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心近了读后感优质5篇

时间:
Animai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是记录我们对于书籍看法的重要文章,读后感的写作需要有突出点不能写成流水账,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我们的心近了读后感优质5篇,感谢您的参阅。

我们的心近了读后感优质5篇

我们的心近了读后感篇1

周五傍晚在四楼会议室听了三位优秀教师的成长事迹报告后让我体会很深,特别是俞建栋老师的报告,语言很朴实很幽默,但他讲的几个小故事让我笑过以后都会静静地去想些事情,会让我去思考一些事情。

晚上回到家,坐到电脑前面,我开始想,我为什么要做老师呢?而且还是一名小学老师!说实话,其实从小就没有要做老师的志愿,因为我觉得老师这种需要为人师表,比较纪律性的工作不适合我这种喜欢自由的人,而且想到那些小孩子那么的吵闹就更觉得烦了。因此即便是大学毕业以后也没想到自己居然真的考取成为了一名小学教师。

另一让我当初不愿意做老师的原因是因为我觉得教师这个职业实在让人活的不够潇洒。虽然做了老师以后能够在讲台上慷慨激昂,但那也只是对着你的学生,还是一群不怎么懂事的小孩子。可是在平时的生活中,老师似乎总是那个让人觉得斤斤计较的职业,即使在生活中也给人这个感觉。虽然教师可以有两个长长的假期,这点还是让我觉得比较欣慰的,也是让我别的职业的同学比较羡慕的一点,但是就教师那么点微薄的工资,即便有那么长长的假期,也让我有点舍不得出去旅游。但现实和理想总有差距,很多时候不是我选择了职业而是职业选择了我,因此不管是因为什么原因走上教师岗位都已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踏踏实实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并努力成为一名好老师。

另外一个让我最后成为教师很大的原因是因为父母的唠叨和长辈的期许。大人们总时常在我耳边念叨着:“现在工作这么难找,做老师每年又有寒暑假、工作又相对稳定、学校环境比社会单纯,这些换成别的工作哪里来!”可是我心里会想如果单单因为这些而选择做老师,那么在做了老师一段时间之后会不会因为没有了开始时的激情而懈怠了呢,会不会后悔了自己的选择,因为教师工作的辛劳、不高的收入以及工作中的种种不如意。而且现在的小孩子哪有向我们那时候那么听话,做老师真的得处处小心,不能随便批评学生,否则一不小心就得被投诉了。

记得上学期学校还让我们读过一本《我们为什么做教师》的书,这本书收入了21位在美国各学校任教的教师的感言,虽然文中主人公和我们有着不同的文化背景,书中的某些做法在中国并不可行,但同为教师的我们却有着对于教育和学生相似的观点,这也是本书值得我学习和借鉴的地方。文中的每位教师都是在讲述自身的真实故事,从他们的故事中我看到了为什么做教师的很多理由,也学到了成为一名好老师的标准。

怎么说呢,既然都已经选择了这个职业,就学着去热爱她吧。已经工作快3年了,没有很多的激情,但也没有懈怠。有的可能就是对学生的一份责任吧。我不期望自己会成为一名领导眼中的优秀教师,但愿成为学生们心中的一名负责的好老师吧!

我们的心近了读后感篇2

昨天晚上就把这本书看完了,总想着要写点什么,但心中纵有千言万语却无从说起。

一直很欣赏甚至是向往钱钟书与杨绛的爱情,不需要轰轰烈烈却细水长流。钱钟书明明一点家务不会,却非常努力的做着家务,洗衣做饭打扫卫生,虽然偶尔也会搞得一团糟,却甘之如饴,只想让杨绛减轻负担。杨绛先生有时候像个大家长一样,有时候却是一个宠着的小姑娘,就像书中写到三人关系那一段,莫名觉得非常温馨幸福。世间爱情莫过于此,相互欣赏,在对方面前永远是个“孩子”,不需要逞强,也无需太过坚强,柔与刚恰到好处。

对于三个人的相处,无疑是温馨的,是幸福欢乐的。父母子女之间是亲人、是朋友、是知己,相处是那么的和谐。代沟?不理解?不存在的,他们似乎跨过了年龄的障碍,相互宠着,扶持着。钱钟书与杨绛先生都是非常优秀的人,在教育领域都有所建树,而我最欣赏的是关于钱瑗小时候的教育。在孩子成长的岁月里,父母无疑是最好的老师,孩子做的想的其实都是在模仿父母,正因为钱氏夫妻的和谐相处及日常兴趣,让钱瑗深受影响,最后成就了现在的.钱教授。

