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后感顾名思义就是看完相关的影片后的感受,大家在写观后感的时候,可以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石头洞观后感5篇,供大家参考。
石头洞观后感篇1
今天终于看完了《疯狂的石头》这部电影,总的感觉——有点意思、没有意义。
刚刚读过的一篇文章:《当垃圾被摆上圣殿的贡台》
从前有个馒头掀起过一阵旋风,如今一块石头激起层层波浪。一些小人物闹出了大动静,一个小制作狂敛了1400万票房。当垃圾被摆上圣殿的贡台,谁是最大的受益者?谁又是最大的受害者?聪明的人们,你们的智慧应该给出最明智的答案。
在我没有观看《疯狂的石头》前,我始终保持着必要的沉默,满眼尽是吹鼓手们卑鄙的精彩的陈词滥调。所谓众口铄金积毁销骨。真不愧是名言。一些捧臭脚之人的追捧,严重诱骗了像我一样善良且容易相信他人的人们。善良人们的人民币垫高了“石头”的虚高身价。这让我想起了那个靠卖增高鞋垫发家致富的家伙。“石头”和那个家伙如出一辙。
说句良心话。一个低成本的电影能做到如此程度,已经很不容易了。对于这样的小成本制作,我们应该鼓励,应当给他们浮出水面的机会。至于1400万票房有多少水分,这里面有多少人是被诱导观看的,暂且不管。看题目貌似我批判电影制作。其实不是,我无意批判电影本身有多么垃圾。我旨在提醒花钱看电影的人,不能少了一个最基本的是非判断。毕竟我们是消费者。不能炒作者说好,所有的人跟着说好,就像对待《无极》的态度一样,几乎所有的人都对这位美籍华人导演举起了大棒。诚如这块“疯狂的石头”。太多的人从一个极端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面对这块疯狂的、恶俗的“石头”,观众的疯狂的、恶俗的心态被凸显出来。如果把“石头”当作一部喜剧片消遣一下,未尝不可,但要给它冠以多么值得国人骄傲的荣誉和大书特写一番赞美诗,我想,“石头”的制造者们是不敢消受的。这好比就是几个学生鼓捣的一部毕业作品,不曾想,天上掉馅饼,遇到了一批商业大师,就这样,在商业大师的商业作用下,这生意做大了,赚大了。无非就是这样。那些言必盖·里奇云云者,多亏没把整个电影工业的给塞进来。庆幸庆幸。
我虽然掏钱观看了“石头”,但并不想做一篇油腔滑调的影评。更不针对影片本身。这里,只谈这部电影所引发的现象。
这几年,中国电影人出现了阶段性的迷茫。但凡能弄到钱的中国大导演都费尽心思地拍所谓的“中国大片”,目标和眼光直指国际电影最高荣誉奥斯卡;弄不到钱的导演只好自慰般地搞点小制作小成本电影,明明是几十万的成本,还不好意思说出来,总是标榜上百万,而绝大多数小制作小成本电影连在国内小范围放映都很难,很多小成本电影不得不在广电总局的电影库房里寿终正寝。
____年,我曾专访“第六代”著名电影导演王小帅。作为导演,王小帅也有很多困惑的地方。投资方的问题、剧本的问题、演员的问题、发行的问题等等。____年由他执导并获得第58届戛纳电影节评委会奖的《青红》,也是在资金极其紧张甚至近乎停顿的状态下拍摄完成的。如果该片不是在国际上获了奖,能不能公映都是个问题。
这年头,咱们为电信做的贡献太多了,为电影做的贡献太少了。以至于,有想法的导演没钱拍电影,即便是拍了有想法的电影却难以公映,而有钱的导演没想法,他们的想法往往是如何烧钱,如何玩“个性”,咱老百姓越是看不懂的电影他们就越觉得“够个性”。
石头洞观后感篇2
让“石头开花”的扶贫干部们
时下,国家广电总局重点时代报告剧《石头开花》正在热播中。该剧以扶贫干部代表为原型,生动还原了基层扶贫干部带领当地困难群众脱贫攻坚的感人故事。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每一个“与时间赛跑”的故事里,都写满了扶贫干部的韧劲和闯劲;每一个“看似不可能”的成功里,都蕴藏着他们的智慧与力量、光荣与梦想。
