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看完书之后必须要写的文章,为了加强自己对书中内容的印象,一定要将读后感写好,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中国好教师读后感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中国好教师读后感篇1
去年,我们幼儿园组织全园老师阅读《中国教师报》,并参加他的读报用报征文活动,我开始上网阅读这份报纸,当《中国教师报》的电子版展此刻我面前时,我立刻被他醒目的刊头、丰富的资料吸引住了,刚浏览完首页,我就开始喜欢上了这份报纸。
?中国教师报》刊登的文章有的贴近广大一线教师的工作和生活,如《谁动了我的暑假》、《补课不止教师疲惫不堪》;有的宣传先进教师事迹,如《师之表――记全国优秀助学教师汪金全》;有的反映教师的呼声、维护教师的权益,如《教师聘任需要理论支持和制度保障》;有的帮忙广大教师提高教学和管理潜力,增强自身素质,如《再现精讲点拨的课堂片段》等。一年来,《中国教师报》已经成为我贴心的朋友,课余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
?中国教师报》有很多版块,可我最喜欢的是“教师论坛”,版块的文章选得十分贴近一线教师的心理与工作状态,文章写得实在,鲜活的实例就发生在我们日常的教学中,就说《老师,别剥夺孩子犯错的权利》这篇文章吧,案例中a老师因为害怕学生犯错,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全做对。
从结果看,学生是都画对了,但其实学生是“被成功了”。而b老师就不一样,让学生独立去尝试,这样学生的各种错误尽展眼前,再透过“量一量你画的圆的直径是不是6厘米”,让学生自己发现错误并自我调整。让学生经历“画错――反思――修改”的过程,更能帮忙学生理解“圆规两脚之间的距离是圆的半径”这一知识点。
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是经常会发生这种状况吗,文章把两位一线教师教学中的做法展示在大家面前,让你去品味,去深思,“心理学家盖耶说得好:‘谁不思考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只要有认知活动,就会有错误发生。
教学过程就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认知活动,那就肯定会有错误发生。错误也是掌握知识、技能必经的过程。老师不需要更不能因为害怕学生犯错误,而想方设法阻止学生犯错。学生的错误是其思维的真实写照,也是教学中的巨大财富。”
是啊,我是幼儿园的老师,3-6岁的孩子是我工作的对象,在日常教学中的幼儿操作环节经常会发生这种状况,特别是上公开课,在众多专家、听课老师面前,为了追求圆满的教学效果,我往往会采用a老师的做法,害怕学生犯错,想方设法让学生能全做对。但是表面的全对真的表示孩子都掌握了吗?实际上“学生只有经历了犯错误的过程,对知识才能理解得更深刻;老师只有了解了学生的错误,才能及时调整教学方案,做到因错施教。”这篇文章的观点很有借鉴价值,让我真实感受到创新型课堂的教学活动,使我今后工作有了方向,对我的教学工作实践有很大的指导和帮忙。
教师呀,教师,当我们为了追求所谓圆满的教学效果时,请您必须要记住——别剥夺孩子犯错的权利!
