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是一种能很好的表达自身的感想的文体,每次小伙伴们观看完一场影片后,肯定有很多感慨,可以编写一篇观后感,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6八佰观后感优质8篇,供大家参考。
6八佰观后感篇1
观看了期待巳久的电影 《八 佰》,这是中国新生代导演,极具思考力的管虎的作品,也是国产电影首次用全套imax系统拍摄的战争大片。
imax是世界上目前技术比较成熟的高精密度电影系统里最先进的。投射在巨型银幕上的令人惊叹的、冰晶般清晰的图像,配以最先进音响系统带来的震撼声,给予观众身临其境的电影观赏体验。imax的量身定制版本,有着比普通银幕多达26%的画面内容,所以观影效果更为震撼。
逼真且拨动灵魂的音频,巨大的爆炸声,背景传来的低语,经过准确调音的集成音响系统,结合精确定向的扬声器,能够听见平静时人呼吸的气息声响,以及鞋子每一次划过地面发出的声响。让人有种身临其境的感觉。 更真实的画面质感,从清晰度、细节到尺寸,都让观众得到超越现实的完美感受。精心转制电影的每一帧画面,力求以更佳效果呈现导演的拍摄意图。实现暖色调与清晰度之间的动态平衡,imax电影的魅力就在于,让高分辨率展现出更高清、更写实的画面和音响,给观众振撼内心的视觉与听觉体验。
电影《八佰》的成功,拍摄的各项要件一定是与此完美相匹配的。 《八佰》故事取材于1937年8月13日爆发的,以中国军队主攻的淞沪合战后期的一个片段:世人瞩目的四行仓库坚守战。10月26日,中央军88师524团副团长谢晋元接到命令为掩护主力部队西撒,牵制日军追击,率领部下423人(对外称800)余官兵进入苏州河北岸的四行仓库,构建防御工事,阻击日军。四行仓库位于苏州河北岸,是一栋六层钢筋混凝土大厦,是当时整个闸北最高最大的建筑,三面邻街,一面邻水,是容易形成被敌方围攻的“孤岛”。八佰壮士坚守四行仓库四天四夜,以伤亡25人的代价,击退日军数十次进攻,击毙日军200余人,阻止了日军近万人前进的道路。以自己壮士一去不复返的英雄气概,用生命和鲜血击碎了日军三个月____的狂言。四行仓库保卫战是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的最后一战,打出了中国军人的壮烈与英勇。
电影《八佰》用艺术创造形式重现中国军人浴血奋战,抗击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的民族战魂的高光时刻。四天四夜的生死狙击,八佰官兵的同仇敌忾,上海各界民众支援固守国军,输送生活物品的行动,国际联盟对中国军人英勇抗敌的高度赞许,在影片中都有浓墨重彩呈现。
?八佰》排出了强势演员阵容:黄志忠饰老葫芦,张俊一饰小湖北,欧豪饰端午,张承饰雷雄,王干源饰羊拐,姜武饰老铁,张译饰老算盘,杜淳饰谢晋元,陆思宇饰杨瑞符,魏晨饰朱胜忠,李晨饰山东兵,俞灏明饰上官志标,余皑磊饰洛阳铲,郑皑饰陈树生,姚晨饰何香凝,侯勇饰大学教授,刘晓庆饰蓉姐,唐艺昕饰杨惠敏。实力派演员加网红明星,硬核的故事情节被演绎得如史诗般让人刻骨铭心。
在苏州按1:1比例搭建实景,人工挖掘了一段与环境融合的苏州河,重现四行仓库和周围建筑群在当时战火时的原本风貌。仓库楼房,纵横街道,宽阔苏州河,逼真展现了枪林弹雨的战争风云构图。
?八佰》在强化画面及音响的电影语言同时,也非常注重人物台词的艺术深加工。