17日首播的第一单元《青山不负人》,讲述的是安佳坪第一书记吴非飞和康吉沟村第一书记秦楠到穷乡村的扶贫故事。他们一手抓“绿水金山”,一手抓“金山银山”,打造出从“生态优势”到“发展优势”的脱贫奔小康模式,或许可以给我们顺利完成扶贫“硬任务”一些新的启示和思考。
石头开花,需要激活创新“大细胞”。为了带领乡村脱贫致富,吴非飞和秦楠相互扶持,不走寻常路,成功用创新的“1+1>2”的模式推广打造品牌“富硒茶”,为乡亲们寻到了脱贫致富的“金矿”。作为基层扶贫干部,我们要学习他们的“首创精神”,时刻保持思想的敏锐度和开放性,善于因地制宜、坚持“一村一品”、注重精准发力,主动汲取新知识、主动接受新事物,掀起扶贫攻坚的“头脑风暴”,用一个“金点子”催生一条“新路子”,真正实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新格局”。
石头开花,需要激励发展“大产业”。吴非飞深知,“产业扶贫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为此,他一边积极“走出去”联系茶商找销路,一边“动起来”鼓励村民参加合作社,努力建设起长远的“造血项目”,真正让乡亲们“鼓腰包”,让日子“有盼头”。在基层扶贫工作中,我们也一定不能满足“小打小闹”,给乡亲们“挣个零花”,而是要通力研判、整体规划,衔接好产品与市场之间的关系,尤其要搭上“互联网+”发展东风,利用特色产业扶贫、文化旅游扶贫、电商带货扶贫等新业态方式,实现从零散状、碎片化到成链条、成体系的“新变革”。
石头开花,需要激发村民“大合力”。吴非飞的扶贫之路,走得并不顺利,本来一腔热情,却换来了村民的“唱衰”。大家在暗访考核中给他“差评”,“大反派”曹金贵又处处跟他对着干,鼓动乡亲们不卖茶叶给他,工作一度陷入“僵局”。但脱贫攻坚,关键在“人”。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扶贫不是慈善救济,而是要引导和支持所有有劳动能力的人,依靠自己的双手开创美好明天”,作为扶贫干部,我们要以吴非飞为参照,积极学习取经,一手抓“扶志”,一手抓“扶智”,努力激发群众凝聚力、向心力和内生动力,带动村民干事创业,让村民过上体面的生活,真正绘就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的“新蓝图”。
人若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随着脱贫工作越深入,面临的困难也就越险阻。愿每个扶贫干部都能负芒披苇、点石成金,让大山的石头里也能开出似锦繁花、如歌芳华。
石头洞观后感篇3
在谈论宁浩的影片《疯狂的石头》之前必须要提到一个人,就是麦当娜的导演老公盖里奇,这位曾经当过电影院放映员的独立影人因为电影处女作《两杆老烟枪》而名声大噪的,他的这部cult经典电影在全世界范围受到追捧,在影片中盖里奇似乎独创了一种全新的电影语言,随后他的第二部同风格作品《偷骗拐抢》也大获成功,以简单的纯娱乐性吸引了无数的年轻观众。然而在几年以后,他却急转直下,先是玩砸了影片《踩过界》,随后重回老路推出黑帮电影《左轮手枪》依旧是劣评如潮。盖里奇的失败很大程度是由于他开始在乎自己作品的思考性,当他将哲思引入到原本结构复杂的影片中,让原本好玩的电影开始变得生涩难懂,从而丧失了他原先作品的简单和纯粹。