?中国教师报》以及她的“教师论坛”成了我生命中的精神家园。“新观察”、“健康人生”、“班级在线”、“深度访谈”、“现代课堂”等栏目都使我思想受到启迪,精神得以焕发,灵感不断涌现,给我鼓舞和启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中国好教师读后感篇2
身为教师的我深知,教师是做人的工作。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如果教育不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教育的效果则会大打折扣。这天我与学生关系的民主与和谐,很大一部分功劳要属于美丽而有丰富内涵的她――《中国教师报》。
从听说到走近再到走进她,时间虽短,她却很快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她以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性的资料供我学习、吸收,为我更好地善待学生带给了许多有益的帮忙。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热爱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务必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础。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透过学习我认识到这是荒谬的。教师就应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一切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仅要热爱学习成绩挺好的学生,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学生更要多一份偏爱。我们对学生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务必抓住学生的用心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宽容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务必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长、不是以此刻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就应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应对学生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学生德身心健康。校长如果没有宽容和善待的胸怀,麦克劳德能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而走向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解放学生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班级管理中,对学生的管理不能牢牢地固守着“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信念,根本不思考每一个学生的实际状况,忽视了学生的个性的差异。“班级在线”、“教师”(《中国教师报》中的栏目)中所蕴涵的以人为本的`理念告诉我,这种规矩应当建立在学生用心参与、自觉自愿的基础上,充分思考到每一个个体的差异,把统一的规范减少到最基本、最必要、最原则性的限度,就像陶行知所告诫的“六解放”。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在具体的教学中,课堂效率的提高,直接决定课业负担的轻重,决定学生课外活动时间和空间的拓展。“新课程”、“创新课堂”、“综合实践”中每一篇文章都渗透这新课程的理念,帮忙我把握好学科教育的特点,用心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教学,学生的学习激情得到了激发、释放和展现。
阅读《中国教师报》的日子里,我有了的反思,在反思中我不断地改善自己的教育教学。也正是因为有了她,“热爱、宽容、解放学生”的理念融入了我的灵魂,激发我更好地提高、成长。有《中国教师报》相伴的日子里,教育、生活真美妙!
中国好教师读后感篇3
20xx年,当我刚刚被“如果你热爱孩子,如果你热爱教育,如果你热爱写作,请拿起你的笔”的春风唤醒沉睡的心灵时,就幸运地与《中国教师报》相遇了。
那时她还叫做《中国教育资讯报》,记得我当时是冲着“资讯”二字订阅的。我猜想她应当是前沿的、新闻的、独特的。当收到第一期报纸时,我的猜想应验了,她同时传递了亲民的、贴心的、温暖的气息。品读着报纸,我感受到自己是世界上幸运者中的一分子,我预感在自己的成长道路上多了一位知音。每当我拿起这份报纸,我的脑海中就会响起王刚充满磁性、深沉的声音:“讲述老百姓自己的故事”。我的心底也会有一个声音暗暗浮起来,亲切地袅绕在耳:“讲述老师自己的故事”。我在这里认识到很多看似普通、但并不平常的老师,像贺杰、茅卫东、陈小华、焦照锋、袁卫星等等,看他们讲述的好像发生在我身边的故事,会刹那间涌现很多真切的感悟。
