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能够强化小伙伴们对书上所写的领会,每个人对书上内容的理解感悟都是不一样的写的读后感也肯定不一样,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杨绛我们三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杨绛我们三读后感篇1
在没有品读这本书前对于钱钟书先生的印象仅仅停留在他的才与傲,“人谓我狂,不知我实狷。”在读过《我们仨》后才发现钱先生的温柔与家的另一面......
正如其他世界上许多美好的东西一样,我们从不会吝啬美好的语言去形容“家”,譬如港湾,家在杨绛先生看来:家就是我们仨,我们仨就是家。不因为时间,地点,而改变书中的内容说不上连续,让人感到没有特意着色某些事,大多是碎片化的,很平常的但却让你感到温暖的生活琐事。杨绛先生的生活是乐观的,因为生活不可能尽如小说一般,那样丰富多彩,但对他们来说生活中总能找到乐趣,通过书中的描述种种温暖染尽读者心间。生活无趣,生命有趣便够了。
但家不尽然是温暖的,相失于古栈,一步一步,杨绛先生别过家人,只留下她一人,让人感到十分难过。“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碎琉璃脆。现在,只剩下了我一人。我清晰的看着曾经作为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读过这本书我才知道,即便是多么有才学的人也是过着一日三餐,柴米油盐的普通生活,但是面对生活他们的态度则与我们不同,面对什么困难都能以平常心去面对,专心对待生活。墨水染上了,洗掉便是。生活很难,跨过便是。“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杨绛先生引用这句话诠释了自己的平静,从容和淡然。既然逝者不可留,往事不可追,那么就从容面对未来吧,毕竟未来才是属于自己的。
杨绛我们三读后感篇2
这个学期·伊始,我读了一本书——《我们仨》。这本书是钱钟书的夫人杨绛在丈夫、女儿相继离世,在“我们仨”只剩下了“我一个人”时,写下的生活回忆录。
这本书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没有着太多笔墨,寥寥两页,拉开了那“长达万里的梦”的序幕。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如梦似幻,我只觉朦胧,没怎么看懂。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就是着墨的地方了,这一部分主要写杨绛老人对于“我们仨”生活点点滴滴的回忆。
然而,令我最有感触的还是封底杨绛老人的题字:“我一个人怀念我们仨”。这是一句多么平实的话语,然而我却从中读到了老人空留自己一人的心酸与刻骨铭心的思念。如今社会,而许多老人很久才能见到儿女一次。老人思念,而儿女们却浑然不觉。科技如此发达,家人之间当然也减少了相见的机会,人与人的内心之间之间仿佛隔了一层厚厚的屏障。这个单纯温馨的学者家庭中那份平淡却又深刻的情感,是现代人无法体会的吧……试问,在这个交通十分方便的时代,多远的距离都不成问题。但是在身体靠近的同时,我们的心灵也同样靠近了吗?我认为没有!我们的心中,怕是已没有这本书中杨绛老人刻骨铭心的思念了吧!
我喜欢这本书,不仅是因为它的情节,更是因为其中包含的厚重的爱!
杨绛我们三读后感篇3
在这个还没有暖起来的冬天,我理解了《我们仨》中的温暖与沧桑。命运指引着这三个人在冥冥中相遇。《我们俩老了》,《我们仨失散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三篇如同圆舞曲一般共同跳跃着浓浓的亲情的主旋律。最终作者独自一人在静静地怀念这仨在一齐的点点滴滴,怀念着一个家族最平凡的光。
细腻的文笔平缓地诉说着心事,委婉温暖。《我们俩老了》是晚年时对钱钟书,钱瑗的回忆;《我们仨失散了》,是在亲人们相继离去的那些年,作者自我支撑着家,照顾着这个家。《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作者用自我的笔诉说着亲情的姿态。书中没有可怕的呐喊,没有无助的仿徨,仅有一位母亲对儿女的思念,一位妻子对丈夫的怀念,每一个字像花一样绽放着思念。
