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腻的作文描写能够使平凡的事物变得生动而有趣,作文的鲜明性让读者在阅读中感受到作者的情感共鸣,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莆田24景作文优秀7篇,感谢您的参阅。

莆田24景作文篇1
十七点钟的天空,总给我带来欣慰和联想。
当你想象天空在动,那些游鱼似的蓝与白游过你的肩头,又似乎是你根本触摸不到的地方,会感到那么一丝飘渺与虚幻,好像一切都不真实,唯一可信的是那不停改变的天空,是那自然。又好像,那些时刻的天空不曾有过丝毫的动弹。天空中凝结出洁白通透的小玉粒,漂浮在风里,穿透苍翠的树木。轻拂这深沉的土地,浅吟着尽头与后续的轻歌。空与满,实与虚,强大的空虚,我们停在这里,不敢走下去。
我们在飞,于这似动非动之间,安抚心灵的烦躁。被白光与树影斑驳的古墙隐约映着梦的轮廓,想抓住,才发现,那分明描绘出现实的脸。叩着潮湿的石头,青苔蔓上墙头,意境开始变得幽深,困住头上的一片天空,以为它拥有整个世界,白色的衣裙越发黯然,纵身一跃在空中开出一朵睡莲,却转眼倒在玫瑰色的液体中。
天空在追,不厌其烦。一直隐忍着先驱者的傲气,低着头找寻可以攀爬的路,是等待的失落还是羽翼退化的孤独,最终在不断前进的洪流中被碾碎。又不屈服。而后转化为一个奔跑者,伴着日光,笼罩整个世界,追着一直在飞的我们。
有时候会想很多,有时候又会很想放空。怀疑周身的物质,也许这些存在本是不存在的,因为某种需要,所以构造。
慢慢的飞,不需要因果所以。今天所做的事,也许到了未来我们才能真正明白它的含义。
十七点钟的天空开始走远,裹着一缕黄。
突然发现,我们在飞,天空再追。
莆田24景作文篇2
莆田人的春节,似乎更为热闹。一些丰富多彩的内容,一些复杂传统的讲究。
莆田的春节从腊月二十三就开始了。在这一天,都要送神。就是烧贡银,金元宝,跪在垫子上,双手合十,拜上三拜,再献上几句保佑的美词。燃放一串长龙鞭炮,小孩们就到商店买上几盒蜘蛛炮,更显春节的脚步在迈进。
莆田人总是匆匆忙忙地准备年货。街上一阵阵新年的气氛,热闹非凡。衣服店里人满为患。商场里人挤人,你推我,我推你,走出来的总是提着几大包货。公交车也堵了,人们向上挤,眼看车门就要关了,他也紧跟上一步。路旁的小摊小贩也是占满了大街小巷。买年货的人们开始忙碌起来,挤也挤出了年味儿。
过了二八,店铺的伙计也赶回家了。兜里揣着钱的高兴,没揣钱的也高兴。
除夕通常在大年三十,今年闰年,在二十九就过了。
除夕夜,全家围炉,洋溢着满满的亲情。每家门前或窗台都挂上了一盏盏红红的灯笼,上面写着姓氏,门旁贴好了对联,屋内的卧室旁也贴上了。在外工作的儿女,也会在大年赶回来,满足自己和家人的团圆饭。香味从每一家的窗户飘出,这个家,这个村庄,这个莆田与整个中国,拿出筷子,夹给孩子,夹给爸妈。
正月初一。除了老人、大人,小孩子都起得晚。初一的早上,吃的是长寿面,家家煮的都不一样,但是碗里一定有紫菜和花生。这一天,小孩随着父母走亲访友,因为到了初二就不能串门了。
农历初二。也是吃长寿面,那天只能待在家中。这让我们的头脑回放历史。在初二那天,因倭寇攻陷,城镇民不聊生。乡亲们纷纷回家,埋葬死者,重建家园,并向亲戚传告家人平安与否的信息。因而初二这一天,一概不能出门,以免给亲人带来晦气。莆田人仍然铭记传统。
初三,店铺伙计都回来了,放鞭炮,就开一天,又关了。
莆田人的大岁是在初四。在那年因被倭寇攻陷,没有过春节,在初四再次围炉。在那一晚,人们一家坐在桌子围成圆形,团团圆圆。那一张张脸上,是对自己对家人的祝福,也是对祖国的'祝福。
莆田的元宵大多是在十二、十三、十四,少数在十五。那天,游灯,跑灯。这天早上,还有抽签,一村40多户人家,一家一家来拜,亲人没有回来的,就叫孩子一起拜,香也多拿一枝。晚上,大人小孩都去看游灯,老人们在很晚的时候,把桌上的贡品收起来,留明天炖汤喝。
元宵后的三四天,在外打工的家人已经走了。其他人也整理行李,再过一两天再走。
新历二十三,学生又开始上学了,家人们又开始忙活了,老人也开始打理菜田了。伙计们开始努力赚钱,等待下一年的春节,兜里是满满的钞票,乘着车,回家过年!