“战况至此,全上海的百姓都会看着我们,四行仓库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就是我们的坟墓”。“对边是天堂,那这边便是地狱”。
“我不想死,但总有人会死”。
“东北沦陷了,华北沦陷了,但是现在,因为有你们,上海还在”。
“人各有命,军人有军人的命”。
为塑造人物个性特点,表达中国军人民族志气,演员对白展示了坚实的情感基础。
最悲壮的画面: 视死如归的陈树生身捆手榴弹和炸药,拉响导火线,从6楼纵身跳下,跳进了正要用炸药炸墙的日军之中。
最激动人们心弦的画面:女童子军杨惠敏代表各界, 泅渡过苏州河向坚守四行仓库的“八百壮士”献旗致敬。让国旗高高飘扬在四行仓库顶上。
最具浪漫主义色彩的画面:白色骏马沿空旷街驰骋的远景画面,可能是血战中中国军人的视角,可能是苏州河南岸民众和租界国际友人的视角,还可能是摄影师主观视角。总之,色彩鲜明的对比,表达出中国军人坚韧,勇敢,无畏强敌的英雄气节,象征着追求和平,所向披靡的中华民族的坚定意志。时间再过十年二十年,只要一提到《八佰》这部电影,人们一定会在脑海里,闪现出那匹高昂奔驰的白色骏马。
八佰壮士,永存民族深深的记忆中。《八佰》定将成为目前为止的国产大片的强力之作。
6八佰观后感篇2
?八佰》,这是一部讲述了战争时期,中国革命战士宁死不屈的精神的影片。视死如归的英雄们,从八百位减少到了四百多、二百多,越来越少,越来越少,但他们不言放弃、顽强抵抗,始终不让日本军靠近仓库,保护着后方的老百姓们。
“小湖北”是一个只有十三岁的孩子,本想与叔叔、堂哥一起偷渡去英国的。上海,已经成为了一片废墟,只有租界那边灯火辉煌,莺歌燕舞,与之形成了明显的差别。
叔叔埋雷,意外牺牲了,小湖北很伤心。堂哥本来很胆小,但是亲眼目睹那么多的英雄人物,他再也不畏惧了,变得坚强而勇敢。在明知道抵抗不过敌人的时候,好多战士纷纷绑上炸弹,往敌人堆里跳了进去,同归于尽……顿时,我热泪盈眶,满腔热血沸腾起来。军旗,一次次倒下,被扶起,又倒下,再扶起……军人们毫不畏惧、无私奉献的精神深深打动了我,我泪眼婆娑,感慨不已。
在最后一场战斗中,小湖北主动报名敢死队,引出敌人火力点,然后让其他人快速过桥。可是,过桥不顺利,一个、两个战士倒下,连团座都被枪击中了,他用着自己最后一点力气喊道:“全部过桥!”然后倒在地上的两个战士快速跑过来抬起团座一起往租界跑。
现在的上海还保留着他们打仗的那个仓库,时刻提醒着人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来之不易。八百战士,我像你们致敬!
6八佰观后感篇3
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题记
x月x日晚上下班回家,晚上没吃晚饭于是便买了块吮指原味鸡和妹妹急匆匆去电影院看《八佰》。
租界一端,十里洋场,声乐鼎沸;一桥之隔,却已满目疮痍。目下所及,俱是残腿断臂,血肉横飞;耳边所闻,只得炮火轰鸣,喊杀嘶吼;四下环顾,绝无可生之境地。椎心泣血,涕泗横流之际,胸中之火,已然烧上心头。四行仓库里一个个没留下名姓的英雄,用人肉堆出来了这一寸领土。所展细节,处处令人动容。借用其中片中一段遗言必有一日,我军旗帜将插上富士山头,使我子孙后代,再不遭此屈辱。
影片放完,泪目,开场前买的原味鸡一口未动,已然凉了。一部影片有人吹捧就会有人去踩,抛开性质不谈,可是这讲的是历史,可以说近10年来说最具有教育意义的抗日电影,除《唐山大地震》后第二次让我泪目的电影。
最后一句话:吾辈当自强!
