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事迹需要字字真理,写出自己的突出贡献,我们在写事迹材料之前,一定要对人物故事进行了解,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文天祥的爱国事迹7篇,供大家参考。
文天祥的爱国事迹篇1
文天祥,江西汉族客家人,华夏杰出先烈,生活在一个民族危机阴影笼罩的时代。13世纪初,蒙古族在中国北方强大起来,铁木真建立了蒙古汗国。几十年间,纵横欧亚,攻城略地,烧杀掳掠,给人民带来极大的痛苦。他的儿子窝阔台继位后,又灭了金国,随即挥鞭南指,进攻南宋。从1235-1279年,双方战斗了40多年,南宋朝廷终于灭亡。文天祥的一生,与这场残酷的民族征服战争相始终。他是一个永远载入中国历史的爱国将领诗人。他在强敌入侵,国土沦陷,生灵涂炭的危急时刻,他自卖家产,组织义军,举兵抗敌。被俘后,他义正辞严,慷慨殉国。
以死报国
德祐元年(1275年)正月,文天祥接到朝廷专旨,命他「疾速起发勤王义士,前赴行在(行在,指皇帝离京寄居之处)」。文天祥奉读诏书,痛哭流涕,立即发布榜文,征募义勇之士,同时筹集粮饷。他捐出全部家财作军费,把母亲和家人送到弟弟处赡养,以示毁家纾难。在文天祥的感召下,一支以农民为主、知识分子为辅的爱国义军在极短时间内组成,总数达3万人以上。起兵勤王在文天祥的生活中揭开了新的一页。友人曾对文天祥说:「现在元军三路进兵,你以乌合之众迎敌,无异驱群羊斗猛虎。」文天祥回答:「我也知道如此。但国家养育臣民三百多年,一旦有急,征天下兵,竟无一人一骑应召,我万分悲痛。所以不自量力,以身赴难,希望天下忠义之士闻风而起,聚集众人力量,也许能保存社稷。」他还说:受君之恩,食国之禄,应该以死报国。
囚禁三年
文天祥从至元十六年(1279年)十月抵达大都到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被杀,一共被囚禁了三年两个月。这段期间,元朝千方百计地对文天祥劝降、逼降、诱降,参与劝降的人物之多、威逼利诱的手段之毒、许诺的条件之优厚、等待的时间之长久,都超过了其它的宋臣。甚至连元世祖亲自劝降都未能说服他.因此文天祥经受的考验之严峻,其意志之坚定,也是历代罕见的,从《正气歌》的惊天地泣鬼神可以体现文天祥誓死不屈的精神。
骨肉难圆
文天祥的妻子欧阳夫人和两个女儿柳娘、环娘被元军俘虏后送到大都,元朝想利用骨肉亲情软化文天祥。文天祥一共育有二子六女,当时在世的只剩此二女,年龄都是14岁。文天祥接到女儿的信,虽然痛断肝肠,但仍然坚定地说:「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已如此,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又写诗道:「痴儿莫问今生计,还种来生未了因。」表示国既破,家亦不能全,因为骨肉团聚就意味着变节投降。利诱和亲情都未能使文天祥屈服,元朝统治者又变换手法,用酷刑折磨他。他们给文天祥戴上木枷,关在一间潮湿寒冷的土牢里。牢房空气恶浊,臭秽不堪。文天祥每天吃不饱,睡在高低不平的木板上,又被穷凶极恶的狱卒呼来喝去,过着地狱一般的生活。由于他坚决不低头,元丞相孛罗威胁他说:「你要死,偏不让你死,就是要监禁你!」文天祥毫不示弱:「我既不怕死,还怕什么监禁!」在囚禁的孤寂岁月里,他写下了不少感人肺腑的爱国诗篇。
