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黛玉读后感6篇

时间:
Indulgence
分享
下载本文

读后感对于个人今后的发展有着莫大的帮助,读后感是对个人今后的读书中有着很好的帮助,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林黛玉读后感6篇,供大家参考。

林黛玉读后感6篇

林黛玉读后感篇1

?梦花魂断冷香芷】

微风起,轻酝酿,谁为之洒泪;

奈何天,伤怀日,谁为之埋葬;

水中月,镜中花,谁为之了却。

明是满纸荒.唐言,却藏把辛酸泪。

——题记

那年人间,好不热闹,风起风落,门庭若市的贾府之中,来了不少女子,偌大的贾府之中,多了一丝灵动,是是非非便开始了“剪不断,理还乱”的离愁以及那一抹悲哀。

芙蓉泪

还记得宝哥哥说,女人是水做的,你用自己的人生诠释了一泉清流。你是那一泉活水,流入了这贾府。初见,你黛眉轻皱,一双杏眼掩不住风波,青丝垂鬓,好似水出芙蓉。那一天,你迷晃人眼,晃走了你宝哥哥的心。你一生多泪,那泪,诉说着你悲苦的一生;那泪,你又给了你挚爱的宝哥哥,一生一世,你不曾遗忘,也不曾拥有。还记得,你在那沁芳闸边,拔弄芊芊细手,埋葬着那片片落红,也埋葬着自己的真心。“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在水边你吟出了自己的心声;“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杯净土掩风流”,在水边你看透了自己的末来;“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在水边你知道了自己的命运。也许不是不曾喜欢,而是不能相爱,世间至苦,莫过于此,此生的到来,不过是为了让你看透世间的污浊。你是芙蓉,宛在水中的芙蓉,聘聘婷婷,静时如姣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可怜你洗了一身的清洁,换来了一世的灵动,却在你宝哥哥迎娶娇美娘的时候,你落下你最后的泪,回到了你的仙境。你知道,你一生的落泪,只是为了还当年神瑛侍者的灌溉之恩。也罢,就这芙蓉泪,你拿去吧。

梅花染

在这胭脂缭乱的大观园内,你如那靓艳寒香的梅花,静静地开放着。大观园的花花世界,对于你来说,只不过是过眼云烟。从来没有人见过你眼中的泪光,是因为金钗步摇换做了拂尘吗?花花世界之中,你执着的追求那一方一尘不染的清净之地,忘了凡尘,成为了自己的“栏外人”。青灯古殿,你日日与古佛相伴,时光渐去,唯有佛经记下了你的虔诚,你凌霜傲雪,保持那-份属于自己的淡宁。读尽诗书,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却难守自己的清白。“好一似,无瑕白玉遭泥陷;又何须,王孙公子叹无缘”,可笑,自己一生傲视凡尘,到头来,却被贼人掳走,也许这都是命吧。白雪飘零,点红成梅,“辜负了,红粉朱楼春色阑。到头来,依旧是风尘肮脏违心愿。”你与诗书佛经相伴一生,为何迎不来自己的幸福?煮一盏温暖的香茗,旧年时的故事,就像那清澈的泪,遗落在不曾记起的地方,淡淡的禅机之中,隐隐是落寞的苦涩。拾级而上,栊翠庵外的石阶早已长满了青苔,长亭步廊,也不见当年之净。而你,却忘了回归。佛像早已蛛网四布,木鱼也早已沉默,佛经再也悟不出丝丝禅机。可能,自是来于红尘,而归于红尘,可能这也是一种圆满吧。

牡丹情

芳华尽谢,唯有你,依旧等候着属于自己的情。冷香丸的清芳让人着迷,哥哥的不务正业,让你不得不绽开笑颜,款移莲步,做别人的大家闺秀。你不爱花不爱粉,你只是想平平淡淡的,却不得不步步为营。杨妃戏彩蝶,背后亦是孤独的,可能,没有人真的懂你“任是无情也动人”。人人都说你配牡丹也是绝配。是啊,群芳之冠,也为你最为动人吧。你也是爱宝哥哥,和颦儿的爱比起,你的爱更为小心翼翼而又步履如冰,你把自己的感情掩藏到极致。在这大观园内,你只有静静望着他,渴望着他那一丝丝的心动,但终是无望守候。你“唇不点而红,眉不画而翠,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比起黛玉风露清愁的出水芙蓉,你的美是实实在在的,让人触手而即。可怜你嫁入府中,却赢不来心爱之人的一片真心,等来的只是宝哥哥弃尘出家的消息。泪,在那刹那芳华落了下来,每一滴泪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你的真情,是爱,还是痴。你终于知晓,原来自己的婚事,竟是这般无赖,也罢也罢,就让这随风而去了吧。