如果说盖里奇在丢失自己原先赖以成功的东西,中国的年轻导演宁浩却把盖里奇丢失的东西重新捡了起来,将其改头换面溶入到了中国本土文化中,正所谓洋为中用,而且用得极其服贴。影片《疯狂的石头》的故事被导演宁浩放置在了山城重庆,结合了大量本土的重庆方言俚语,令整部电影不但充满了乡土味,而且妙趣横生。将一些耳熟能详的音乐略加处理作为背景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影片在快速的剪切和场景转换中更是挥发出极具创意的快感。影片人物角色的设置相当众多,彼此关系相互交织。他们往往是螳螂捕蝉黄雀在后,环环相扣,令情节总是在不可思议地发生变化,令观众能长时间将注意力放在影片,并且伴以不停地大笑。
?疯狂的石头》是一部纯粹的娱乐商业电影,它并没有想表达什么过于深刻的主题,仅仅是为了单纯的娱乐观众。相比之下,中国电影长久以来相当缺乏趣味性,电影人大都固步自封,多数认定艺术品质才是影片的唯一标准,而大大忽视了电影的产业特性。多年来中国电影只有一个冯小刚能够适时推出合乎观众口味的电影,用低成本换回大收益,事实证明中国已经不缺少能够拍摄高水准艺术片的人才,而恰恰缺少的是能把握市场脉络拍出成功商业电影的人才。不要以为商业片比文艺片好拍,拍一部垃圾商业片自然很容易,但要拍出一部能让观众喜欢的商业片决非这么简单。
影片《疯狂的石头》虽然以夸张的手法来制造笑料,但是你绝不能忽视这部影片严密的逻辑性,片中很多的笑点的成功都在于预先埋下的伏笔,比如影片中有一桥段国际大盗模仿《谍中谍》里下坠盗宝却发生绳子不够长,气得大盗骂了句“奸商”,观众观看仔细得话就会联想到影片上半段中商人卖10米绳子给大盗的镜头。另外还有一个桥段,谢厂长接到儿子求救的电话却数番不予理睬,形成这个幽默的契因是影片伊始谢小盟曾被谢厂长发现在厕所教人用绑架蒙他老爸,这个笑点可谓一炮双响。这样的巧妙布局衔接非常之多,虽然夸张但是非常有说服力,足够观众开动脑子来联想。由于影片中有着太多戏剧化的巧合,太多预设的幽默包袱,而人物彼此之间又有太多的联系,因此在如此庞大的信息量之下故事极易发生纰漏。不过最终宁浩和他编剧小组做得非常好,整个故事讲得相当严密,使影片从头至尾并没有出现过明显的漏洞。这样一部商业电影绝对是需要精密地反复推敲过,而并非耍耍小聪明就可以搞定的。
从影片《疯狂的石头》投放市场的回报来看,影片真正表现出一匹黑马的潜质,事实上从不少院线按排的档期和放映时间段来看,这部电影其实被大片排挤到了角落,它的成功靠得是观众的口口相传与媒体的赞誉。因为是低成本影片所以在宣传上并无太大动作,而且影片的演员阵容也缺少大腕,导演宁浩更是不为人知,所有一切决定影片没有任何其他卖点,只有影片本身。这部影片让我想到了去年的另一部影片《独自等待》,不过相较那部低成本影片,导演宁浩比不上伍仁贤的名气,主演郭涛也比不上夏雨的名头。虽然我一直觉得中国内地演员的表演都太正,不过《疯狂的石头》的演员们的确让我看到了惊喜,演员的表演要有怎样的延展性关键得看戏怎么来编导。宁浩以前也导过两部艺术片,不过就目前的成绩来看,他倒不仿专攻娱乐片,中国电影不缺艺术片导演,缺得是宁浩和伍仁贤这样的娱乐片导演。
有些人认为宁浩是模仿了盖里奇的《两根老烟枪》,事实上个人以为本片绝非单纯的跟风模仿,因为影片《疯狂的石头》的故事概念是全新的,在笑料和情节的设计都建立在自己的文化上,只能说这是一种借鉴。这种借鉴一直是韩国电影人最善长的,他们奉行拿来主义,将国外影片的精华吸收消化来发展自己的电影,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韩国电影不光精致而且多元化。在年轻导演宁浩的身上我看到了韩国电影人的那份学习精神,他懂得去吸纳外来文化为我用,拍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娱乐电影。《疯狂的石头》这类小成本的娱乐电影正是中国电影目前可以努力发展的方向,此类电影很适合中国电影现在的国情,毕竟能够象张艺谋、陈凯歌、冯小刚这样引来巨资拍摄大片的导演屈指可数。况且中国电影即使投拍大制作也是难望好莱坞项背的,中国的电影市场也远不及北美市场,倒不如努力多做出些低成本的精品来稳步上升。