封官诱降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世祖忽必烈问大臣们:「南方和北方的宰相,谁最贤能?」群臣奏称:「北人无如耶律楚材,南人无如文天祥。」忽必烈下了谕旨,拟授文天祥高官显位。投降元朝的宋臣王积翁等写信告诉文天祥,文天祥回信说:「管仲不死,功名显于天下;天祥不死,遗臭于万年。」王积翁见他如此决断,不敢再劝。不久,忽必烈又下令优待文天祥,给他上等饭食。文天祥请人转告说:「我不吃官饭数年了,现在也不吃。」忽必烈召见文天祥,当面许他宰相、枢密使等高职,又被他严辞拒绝,并说:「但愿一死!」从容就义至元十九年(1282年)十二月初九,是文天祥就义的日子。这一天,兵马司监狱内外,布满了全副武装的卫兵,戒备森严。上万市民听到文天祥就义的消息,就聚集在街道两旁。从监狱到刑场,文天祥走得神态自若,举止安详。行刑前,文天祥问明了方向,随即向着南方拜了几拜。监斩官问:「丞相有什么话要说?回奏尚可免死。」文天祥不再说话,从容就义,终年47岁。
文天祥的爱国事迹篇2
文天祥在南宋危亡之际,领兵抗敌,欲挽狂澜于既倒,不幸兵败被俘。在狱中他备尝艰苦,断然拒绝元人的诱降,至死不屈,最终英勇就义。他坚贞的民族气节,万世流芳。文天祥的名篇《正气歌》气势磅礴。他留下的名言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对后人的启发很大。
宋理宗时期,奸相贾似道把朝政弄得一团糟,元世祖忽必烈便加快了兼并南方、统一全国的步伐。
宋理宗死后,他的儿子赵禥即位,就是宋度宗。朝政大权还是掌握在贯似道手中。到了公元1274年,宋度宗生病死了,四岁的赵显登基,成为宋恭帝。第二年,元朝大将伯颜率大军威逼临安,形势危急,朝廷急忙下诏,要各地派兵勤王。可是各地几乎没有人响应,只有文天祥立即召募了义军一万余人。
文天祥,号文山,少有大志,博览群书,二十岁中进士,被宋理宗钦点为状元。主考官王应麟称赞他“忠肝如铁石。”开庆年间,蒙古军队侵宋,文天祥屡次上书,主张抗敌,斥责权贵们惑主误国,竟遭猜忌和迫害,不得不在三十七岁正当盛年时就正式退休。当时有朋友劝他:“你这一万多乌合之众,去同蒙古兵打仗,正像羊入虎口,不会有什么好结果。”文天祥激昂慷慨地回答说:“我岂能不知!但我这样做了,天下义士忠臣就会闻风而起,奋勇保卫国家。”但文天祥带兵到临安后,因投降派的刁难,终于未能上前线抗敌,却被朝廷派到蒙古兵营,去与伯颜谈判投降之事。
当时宋恭帝年幼,朝廷大事都由他的祖母谢太后作主。谢太后见蒙古大军兵临城下,朝内又无抵挡的兵力,就派人到伯颜军营求和投降。伯颜是元朝的丞相,他提出他只能与宋室丞相等级的人谈判。右丞相陈宜中怕被元兵扣留,先溜走了,左丞相留梦炎则早就逃到南方去了;另一位重要大臣张世杰见朝廷轻率投降,气得从海上出走,另寻机会组织反攻复国。谢太后无可奈何,便升了文天祥的官,派他前往。
文天祥临危受命,来到元军大营中。一见伯颜,双方就唇枪舌剑交锋地论起来。文天祥义正辞严地说:“你们蒙古若想消灭我宋朝,未必有什么好结果,因为我们南方的广大军民一定要同你们抗争到底。”
伯颜威胁说:“你文天祥若不老老实实投降,只怕今日饶不得你。”
文天祥毫不退缩地回答:“我文天祥忠心为国,哪怕刀山火海!”伯颜非常恼怒,就将文天祥囚禁起来。
