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罪1读后感推荐7篇

时间:
Gourmand
分享
下载本文

出色的读后感并不在于语言的华丽,而是内容上是否有自己对原作最深入的理解,读后感的写作类似于议论文,写一篇读后感可以让我们的读书变得更有价值,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心理罪1读后感推荐7篇,感谢您的参阅。

心理罪1读后感推荐7篇

心理罪1读后感篇1

有一个男孩,时时刻刻为自己的妹味着想,他为了让妹味吃到最好的芦根,不顾目己的饥饿,向芦荡最深处走去挖芦根;他为了让妹妹在明亮的灯光下写作业,不顾自己的疲劳,在江面上捕捉萤火虫;他为了保护妹妹不被他人欺负,天天护送妹妹去学校上学、放学;他为了完成妹妹的心愿,做出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冰项链……

他,就是《青铜葵花》里的青铜!

他是善良的孩子,葵花虽然不是他的亲妹妹,他却把自己当成葵花的亲哥哥,在葵花捡银杏的时候,他每晚都点上纸灯笼,在桥上坐着等她,生怕葵花在晚上回来。在蝗灾到来时,他奋力捉到了一只野鸭,第一时间把捉到的野鸭拿回家煮给葵花吃。放学时总是让葵花身上没有一点泥进入教室。

而他最令我感动的故事就是他在镇里卖芦花鞋!为了能给葵花照张相,等家人们做好一百双芦花鞋后,青铜便去镇里买芦花鞋,赚钱给葵花照张相。不管天气有多么恶劣,他天天都去卖芦花鞋,一百双芦花鞋被卖完了,又来了一个人想卖芦花鞋,为了再挣点钱,他又把自己穿的芦花鞋给卖了,赤着脚回家,等到家后,他的脚已经被地上的积雪给擦得雪白雪白,但也被冻得通红通红。

读到这儿,我的内心不禁震撼,青铜脚上穿着的芦花鞋是爸爸专门给青铜做的,家人们只让他卖掉那一百双芦花鞋,然而,为了满足最后一个顾客的需求

他却把脚上的鞋给卖掉了!地上已经积了很厚的雪了,他却毫不在意!

书读完了,青铜的善良深深印刻在脑海。善良,生命中的一抹芬芳,让我们铭记这份善良,做一个善良的人。

心理罪1读后感篇2

心理学,一个既熟悉又感到陌生的词。一直以来我都对心理学充满了好奇与兴趣,但却很少有机会接触与之相关的知识,这次有幸拜读了《心理学与生活》。

拿到它时我抱着怀疑的态度,毕竟自己是个心理学的“门外汉”,但让人欣慰的是,对于一个对心理学感兴趣,但是又没有系统地学习过心理学的人来说,这本教材是非常合适的一本入门书籍。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一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真切地感受到心理学和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书中还包含了由600余条词汇及解释构成的“专业术语表”、20xx余条“参考文献”以及近1000条“人名和主题索引”,对教学、研究和学习都极具参考价值。

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21世纪的心理学”这个专栏也很好,介绍的是心理学中那些前沿性的研究课题,把有兴趣的学生引向心理学的新领域。在那里他们将开疆辟壤,施展抱负,为人类了解和改善自身做出贡献。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

如果有机会的话我想多点了解一些关于心理学的专业知识,深入学习现代心理学,了解心理学的发展史,学习一些团体活动的知识,通过在参加活动课的过程中体会人生的知识。我想掌握更多的心理学方法,认识自己和他人,提高自己和帮助他人的能力。希望老师能在心理学与生活的课程中多讲一些关于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的知识。当今社会,在物质得到满足的情况下,如何让自己浮躁的心态,归于平静,如何放松自己,寻找心理的健康与和谐,已成为现代社会重要的新课题。

心理罪1读后感篇3

近日看博克莱和莱诺拉写的《拖延心理学》,阅读了拖延产生的一些心理学原因,颇受启发,阅读过程有种脊梁发凉的感觉,似乎以往自己很是骄傲的一些点就是阻碍自己前行的深层次的原因,不管是过于敏感,或者确实是问题,暂且先记下,以备日后深入思考和矫正。

(1)过于注重表现,把表现等同于能力。

“不管能力如何定义,当它成为一个人自我价值感的单一决定因素时,问题就产生了。这个人表现如何成为唯一衡量,其它面都被忽略了。”表现的好坏评判标准常来自于他人,而他人无法从做事的动因和根本出发点去理解一个人的表现,因此单纯注重表现,会让人变得过于追求最后的结果,而忽略了完整的努力。这样获得的结果就如同空中楼阁,似乎很华丽,却总让人不安心。

(2)过高的期望,与现实形成太大的落差。

“一个适应型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很高,并且相信自己的表现能够与之相符;一个适应不良的完美主义者对自己要求也很高,但是却对自己不抱希望。”后者对自己要求跟自己对自己表现期待之间存在着一种矛盾,所以常常自责,进而容易消沉,自尊因而也处于较低的水平。