在读这本书时候,也会时不时在脑中闪过自己的家庭,一家四口的相处之道。我家所有人聚在一起时间少之又少,相处也会有抱怨、争执,但是更多的欢笑,一个电话可以说一个小时废话,一起吃一餐饭可以笑到肚子疼。我并不觉得我家教育方式有多好,但是为了家庭和谐,每个人都在相处中成长。

无言落日是天涯,望尽天涯不见家。

天南地北人四散,吾心归处是故乡。

我们的心近了读后感篇3

还记得与杨绛先生《我们仨》这本书的偶遇是在几年前的午后,光影斜斜地透过书店的玻璃窗照进来,这本书静静地躺在书架的一角,温暖素雅的封皮,配了杨绛、钱钟书及女儿钱媛一家三口的合影,杨绛先生亲笔所题的书名“我们仨”,温暖而简单。

刚开始,我看不懂这本书表达的是什么,准确来说,是对其中那段梦靥般的古驿道之旅以及作者所讲述的那个长达万里的梦似懂非懂,分不清哪些是梦里,哪些是在现实生活中。作者以梦来隐喻表述情感,读着读着,我慢慢地被带入进她的怀念与回忆中,有幸福和快乐,有悲痛和伤感,也有惊喜和小确幸。不过终于这仅仅成为了她自己的回忆,徜徉在她自己的心中。“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虽然他们三人就此失散了,只留下了她一人!但是那种情感却愈久弥香,挥之不去。

书中杨绛将她的丈夫和家庭展现在读者面前。“我们仨都没有虚度此生,因为是我们仨。”他们三个谁都离不开谁。杨绛往常自以为很独立,但当钱钟书和钱媛不在身边,剩下她自己一人住客栈时,才觉得自己像一只爬藤草。钱钟书是她俩的老师,他可高大了。但是他又很弱小,在穿衣吃饭上面都需要她们母女把他当孩子般照顾。

时间线索新旧交织,作者在对后面倒叙留学时经历的时候,多了一份凝重。对于这样一个温馨的家庭,深入了解后,让人不由得产生了无限的敬意。人们常说,“患难见真情”,留学的那段日子,虽与“患难”还有很长一段距离,但“真情”却在这异国他乡、无依无靠中的相守相助中体现出来。他们是一对多么真诚而愉快的夫妇!每一件平凡的小事,与人相处还是在校求学,这种不可名状的默契令人在书外也令人不禁嘴角上扬。他们在一起生活时,正如诗中的“琴”与“瑟”,相互和鸣;这“赌书消得泼茶香”,则是他们在读书时的趣味了。

杨绛用非常意向的笔法,写了亲人“离开”时的情景。我每天在驿道上一脚一脚走,带着自己的影子,踏着落叶。人世间亲情总如此,不可或缺,却会在离别之际带来撕心裂肺的痛感。正如杨绛在痛失女儿时所描述的:“我的手撑在树上,我的头枕在手上,胸中的热泪直往上涌,直涌到喉口。我使劲咽住,但是我使的劲儿太大,满腔热泪把胸口挣裂了。只听得噼嗒一声,地下石片上掉落下一堆血肉模糊的东西。迎面的寒风,直往我胸口的窟窿里灌。”那种悲从中来,悲急攻心的感觉被杨绛写得如此撕心裂肺,以致我们在读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她的这痛感。

传记文学中通常都是包含着一个被沉重肉身束缚的伟大的灵魂,这就使我们在阅读时对于传记的主人公一丝一厘地渐渐生出敬意。书中附了很多亲笔信和照片,信上的字迹真实而生动,信的内容平凡却洋溢着浓浓的爱与亲情,向我们诉说浮生若梦、人生悲喜。书中所写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琐碎细节,都带着浓郁的人情味和知识分子特有的清朗,透过一个历经了风雨,依然相濡以沫、相亲相爱的家庭几十年的历程,告诉我们幸福是什么?幸福在哪里。幸福是一种在逆境中依然充满希望、在任何环境下都能够发现感受到小而确定的幸福美好的能力。“我们仨”这个家庭具备这种了这种能力,他们是幸福的。

读杨绛的文章,总能够体会到平淡普通的味道,看了《我们仨》这本书,我感受到的除了对作者文采的倾慕与敬佩,更多的,是对文中无处不在柔和、平静舒适及哀而不伤的思念之情的遐想。《我们仨》没有任何的豪言壮语或是华丽辞藻,它呈现给我们的只是一个简单的三口之家,夫妻的爱情,父女、母女的亲情,以及“家人”走失后的种种挂念。“从此,他们永远快快活活地一起过日子。”或许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