不久,谢太后和赵显终于投降,他们绕过文天祥,另派贾庆余为右丞相去元营求降。文天祥仰天长叹,把贾庆余痛斥一顿,但南宋向元朝投降称臣已成事实。
但是伯颜并没有善待谢太后和赵显,反而将他们当俘虏押往元大都,并将文天祥也一同押去。途经镇江时,文天祥趁元兵不防备,同他的随从杜浒等十二人连夜逃脱。他们先到真州(今江苏仪征),后过扬州,本想联络各地宋兵,抗元复国。但因为当地宋将轻信元朝的挑拨,怀疑他是元兵的奸细,都不肯接待他,他才不得不继续往南奔走。最后到温州时,文天祥听说张世杰在福州拥立了新皇帝端宗赵昰,就又赶到福州。后来他作为朝廷的大臣,积极招募人马,组织抗元,连续转战于江西、福建各地,多次打败元军,先后收复了不少县城。
端宗死后,张世杰、陆秀夫、文天祥又拥立了赵昺,继续在南海一带抗敌。公元1278年十二月,元军元帅张弘范大举攻打潮州,文天祥被迫率兵转移五坡岭。军中正在吃饭时,元兵突然来到。宋兵作顽强抵抗,最后全军覆灭,文天祥被俘。
元兵将文天祥押去见张弘范。张弘范钦佩文天祥的骨气,以礼相待,想让他降。但文天祥不理睬,于是他就把文天祥软禁在军营中。当时张世杰正领兵在山抗击,张弘范知道张世杰最钦佩文天祥,便叫文天祥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冷冷地回答说:“我自己无力救父母,难道可以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弘范厚着脸皮,反复地威胁利诱,文天祥便将船过零丁洋时所写的一首诗给了张弘范,诗中最后两句是:“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张弘范读过诗后,苦笑一声,只好下令强攻山。
山被攻破后,元军中摆酒庆贺,张弘范又劝降文天祥说:“现在宋室已经灭亡,你文丞相已经尽忠尽孝。如果你能像对宋朝那样忠心对待元室,你还会当丞相。”文天祥沉痛地回答:“国家我无力救亡,为人臣者即使死了也还有罪,何况叫我投降,改事二主!”张弘范只好派人将文天祥送往元京大都。文天祥一路上绝食八天,以示必死信念。
当时,雄心勃勃的元帝忽必烈正在搜罗中原人才。他先派降臣王积翁去劝降,后来又亲自召见文天祥,问他还有什么愿望。文天祥回答说:“我受国家重托担任宰相,怎能又投降元朝,我的愿望就是赐我一死。”忽必烈不愿杀他,就将他囚禁在元都好多年。在牢房中,文天祥曾写下千古传颂的《正气歌》。他在诗中列举了历史上那些坚持正义的忠臣义士,认为他们都是正气的表现,是自己效法的榜样。其中有两句:时穷节乃现,一一垂丹青。公元1282,民间的义士聚积了兵马数千人,扬言要打破大都,救出文丞相。元世祖为绝后患,终于下令处死文天祥。临刑时,文天祥朝南跪拜,从容地说:“我的事情到此完结了。”然后慷慨就义,时年四十七岁。他的妻子为他大殓时发现,他的衣带中有一篇文章说:“孔子说‘成仁’,孟子说‘取义’,只有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的书,学到了什么?从今以后,我真正做到无愧于己了。”
文天祥有一个信念:精忠报国,不管个人付出多大的代价。在他看来,个人的财产、家庭、名利、官位,与国家和民族大业相比,算不了什么。他有爱国的情感和信念,团结民众,组织义军,全力抗敌,成为人们敬仰的对象和民族英雄;他的民族气节和崇高品德,也成为了当时人推崇的理想人格。
文天祥的爱国事迹篇3