杨绛淡然的文笔,细腻的思考把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进行放大,用自我的心把它们串成一串闪耀夺目的项链。即使“xx”的惨不人道,在那段扭曲心灵的历史中,杨绛忍受着世道无常的变化。她并没有对命运抱怨,她只是淡淡的回忆,淡淡的叙述,使我们沉入她的静思,去理解,去赏析她的命运,去评析她的为人。
当初的我们仨,此刻,独留杨绛一人形影孤零,她在xx中活在对儿女,丈夫的完美回忆中,几十年中,杨绛,见到了太多太多,钱钟书和钱瑗相继离她而去,所有的悲欢与离合,所有的潮起与潮落,她早已释怀,以至于悲喜无常,淡定自如了,可是这样却还是给我一种淡淡的悲伤凄凉。
杨绛在命运面前是渺小的,她无法决定命运齿轮如何转动,无法预测命运在下一秒钟如何转动。她所能做的就是听天由命,任凭命运的各种不公,她就是笑笑,把它当作历练,磨练自我的性格。毕竟她无法像贝多芬那样扼住命运,也不像海伦有一个好教师,她在命运中只能靠自我,只能去无条件承受,所以她的内心是强大的,而她只能沉淀在我们仨的回忆之中来缓冲自我受到的伤害。
杨绛活在一种沧桑的幸福中,她一向在寻找自我那以往的'家,她不敢祈求太多,她只是期望在乱世中能够和自我的一家幸福欢乐的生活下去。
最远的是家乡,最难到达的是家乡,家在梦里。
杨绛我们三读后感篇4
这是我第二次阅读这本书,也是我第二次下定决定要开始看书时,选择的第一本书就是杨绛先生的《我们仨》。
简单温馨的文字可以让我静下心来阅读这个知识分子一家的生活琐事,尽管经历坎坷,但是一家人仍然能够相亲相爱,乐观生活。哪怕生活再艰难,有书的陪伴,任何困难都可以度过。
第一次读这本书开头的那篇小说,没有读懂,一直在云里雾里,直到快到结尾,恍然大悟,原来这是对亡者的思念,对逝去爱人无穷无尽不愿醒来的美梦,在梦里,一家人可以团聚。
书中的第二部分,标题是《我一个思念我们仨》,在这部分中,杨绛先生从她和钱钟书结婚后到牛津留学开始,一直在追忆他们两人之间的点点滴滴,我最大的感受就是生活要过成什么选择权在于你自己,如果你善于从中发现乐趣,清贫的生活也可以快乐。
两人在英国、法国留学时候的生活最让人羡慕,一心只扑在读书上,生活中的小困难竟然变成了调味剂,而回国后,钱钟书也要面临面包和理想的抉择,也要面对自己不能完成父亲期望的困境,虽然刚开始妥协留在当地教书,但始终不快乐,最后还是到清华研究文字。
面对求职,钱钟书也经历过别人的刁难和使坏,工作也不是他所想的那样完美,面对复杂的人际关系,在不经意输错一句话就要批判的年代,钱钟书和杨绛先生能够做到的就是忍让退让,在书中寻找港湾。他们也是不断地搬家,但是只要有书,便足矣,精神世界地富足让生活地艰辛不值得一提。
晚年终于平静地钱钟书夫妇,却要面对爱女钱媛的逝世,三个人中缺了一个人,钱钟书在爱女离世后不久也去世了,三个人中只剩下杨绛先生一个人,虽然描写这段经历的文字很平淡,但不由让人伤感。“没有他们俩,我一个人连家在哪里都不知道”,看到最后眼眶都有点湿了,家人是最重要的。
就像文中最后说的“人间没有单纯的快乐。快乐总夹带着烦恼和忧虑。人世间没有永远。”,杨绛先生用她一生的经历告诉我们,生活是五味杂陈的,任何滋味都需要我们品尝,生活的态度是我们自己决定的。人生没有永远,抓住眼前的时光,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不要后悔。
杨绛我们三读后感篇5
从知道他开始,一直很敬佩钱钟书先生,他是一个真正置身于知识海洋中的人,是知识的创造者,在生活中却是最纯真的孩童。
从钱先生认识杨先生,于是惊呼所有的爱情都在他们身上体现得如此的淋漓尽致,从娓娓道来的生活里,更惊讶于他们仨如此的独立,又如此亲密。这本书很好的诠释了,一个家最温馨的生活方式,他们心中有自己所要坚持的,他们懂得生活都会有不易,但正因为他们懂得所以倍加珍惜在一起的那些时光。
他们仨,每个人都有自己生命价值的追求,不因是谁的妻,谁的夫,谁的女,而放弃自己的路,也不因为我是谁的妻,谁的夫,谁的女,而去要求,去依靠,去强求,更没有,是为了你好,类似的道德绑架,他们仨,对于家人首先是最最尊重的,尊重你,尊重选择,然后是毫无条件的支持,相伴。他们会相互牵挂,担忧,但从不干涉。
这一路走来他们也有许多和我们一样的困难,挫折和苦痛。婆媳之间,兄弟姐妹间,生活艰苦,他们所经历苦难并不少。可对于生活他们总是能苦中作乐,不仅因为心胸开阔,更因为他们不曾迷茫,知道自己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这是多么难得呀,终其一身,或许到头来,都不知道自己在这世间走一遭,做了啥,为了啥。