走在下班回家的路上,冬日的冷风夹杂着寒意,此刻已是路灯已亮,看着昏黄的路灯和行人匆匆的身影,脑海里浮现出梁文道的《一千零一夜》的节目,边走边讲述。路过站台,看到上上下下的乘客,我突然在想,人生即旅途,在每个阶段,身边的每个人都只是陪伴我们人生的某一段,我想读过的书也是那一段陪伴我的小确幸和精神食粮吧。

我们的心近了读后感篇4

第一部 《我们俩老了》很简短,就一页。讲了一个梦的故事。我记住了钟书先生安慰杨老的那句话:那是老人的梦,他也常做。

第二部 《我们仨失散了》仍是杨老在讲给我们一个“万里长梦”。梦中她是一名交通员,住在客栈,往返于三地,在病中的钟书先生和忙碌的女儿阿圆(后来也病重)之间不停地游走奔忙,却又无可奈何地看着他们父女俩一点一点地在她眼前消散。直至她实在不想动了,先得到女儿“回自己家里去了”的消息,然后又看着载着钟书先生的船变成一叶小舟,“变成了一个小点,看着看着,那小点也不见了”消失在茫茫云海中……

第三部 《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附有很多张他们一家三口的生活照,是那种其乐融融,看了让人很温暖的家庭照片。有年轻时,夫妻俩在伦敦和巴黎留学时的合影;也有钱瑗的成长照片、英国留学的纪念照。最喜欢他们父女俩的合影,老先生爱说女儿像他,一样的有着聪明的头脑,含蓄的微笑。他们仨各自的工作照,看完也让人感动。中国知识分子家庭的真实写照都在这些图片中定格了。最后两张老俩口相互理发的照片,拍得真好。杨先生会用电推子,钟书先生会用剪刀。我看到这里,才真正领会了什么叫做相濡以沫。

第三部一共分十六小章,用很浅显的文字记录了他们这个三口之家共同经历的快乐。“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

在这第三部里,我印象深刻于他们夫妇二人留学期间的苦读和自得其乐的生活。想像着两个不嗜家务的学者是如何打理每日的柴米油盐,他们的真实生活都在杨先生的笔下复活,让我看到两个抽空去探险(散步)的快活人。钟书先生的西式早餐做得真棒,让我也提起兴趣早起为家人用自制豆浆和五分钟白水蛋当早餐,看他们爷俩吃得心满意足。

我们的心近了读后感篇5

因为偶然在爱奇艺上看到这部戏是根据八月长安的小说改编的,所以就去翻原著了,花了差不多一个下午的时间,跌跌荡荡、起起伏伏,我只想说,我羡慕那些人的青春。虽然说我现在才在初段。我喜欢这本书中的耿耿和余淮。一个是中考撞大运考进省重点的普中女孩,一个是中考失利没分进重点班的优秀少年。差别如此大的他们,最初形同陌路的他们,因为一张分班红榜,因为名字的巧合,做了整整三年的同桌,辛苦却欢乐的三年。从形同陌路到欢喜冤家,经历了许多的点点滴滴。耿耿和多数普通的女孩一样,成绩不够优秀,却一般还说得过去。长相一般,家境一般。她与前几部主角不一样,她的身上没有那么多耀眼的光环,她的身上折射了我们太多的影子,她更真实,似乎触手可及,好像就是我们的另一个自己。她很幸运,她碰到了余淮;她也很幸运,在高考发挥超常,考取了理想的大学。但我们不是每个人都这么像她一样幸运,幸运地考进省重点,幸运地考上好大学,还幸运地碰到余淮。我们只有靠自己,不要说这个世界上没有奇迹,你要知道,奇迹只是努力的另一个名字。是的,我们是和曾经的耿耿一样的人,但也请记住我们不是耿耿,我们没有她的好运,不要做着白日梦凭空想着一切。我们要做的是将自己逼到更优秀,更强大,像周周,像洛枳,以后才能保护自己想要保护的'人,以后才会有资本去追求自己想要的东西。

之前的我们不是最好的我们,现在的我们才是最好的我们。不要浪费大好时光,向梦想进发,即使没有余淮我们照样是耿耿!

我们的心近了读后感优质5篇相关文章:

我的心读后感5篇

未来的心读后感5篇

未来的心读后感模板5篇

我们的星星读后感5篇

我们需要化学观后感5篇

我们的党读后感5篇

我们一起走,迪克读后感5篇

杨绛的我们仨读后感600字5篇

心怀感恩的心作文5篇

我的心植物的作文优秀5篇

我们的心近了读后感优质5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323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