(3)平庸招致轻蔑

太多的时候希望自己每一件事情都做的非常出色,是个全能的人。于是总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与理想的自己相比很平庸,于是贬低平常和常规的表现,用轻蔑的眼光看待自己的表现。拖延就是安慰自己的方式,然后找一堆接口,阿q式的安慰自己。

(4)优秀不用努力

遇到事情,总是幻想自己有超能力,秒懂一切,解决问题都是手到擒来,分分钟了事。做不到这点就觉得自己能力有问题,对自己感到失望,然后放弃必要的努力,通过拖延来回避努力,长时间如此,让聪明变成了无知。

(5)一切都自己来,亲力亲为

总是觉得自己可以搞定一切,或者说只有自己做的才能放心,长此以往,自己时间和能力有限,不可能做好每件事,然后把自己推向拖延。

(6)逃避竞争

对于竞争的很多事情,总是没有足够的勇气和信息去做,包括游戏,包括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归根到底是害怕失败,而这很容易让自己通过拖延来掩盖自己的软弱和恐惧。

(7)自己太抢眼,总会有人受伤害

总觉得处于一种和谐状态,要进大家一起进,要退大家一起退,因此自己一有锋芒显露,就会局促不安,把锋芒藏起来,怕让别人认为自己刻意表现,影响其他人。

(8)“幸存者歉疚”

这是第一次听到的一个新名词,不得不承认这一点一直伴随着自己,总觉得自己在外面享受着父母劳动成果换来的相对较好的生活心有愧疚。然后再做一些跟家庭有关的决定,特别是需要家庭付出很多的的决定的时候,不断地犹豫拖延,试图希望时间来通过最终没有选择的方式来做决定。反而最终付出的代价更大。

(9)选择困难,交流困难

在做决定时,太过犹豫,总是不断比较各种方案,觉得选择很困难,然后通过拖延,让一些方案自动退出可选行列,在没得选时做决定。害怕与陌生人交流,导致可能为找人商量件事,打电话咨询或约定时不断拖延,总想找一个好的状态再去做,反而最后影响自己的事情安排。这两点重要原因是一对需要做决定的事物不了解,二对自己没有自信。

以前发现自己总喜欢找一个状态再去做事,否则就把一些看似不重要的事情不断地拖,最终不了了之或者随随便便完成,然后觉得自己做事情和预期相差很大,放弃了必要努力,对自己失望,状态低迷,此时又觉得做事不合适,不断往后拖,如此形成恶性循环。

拖延是个问题,需要不断修正,但是修正前先要找到真正的原因,否则会走向另一个极端”冲动“,本来没有问题,创造了问题,这样就不好了。上面的9点是自己隐隐约约发现存在于自己的行为中的问题,哪些是真正原因需要不断思考。找到根,然后逐步改善,最终摆脱拖延的负面影响。

心理罪1读后感篇4

读了销售心理学这本书,让我知道了做销售这一行我们不应该有敷衍的心理,如果对顾客敷衍是对我们销售人员业绩的致命打击。怀有敷衍心理的销售人员往往会在工作中缺乏上进心,不追求完美,退而求其次,觉得凑合一下就行了,或者认为没有必要做的那么好,从而消极应付,蒙混过关。

敷衍的心理一方面是由销售员的工作环境造成的。人们在工作的过程中总是渴望得到必要的心理安慰和,如果销售员付出了努力而得不到物质上和心理上的满足,无法获取成就感和归属感,就会失去应有的责任心,以消极的态度来对待工作。

另一方面,敷衍心理更是源自销售员的不思上进的消极心态。态度决定一切,积极的态度能够激发人们的热情,使人充满动力的努力工作,而消极的工作态度则会让人失去,缺少责任心。

人都是有惰性的,谁都想躲在温暖舒适的家中看电视,而不愿意在外面东奔西跑,被风吹雨淋。而销售员的工作避免不了辛苦的奔波,而且有时还遭受顾客的冷落和白眼,很容易让销售员遭受心理上的打击,使积极的心态渐渐退去,而人性的缺点显露出来。这样就使得销售员把自己游离到工作之外,对工作便开始凑合应付。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姿态,对于超出自己职责的事一概不理不睬,访问顾客时也是马马虎虎,应付差事。对工作不负责任工作也会对你不负责任。最终销售员也会因为自己的消极表现而影响自己的业绩和公司形象,也不利于自身长远的发展。

以敷衍的心理去对待工作,既是对公司、对顾客的不负责任,更是对自己的不负责任。不要把自己放在旁观者的位置上,只有深入其中,以公司骄傲的一份子去努力工作,自然会获得应有的回报。

因此销售员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答应顾客的事要认真努力完成,对顾客也一定不能敷衍了事,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并为之努力,才会最终实现自己的和价值。