石头洞观后感篇4
第一次看《疯狂的石头》已经是半年前了。刚刚出来的那会儿,由于是重庆方言的缘故,寝室里四川籍和重庆籍的大部分室友爱极了这部电影。不大喜欢一大群人挤在电脑前看电影,太吵闹,后来就找了机会一个人静静的看,才真正见识了什么叫做黑色幽默。
濒临倒闭的工艺厂为了还钱,要把地皮卖给开发商,竟然在拆房的过程中发现了一块绝世翡翠。所有人的眼睛,一下子都集中到了那块小小的翡翠上:厂长为了摆脱目前的经济困境,开展览会,想卖掉翡翠保住厂子;开发商为了要地皮建房,专门雇了国际大盗去偷;三个不能再靠"搬家"过活的土贼看上了这比买卖;厂长儿子为了讨取女人的欢心也盯上了这块翡翠。于是,所有人的命运,一下子都栓在了一块小小的翡翠上面。也许用阴差阳错形容这部电影最合适,一系列的巧合,把整个电影的情节串了下来。
也正是这样的阴差阳错,造就了所有人的喜与悲。而围绕这块翡翠发生的一系列事情,把所有人的人性展现的一览无余:好色的厂长儿子本着"要浪漫,先浪费"的信念,为了自己的风流对自己的父亲设计骗局,"和爹的斗,其乐无穷";黑心的开发商怀着"狼吃肉,狗吃屎,优胜劣汰是生存法则"的哲学为了赚钱不顾厂里二百人的生存,对厂长紧紧相逼,在被助理威胁的时候利用自己"百步穿杨"的射击技术将其灭口;厂长在开发商的威胁利诱下,为了自己的好处把自己的工人全部卖掉;"讲诚信"的国际大盗为了得到翡翠射杀了开发商;貌似分外团结,一起合作的三个土贼集团在最关键的时刻也土崩瓦解:得到翡翠的道哥不再关心困在下水道里无法脱身的忠心耿耿的黑皮是死是活,小军也背着道哥和道哥的女友"有一腿";就是包世宏,在并不知晓翡翠被换的实情的情况下,也不再信任自己的好兄弟,误会了去北京"兑奖"的三宝,不问青红皂白就对三宝拳打脚踢,还有被大盗骂作"奸商"的"缺斤少两"的小贩……
一块小小的翡翠,把所有人都打出了原形。正如道哥在自己女友和别人睡觉的情况下流着泪说的"黑皮,还是你说的对,道德?!"对,在利益和欲望面前,道德算得了什么?儿子背叛老子,厂长背叛工人,兄弟背叛兄弟,什么爱情,什么友谊,哪个比利益来得实在?通通是扯淡。只有"包哥"那不离不弃的女友,才最终得到了真正的宝石。而那些物质忠诚的情人们,也各自为其所为付出了代价。
幸好,我们还有包哥,还有三宝,还有包哥那个不离不弃的女朋友,正是他们,让我们在一片混沌之中,看到了些许希望。
举步维艰的企业,等着发拖欠工资的工人,好色的厂长儿子,没有良心的厂长,贪婪无良的房地产开发商,诸此等等,虽然是电影,但我们却分明眼睁睁的看到了扭曲的残酷的现实。试想,如果不是年迈的外婆,如果不是卧病在床的妻子,如果不是厂子迟迟发不下来工资,三宝又怎会整天抱着彩票中奖的美梦,在揭开骗人的可乐罐子的时候会不假思索的北上兑奖?真的又了点"逼良为娼"的味道。确实,这是一个笑贫不笑娼的社会。
这真是一部极尽讽刺的黑色幽默:技术先进的国际大盗和土贼在肮脏的下水道邂逅,然后被包哥以一包石灰粉制服;"跑的比狗还块"的黑皮为了一块面包被人开着摩托追赶,验证了马达确实比双腿有效,这样极具讽刺的场景,在电影里更是随处可见。而电影里恰如其分的对比,通过强烈的反差突出了主题。还有里面很多极具幽默色彩的对白,也令人忍俊不禁,"别摸我"、"费那事干嘛"、"这招不专业"等等也成为了一时流行的经典,被很多人奉为口头禅。
这部电影结构十分紧凑,正如我上面所说,一系列阴差阳错的巧合,推动着整个情节的发展,而且,电影里充满的大大小小的铺垫更是让电影情节展现的有理有力。大的先不说,仅举一小例。包哥、三宝和一个保卫在展厅大讲这里曾经发生的鬼事,正因为如此,在包哥和三宝被火警引去的时候,被吓到的胆小的保卫才会紧跟而去而造成了展厅保卫力量的空虚,从而导致了二贼进入。正是因此,这部电影有点让人追不上,看起来有点累。