从古到今,涌现出了无数民族英雄,有多少英雄,为国捐躯,又有多少舍生取义、以死殉国的人们拥有这样的决心。在那些人中,我最喜欢的历史人物那就是文天祥。
文天祥,字宋瑞,号文山,吉州庐陵人,历任签书宁海节度判官厅公事、刑部郎官、知嶂州等职,有【文山先生集】传世。
宋恭帝德佑元年正月,因元军大举进攻,宋军的长江防线全线崩溃,朝廷下诏让各地组织兵马勤王。文天祥立即捐献家资充当军费,招募当地豪杰,组建了一支万余人的义军,开赴临安。宋朝廷委任文天祥知平江府,命令他发兵援救常州,旋即又命令他驰援独宋关。由于元军攻势猛烈,江西义军虽英勇奋战,但最终也未能挡住元军兵锋。
后来,文天祥在率部向海丰撤散的途中遭到元将张洪范的攻击,兵败被俘。文天祥服毒自杀未遂,被张洪范押往稣山,让他写信招降张世杰。文天祥说:“我不能保护父母,难道还能教别人背叛父母吗?”张洪范不听,一再强迫文天祥写信。文天祥于是将自己前些日子所写的《过零丁洋》一诗抄录给张洪范。张洪范读到“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时,也不禁受到感动,不再强迫文天祥了。后来元世祖将文天祥处死。
文天祥不仅大气凛然,光照千古;在文学上,他也开辟了一代诗风。他那振聋溃耳的诗句,石破天惊的词章,一扫南宋一些懦弱文人无病呻吟的颓废。
文天祥这样的民族英雄,胸怀崇高信念,不为暴力所屈,不为名利所诱,舍生取义,为国捐躯的高尚的民族气节,他是我们民族的骄傲。他值得让我们向他学习。
文天祥的爱国事迹篇4
我是一个中学生,跟您一样也是一名深爱着自彼祖国的中国人,我之所以会如斯酷爱自己的祖国都是因为您。我从小就听到过您说的千古名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口照汗青”,最始我不清楚这句话的含意,只是把它该做是耳旁风。但是一次偶尔的机遇,我知路了那句话的含义:从现代在当初,谁生下来之后都会死,没有活着不死的;我知说我也会死,但是我就算是死,也要为国家作贡献,将自人的名字载进史册。从我知讲那句话的露义以后,我即非常倾慕您,我也想像您一样成为一个有用的人,为国家作贡献。
由于我很钦佩您,所以尔就开端翻阅书籍查望有对于您的资料,末于有一地,我查到了您的材料,您果然不是个别己:您曾经甜读诗书考弃了状元,干功多少年的处所民。您作官,完整不是替了本人,您仕进时费吃俭用,不外奢靡的生涯,在元朝大军迫近临安时,您绝不迟疑地变售了所有野户,立即组织义军3万多我,伏卒辅助天子抵御元朝雄师。在南宋消亡当前您也没废弃,依然联系江东、福修、广东等地域的抗元力气,持续保持奋斗,但在1278年您在广东海峰兵败被俘了。您固然被俘了 ,然而您高尚的气节并不转变你在被押解北上的途中写下了“人生从古谁无逝世留与赤忱照汗青”的千古名句,表示了您二心报邦、杀身成仁的崇高的气节。您在元朝首都大都被软禁的三年面,写下《正气歌》一诗。就算元世祖亲身去劝落,您也仍旧坚持着崇高的气节,涓滴皆未曾摇动,最后您从容捐躯。
以前我总想长命百岁总以为活得越久越恶,但是您改变了我的见解,您的人生只有短欠的47年。47年,对一个一般的人来说,太少太多,基本做不了什么是事件,确定会懊悔毕生。但我晓得您无德无悔,果为在这47年里,您活出了大家性命的价值,为国度息出了莫大的奉献,让历史记住了您。取这些到了100多岁而没有做没什么贡献、无所作为的人比讫来,您的人生更美妙。您的精力,您的人格永记史册,万世景仰!