6八佰观后感篇4
这是一场大家都熟悉的战役。其实,它称不上是一场战役。
这只是一座孤城上最后的防守,最后的军人,他们如困兽一般的坚守,而已。
无法形容自己坐在电影院时的心情,对这部片子期待得太久了,久到有一些害怕,害怕看到的不是我想看到的,害怕看到的是支离破碎的。
无处不在的网民们剧透说,头盔用错了,坦克的型号不对,那两匹马也各种不对,而我,从第一分钟那个软糯的上海话声音出现的瞬间,就攥紧了手机,用尽力气地握住。似乎这样,才足以让我有力气抵挡住接下来的惨烈。
“点枝蜡烛,摆一碗酒酿圆子”这应该是上海人祭祀的习俗吧。
此刻,当我再次想起这话的时候,忍不住想起自己,每年祭祀时,可曾想过那些人?那些在战争中逝去的人们。
而我们,就是影片中提及的那四万万人啊。虽然时光流逝,四万万的基数越来越大,可按理说,应该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吧。我们在高楼大厦,钢筋铁骨中穿梭时,可曾在心里竖一座碑,那上面,布满弹孔!
画面转向那匹漂亮的白马,它在弹片横飞的战场上飞奔,它的身躯染上了血色,它的蹄声“蹬蹬”,一声声敲痛人心。对面租界,有女人在唱着歌剧,江的这边,一个稚嫩的声音响起,“我倒下了,就换你。”
我在回忆剧情的时候又一次热泪横流。
看着那些战士,身上绑满手榴弹,一边喊着“娘,孩儿不孝,”一边纵身跃下;
看着河那边的年轻人,为了将电话线带过河而被打成筛子;
看着那面倒下又站起来的旗帜;
看着小男孩搂着白马脖子的片刻宁静;
看着老光棍凝视着女孩脱下衣服的背影;
看着老艺人唱着《长坂坡》,要杀个七进七出……
鼓点声中,多少英雄止步桥上,鲜血将历史浸泡出了浓重的红与黑。我站在几十年以后的盛夏,看镜头下的雪,轻悄的,盖不住一张血污的脸。
电影很长,两个半小时,短暂的宁静都会被枪声打碎。我和朋友说,别带孩子去看。场面太过惨烈,超出了我对它的预期。炮火击碎了心中最柔软的地方,我居然生出了一种灵魂无处安放的错觉。
那个年代,那样的一批人,其实有很多人是怯懦的呀。谁都不愿意轻易赴死,但是战争将他们推上了杀身成仁的祭坛,他们献出了所有,冰冷的历史却只留下几行字。
那个被打穿了脸颊的老兵油子,
那个没拿过枪的铁算盘,
那几个不敢杀人的新兵蛋子。
他们的家里有娇妻,他们去上海的时候还做着上游轮玩的美梦。如果他们活在现在,或许会成为白领,和我们一样一边抱怨一边行色匆匆;
或许会是一个农民,因为天气不好而骂几句老天;
或许会在工地打工,开着塔吊俯视着脚下变得渺小的人群。
如果他们活在现在,也许生活很艰难,但是,至少不用面对凛冽的炮火,不用付出生命的代价。
我无法控制自己的思绪,当电影镜头转向特派员的时候,我想到了这些活下来的勇士们后来的遭遇。被软禁,被暗杀,过了悲惨而与世隔绝的四年孤军生涯。
后来,他们有些回了原籍,有些留在上海做苦力,终此一生,再不能重返战场,杀敌报国。一把淬过火的锋利的刀,就这样被重力折断了。
电影停留在他们冲过垃圾桥的刹那。
这不是一部严格意义上的历史片,抛开那些所谓的硬伤不说,有些史实也是经不起推敲的,比如杨惠敏泅渡送旗,比如四百多勇士最后浴血冲桥……
可这,又有什么关系呢!
