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写读后感时一定要先认真回顾才行,读后感写起来需要理清个人的思想情绪,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第一单读后感精选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第一单读后感篇1
?桃花心木》是一篇散文,这篇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与老农,与桃花心木之间发生的事。在这个故事里,老农不定时浇水,每次浇的水量也不一样,来观察的时间也没有规律,但是却每次都知道桃花心木的枯萎数量因而补种,这些举动令作者疑惑不解,但作者的疑惑得到了老农满意的解答。
在《桃花心木》这篇课文中,作者用借物喻人的手法生动而形象的告诉了我们一个含义深刻的道理,作者询问而老农讲述的种植桃花心木的道理也正是我们应该做的,老农如果每天定时定量的浇水,树木就会养成依赖的心,根就会浮在地表上,因为这样有助于吸收老农浇的水,一旦老农有几天忘记浇水,树苗就会枯死,而幸运存活下的树苗,一遇到狂风暴雨,也会由于扎根不牢而被连根拔起;而老农的这种方法是想让树根拼命生长,在地底深处生长,在地下寻找地下水,这样,浇水问题和根基问题也就都解决了。所以,只有老农的这种方法才能孕育出百年大树,人也是一样的。
如果人从小就对父母进行过分依赖的话,在长大之后就要吃亏了,因为父母不可能让你依靠一辈子,等到了社会上,一遇到事情时就不知所措的时候就后悔莫及了;恰恰相反,如果我们在小的时候就学会了独立,学会了生存,那是很好的,虽说小时候会吃一点苦,但到了将来就会在社会上生存。
同学们,独立的空间很重要,过分的依赖请扔掉,我们终究要一天会长大,会有自己处理事情的时候,让我们从现在开始,学会独立!
第一单读后感篇2
读《学生第一》的感觉,和之前听中关村四小校长的报告一样,首先是艳羡(确定是艳羡而非仅仅羡慕),心说:哇噻,人间天堂,教育圣土!他们居然这么有自主权?他们那儿没有名目繁多的检查评估吗?或者他们的校长、行政和老师们个个都是铁臂阿童木?
偶尔,我会坏坏地想:要是今天检查这个,明天评估那个,继而这个进校园,那个进课堂……如此折腾个几次三番,即便是阿童木也难免 “满面尘灰烟火色,心忧评估吓破胆”。
我知道这样贼眉鼠眼不怀好意的揣测,一不小心就会变成对《学生第一》的歪批。读书总该读别人的,想自己的。于是我端正态度再读这本《学生第一》,领悟李希贵先生管理的最高境界“ 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 ,及其教育理想“ 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 。 这是一本近似经验报道的剪报合集,图文并茂,一目了然,任谁都能不费劲地知道书里写的是什么,知道北京十一中做了些什么。本书的形象直观分可以打满分,假如能提炼出与之相关的概念、原理或系统的理论,估计会有更为普遍的指导意义。
不过,我们仍然可以读别人的,想自己的,彼此联系,举一反三。
别人的学校能开公司,能建博物馆,能请白岩松、杨利伟等名人进校园,能把学校办到北美去,我们的学校怎么办?相比“不差钱”的学校,我们农村学校的资源条件不可谓不落后啊。
别人的学生能接待国际友人,能经营出版社,能协助编教材,能自主研修,我们的学生怎么办?相比官二代、富二代、星二代的学生团体,我们的多数孩子就是农二代、工二代、负二代,简直就是吊丝。
学校、家庭、孩子,比无可比之下,我们能改变的是什么?我们力所能及的是什么?
首先是改变教育观念。不管贫富高下,不管是哪一类“二代”,教育管理者都该力所能及地“让每个人都感到自己的重要”,“让孩子自由呼吸、自主成长”。包括我一直奉行的“教师第一”,经李希贵先生启发,其实也是“学生第一”:立师德,强师能,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快更好地成长。
我想说明的是,这里所提倡的“学生第一”,与社会上畸型的“学生第一”不是一个概念,那种家长动辙要起诉要见报,千错万错都是学校老师错的破观念,不是“学生第一”,而是家长愚昧地自以为“老子的儿子第一”。
其次是调整教育行为。回顾我们课堂内外的教育行为,学生不是第一,教师才是主人翁,处处可见教师强势的身影。这倒也情有可原,毕竟小学姓小,毕竟他们到自主还有些距离,还很需要老师扶上马走一程,然后放手。扶,是为了放,不能揪着不放。我们要考虑的是怎么实现从扶到放,而不是只一味琢磨怎么扶得更稳。好比教人学自行车,你应该从未见过哪一位教导者死扶着学习者骑车100 公里没放过手,然后得意地炫耀:瞧,我多会教!
教,是为了学。因而,备课时,要渐渐地变备教案为备学案;课堂上,要点燃、唤醒、鼓舞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使他们爱学习、会学习。我们所设计的教学内容,学生喜欢不喜欢?哪些内容学生已经懂了不必再教?哪些内容教了没用也不必教?假如我是学生,我更喜欢学什么,怎么学?……
活动,是为了学生发展(而非迎检或宣传)。因而,策划活动时,我们得多想想学生喜欢不喜欢,学生参与了能不能得到发展?哪些事得由老师负责,哪些事可以交由学生自主(即哪些该扶哪些该放)?假如我是学生我更喜欢参加什么?哪些我想试一试?