文爷爷,您是我人生旅程的模范,我必定要尽力学习,做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您是咱们中华民族的象征。
文天祥的爱国事迹篇5
一首《过零丁洋》,让后世人认识了宋末爱国大诗人、民族英雄文天祥。《过零丁洋》一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仅让我们看到了文天祥心中坚持的大义,也让我们认识到了人的一生有许多事情比生死更为重要。
这位在南宋末年,风雨飘摇之时坚持大义,领兵抗元,被俘虏后宁死不降之人,无愧为一个大丈夫。根据史书记载,文天祥相貌堂堂,身材魁伟,皮肤白美如玉,眉清目秀,观物炯炯有神,放在现在也是一个美男子。据说他在自己幼年之时,就已经将“忠”刻在了心中。他崇尚欧阳修、杨邦乂、胡铨等忠义之人,曾经说出过“如果不成为其中的一员,就不是真正的男子汉。”之语。从小就怀有这样的心思,也难怪他能在时局那般困苦之时,仍然能舍生忘死,坚持自己的大义。
他自幼读书勤勉,顺利的考取贡士、进士,乃至于成为状元。虽然科举之路顺遂,但并不代表他的官路也畅通。文天祥在仕途上,可谓是跌宕起伏。他考取状元不久,还没有正式上任为官,自己的父亲便去世了,于是他只好回家守丧。
等他守丧完毕,入朝为宁海军节度判官,却又因为自己的政见不被认同而自请免职回乡。后来逐渐升官至刑部侍郎,又因为在一次上书弹劾董宋臣,因此被外放为瑞州知州,改迁江南西路提刑,升任尚书左司郎官,多次遭台官议论罢职。
官海几经沉浮,咸淳九年起用为荆湖南路提刑。因此见到了原来的宰相江万里,受到江万里赏识,认为文天祥有担任宰相的资格。后来文天祥的确官至宰相,证明江万里并没有看错。
文天祥青史留名不在于在朝为官,而在于对于元军的坚持抗争之上。南宋末年,国家积弊,元朝对江南大片土地虎视眈眈。德祐元年,元军分三路进攻,京师告急,文天祥响应国家号召,散尽家财,召集义军,勤王抗元。虽然此战大败,被元军杀到只剩6人,但仍然能看出文天祥的忠义。
后来南宋朝廷任其为右丞相兼枢密使,作为使臣到元军中讲和谈判,与元朝丞相伯颜在皋亭山针锋相对争论。可悲的是这边文天祥在于伯颜据理以争,却因为南宋朝廷的背后一击,抽走了守在文天祥身后的大军,而使得文天祥被伯颜关押。
后来文天祥被江湖义士救出,此后仍然拥戴南宋小皇帝,与陆文秀等人坚决抗元。敌强我弱,文天祥最后还是被元军俘虏。当初元军对文天祥很是重视,只要他答应降元,高官厚禄,家人团聚都可以实现。然而他却毅然决然的放弃了自己的小义,而选择了民族大义,慷慨赴死,被斩于菜市口。
文天祥的爱国事迹篇6
文天祥,初名云孙,字宋瑞,号文山、浮休道人,生于公元1236年,去世于公元1283年,是南宋末年著名文人、爱国大诗人、民族英雄,与陆秀夫、张世杰并称为“宋末三杰”。
文天祥状元及第,此后在仕途上几经沉浮,最终官至右丞相,封信国公。别的不说,光说他能高中状元,便可以知道他的确是一个有实才之人。他一生沉沦,写下无数诗句,留有《文山诗集》、《指南录》、《指南后录》、《正气歌》等。
?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这样写道:“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虽然古代圣人说了这样一句话,而古时之人将圣人之言看作真言,但是能真正做到舍生取义之人,并不是很多。本文的主人公文天祥,可以算作此列。
文天祥《过零丁洋》说:“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的确是青史留名,被后世之人敬仰,成为著名的民族英雄,忠义之人的典范。他青史留名并不是因为他做了多少于国家有益之事,亦或者获得了多少的成就,他之所以能留名青史便在于他舍小义而取大义,不在乎生死,而坚持了自己的心中大义。