花魂竟去,独留贾府在人间矗立;掩卷沉思,红楼儿女的梦成就了最美的篇章,里面亦是孤独的痴情。仰天长啸,谁奈我何,只愿下一世,你我都不再孤独。

爱,是一座城,

你我都是在城中的人,

只是,你我都爱得太深,爱得太痴。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林黛玉读后感篇2

?红楼梦》的真正开端应当是第三回后半部分《林黛玉抛父进京都》节其中,作者不但借黛玉之眼对贾府概状、上下人等作了一一的描述,更为其在贾府中的悲剧命运埋下了伏笔。

黛玉到贾府来,身份是孤女投靠亲眷。因此,她为自己立下的行为宗旨是“步步留心,时时在意,不肯轻易多说一句话,多行一步路,惟恐被人耻笑了去”。这一准则在本回中即得到充分表现。作者在字里行间,无不表现了林黛玉的敏锐小心、对一切都细细观察、行为恭谨。例如在邢夫人处一节、王夫人处一节、喝茶一节,还有与宝玉相会一节。试看宝黛相会,宝玉一见她便猫直:“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而黛玉见到宝玉时虽然也有同感,但只是“吃一大惊,心下想道...”后面的宝黛问答,黛玉只是问一答一,绝不多说一句话,并且当宝玉问“妹妹可曾读书时”,她说“不曾读...些须认得几个字”。这与前文贾母问她时她回答“只刚念了《四书》”区别何其大也。她前后不一的原因,不过是为了迎春姊妹们只“认得两个字”罢了。宝玉的痴狂与黛玉的谨慎形成强烈对比,这也为他们在后文中的爱情悲剧埋下了伏笔。

黛玉在贾府内的命运,还通过“一个翻头和尚”(即茫茫大士)的俄语有所预兆。茫茫大士说她的病“若要好时,除非从此以后总不许见哭声;除父母外,凡有外姓亲友之人,一概不见,方可平安了此一生”。“不许见哭声”预示她“泪尽而死”的结局,而所谓“外姓亲友”自然是指她母族贾家了。但是黛玉概不听劝,孤身人了贾家,其前途可以想见。首先是她在贾家的地位。试看她进荣国府时.“却不进正门,只进了西边角门”,进门后,又是几个婆子扶她出轿,走了许多路,方到正房,冷冷清清等着的是儿个“穿红着绿的丫头”。只有贾母才给了她一点温暖,被“一把接入怀中”。贾母疼她,为的是她身世的可怜;而熙风等人跟她亲热,所为只是贾母。至于贾赦、贾政等,则都托故徽得见她。试与后文中宝钗进府相比,就可见黛玉处境之艰难了。

由此可见,黛玉在贾府中处于一个特殊而微妙的地位。一方而.由于贾母的疼爱,她得以与宝玉并肩,高出“迎探惜”之上;另一方面,她无亲无友,无财无势,为人所孤立。她特殊敏感之性格的形成,正是由她的处境所决定的。也正是因为此,方有了后文的一出出悲剧,有了这一册“伤金悼玉的《红楼梦》”。

林黛玉读后感篇3

中学时代,听别人说红楼故事,宝玉和黛玉倾情相恋却终未能结成眷属,深感惋惜,特别不能接受的就是黛玉的早逝,黛玉之死——完美的安排。黛玉她冰清玉洁,才貌双全,却偏偏命薄如斯,老天何其不公!