做一个平常的老师,也可以有自己的快乐。只要有梦,就会有追寻。《中国教师报》唤醒了我好些蛰伏着的激情。因为爱,所以爱。我认真阅读《中国教育资讯报》每期的报纸,认真完成每一期的读者调查,并且把得到的赠报送给自己的好友、同事,希望的.同行获得这份高品质的精神食粮。在认真的阅读中,我得到了很多收获,除了知识上的积累增加以外,还获得了情感上的愉悦、人格上的提升。特别是在和编辑老师们的交流中,受到他们人格魅力的熏陶。
去年七月,我接受《辅导员》杂志下月刊的邀请,来到北京担任“特约编辑”。在一个阳光火热的上午,我来到了中国教育报刊社,和《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老师们坐在一起。我记得那是一个星期二,好些编辑老师都在,他们热情地招呼我,喜气洋洋地告诉我:韩军头一天来了,红霞当天下午也要来,放假老师们都来了。看到他们神采飞扬的样子,我感受得到他们真诚的喜悦。我们就像相识很久的老朋友一样交谈,我记得高影老师当时问我:“你觉得把《中国教育资讯报》改名为《中国教师报》,怎么样?”我当时就摇头,一个劲的不同意。我已经太熟悉《中国教育资讯报》了,她融入我生命,读她成为了我每日生活的一部分。我害怕变化,害怕变化后的《中国教师报》会和我疏远。可是当《中国教师报》创刊后,我快乐地发现“和教师零距离”的办刊理念落实得更到位了,对教师的生存关注了,对维护教师权益关注了,对与教师有关的热点焦点问题关注了,对教师的专业成长关注了……《中国教师报》对教师弱势群体的关注表现出比我看到的任何报刊都强烈。我在与编辑老师的交往中,真切感受到《中国教师报》的编辑老师们和一线老师平等、和谐、融洽地相处。记得我有篇稿子寄给了杨伟广老师。杨伟广老师出差一回来后就及时地回复了,诚恳的态度让我肃然起敬。
事实上《中国教师报》的每一位编辑老师都是这样做的。试想《中国教师报》编辑老师邮箱中每日会有收到上百封邮件,像这样事必躬亲,认真回复,不能不叫人为之感动。他们用自己的责任,用新闻人的职业道德建筑灵魂的基石。《中国教师报》,在你快要满周岁的时候,我许下一个心愿,一定年年为你祝贺生日。
中国好教师读后感篇4
一向听网友们称赞:《中国教师报》是一份宣扬教师情感与聪明的报纸,是老师们自己的报纸,于是,从一开始起,便对《中国教师报》有了一份非凡的亲切感。一次,在青年教师座谈会上,分管校长热情的向大家推荐《中国教师报》,并鼓励我们多为她写稿。那时侯,我想像我这样一名普通教师怎样可能发表文章呢?于是,投稿的念头很快就打消了。但是没有想到之后发生的一件小事却改变了我的看法。一天晚上,我怀着激动的情绪在成长论坛上给大家讲述自己白天碰到的一件“怪事”,那件事及由它所引发的思考让我不由的对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足深感忧虑,于是,我直言不讳的在论坛上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没想到,论坛上的一位朋友看了文章后,立刻鼓励我把文章投给《中国教师报》。在他的“鼓动”下,我最后鼓起了勇气,透过邮件把文章发给了《中国教师报》,第一次投稿就这样在“匆忙”中开始了。没想到第二天上午,修改老师立即回复说欲用这篇文章,并认真的和我交流了看法。当时,我有一点惊奇,心中不禁暗自赞叹于《中国教师报》修改的工作效率之高和他们对普通作者来稿的重视。带着这样一份感动,以后的日子里,我不断的督促自己勤积累、多思考,并把自己在日常教育生活中的感悟和发现写下来,投给《中国教师报》以及其他一些刊物。书写是让思想走向成熟的一条有效途径,和《中国教师报》一齐走过的日子里,情绪一天天的飞扬起来,学生也和我一齐感受着这样一种布满激情的日子,我们一齐享受着教育的快乐,一齐成长着,原以为平淡乏味的教育生活就这样变得丰盈、多彩起来。每一位教师在日常教育生活中都会碰到一些引人思考的事件,它们如同散落在海边沙滩上的一枚枚闪亮的贝壳,也许不经意间就被我们踩在脚下,冷落在一边,但是,假如我们俯下身去,悉心的将它们拾起、收藏,就会渐渐发现它们的漂亮,发现它们身上留下来的教育的真实痕迹,追寻着这样的痕迹,或许我们就能寻找到改善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教育改革的过程需要全体教师共同交流,一齐参与,一齐推动,愿每一位教师都能够拥有自己的思考,发出自己的声音,愿《中国教师报》能够成为更多普通教师思考、探索、追求的新起点。
一份报纸,一杯茶,让烦躁的心慢慢沉淀,在网络中的巧遇,让我认识了你——《中国教师报》。从听说到走近再到走进她,时间虽短,她却很快成为我的良师益友,她以鲜明的时代性、前瞻性、实用性、可操作性以及及时性的资料供我学习、吸收,为我更好地善待学生带给了许多有益的帮忙。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热爱学生。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教师爱学生,是一种信任,是一种鞭策,是一种激情,更是一种能触及灵魂、动人心魄地教育过程。热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是教师务必遵循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和基矗。