文天祥一直都坚持抗元,这一点在南宋还没有投降元朝之时就已经存在。当时元军南下,进攻京师,长江上游告急,朝廷诏令天下勤王。这之前的文天祥“性格豁达豪爽,平生衣食丰厚,声伎满堂。”本来是一个身家富有,生活富足的公子哥儿,但是在听到国家危急之时,他痛心的贬谪自己,并且将自己的全部身家用来捐资募军,上京勤王。当时文天祥的大半友人都劝他不要去,毕竟时局危急,打仗是一个会丧命的活计。但是文天祥却坚持领兵抗元,表现了自己的民族大义。
后来南宋投降,文天祥被伯颜关押,在被义士救出之后,文天祥仍然坚持抗元。他率领天下义军,在江南苦战,拥戴小皇帝,坚持抗元斗争。后来文天祥被元军所俘,元朝以高官厚禄相诱,希望他能投降元军。除此之外,元军还打上了亲情牌。当时文天祥的妻子与女儿也被元军所俘,在宫里做宫女。
他的女儿给他写了一封信,文天祥知道只要自己投降,就能一家团聚,而自己的亲人也不用再受到虐待。但是他放弃了家族小义,而选择了民族大义,他给自己的女儿回信道:“收柳女信,痛割肠胃。人谁无妻儿骨肉之情?但今日事到这里,于义当死,乃是命也。奈何?奈何!……可令柳女、环女做好人,爹爹管不得。泪下哽咽哽咽。”
此事过后,文天祥从容赴死,被押解到柴市口斩首。他的夫人为其收敛尸首,在其衣带中发现了他留有的话语,这就是史上著名的《衣带赞》:“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这样一个将民族大义看的比自己的生命还要重要的人,无愧无古代君子典范。
不过文末小编要插一句,虽然文天祥坚持领兵抗元,是历史著名的民族英雄。但是他文官出生,并不熟悉军事,也并不擅长于打仗。所以在与元军对抗之时,一直都是败多胜少,而那少数的胜利还多是没有遇见元军主力的情况下。所以我们佩服文天祥的气节,但是也要看到他的不足之处。
文天祥的爱国事迹篇7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一首悲壮的诗,一曲难忘的歌,皆来自文天祥的爱国情怀。
朦胧中,我听到了你的声音,仔细一看,噢是你——文天祥。我紧跟其后,只见你走到悬崖边上,振臂高呼:“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此时的你整日被幽禁起来,无任何自由而言,身为右丞的你怎奈何得了金人铁骑踏上宋的辽阔土地,将宋子民变为奴隶。
当元世祖忽必烈派元丞去劝诫你时。元丞让你给他下跪时,你竟不碍于时局,告之:“吾为南丞,汝为右丞,南北之丞,何足跪之”气的其仓皇而走,而后,忽必烈多次派使臣去劝解他,但多次未果。
你依旧不为之所动,整日闲所适得,真如岳飞所言:“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一般的壮志凌云。
一群孤雁,一段幽笛,难鸣天祥心中之志哉。你难忘亡国之耻,正如陆游所言:“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走着走着,只见你顺崖边向东逝去,一缕白发轻轻的抚着你的面,你心中的怒火无人能知,但你依旧思念故国,正如陆游在临死前所言:“家祭无忘告乃翁。”
真如一只青鸟从崖边掠过,将天籁之音从东方带来,滴滴洒落,颗颗晶莹,噢,那只青鸟便是你精神的化身。就如精卫填海的那份执着,就如愚公的无私,就如晏子的舍身为国护法。一点一滴,难忘已哉。
渐渐地,你离我远逝,虽时局动荡,但你依旧那么灵敏,那么睿智。难忘已,那一阵阵振臂的高歌,描绘了你对亡国亡民的思念之情,真如张养浩所言:“赢,百姓苦;输,百姓苦。”
一阵青烟掠过,你消失在了崖边,“士为知己者死。”恰似卧龙的坚贞,岳飞的精魂。噢,不,你又把它升华了,难忘哉。
是你——文天祥使我懂得了坚贞的含义,是你是我懂得了什么是忠于职守,一字一珠,一点一滴,见证了那一段痛苦不堪的历史。
只把长歌当哭。
文天祥的爱国事迹7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