后来借到一本《红楼梦》,如饥似渴地捧读,有关宝黛的章节片段更是百读不厌,为他们的笑而笑,为他们的悲而悲,为他们的相聚而欢欣,为他们的生离死别而痛断肝肠。看到宝玉出家,则为宝钗的独守空房而幸灾乐祸,总认为宝黛未能结合,全是多了她一人。她出身皇商,家富势豪,母亲又与王夫人有亲,与她相比,早孤无依,寄人篱下的黛玉自然不占优势,不能成为贾府当权派的考虑对象了。

再后来终于有了一本《红楼梦》,空闲之余,常常玩索,发现以前仅从感情这一方面来看黛玉的爱情与命运有些幼稚,有些单纯,但是对黛玉的喜爱之情有增无减,对她的爱情与命运有了更深的理解。同情她父母双亡,寄人篱下;怜惜她自尊自爱,敏感多愁;痛惜她才高命薄,含恨而逝。她客居贾府,自然在意自己“凭空多出的主子”的身份,在下人面前偶尔言语尖刻,也只是争取和三春一样的待遇。她时时衡量揣测自己在下人眼中的地位——一个薄宦的千金小姐在名震天下的公侯之门,势利卑俗、明争暗斗的集中营,处处风刀霜剑,尔虞我诈,她不涉一端,洁身自好,结果却是不和任何一端为友就是与全部的派别为敌。在下人眼中,她是一个“零余的主子”,在王夫人、凤姐等人眼里,她只是一个寄食者,贾母的宠爱也不能为她支撑起全部的蓝天。黛玉的心倍受煎熬,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她不明白,也不屑明白,不想明白,但是她的自尊又不容许别人的轻视,于是,保持这种与贾府众人的微妙关系而不使之恶化,对她来说,是一件费心伤神的事情。她的全部精神,就投注在两件事情上,一件是与贾府众人的关系,另一件就是经营与宝玉的爱情。

一个孤苦无依的弱女子,表现出来多少坚强,就映现出内心的多少脆弱,而坚强与脆弱的矛盾结合,就产生了痛苦。生活在痛苦中,若没有期盼,没有精神支柱,没有慰藉和希望,恐怕铁打的人也会被这痛苦销蚀。那么宝玉就是支撑黛玉活下去的唯一理由。

宝玉是黛玉世界的重心,黛玉对他的重视远远超过自己的生命,情愫暗种时她也许并未发觉。但喜怒已全系在他身上,所以一旦有言语冲撞或发现他与别的女子稍稍热络一些,便恼他恨他怄气闹性子。一片苦心,宝玉一一体谅,使小心赔笑脸,终于,二人心有灵犀,都“放心”了。可是他们爱情的小舟在现实波涛汹涌暗流不断的上,能够一帆风顺吗?只看黛玉几次病临鬼门关我们就知道,拥有爱情的她在面对现实时承受了多少风浪的袭击,老师笔记《黛玉之死——完美的安排》。王夫人中意的子妇人选是宝钗,凤姐则随着贾母的心思见风使舵。贾母虽疼爱黛玉,但为子孙之长远计,她更愿意有家世的宝钗嫁入贾府。在世人眼中,“木石前盟”怎能比得上“金玉良缘”的诱惑?“世外仙姝”遇到浊世污泥,她之高洁纤巧怎能蒙受浮尘腐垢?本是依靠宝玉之爱的精心浇灌而活,可是在金玉结缘的那一刻,这种浇灌就被人为的切断了,仙姝在尘世本就先天不足,一旦失去维持生命的甘霖,生机立刻消失,既然心死魂去,还要这躯壳何用?她拥有过,就够了,当初不就是为了还泪而生吗?

童话中成为王子的爱人的灰姑娘,为多少世人所羡慕。灰姑娘与王子携手后,在现实中真的能得到幸福吗?张恨水的《金粉世家》给了我们一个回答。小家碧玉冷清秋满心欢喜地嫁给挚爱,丈夫的第一句话却是:你别想限制我的自由!他婚前的曲意承欢、柔情蜜意荡然无存。金燕西作为豪门之子,娶妻却形同未娶,依然流连于脂粉丛中。冷清秋为了爱情而来,但是自从她嫁入金家,爱情便遁于无形,她爱的人“爱”别人!可是冷清秋自此不得安宁——婆婆宠爱,却不得不忍受各房兄嫂的排斥与算计。她惶惑,失望,终至于绝望,这个淡泊名利心地善良的女子只好把自己锁入阁楼,长伴青灯,奉佛读经。金家败落,一场大火烧断了她与豪门的重重牵绊,携幼子悄然离去,隐名埋姓,卖字为生,说不尽的坎坷与辛酸。读完这部小说,掩卷长思,才发现曹雪芹安排黛玉早亡实是一种苦心,一种悲悯,此乃高明之举,我甚至为此深感庆幸,黛玉之早逝,和冷清秋相比,实在是一种幸福。