莆田24景作文篇3
福建莆田是个神奇的地方,因为人多地少,近三分之一的莆田人到世界各地谋生意、求发展。中国工艺品市场、民营医院、建材工业有宏大的莆田人队伍,仅民营业医院莆田人开办的占全国70%。另外,莆田人自古过年都有独特的形式,这与莆田历史事件密切相关并一直沿袭至今,正如莆田地方方言具备古汉语一样,很值得我们研究和了解。
从农历十二月十六尾牙(也是中国春运第一天)到二月初二头牙,莆田风俗有着奇特的方式。
一、做尾牙
“做牙”,亦称“祭牙”。这一节俗,原本是莆仙生意人的祭祀方式,后才延伸成莆仙民间普遍的节俗。
相传在明代有个叫陈米牙的,是专门经营米业的商人。同是生意人,陈米牙的经营方式与众人不同,人家卖米唯利是图,一味赚钱;而他卖米是薄利多销,生意不成仁义在。陈米牙做生意老少无欺,在江南民间传为美谈。莆仙生意人为纪念和仿效他,便在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出外做生意和十二月十六日赶回家过年时,举行祭祀陈米牙的仪式,后简称为“做牙”或“祭牙”,并把每年农历二月初二定为“头牙”,十二月十六定为“尾牙”,后来,一些生意人还把这一节俗延伸为每月初二和十六日都要“做牙”。
旧时,莆仙民间做“尾牙”那天,大、中商家必备酒席邀请同行和本店伙计们。一是联络商友之间的感情,二是决定所雇伙计的去留。按俗例,本店伙计吃“尾牙”后,即算结束雇约,至次年二月初二日,店的伙计若再被店主邀请“做头牙”,则是被继续受雇的信约,三是以“做牙”祀神、祀福,求生意兴旺。
受商家影响,莆仙民间即使没有经营生意的家庭在农历每月初二和十六日,也有“做牙”的风俗。在莆仙山区和沿海一带,民间还有为“婆姐做牙”的风俗。仙游一带称为“安婆妈”。“婆姐”即婴儿的保姆之神。凡家有婴儿的,每月初
二、十六日都要为“婆姐做牙”。黄昏备办干饭一小碗、青菜一小碟,俗称“菜瓯饭”(小花碗盛干饭),在卧房前祭祀“婆姐”,祈求其照顾婴儿睡眠平稳,饮食正常,无病无灾,快快长大。若婴儿睡眠中脸有微笑,就认为“弄婆姐”,意即“婆姐”在教婴儿微笑。
二、扫巡
莆田话把年前大扫除叫“扫巡”。“扫巡”的时间,各地都没有统一。有的地区群众从“
尾牙”(农历12月16日)后开始,一般是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六和二十八。也有提前,都选个“双日”中的大晴天(“双日”是莆仙群众的吉利数码),俗语说:“千补万补,洗净见先祖”、“扫巡四面光,洗净见祖公”。把家里能搬动的东西,都搬到户外,先洗刷干净,再让太阳晒干。然后室内再用竹竿绑着树枝(带叶),作成一把大大的扫把,把每个房间打扫的干干净净,这就叫“扫巡”。有
的地区不受限制,腊月初直至年关前进行。群众“扫巡”的日期一般都选择双休日和天气晴朗的日子,以示吉利。“扫巡”的工具农村用芦苇、甘蔗尾巴和稻草捆成一大把像扫把,并贴上一小块红纸,然后缚在竹竿上,用于打扫清理室内外墙壁、屋梁、楼梁、楼板和天花板上附着的灰尘、蜘蛛网等污物。室内打扫清理垃圾和废物;铺地板砖的进行洗擦、厨具、桌椅、眠床等家具、被铺、蚊帐全部进行洗涤。通过清洗、打扫把室内全面进行一次卫生大扫除。有的地区群众在“扫巡”之后全家人吃一餐“擦粉”(用线面为主料配些佐料煮成的大杂烩),期望来年阖家平安。“扫巡”意味着把旧一年里的灰尘秽气打扫出门,以崭新的气象喜迎春节,跨进大吉大利的新一年。这个有益于人身健康,有保持生活环境卫生的风俗习惯,千百年来莆田人民一直保留下来沿袭至今。