假如,我们信奉“学生第一”,相信学生能行。于是,课堂自主、探究的氛围渐浓了;学校文学社、广播站、少先队大队部渐能自行运转了……学生也能为学校发展出谋献策了……学生成了真正的主人翁。那时候,我们会惊叹:学生确该第一,学生确实能行!
第一单读后感篇3
?简爱》一反传统小说做女主角,以浪漫动人的爱情传奇为故事的旧格式,而是写了一个出身低微、相貌平平的女子与不公平命运抗争的故事。作者夏洛蒂勃朗特温柔、清纯、喜欢一些美好的东西,尽管家境贫穷,从小失去了母爱,容貌不出众,但正是这样看似卑微的灵魂,写出了震惊全世界的小说《简爱》。
主人公简爱是不幸的,她自幼丧失父母,唯一爱她的舅舅领养她又早逝了。她过着流离失所、任人驱使的生活。饱尝人情冷暖、世态炎凉的痛苦。为了逃避严酷现实,她把自己的感情寄托在酷爱的书和大自然上。书丰富了她内心的情感世界,陶冶了她的性情,苦难又磨练了她的意志。这是她养成了坚毅的性格。
这个社会没有所谓的恋爱自由,纵使卑微,简爱依旧保持了一颗出淤泥而不染的心,她积极向上,身为一个旧社会女性,依旧保持了应有的自尊。
简爱与男主角罗切斯特的爱情波折使简爱的个性得到了充分体现。当简爱发现自己爱上罗切斯特时,她很清楚的意识到,横在他们之间的代沟:罗切斯特出身豪门,十分富有,是英国上流社会的绅士,而她出身卑微,不名一文。即便如此,她仍然喊出了那震撼人心的话语:我贫穷,卑微,不美丽,但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来到上帝面前时,我们都是平等的!
简爱虽然外表不美丽,但心地善良,她聪明好学,自尊自爱。尽管社会地位卑微,但绝不自甘堕落。而当今的社会,人们都选择金钱和地位而淹没爱情。在穷与富之间选择富,在爱与不爱之间选择不爱。尊严去哪里了?而简爱的爱情犹如一杯清水,滋润着每个人的心灵。
简爱为千千万万受欺压的下层平民喊出了心声,为千百年来的阶层社会里饱受欺负的姐妹们喊出了心声,也许,这便是本书至今仍是世界各地读者最爱阅读小说的原因之一。
第一单读后感篇4
在继续教育研修中,我选修了母校一位教授的课程。老师在授课中两度提到《芬兰教育全球第一的秘密》这本书,加之我对外国教育颇感兴趣,当即买了此书,读罢,我产生了一些思考。
一是关于学校教育。当我读到"在芬兰教育中,学校与学校,不会做无谓的‘竞赛’、‘排名’;学生与学生,老师与老师,更不会做原本起跑点就不公平的较劲"时,我很吃惊。没有评比,没有考核,那岂不是乱套了?
然而,我的忧虑是多余的,"不考核"不代表没有目标与方向。在看似宽松、自由的教育环境下,"信任"成为芬兰教育的核心价值。"防制不是管理的法则,相互尊重与相互信任才是教育的开始。"
信任学生,培养他们独立管理与独立思考的能力。比如,学生每天上课的时间与节数不同,所上的课程也是随时调整。学生能够自主管理自己的时间,合理规划一天的行程,而不是死板地"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我想这也是我们的学生所欠缺的,我们把一天的时间切分成大大小小固定的几块,装在不同的"抽屉"里,到了固定的时间就打开对应的"抽屉",让学生做一成不变的事情。就像《小王子》中的掌灯人,每天只会干一件事——"点灯""熄灯",这是何等可悲?当我们有大把富余的时间需要自主安排时,反倒无所事事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管理""的能力,才是我们的教育所应给予的。
信任教师,芬兰人意识到"如果一个社会体制对自己的教师连最基本信任都没有的话,那还谈什么教育呢"?只是很可惜,很少有人能够意识甚至做到这一点。我们都说"干教师,是一件良心活。"就我个人而言,如果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是万万不敢登上讲台的。只要我们有过准备不足的经历,我相信大家都会"痛定思痛"。且不说我们有多高尚,为了学生,为了家庭,为了学校。就单单为了自己的尊严与颜面,也会认真对待课堂与学生。因为谁都不想体会"被挂在讲台上"的尴尬与无助。归根结底,我们都是人,有作为人的尊严。那么,大胆地放手给教师,是不是会产生让人意想不到的效果呢?我想一定会的。
二是关于家庭教育。书中有这样一句话:"人生究竟该是一次马拉松长跑,还是一场只在乎赢在起跑线的百米冲刺?"这句话深深震撼到了我,《虎妈猫爸》应该是中国家庭教育的一个缩影——不能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于是家长们要给孩子挑最好的`幼儿园,买最有优势的学区房,动用各种关系,以便让孩子进入最好的小学。此外,对孩子的兴趣培养是万万疏忽不得的,书法班、舞蹈班、绘画班、钢琴班、跆拳道班······形形色色的兴趣班,恨不得给孩子全部报上去,希望孩子从小就是一个多才多艺、全面发展的人。只是,现实情况是,孩子并不是对所有的兴趣班都感兴趣,在家长的"威逼利诱"下,孩子们利用有限的课余时间穿梭在各种兴趣班中,而家长们也被裹挟在迎来送往的大军中。我们不愿意让孩子输在人生的起跑线上,因为我们心中有太强的不安全感,也有着太多的期望!