宝玉之待黛玉的那种情分,自不必说。假如宝黛二人在贾母的主持下成婚,两人的感情自然不容置疑,但是从现实的角度来考虑,宝玉肩负着维持贾府局面的责任,免不了时常参与到各种世俗活动之中,他本不愿与世俗交接,此时会不会向黛玉诉苦?不屑世俗的黛玉又能否理解他的苦衷?黛玉以爱情为生命,会不会因为宝玉的不时缺席而精神空虚?这一层暂且不说;做个合格的主母,把贾府上上下下打理得井井有条,好强争胜的凤姐尚且因此累垮,体弱的黛玉是否又有这份精神和体力?这一层也暂且不说;后来贾府获罪被抄,一向锦衣玉食的黛玉能承受得了这个打击吗?一场惊吓,恐怕此时的贾府众人如何也凑不出买几两人参的银子来。作者早有主见,唯美的黛玉是不能也不应该经历这样的现实的,如果经历了,她的唯美便会减色,黛玉便不成黛玉了。她是作者心中一块无暇的美玉,从幼时到少年,从情窦初开到执著于爱情,这块由种种苦痛雕琢出来的美玉发出了夺目的光彩,雕刻已达最佳状态,减一分未成,增一分有损。

黛玉早逝,但宝玉仍在浊世,贾府的事情还未完,二号女主角宝钗便上升到一号女主角的位置,承受一系列现实的厄运,在贾府支撑残局——这对宝钗并不公平,我以为——但是也只能是宝钗,她是那个社会培养出来的贤淑女子,自然只能由她来承担那个社会所特有的苦难。至此,我们更可见作家对黛玉的偏爱与维护了。

林黛玉读后感篇4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从小多病体弱,到了贾家后经常是药不离口,更因长期郁闷在胸,加之宝玉娶薛宝钗的消息的强烈刺激,终于“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对她的“泪尽人亡”,我想谈一谈我的疑惑和感想。

一、玉带林中挂——林黛玉“结局”之早期设计

林黛玉的性格、命运、结局。《红楼梦》中做了充分的描写。现在我们看到的《红楼梦》中,林黛玉是在后40回中死的。据《红楼梦》前面的情节来看,林黛玉应是自尽而死的。但在高萼续写的后四十回中,她是病死的,别人说这样做就将其艺术价值降低了,我想谈一谈我对林黛玉之死的设计安排的一些看法。

从姓名的角度研究,林黛玉的性格、命运、结局,都寓于她名、字号中了。甚至她住的“潇湘馆”都是她的命运、结局的象征。黛玉所作的一些诗词、谜语中也作了透露。所谓“楚客肠欲断,湘妃泪斑斑”(岑参《秋夕听罗山人弹〈三峡流泉〉》)正是“潇湘妃子”的写照。不仅如此,就连林黛玉身边几个丫鬟的名字,如紫娟(子娟)、雪雁、春纤,她们的名字都是衬托黛玉的命运和结局。根据作者所用娥皇、女英为舜而哭,甚至投江自尽的典故,这早已暗示了黛玉为爱而死,泪尽而亡。我甚至有点怀疑她是不是投江而死。

但是,无论是病死还是投水而亡,似乎都与第5回宝玉梦游太虚境所看的“正钗”册子上的判词和那副图画不相吻合。对此已有人提出过质疑,我觉得这是有道理的。第5回的“正册”上,以宝玉所见,那判词是:

只见头一也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很显然,这判词和册图是写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命运和结局的`。(1)所谓“两株枯木”:是一个“林”字;“ 玉带”是“黛玉 ”的谐音。(2)所谓“雪”是“薛”的谐音;“金簪” 即是“宝钗”之意。这些解释是极为表面的意思。即用“谐音法”,说明“判词”和册图写的是宝钗和黛玉的。那么第二层意思——如其她判词就、册图一样寓示人物未来命运、结局的意思又是什么呢?