三、除夕辞年祭天地
莆田民间除夕子时要祭天地,方言叫“上供天地”或“辞年”。 天地崇拜在中国汉民族和少数民族中由来已久,原始社会人类面对难以征服的大自然,就认为自然界中有一个主宰者,从而产生了想象中的“天地神灵”,并因而产生了“玉璧以祭天,玉琮以祭地”,衍生出许多祭拜天地的仪式。而这些仪式,最主要的目的还是要祈福消灾,永葆安康。
道教造神中天廷的最高统治者是玉皇,民间就一直把玉皇大帝指认为天。宋代皇帝还封一位“后土皇地祗”的神为“地母”。这样天地就各有主神。只是老百姓不懂那么多,一般只认为“天地就是玉皇大帝”。据说每年除夕子时起,玉皇都要巡安人间,所以老百姓都在这个时候备办祭品上供,感谢他对自己的庇佑,期望来年他再给自己带来好运。
“辞年”的祭品十分丰富,花果茶酒齐备,“六斋”、“十味”、线面、“龟”、“团”、鸡、鸭、鱼鲜,还有“隔年饭”,摆满供桌,烛火高烧,香烟缭绕。还要摆上“五果”,这是一种小米糕,印成圆形
和方形两种,寓意天圆地方。更重要的是一定要烧“贡银”、“天金”。传说家家“辞年”,天地吃不下,只收走“贡银”,所以祭毕茶酒要“喷银”(倒在烧“贡银”的灰上)。
神比祖宗大,所以祭完“天地”,把供桌换个位置,这些祭品可以再用来祭祖宗。祭祖时不用茶酒,但必要增添“菜、饭”,还要烧“纸钱”或“银宝”、“银纸”。
“辞年”习俗延续至今,除夕子时起,家家灯火辉煌,鞭炮声此起彼伏,煞是热闹。
四、除夕
莆田除夕又称为过年、做岁、三十暝(夜)、围炉等,有的年份农历十二月二十九日过年,亦称三十暝。
莆田人过年之前要做大量的准备工作,为使年过得热闹、旺意,莆仙民间,尤其是农村,各家都要备办“红团”“番薯起”、薄糕、油炸豆腐、红柑、茶酒等,并要杀鸡(鸭)、杀猪(羊)、鱼等,称为三牲,以备祭天地、神、祖先等辞年之用。
莆仙人辞年大致在腊月二十到小年夜之间的某个晚上,一般以二十八或二十九日为多。这天中午,家家都吃“擦粉”,晚上,开始辞年时,要在院前摆一张系着金钱绣花桌裙的供桌,桌上摆着五果、六斋、三牲和贴着福、禄、寿红纸花的干线面,燃放爆竹后,全家人由年长的领头,
依次拈香跪拜天地、祖先,祈祝全家平安,来年幸福。然后在供桌前烧贡银、银纸,并再次燃放爆竹,表示辞年结束。
莆仙人看重亲情,除夕夜围炉时,大家一定要千方百计地赶回家里团聚。在围炉时,如果有人确实无法赶回家,那也要在餐桌上给他放上一副碗筷。莆仙民间围炉时餐桌上的菜大多都有吉利的寓意,如鲫鱼(俗名鲫母,谐音积宝)、蟹(要十脚全的,寓十全十美之意)、虾(谐音和,一家和和气气,和气生财)、甜丸子(莆仙方音称软粿,意即日子过得甜甜美美的),上述这四道菜是必不可少的。有些讲究古例的人家,还把木炭烧红放要烘炉里,置于餐桌下面,表示一家亲热团圆、兴旺发达。
围炉后,上辈人要给16岁以下的未婚男女分压岁钱;也有子女给爸爸、妈妈、爷爷、奶奶压岁钱的;还有丈夫给没职业的妻子压岁钱的。过年分压岁钱的意思对小孩子是已增一岁了,对上辈人是孝敬,对妻子则是夫妻恩爱。压岁,其谐意是压祟,即禳灾驱邪之意。