不会再有生离,只有死别。他们相互扶持,走过不平常的年代,却过着属于自己仨的岁月,只要在一起,何处都是家,静待岁月,有你,岁月不在孤寂。
只此一生,能遇见,真好。
杨绛我们三读后感篇6
我经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人生实苦”,听见的人不免一阵打趣,“知足常乐”。
让我想起一副“常想一二”的题字,寻其原委,偶尔细想一下,觉得很是具有智慧。早先读起季羡林先生的《八十述怀》《九十述怀》,看到了一个老人的“絮叨”,文章中洋溢着偷得浮生的小确幸,又不时表露出对回归的从容,让我在寒夜中为之一振。后来,读到杨绛先生的《我们仨》,也感受到了相同的精神。
文章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我们俩老了。它描述了一个梦境,梦中老人与另一半走散了,焦急地寻找却始终找不到。第二部分:我们仨失散了。古驿道上,梦境与现实交错,失去两位至亲的痛苦回忆,恍惚地好像天命一般。第三部分:我一个人思念我们仨。老人回忆了她和钱钟书先生、女儿钟瑗同行一路的生活形态,从海外留学的趣事,到生育女儿的喜悦,再到归国后的谨小慎微,一家人熬过了浩劫年代,走过了平和的三十年,仅留一人于尘世间。
杨绛先生于93岁完成此书,原本以为这本书的“智慧”分量太重,可实际读起来却很轻快,比如:杨绛在医院生小孩,钱钟书说自己在家里“干了坏事”。他打翻了墨水瓶,把房东家的桌布染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洗”。钱钟书说,“墨水呀!”杨绛安抚他,“墨水也能洗”。回家后钱钟书又把台灯砸了,杨绛说,“不要紧,我会修”。
又比如:杨绛是在新式家庭长大,钱钟书却出生于家教森严的旧式家庭,他们俩的婚礼仪式是新旧参半,婚礼前,钱钟书向杨绛父亲说明,在钱家婚礼必须磕头,杨父认为这是旧朝废礼,大为不快,可杨绛却表示这不过是“礼节而已,不重要”。每次回到钱家,杨父都幽默地说,又要去“做媳妇”了。
因为见不得别人的书里有太多沉痛,所以第二部分我是最后才粗略翻了一遍,即使是这样,也无法阻挡那排山倒海的苦楚,想想自己,想想那么多悲欢离合,也许人世间走一遭,苦难就是人生的标配,我们所挣扎的,不过是一点零星的念想,不肯屈服的念想。
杨绛我们三读后感篇7
我们仨看完了,我是个读书很慢的人,要一个字一个的默念出来,还要理解下整段是什么意思。这本书是在每天下班回家的路上看完的,配合着思家念儿的心境。
起初关注这本书,是因为作者,杨绛先生,在电视看到杨绛先生的介绍,不知道为什么要叫一位老妇人叫作先生,原来对于很有才学的女人,也是可以叫做先生的。
这是一个家的琐碎故事,没有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扣人心弦的情节,可以说不是故事,就是日常的叙述。
正因为这样,格外的吸引我,从一个窥探他人生活的好奇心开始,到与自身的比照,再到对老,对离开,对分离的设想。
不要说那样的文化底蕴深厚的家庭,与我们有多么触不可及的距离,一样的过日子。爱是一样的,文人的表达方式,不一定是遥远的。
对于家,对于孩子,对于丈夫,聚与散,在读书的时候,是有代入感的。
读书的间隙,会想一下,我们老了……我们仨散了…会是什么样,不敢想象,多想一下,心都会颤抖。
简单的诉说比修饰过的词藻,更容易走进人的心里。我是一个很容易被打动的人,他们仨散了的时候,送走六十岁女儿走了的那场梦,三十岁的我,不敢想象,当我的孩子是个老人的时候…不敢想…地铁上的我,泪流不止…
我是个极其惜命的人,恨不得自己是个千年老妖,可当我读完这本书后,仿佛轻松了点,如果是我独自思念我们仨在一起的日子,我不知道自己能不能撑的住,应该没有撑下去的力量了吧。想到这,回到现实,当发抖的心平静下来,无比的珍惜现在。
钱先生和杨女士和阿园,典型的书香之家,没有人逼着孩子读书学习,只是父母的习惯,影响了阿园,成为一名做学问的人。所以读书学习,在他们家,就想我们一日三餐一样。所以,要想让孩子成为什么样的人,作为父母,要先成为这样的人。努力成为肯为孩子改变的父母。
杨绛我们三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我们演讲稿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