有人说,爱自己的孩子是人,爱别人的孩子是神,透过学习我认识到这是荒谬的。教师就应热爱每一个学生,包容一切学生的一切差异和缺点,对所有的学生公正无欺、一视同仁,不仅仅要热爱学习成绩挺好的学生,对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和品格不健全的学生更要多一份偏爱。我们对学生的爱的直接表现就是相信每一个学生,因为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同的潜能,每一个孩子都是“发现者”、“研究者”、和“探索者”,所以务必抓住学生的用心因素和独特的方面,鼓励他们进行大胆地探索,增强他们的学习热情。
?中国教师报》让我更宽容学生。
她使我深刻地认识到,爱是一门艺术,而宽容就是爱的精髓,它对学生有巨大的教育力量。她的一篇篇很有指导性的文章告诉我,教师务必主动地走下“师道尊严”的“神坛”,以宽容的态度来善待学生,不是以成人而是以成长、不是以此刻而是以发展的眼光来审视学生的问题。苏霍姆林斯基说:“孩子的过失不管多么严重,如果不是出于恶意,就不就应责罚他。”陶行知就曾告戒:“你的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应对学生的错误如果不是因势利导,而是进行叱骂甚至体罚,是没有任何教育效果的。因为这样的做法是教育上最不适用的方法,会直接导致学生从良心的责备中解脱出来,把孩子推向教育的另一端,严重影响学生德身心健康。校长如果没有宽容和善待的胸怀,麦克劳德能成为著名的生物学家而走向诺贝尔奖的领奖台。
中国好教师读后感篇5
偶尔翻了翻《中国教师缺什么》这本书,发觉黄燕先生以生动的教育事例,阐述和反思了中国教师之种种缺失。这是一本对教育充满关怀的书,作者直面真实的教育生活,深切地关注着教育生活世界里发生的事情,关注着那些事情里的言行、人的情感、人的精神、人的生存状态。
?中国教师缺什么》也是一本用心来倾听与叙说的书,作者细细倾听着学生的声音、教师的声音、家长的声音、社会中关心教育人的声音,倾听他们的内心的欢乐、苦痛与彷徨,倾听他们对教育的殷殷期盼。简而言之,缺失有六:一缺乏爱,二缺乏服务意识,三缺乏生命意识和等待意识,四缺乏理想和激情,五缺乏创造,六缺乏健康和关怀,从不同层面进行追问与思考,颇受启发。的确,教育生活世界中有许多问题需要有心人去关注,读了《中国教师缺什么》,结合教育教学工作的实际,本人进行了再思考。缺乏理想和激情,缺乏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事实上,学生之间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有的孩子长得漂亮些,有的孩子长得难看些;有的孩子比较聪明,有的孩子比较愚钝等。如果教师不能正视这些差异,不能以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看待,那么,对学生的爱,对学生的尊重、宽容、平等以及服务意识,更是“空中楼阁”。
在《围城》中曾经有个十分有趣的故事。天下有两种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后,一种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种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但两种人都感到不快乐。先吃最好的人认为他的每一颗葡萄越来越差,第二种人认为它每吃一颗都是吃剩下的葡萄中最坏的。原因在于,第一种人只有回忆,它常用以前的东西来衡量现在,所以不快乐,第二种人刚好与之相反,同样不快乐。为什么不这样想,我已经吃到了最好的葡萄,有什么好后悔的;我留下的葡萄和以前相比,都是最棒的,为什么不开心呢?这其实就是生活态度的问题。我们教师一定要有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常听老教师谈到,那些成绩不怎么样的,毕业后反而跟老师很亲,常到学校来看望母校老师,在街上遇到也很热情,尊敬老师;而那些成绩优异,曾被一度器重的部分学生却“人间蒸发”了。
因此,教师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要有积极向上,用自己的激情点燃学生求知、自信的心。
土地宽容了种子,才拥有了收获;大海宽容了江沙,才拥有了浩瀚;天空宽容了云霞,才拥有了神采;人生宽容了遗憾,才拥用了未来。承认学生间的差异,承认学生的未完成状态。宽容地对待自己的学生,你会得到退一步海阔天空的喜悦,宽容地对待人生,你会活得更加快乐、豁达。正如魏书生说的:“埋怨环境不好,是我们不好,埋怨别人太狭隘,是我们自己不豁达,埋怨学生不好教,是我们方法太少。”如果能用宽容的心对待一切,那么,你就是生活的智者。“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上云卷云舒!
