一个从小就树立远大志向的人。一次,校长王老师给同学们上课,同学们认真听着。讲着讲着,王校长突然停了下来,沉默了一会儿,便问大家,说:“同学们,你们为什么读书呢?”同学思索了一会儿,然后七嘴八舌,争先恐后的大声说了起来,说道:“为吃饱而读书!”“为名利而读书!”“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只有周恩来一个人沉默地坐着,校长发现了他,问道:“你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的眼睛里散发着奇异的光芒,他铿锵有力的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惊讶的再一次问道:“你说什么?再说一遍!”周恩来用他那洪亮的声音又一次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了,无不惊讶,眼里散着奇光,握住周恩来的手,兴奋地说:“好!有你这句话,国家就有救了!”那年,周恩来与我相仿的年纪,便立下了这样的志向,不但是王校长惊叹不已,我也被周恩来的语言深深震撼了!
志向——对于奋发的人来说,是一种动力;对于迷惘的人来说,是一个指路标;对于失败的人来说是一种鞭策,对于整天无所事事的人来说,更是一种希望!而对于我来说,志向,就是一种执着的追求,一座导航的灯塔,一盏不灭的明灯!志向,就是目标,就是方向。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志向,每个人都有色彩斑斓的志向。记得罗兰说过:“想要使你能够坚强与增加你的自信,最好的办法就是拿出胆量去做那些你认为没有把握的事。”而周恩来却用他的行动来向我证明了。
我们作为新中国的少先队员应该以先人们的精神为动力,勤奋学习,掌握科学文化知识,练就过硬的本领,做跨世纪的接班人,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富饶,美丽。
《周恩来》的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