6八佰观后感篇5
整场电影看完,心情无比沉重,久久不能平复。
回想小时候,爷爷跟我讲述他们在战场上的悲烈,奶奶跟我说白洋淀百姓在日军侵略时对枪炮声的恐惧。至今还记得他们最喜欢看电视剧是《长征》。
电影《八佰》场景高度还原历史,代入感非常强烈,给人一种置身苏州河对岸的真实感。四行仓库保卫战是淞沪战役的最后一役,留下的是以谢晋元为首的第八十八师524团,坚守四行仓库,他们这四天的生生死死就是《八佰》。
四行仓库,一个特殊的战场,苏州河两岸,一边是灯火辉煌的英美租界,光怪陆离,歌舞升平;一边是浴血奋战的四百战士,血肉横飞,硝烟弥漫。一边“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一边“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这是一场历史直播战役,通过电影形象描述了当时历史背景下,战士们保家卫国,壮怀激烈的决心,电影中微观战场的刻画,击爆无数人泪点,蝼蚁尚且贪生,影片中就连老鼠也要求生,有人却在赴死,为抵挡日军进攻,陈树生抱着两捆炸药包,纵身一跃,留下血书:“舍生取义,儿所愿也”,在他之后,一个个战士拉响身上的炸药包,大喊着自己的姓名,跳下仓库。“护旗手”坚毅的守护旗帜,整个过程,就像是接力赛,那面飘扬的旗帜却更显悲壮。
电影的燃点与泪点太多,战士们保护的不是旗帜,而是民族尊严,战士们激发的是整个民族的血性!这场电影用历史警醒我辈,勿忘国耻,奋勇前进。
6八佰观后感篇6
电影开场就布局了两个场景,充满和平和喧嚣的苏州河对岸以及形成强烈鲜明的宛如废墟,荒无人烟的四行仓库。很明显,河的一端是充满希望和繁华的“天堂”,而另一端则是遍布残缺楼房,荒凉的“地狱”。
我想,影片中贯穿全程的一个线索,就是白马。白马的出现,是四行仓库人们心中的一道光,照亮了人们心中的希望。白马的白,新,亮和四行仓库的黑,破,旧产生了鲜明的对比,象征着在四行仓库这种黑暗,破旧,充满绝望的逆境中有了一丝照入的希望。这也象征着人们内心开始从对死亡的畏惧转换成不惧艰险,奋勇向前的决心。而最后,纯亮雪白的白马,身上染上了鲜血,在路上奔驰,这难道不是人们用献血染成的希望吗?希望从头到尾都没有消失过,反而因为人们的英勇奋战,不惧艰险更加熠熠发光,重燃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唤起人们心中的家国情怀!
影片从开始到结束,展现了我军几百个人防守四行仓库四天的经过,见证了士兵们从刚进来的稚嫩敏感到了成熟勇敢的蜕变。或许每个人心里都有害怕死亡的那一面,但是当家国破碎展现在人们眼前的时候,所有害怕都烟消云散,剩下的只有满腔热血。其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团附谢晋元在面对坚持防守两天和升起国旗面对日军更加猛烈的进攻时,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显然,在谢晋元眼中民族荣誉感和唤起民族危亡意识比单纯的防御更有效。而之后用鲜血护住不倒的国旗,也正向河对岸展示了正如何香凝先生所说:国人皆如此,倭寇何敢的壮言。
而影片最后,接到了撤退命令后,在日军的猛烈射击下,四行仓库的士兵撤离到对岸的途中,我们也看到了对岸人民密切注视着民族同胞的生死存亡,纷纷献出自己的努力,这一过程也是唤醒民族同胞同仇敌忾,团结对外的高潮。尽管看似并不成功的撤退,却带来了最成功的结局。士兵们所展现的精神给中华民族的病打了一剂良药,只要有活着的士兵冲出重围,就能唤起部分中华民族的精神意识,而在人民群众的推动下,这种意识势必是大势所趋,也势必会带来最终的胜利!