五、探亡日与白额春联
新年正月初一吃完饭后亲友登门互相拜望,叫做“拜年”,说些吉利话儿,这种习俗和全中国都一样。但以正月初二为“探亡日”,这一天互不登门,以表示对倭寇侵害中死难亲人的哀悼。至今莆田人每年这一天,都不互相串门拜年,或者走亲访友,害怕把霉头带给别人。
莆田24景作文篇4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其中我最喜欢的是春节。每到春节,人们喜贴春联,敲锣打鼓,张灯结彩,辞旧迎新的活动热闹非凡。这时是小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候,每个人脸上都洋溢节日的喜悦。
莆田与全国各地一样过大年春节,从农历腊月二十五开始,家家都包用糯米粉为原料的红团,它的含义相当于内地的饺子;红色是喜庆的色彩,圆圆的形状寓意着家庭团圆,我们家的红团有两种口味:一种是绿豆,一种是糯米都香甜爽口令人开怀。
到了农历腊月二十八,家家户户就准备开始贴春联了。贴春联也是全中国人特有的春节习俗,它把各种各样的祝福语写在大红纸上贴在门的两边,可为什么两边留出白额呢?我百思不得其解;问爷爷,爷爷说:“三百多年前,倭寇到莆田一带盘踞多年,打开杀戒,直到戚继光赶来,才赶走他们,但此时已是春节,于是为了表示对死者的思念,人们在春联的头上加了一条表示哀痛的白额。”原来是这样,咱们莆田人的春节原来有这么多的历史,我一定要好好学习,才能继往开来。
到了年三十晚上,全家人团团圆圆地相聚在一起吃年夜饭,咱莆田称之为“围炉”,男女老少欢聚一堂,在一片欢声笑语共享新春之乐。当晚,烟花怒放,五光十色,美丽极了,等到半夜零时,爆竹齐鸣,欢庆新年的到来,那是多么激动人心呀!我想此时此刻,全国各族人民一定都在欢庆新年的到来吧。
接下来的几天便是亲朋老友们相邀做客,即是“拜年”,有的是吃“年酒”,这时候我们走亲窜友也会收到许许多多的红包,真是喜气洋洋,还有喜庆热闹的元宵,在接下来的这几天,又开始新的狂欢了,我满心期待。
古人曾曰:“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计在于春。”我要在欢乐的节日过后,在20xx年的开始,开创我的美好未来。
莆田24景作文篇5
莆田人过年很有自己的'一套,大概在腊月的中旬就开始准备了。
腊月初十至二十之中的某一个晴天,莆田人会给房子来一个“大扫除”,莆仙话叫做“扫巡”,俗话说“扫巡四面光,洗净见祖公”。预示把旧一年的灰尘秽气打扫出门,以崭新的气象迎接春节。
除此之外,大家还会贴春联。除了我们平时见到的春联外,莆田还有一种特有的白头春联,在红色的对联上方留有10厘米长的白纸额头。这一习俗要追溯到300多年前的明朝倭寇之乱,据传此举是为了悼念当年在倭乱中遇难的人。
腊月二十,家家备年货,为小孩子买新衣服。家附近的一条街,人山人海,车辆如潮水般涌来。
这时便要数小孩子最高兴了。大人们忙乱,哪有时间管他们。他们便拿了零花钱,成群结队地买爆竹去了。拿着买来的爆竹,丢在街边,自己跑到一旁看着路人们一个个吓得丢了魂似的,自己在一旁捧腹大笑。
除夕晚上,家家做在一起吃团圆饭。小孩子们草草吃几口,便一个个找桌上的大人们要压岁钱。拿到了自己日思夜想的压岁钱,一个个满怀开心地看春节联欢晚会去了。大人们忙完了,也陪着孩子们一起看春节联欢晚会。