“堪怜咏絮才”——用谢道韫《咏雪》诗典故,是的说林黛玉的才华之高有如才女谢道韫。但一个“堪怜”,是说林黛玉枉有此才,令人可叹、可怜。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二句,有人说它的意思是:

玉带林中挂:说林黛玉。前三字倒读即谐其名。从册里的画“两株枯木(双木为林),木上悬着一圈玉带”看,可能又喻黛玉泪枯而死,宝玉为怀念她而弃绝一切世俗欲念(玉带象征贵族公子生活)为僧的意思。——引《林黛玉和薛宝钗》

我觉得这样的解释也很有理由,但我自己觉得这更多指的是林黛玉、薛宝钗的结局。

从画图和判词来看,黛玉很可能是不堪病痛和精神上的折磨,在“绝粒”自杀不成后,到大观园林中以“一围玉带”结束自己的生命。“玉带”,是古代用来束腰的腰带,由此想像黛玉是以自己所系的腰带自缢的。这样说,既符合了图画上所画的“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符合判词中所说的“玉带林中挂”之意。

这样的推测,只是我从图画与判词所作的猜测。据说,《红楼梦》的原稿有几稿,有《风月宝鉴》、《情憎录》、《石头记》,最后才改为《红楼梦》,所以,曹雪芹在改稿的时候,在增删过程中,或在脂砚斋等人的干预下,要把林黛玉写成病死也不一定。在不断的修改中,许多情节、人物与判词、判图及十四支曲子有出入,形成了不少的矛盾,在全书人物中是不难找到的。

二、“我就是回去的时候了。”——黛玉绝粒待毙

在书中的八十九回讲到,黛玉听说宝玉要与别人结婚,便蛇影杯弓地信以为真,不吃不喝地一心求死,折腾了一翻,后来误会解开病才好了,黛玉此次寻短见虽不成,却让我认清了一个事实——黛玉只为宝玉而活着!从这件事看来,我认为黛玉是主动求死的。

宝玉和黛玉自幼在一起,两人互相爱慕,已经到了“非君不嫁,非卿勿娶”的地步了。黛玉对于那些世俗的臭男人的丑陋行为已是听得多,看得多了。那些披着人皮的狼,是多么可怕!封建社会的女子的终生大事就是嫁人,若不能嫁给宝玉,未来的日子简直是不敢想象(就像贾迎春毁在中山狼孙绍平手上一样)。宝钗曾经笑着说要她作大嫂,她默然地拒绝了。薛姨妈的话说的对,这样品行的薛蟠连香菱都不配,又怎样能配得起黛玉呢!所以,黛玉早就作好准备,一旦有什么不利于自己的事情发生,就一死了之!这次的寻短见足以证明这一点。

在书的前面,林黛玉是一个锋芒毕露的人,别人的言语中不慎触及了她便马上还击,有时太尖刻了,不免得罪了人,但她仍处处维护着自己。但回想一下,在元春的赐品中只有宝玉与宝钗的相同这件事之后,黛玉就开始收敛自己尖刻的脾气,特别是到了宝琴进贾府之时,对众人一番的话她的反应很不寻常:

宝钗说道:“……我就不信我那些儿不如你。”说话之间,宝玉黛玉都进来了,宝钗犹自嘲笑。湘云因笑道:“宝姐姐,你这话虽是顽话,恰有人真心是这样想呢。”琥珀笑道;“真心恼的再没别人,就只是她。”口说着,手指着宝玉。宝钗湘云都笑道:“倒不是这样人。”琥珀又笑道:“不是她,就是她。”说着又指着黛玉。湘云不则声。宝钗忙笑道:“更不是了。我的妹妹和她的妹妹一样。她喜欢的比我还疼呢,那里还恼?你信口儿混说。她的那嘴有什么实据。”……一时林黛玉又赶着宝琴叫妹妹,并不提道姓,直是亲姐妹一般。