看这部电影,笑,却笑的很累。
石头洞观后感篇5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是一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不能停顿、不能大意、不能放松。到2020年现行标准下的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是党中央向全国人民作出的郑重承诺,必须如期实现,没有丝毫退路和弹性。攻克脱贫攻坚最难啃的“硬骨头”,应当派出扶贫战场上的“硬骨干”,以“硬碰硬”,夺取脱贫攻坚的全面胜利。作为一线扶贫干部,要始终保持定力、一鼓作气,要只争朝夕、紧抓快干,确保按时间节点实现既定目标。
一是要做好脱贫攻坚一线“勤务员”。脱贫攻坚任务能否能够高质量完成,关键依靠干部队伍。一些地方随着贫困人口的脱贫、贫困县摘帽,出现了工作重点转移、投入力度下降、干部精力分散的现象。面对这场硬仗,越到最后越要紧绷这根弦。要善用“庖丁解牛”式干部,对扶贫政策和业务掌握透彻,懂得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切实提高工作效率。要充分调动广大扶贫干部的积极性,为他们击鼓打气,让他们充分感受到组织的温暖和关怀,真正拿出舍我其谁的勇气、奋力一搏的干劲、无可退路的决心,为如期全面完成脱贫攻坚任务凝聚强大合力。
二是要选好脱贫攻坚一线“指战员”。克服疫情影响实现困难群体增收、防止已脱贫人口返贫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解决好这些难题,就需要“思想上绷得紧、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过得硬”的“指战员”,扎扎实实为农村服务,帮农民破难题。不仅自己要撸起袖子加油干,还能帮他们撸起袖子使劲干,切实将“好钢用在刀刃上”。农村不仅需要扶贫政策烂熟于心的干部,还需要产业发展实践经验丰富的干部。要以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的“硬队伍”碰碎难啃的“硬骨头”,保证脱贫成效的高质量,为全面脱贫与乡村振兴的有效衔接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是要用好脱贫攻坚一线“评估员”。当前正处于决胜脱贫攻坚的关键时刻,考核评估是各地的贫困人口脱贫、贫困村出列、贫困县摘帽的“试金石”,督导检查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因此,要用好一支“内行”的督导检查队伍,及时在扶贫一线发现问题,提出具有指导性、操作性的意见,在有限的时间内补短板、强弱项,彻底拔除“穷根”。督导检查、考核评估是一项技术活儿,要妥善安排脱贫“督导官”,坚决防止“外行人做内行事”,剩余的攻坚拔寨时间不容许我们进行所谓的“销号整改”,要以一针见血、铁面无私的狠劲击溃“硬骨头”,干出一番经得起人民和历史检验的事业。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最艰巨的任务就是脱贫攻坚。现在,到了彻底打赢脱贫攻坚战的时候了,到了把绝对贫困问题历史性地画上句号的时候了!要坚定信心、顽强奋斗,攻坚克难、补短强弱,确保如期完成脱贫攻坚目标任务,确保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石头洞观后感5篇相关文章:
★ 山海洞的作文5篇
★ 石头作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