莆田的春节虽不如北京的春节热闹,但大家也过得非常开心。
莆田24景作文篇6
漫长炎热的夏天终于离去,盼望已久的秋天才迈着轻轻的脚步来到我们的身边,我和妈妈来到郊外,去感受秋天迷人的景色。
在莆田,秋天的树木和夏天没有什么区别。道路两旁许多树木依然穿着绿色的衣裳,但是树叶没有了夏天的油亮,而是微微皱起,上面还有一些小黑点,像老人脸上布满了皱纹和斑点。槟榔树下面的叶子已经枯萎了,变得稀稀疏疏的,就像老爷爷的白胡子,梧桐树上结满了果实,抬头一看,还以为是有人特地挂上的一个个小粽子呢。
我们来到路旁的小河边,只见一大片黄色的野菊花绽开了甜甜的笑脸,像给小河披上了一条金色的围巾,招引来了许多蝴蝶和蜜蜂飞舞盘旋。小河两岸农家的铁门上爬满了三角梅,一簇簇,一团团,你挤我碰,争芳斗艳。远处,蘑菇房上的牵牛花吹起了紫色的小喇叭,像给蘑菇房盖上了紫色的被子。还有一些不知名的小花点缀在绿叶丛中,仿佛洒了一地的七彩颜料。
沿着河边的小路,我们走进了广阔的田野,到处充满着丰收的喜悦,你瞧:一眼望不到边的稻子,随风飘动,翻滚着金色的波浪,像灿烂的彩霞洒落在田间。农民伯伯挥舞着锄头,一个个地瓜从土里探出头来,三个一伙,五个一群,很快被装进麻袋,运回家去了。成排的甘蔗整齐地排列着,像等候检阅的士兵……田埂边,孩子们快乐地奔跑,手中的风筝像一只只美丽的蝴蝶在空中飞舞。
啊,莆田的秋天五彩缤纷,硕果累累,充满生机与活力。我爱莆田的秋天!
莆田24景作文篇7
一年一度的元宵节再一次来临,我、弟弟与爷爷、奶奶、二爸闻声赶到金沙遗址博物馆参观灯会。
金沙遗址博物馆大门人山人海,游人络绎不绝,入口被人们堵得水泄不通。大门前的两头闪闪发光的“巨象”,昂首挺胸,共同高举“太阳神鸟”,似乎在高声歌唱,迎接着游客的到来。天空中不知何时闪烁着一颗颗星星——原来是我们周围的一些游人正兴高采烈地放飞着“孔明灯”。一只只孔明灯被热气飘飘悠悠地带上天空,如同繁星闪烁,又似一支支明亮的大蜡烛向天边飞去,寄托着放飞者的梦想和情感。
晚八点过,金沙遗址博物馆上空便开始了激烈的“焰火舞蹈”。首先上场的是“胖墩先生”。“胖墩先生”身穿华丽的黄色外衣,在空中来了声诱人的“巨吼”。接着,“时尚小姐”也从“台下”跳上“舞台”,手舞足蹈,轻柔的唱了一曲歌儿,又来了一个令人惊奇的小魔术——烟消云散。“举世闻名”的“花圈姑娘”也不甘示弱,来了个华丽的“飞吻”,又是一招“热胀冷缩”。受到前面几位“舞者”的影响,其他“业余爱好者”也相继上了台:“体重严重超标”的“方块肥童”,全身“赘肉”的“胖娃大力士”,身穿体恤的“火柴棍先生”,还有那身穿婚纱裙的新娘……将天空打扮的五彩缤纷,赢得了观众们的叫好声。
金沙遗址博物馆旁的摸底河面,漂着一盏盏闪闪发光的红色河灯。红莲花似的河灯在水面上下起伏,若隐若现,顺着缓缓流淌的河水,徐徐地漂来。他寄托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更表达了他人对幸福的憧憬。
元宵节的夜晚真是缤纷多彩啊!
莆田24景作文优秀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