反观芬兰教育,他们想的却是"尽力帮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人生最适当的位置,让行行都能出状元"。我想我们在一路往前奔跑的过程中,是不是忘记了我们的孩子最合适什么、最喜欢什么、不适合什么、不喜欢什么,忘记了孩子最大的天性是"玩耍"与"游戏"。
有一首小诗写道:"教育孩子,就像牵着一只蜗牛去散步。"慢一点,再慢一点,不只关注开始起跑时的那百米冲刺,而是多一些理解与陪伴。在孩子十岁前,哪怕多花一两年时间用在孩子习惯的养成上,在漫长的马拉松长跑中,孩子才会对各种事物拥有持续不断的动力与兴趣。老话说的"磨刀不误砍柴工",也是同样的道理。
此外,此书还让我意识到阅读习惯养成的重要性——阅读是终生资产。芬兰的孩子每天会坚持至少半小时阅读,就像每天要洗漱一样自然而然,没有强制与要求。因为他们知道读多读少,是自己对自己负责,并且读书是以乐在其中为宗旨。这让我想到了我们现在的阅读现状,要求孩子读什么、怎么读,还要定时检查。当阅读成为一种任务的`时候,它便很难形成一种自觉。但我不得不承认,适当的强制与要求还是有必要的,当一切步入正轨后,便可以撤掉外力这一"支架"。同时,我们做家长与老师的,需要做好孩子阅读的熏染者与同行者!
芬兰教育中的智慧还有很多,比如无论练习技能还是教学,都主张"先见林,再见树",让学生对知识或者技能有了总体的了解形成兴趣再进行学习,这远比支离破碎地教授好的多。就像溜冰或者花样游泳,从一个个肢解的动作开始,孩子只会过于注重细枝末节;反之,向他们展示了各种溜冰姿势、各种游泳动作后,孩子的好奇心与兴趣就会大大激发,学起来自然有动力,再进行细致的动作指导,孩子便不会觉得枯燥乏味了!教授技能如此,课堂教学亦是如此!
总结芬兰教育能如此成功,得益于以下几点:一是对人的充分信任与尊重。他们相信每个人都有价值,都是独一无二的个体,给了孩子、家长与老师更多的自主权。其实对于我们的孩子、我们的学生,是否也应如此?"信任"应该成为最强有力的"武器"。二是踏实做好事情的心态,"一步一个脚印,不求快,不求第一,不求立竿见影"。去除了过强的"功利性",我们才能把眼前的路看得更清楚,"不疾不徐,不争不抢,不以赢为目的",很多事情便水到渠成了。三是拥有自信,拥有宽广、开放的胸怀。多国语言交融荟萃,芬兰不排外、不自卑,而是主动为孩子营造学习多国语言的机会。他们知道学习母语是根,而学习外国语言既能够有助于母语的传播,又能够快速而广泛地与世界接轨。这种"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见解与胸襟是否也值得我们学习?
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我们不是妄自菲薄,而是"睁眼看世界"。在向他人的学习中,完善自己,成就自己。既然"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我们为何不取来一用呢?
第一单读后感篇5
孝,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的传统美德,父母以言传身教告诉我们,人们常说的百善孝为先,就是一定要孝顺。孝顺有很多的方式,不一定要物质才叫孝顺。生活中的点点滴滴都让我们感觉到都让我们感觉到孝的存在。看完《开学第一课》以后,我感到孝对于我们来说有多么重要。
世界上最美的词:爱,爸爸妈妈对我们的爱既深沉又热烈。在《开学第一课》中一个摇滚爸爸只为儿子,用自己的耐心和爱教会了儿子生活中的一点一滴。这个爸爸让我感受到父母的爱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父母的爱需要我们细细地去体会,才能知道其中的用心良苦。是爱让我们携手克服困难,勇于去攀登。
礼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的礼仪,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都需要。说到这个,人们真的需要好好反思一下,生活中的礼,你又做到了多少呢?
我们现在已经是中学生了,必须自强、自立。《开学第一课》中,有一群孤儿,是因为他们有了老师的帮助,才使得他们有了自信,可以独自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克服种种困难。风雨之后总能见到彩虹。
在《开学第一课》里,我学到了很多很多。孝、爱、礼、强。我觉得我们要做的还有很多,这四个字我们一定要牢记在心这会使我们终生受益!
第一单读后感精选5篇相关文章:
★ 第一我作文5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