中国好教师读后感篇6
我看了一学期的《中国教师》,深深感动人心的是一位小学语文老师的纪实文章。
这篇文章的题目是《一篮山鸡蛋》,作者是山东省崂山区某一小学三年级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姜老师。这位姜老师在刚刚接手这个班级的时候,班里面有一个叫小建的男孩子,父母离异,家里只有奶奶、爸爸和他们双胞胎兄弟,他的爸爸常年在外地打工,小建就和他的孪生弟弟和奶奶相依为命,用当下的话来说,就是纯粹的“留守儿童”;所以,小建的不羁,小建的贪玩,小建的孩子性的“无所不为”就成了自然而然的了,他的语文成绩只有个位数当然也就不足为奇了。
可是后来,小建的变化,让所有人吃惊,不仅小建不仅上课听讲了,而且懂事了,不惹事了,也不惹奶奶生气了,而且还让奶奶辛辛苦苦养的山鸡下的蛋给自己兄弟俩吃的送给自己的班主任姜老师吃!
这是多么大的一个变化啊!姜老师有了什么魔法改变了这个顽固的留守儿童呢?
刚接到这个班级的语文兼班主任姜老师,首先是在班级交接的过程中了解到了小建的情况,面对这种情况,姜老师陷入了沉思;沉思之后的行动是在第一次进班时就用关爱的眼光去寻找这一双眼睛,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其次是利用课下时间找到小建并和他进行平和而温暖的交流。
没有高高在上的说教,没有外露的表白,没有恨铁不成钢的的批评,一切的一切,没有成年人的世故,只有爱怜,只有一种“初为人父的情感涌动”在推动者这位年轻的语文老师!
从最基本的字音、字形开始补起,从一位数字的成绩开始提高,从一点一点的自信开始堆积;课堂上,课下,量身订做的,能够跳一跳就够得着的问题设计等等,让小件的成绩由一位数到两位数,从不及格到及格,从及格到良好!别人看到的知识数字的变化,有多少人体味到了数字背后姜老师的辛苦汗水?
作为语文型的班主任,可以利用自身的课堂对孩子进行潜移默化的思想教育,从一个个小故事,从一篇篇的课文思考,都可以起到润物细无声的作用——这就是语文老师最有力的条件,也是其他老师所难以比得上的条件!所以,这就是一般的学校大都是让语文老师担任班主任的原因吧?!
语文老师关注着孩子的思想,关注着学生的品质,关注着学生的个性,关注着学生的前程发展。又因为,语文老师是杂家,所以,语文老师当班主任,一般不会培养偏科的学生,不会培养自私自利之心的学生;大度、从容、坦然、懂礼貌、有教养等应该是语文老师班主任培养学生的目标和实际行动的要求,不仅如此,还有为人的道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但是仅仅有爱是不够的,还要有长远眼光的爱,在潜移默化中改变学生的鲁莽、偏执和粗暴。
小学的老师很重要,初中的老师也是很重要的,没有她们的辛苦付出,孩子到了高中就很难教育了,即使想要改变孩子原来的不良性格和思想,都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的!所以,我们高中的老师应该向小学和初中的每一位老师敬礼!因为有了他们的辛苦付出,才会有我们的轻松,虽然说我们不能放手,但是,已经好多了!
如果接手的是一位位思想偏激,性格暴躁,等不健全的学生,我们该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融化这一块块坚冰啊?
孩子的明天就在我们的手中,幸福与否,快乐与否,道路选择的正确与否,我们都担着不小的责任呢!每一位语文老师都多争当班主任吧,因为您的学科可以塑造很多美好的心灵!每一位家长您就多和老师沟通吧,您的孩子在语文班主任的教育下一定会有很大的收益的!孩子们,多看书吧,正确的吸取,将会让你一生快乐幸福!
中国好教师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