湘云的话正说中了黛玉的心中之事,黛玉肯定不高兴,她没有玲牙利齿的反驳回去实在是令人觉得吃惊。若在以前,她早已骂出声了,还会说什么“她(宝钗)的妹妹便是我的妹妹”之类的话。从这看出,林黛玉的确是改变了不少,还记得在宝玉问她要不要元春的赐品时,她就哭着叫宝玉以后去找宝钗罢了,别来找她,还祝宝玉结成“金玉良缘”,或是黛玉此时已经看出了自己无望嫁给宝玉,故一旦有什么事她就想着寻短见。

还有一点是,决定宝玉婚事的人是贾母,贾家日渐没落,她已是陈年老参,不中用了。她现在要做的是想方设法保住贾家的财产,外孙女的事她渐渐的管不了这么多了。这时她的权力也减少了,宝玉的婚事就慢慢的落在王夫人身上。在紫鹃情试宝玉后,宝玉与黛玉的爱情已是公开化了,但王夫人等人只说两人是自小在一起,关系不同别人,所以才会舍不得分开的,并不愿意承认两人相爱。王夫人曾对凤姐说过晴雯“像极你林妹妹”,骂她“水蛇腰”、“像个病西施似的”,“我就是见不得她那张狂的样子”,这分明在含沙射影地骂黛玉。借抄检大观园赶走晴雯,就是在杀鸡警猴,要向黛玉示威:想做宝玉的媳妇,你没门!故此黛玉应该知道

综合上述,说黛玉是自杀的,我认为是合理的。

三、质本洁来还洁去

不论是古人、今人,还是中国人、外国人,都有一死。世有百岁者常见,千岁是神话,万岁则是颂辞。总之,每个人都难免一死,上智下愚均无例外,绝对平等。每个人的死因、死法不同,而死的意义也不同。《史记》有云:有人死重如泰山,有人死轻如鸿毛;有人死默默无闻,有人是留取丹心照汗青。对于广大人们来说,就是生得平凡,死得也平静。

死,在各类文学作品中都有反映,但我认为《红楼梦》中所写的死是有特点,有性格:

秦可卿之死使人思,金钏之死使人惜,晴雯之死使人惨,尤三姐之死使人愤,尤二姐使人恨,司棋之死使人骇,黛玉之死使人伤,金桂之死使人恼,贾母之死使人羡,鸳鸯之死使人敬,赵姨娘之死使人快,凤姐之死使人叹,妙玉之死使人疑,毫无一同者。——《红楼评梦》

这段话对曹雪芹的《红楼梦》作出了恰如其分的评价。对于林黛玉的死,我认为她在第二十七回唱的《葬花词》是她死时的写照。

林黛玉自幼深得贾母的欢喜,众人对她的关爱自是不少。但在她病重和死之时竟无人来看(李执是被叫来的,平儿、探春是知她快死才来的),何其凄凉!这原因是归于贾母对她的关爱少了。贾母这陈年老参在外孙女林黛玉死后说过:“你是我的外孙女,是亲的了,若与宝玉比起来,可是宝玉比你更亲些。”哎!只因贾母的态度稍改,众人的态度就大变,人情多么冷漠。真应了那一句“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黛玉为宝玉“泪尽人亡”时,宝玉却在呆痴中被骗与宝钗成婚,黛玉在临终前终究不能看到心爱的人一眼,最后只落得个猛声直喊:“宝玉,宝玉,你好……”到底是“你好”什么呢?是不是凤姐说的“宝玉,你好狠心!”呢?是的,“三月春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无人探望无人问讯,连最爱的男子也作“梁间燕子”了,真的是“红消香断有谁怜?”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当日春去花落。“尔(落花)今死去侬收葬”,今日“葬侬知是谁”?“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回想当日,怡红院里,红情初萌;沁芳桥畔,芳梦才过。两人情意绵绵。今日里,只落的个人亡花落,湿香罗。

晴雯作为林黛玉的影子,无辜被赶出大观园。她不服,她骂,她恨,但她在死前终究见到宝玉一面,能穿着宝玉的衣裳死去,但是,黛玉没能见到宝玉的最后一面,死时只能像落花一样黯然逝去。黛玉本身有着一身傲骨,死时她的愿望是:“愿奴胁下生双翼,花飞到天尽头。/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掬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欠泪的,泪已尽,再没有留在这世上的必要了。