心理罪1读后感篇5

美国的理查德·格里格与菲利普·津巴多通过他们所著的本书证明了心理学知识是可以用于理解和改变在我们的生活中起作用的文化力量的。他们在最后《社会心理学、社会和文化》第18章节里,告诉了我们一个概念: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在每一个灾难发生的时候,你几乎可以看到同样的情形:人们冒着生命危险去拯救别人的生命。”这一点有很多的例子可寻,比如春节期节南方雪灾,有很多群众自发地加入救灾活动中……人们在灾难面前除了表现出人类亲社会行为的潜能外,也经常表现出利他主义——个体在做这种亲社会行为的时候并没有考虑个人安全和利益。比如以前曾报道过的河南救人民工李学诗的'事迹。为什么李学诗会冒着生命危险去保护别人呢?理论家们又探究了“互惠性利他主义”,表示人们之所以做出利他行为,在某种意义上是希望其他人也会对自己做出利他性行为,这样的互惠期望赋予了利他主义生存的价值。当别人给你好处时,你会处于一种精神紧张状态,直到你回应了这些帮助,这种紧张才会消失。这种精神上的紧张是有助于个体生存的,因而人类学家发现利他主义是人类拥有的一种本能,有进化的基础,并且可以通过个人传递其基因。

亲社会行为与利他主义的目的在某种意义上就是指帮助别人。一提起帮助别人,人们会很自然地想到一个人:雷锋,一个好事能做一火车的人。他曾在五六十年代被政府树立为模范人物,那时全国上下也掀起了学习雷锋好榜样的热潮。如今,我们的社会进入了经济社会,雷锋精神会在日益商品化的社会中迷失吗?通过学习《心理学与生活》这本书,我们显然明白,人类助人为乐的功能将会跟随基因传递下去,也就是说,你身边包括你,有可能都会做雷锋,不过不会做的如雷锋那般纯粹,这是因为时代的背景已经大不相同了。尽管如此,我们理解出的结论还是令人欣慰的。

心理罪1读后感篇6

自卑是麻痹药,自卑是落后丹,自卑是自杀的毒药。

不是牧者,就是羊群。你不去选择命运,命运才选择了你。做个自信的人,依据自己的判断进行自己的选择,才能免遭成为羊群的厄运。

解决自卑的良药:(大哭一场,参加辅导团体,阅读,写日记,安排活动,学习新技能,奖励自己,运动,莫再沉溺。)

良好心态的猜疑使我们保持高贵的理智,而狭隘的猜疑却使我们丧失信心和斗志。

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一个人自信越足,越容易信任别人,越不易产生猜疑心理。猜疑之心如蝙蝠,它总是在黄昏中起飞,这种心情是迷陷人的,又是乱人心智的。它能使你陷入迷惘,混淆敌友,从而破坏人的事业。

学习精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

心理罪1读后感篇7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感觉是一本很实际、很基础的心理学入门书籍,如果想了解些心理学最根本的知识,看这本书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是本最普通的心理学书籍,里面没有心理测验、没有心理故事、没有人力资源、社会任何一个方面的专业内容。它能让一个对心理学毫无所知的人,有能力一步一步的走进心理学更深奥的世界。看了这本书,让我发现原来生活真的到处都有心理学。

它就是一本心理学最根本的书,但是却很全面。这本书有十八章,主要介绍了生活中的心理学、心理学的研究方法、学习与行为分析、智力与智力测验、理解人类人格、心理障碍、心理治疗、社会过程与关系、社会心理学与社会文化等内容,我很喜欢书中特别设置的一些专栏,比如“我们如何知晓”这个专栏,它介绍了200多个经典的心理学实验,让你知道心理学的一些结论是如何得出的,而这些结论通常加深了我们对人性的理解。

还有“生活中的心理学”这个专栏,把心理学和我之间的距离拉近了很多。看看这些题目吧:“幸福感的遗传性”“青少年在想什么?”“感觉和知觉组织的分离”“清醒梦境的试验事实”“你无法忽视数字的“意义””“在“疯狂“的地方做个正常的人”——原来,你每天都用得到心理学!

要学习一种知识,就象是在一个陌生的地方行走。你可以跟着别人的指示走,而不管对错;也可以自己摸索着走,看看运气好不好。但是,最好的方式是有一张地图,让自己知道自己在那里,这个陌生的地方到底有多大,有多少条路,然后你选择你喜欢的道路走下去。这本书就是心理学世界的地图,它没有把所有的知识给你,但是,它给了你全貌,给了你路径,要了解心理学,这本书足够了,要想要深入,这本书也告诉你该如何寻找道路,对于初学者和对心理学有兴趣的任何人来说都是一本非常不错的书,本书从生活入手,深入浅出的与心理学知识联系起来,让你在不知不觉中领悟到心理学的魅力,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述生活中一些习以为常但又从没注意过的生活琐事,能帮助你逐渐产生对心理学的浓厚兴趣,学心理学的都该读一读这本书。它教会了我如何思考,如何去分析人类的心理现象以及由此决定的行为方式,我觉得这是最大的裨益。

心理罪1读后感推荐7篇相关文章:

心理健康培训心得推荐7篇

教育心理培训心得推荐7篇

心理月活动策划推荐7篇

心理主题活动总结推荐7篇

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总结推荐7篇

心理健康教育总结推荐7篇

小学心理教案模板推荐7篇

2023年心理工作总结推荐7篇

心理健康活动的活动总结推荐7篇

525心理健康活动总结推荐7篇

心理罪1读后感推荐7篇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
192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