6八佰观后感篇7
“祖宗疆土,当以死守,不敢尺寸与人,”曾经的抗日战争为我们烙印下了落后就挨打的道理,《八佰》这个电影也重现了当时抗日的情景。
?八佰》这部电影主要讲的是在1937年东北沦陷之后,日军进一步侵略上海发生的事。日军轰炸上海,除对面的租界外整个上海几乎都是废墟,四行仓库中有八十八军团,但人数只有四百多人,租界是一片繁华。晚上,大楼上围满了金色彩灯,穿着华丽的服装,该玩儿玩儿,该吃吃。而四行仓库却是破烂不堪,简直走灰头土脸,用恰当的词就是对面为“天堂”,四行仓库却是“地狱”。后来,为了鼓舞对面的同胞共同加入战斗,不怕艰辛过桥,却一直受者日军阻挠。
有一个画面,就是在人当做炸弹炸敌人时,日军背着一个钢板,拿手榴弹和枪都无法打死他们,有勇者,在身上绑炸药,用自己的性命而换取日军的死亡,他们的威武在所有人睹目下证实。所有人都是有血有肉有家人的,只为中国人民的胜利不顾一切冲上去,从而在炸弹的爆炸中死去。他们跳下去的那一瞬间是多么的英勇而悲壮!
在日军开飞机的机枪扫荡下,为了证实我们中华民族还在,不顾身上的伤口甚至用满是血的身躯,牢牢的支住国民党国旗,不让国旗倒下,对面的租界向我们敬礼、呐喊,我看见他们正咬牙坚持支撑国旗,仿佛那旗杆和旗帜有千斤重,在敌人的暴击下国旗慢慢倒下。
为了获取租界四百万人的支援,四行仓库的所有士兵冒着枪林弹雨向桥的前方冲去,身体中弹了,就是爬也要爬出去,满身是血的士兵在不断挑战自己的耐力,只为冲出去!
?八佰》这部电影让我们懂得了只有不怕牺牲,团结一心才可攻无不克!
6八佰观后感篇8
?八佰》的故事就是描写淞沪会战末期,国民党88师524团的一个加强营420人留守苏州河畔四行仓库、狙击日军的故事。为壮声势,对外号称800人。
上海四行仓库和英法租界只有一河之隔,租界里灯红酒绿,赌场、戏院正常营业,街道上熙熙攘攘。河对岸团附谢晋元告诉大家,这里是我们最后的阵地,也是我们的坟墓。
谢团长接到上峰的命令,要死守四行仓库,仓库的对面就是英法租界。死守的目的就是死给你看,换取英美等国际势力的同情。战斗很惨烈,英美也很同情中国,各大国际报纸的记者纷纷架起设备在对岸拍摄,报导战况。同时更多的是河对岸的中国看客。他们把战斗当戏看。而我坐在荧幕前看着他们,我心里怒斥这些看客。然后电影里飞艇上的外国观察员指责中国看客的冷漠。
这400人并不是想当英雄,也不想撑英雄。四百壮士英勇抵抗日军,意思没错,但进到历史现场确不是这样的。他们有些是农民,稀里糊涂被抓来当兵。张译演的文职军官也只会打算盘,不会打枪。他们心念的是回家,老婆孩子热炕头。影片的第一幕不是打日本,而是中国军队在枪毙逃兵。
懦夫经过战火的洗礼变成战士这是基本套路。对岸观战的大学生看到国军应勇战斗被感召,偷偷渡河要加入他们,他们对战争有着浪漫的想法和期待,他们眼中的战争是一些书本上的传奇。当见到强大的敌人,枪火纷飞,尸横遍地时,这种浪漫就消失殆尽了。真正见过战争的人是不相信英雄那一套的。姜武饰演的老铁,不管你怎么骂我,羞辱我,老子就是怕死,就是不想死。看到身边兄弟受伤,他也生恻隐之心要去救人。等他付诸行动时,战争马上就给了他教训,让他负了伤。
最后他们奉命撤退。上面知道继续表演没有意义了,英美出于自己利益的考虑不会支援中国。谢团长希望战斗能重新激发战士们对战局的信心。
黄晓明饰演的特派员说,上海沦陷大局已定,七十万国军都没干成事,你们四百人能成。
谢团长还不甘心,希望这场战斗能激发对岸群众的战斗热情。
黄晓明冷冷回到,他们的热情马上就会消退,这些人的热情改变不了战局。战争的背后都是政治。
这个真相是告诉特派员告诉谢团长的,也是导演想告诉观众的。
你们这么做到底值不值,后人会如何评说。八佰的幸存者杨养正晚年在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说,我不是什么英雄,只是一个军人,为国家打日本。
6八佰观后感优质8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