“这就是回去的时候了。”——林黛玉。

若有来生,莫入红楼。

林黛玉读后感篇5

?林黛玉进贾府》向我们第一次展现了贾府。贾府的环境,有着丰富文化内涵,透过院落建筑与服饰仪节,我们清楚地认识到了贾府的特点,像贾母在贾府至高无上一样,贾府透示给黛玉的是骨子里的王尊王贵,它是封建大家庭的一个样板,是一个封建上层统治者的生活写照。

对黛玉的描写,处处表现她的“步步留心时时在意”,谨小慎微的态度表现她“寄人篱下”的心境,黛玉“上无亲母教养,下无姊妹兄弟扶持,只好依傍外祖母,”她有很强的自尊心,也有很强的自卑感。

凤姐一出场,满屋子全是她一个人在说话,别人都成了陪衬,她夸黛玉标致,叹黛玉命苦,对黛玉关怀备至,一切都依着贾母的心思行事,一切为了讨得贾母的欢心。她善解人意,巧手逢迎,乖巧机灵的性格和在贾府的实权地位都表现出来了。

贾宝玉生活在封建贵族家庭,处在封建正统势力的重重包围之中,这个家庭使他“留意于孔孟之间,委身于经济之道”这对贾宝玉是沉重的压力,他的“愁”和“恨”正是欲求摆脱而不得的苦闷心情的表现,他的“傻”和“狂”正是在痛苦中寻求新的生活和理想,却又找不到出路。以致陷于失望和迷惘的精神状态。

最后,我们要感谢作者曹雪芹,是他一手策划了我们这次穿越时间隧道的“故园神游”。

林黛玉读后感篇6

“一朝看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题记

今日种种,似水无痕;今夕何夕,君已陌路。向来缘浅,奈何情深!

世人皆道,《红楼梦》吟尽爱情,可我眼前却是昨日繁华,今朝落尽。人生况味,了便是好,心酸无奈,却只能遵从是是非非。

贾宝玉初看林黛玉,就笑称“这个妹妹我曾见过的”这世间芸芸众生,他们因缘遇见,却来不及唱一出才子佳人。薛宝钗的圆润与妥协,林黛玉的言随心至,也许是生不逢时,也许是命运作怪,黛玉终是含泪而死,宝玉也穿上了袈裟。纷繁的世界,不适合黛玉。她的惊艳,她的智慧,她的才气逼人,她的灵秀慧黠,都应活在诗坛。那是个碧玉般盈澈的女子,而不是一个寥落忧伤的深闺小姐。

贾府的挥霍,便注定要走向衰亡,这个结局,并不难猜。王熙凤的机关算尽,却换来悲凉结局。而真正聪明的,是探春。她是有才干的,又是清醒的:“我们这样的人家,人都看我们不知千金万金,何等快乐,殊不知这里说不出的烦难。”她开源节流,却阻碍不了贾府期数将近的必然。

旧人难留此凉城,凉城何苦留旧人。名列金陵十二钗,黛玉却依旧只是一名异乡人。若不能放下心结,那便骄傲的、不改初心的活着!那个世道,有太多不可说,不能做,也终是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纵千般情愫,万般相思,但封建礼教终是难以挣脱的枷锁。昨日花前月下,宝玉送旧帕;今朝贾府败落,黛玉含泪烧帕。这一世的泪,终是还尽了……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满春柳春花满画楼。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若不能自由,那便随性点;若总是伤情,那便优雅点;若不能结缘,那便,那便……无论怎样,我都相信,黛玉最后不会说出那句“宝玉,你好……”那样玲珑的女子,怎会不看透这城府的畸形?宝玉虽多情,但黛玉绝不会怨恨他!这一切,黛玉最清楚,是命,认命。

故人姑苏林黛玉,深深贾府难回头。曹雪芹的一声啊,又怎会不坎坷?字字血泪,了,便是好……

林黛玉读后感6篇相关文章:

边城读后感优秀6篇

伙伴的读后感6篇

作读后感作文6篇

数学读物读后感6篇

七色鱼读后感6篇

小羊的读后感6篇

边城读后感模板6篇

风波的读后感6篇

200字读后感6篇

屈原《离骚》读后感6篇

林黛玉读后感6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285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