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读后感有助于加深人们对名著理论的领悟,不是篇幅越长你的读后感就越好,真正优秀的读后感是有属于自己的想法的,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看见读后感500字5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看见读后感500字篇1
对于柴静最早的结识不是《看见》,而是很多年前的一个演讲视频《认识的人,了解的事》。其实这本书在我的书架已经沉睡了很久了,最近闲来无事,无意间在饭后翻了几页,便一发不可收拾读完了这本书。
在读《看见》这本书之前,我对有关她的新闻接触甚少,只知道是一位央视的记者、主持人。当时看完这本书,给予我很大的震撼和触动,忍不住去搜索她主持的纪实类节目《新闻调查》和访谈类节目《看见》。她采访的多是边缘性、尖锐的、争议很大的人物和事件,她的语言平静理性但不失锐气,往往能一语中的,直入人心。
于我而言,《看见》让我能有一个机会重新审视那些以前震撼我们的事,那些当时我通过电视、网络等方式知道事件大致的轮廓,如今此书看到事件的真相和始末,让我对事件的本质也有了更深刻更准确的看法。《看见》一书中叙述了十多件柴静亲身经历过的事件,整本书内容人物鲜活,故事真实,一字一句没有夸大和说教,只是很平静的不带偏见的表述着新闻事件,就像一把尖锐的刀子直刺整件事的心脏,带我们见到最深入最本质的一面,那些掩埋的真相总能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让心高高抛起,又在下一刻重重的跌回胸膛,让人不禁陷入深思。
新闻里到底是应该关注人还是关注事件本身也或者是事件的背后?这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我们要了解事件的真相,也更要去了解人。“那个温热的跳动就是活着”里非典期间随时面临着生命风险的第一线从医人员;“双城的创伤”里连续服毒自杀的孩子们;“沉默在尖叫”里长期遭受家暴后杀夫入狱的女人们;“无能的力量”里默默无闻地为农村教育事业奉献的外国人卢安克。。。勇于质疑、尽力挖掘真相,带着理解与尊重的将之呈现在我们面前,正是柴静在她的采访中所散发的独特魅力。在这个信息爆炸又繁杂的时代,她的新闻既保持着新闻人应有的职业操守和使命感,不带任何偏见的报道,没添加任何的个人主义色彩进去,却又偏偏充满了人味。
最后,我想说柴静是一位有良心,敢说真话的新闻工作者,她有着犀利和敏锐双眼、坚定与坚持精神。她冷静客观,有着一颗炽热的扶持弱者的心灵,始终站在离新闻最近的地方,不怕危险,不向恶势力妥协,是一名出色的新闻工作者,我们需要这样的新闻工作者。
看见读后感500字篇2
文笔很好,素材很棒,故事很好,讲的也很好,我相信故事里的人接近真实。喜欢作者用比较文艺的方式,讲述那些或冷峻,或灰暗,或拉扯,令人忽冷忽热的故事。记者的职责是追寻记录和展示事物最本真的样子,但单纯的记录很难呈现问题的症结,而且记者也是人,也有人性,报道只能无限接近真实,不可能完全真实,那需要洞悉人事所有,这几乎不可为。不可为的事,就是难事,做难事的人都不容易,不容易还能坚持,并且在坚持中不断发现真我和扬弃旧我,是有大智慧和大毅力的人,她是一位值得倾佩的女性,她的节目并没看过很多,书中大多故事有所耳闻,许多观点启人深思,穿透力极强,这就是行万里路比读万卷书强的地方,读书固然重要,但行路更难,难在知易行难,难在知行合一。
记者,记着,行者,行着。书名看见,取得很好,看比听更有行动力,也更有说服力。读书中,有很多零碎的感悟,很想记录下来,没在读后感中摘录,是不愿硬生生多出几分刻意,书中几处提到忘我,特别是卢安克在柴静采访顽童失败的话和第二次采访圆脸小孩失败后的自嘲,无法忘我,就无法超越,就刻意,就套路,就目的,就功利,紧盯着目标,难免急功近利,难免急于求成,难免基础不牢,难免南辕北辙,或许如此没有对错,但确实直指本心,忘我不是失了自我,而是找到真我。我们不是完美的人,所有我们不能代表自己批评和审判谁,我只能就事论事,把事物的本来面貌呈现出来,让基于共同法律和道德以及不同认知和价值观念的人予以评判,或许这就是记者的天职……
看见读后感500字篇3
总觉得这本书的书名起的很妙,叫“看见”,它确实也为我推开了一扇窗,使我看到更多不同的人,不同的生活。
有个朋友喜欢问我人为什么要活着,我每次都不以为然,告诉她吃吃喝喝就很快乐,所以活着这么高深的问题,交给胃来回答就好。忽然觉得自己实在懵懂无知,只看到了井口大的世界,就已满足。
如果叫我现在回答,我一定会告诉她:一切都已定,一切都未知,还有东西交给我们探索,还有东西能让我们感受,就蛮不错。
我不太了解记者这个行业,属于电视的时代也即将落幕,但记者所担负的责任是仍要有的,或许会由另一个职业继续承担下来。在这本书里,有很多可敬可爱的媒体人,他们也平凡,却更多了一分对职业的热爱和对社会的认真。对我而言,他们从此不再是一个符号,而是一群活生生的人,无论过世还是仍在的,都会在我的世界中留下。谢谢你们,一直在为这个社会,为我们发声。
不用说,这本书文笔相当好,叫人对着手机哭哭笑笑,浑若痴狂。好几次不知为何潸然泪下,真是一把鼻涕一把泪。这样的文字离人很近,所以一个情感的浪头,就直直的拍在心里。曾经有个老师常告诫我,别把文章写的连自己都看不懂了。终于明白,字还是要给人看的,甭瞎想什么艺术,艺术离了人也都是沫子。让自己感动了,让别人也看明白了,就差不多成功了。
零零星星看了几个月,到今天看完,还是蛮不舍。就像刚掀开锅盖,闻到了点儿香味,就不得不松手。期待下一部作品吧。
看见读后感500字篇4
刚刚翻上两页,就被这本书深深吸引住了,平实无华的叙述,触动人心的故事,让我忍不住一页又一页地翻看,一遍又一遍地思考。
感觉这是一本能触动心弦的书,读完,心里却有一种说不清的滋味,和同样看过的爸爸讨论方知,那是因为真实。爸爸说,很久没有看这么沉重的书了,我又何尝不是,原以为这只是一本记录作者十年以来采访的书,或是一本记录十年里的荣誉自传,但出乎我的意料,她在这本书里写下的,是自己对生命,对现实世界中种种现象的理解。读它时,共鸣一直存在,让我犹如身在其中,体会事件的本质,感悟人生的真谛,内心有太多无法言表的情感,不断地肆意翻滚着、流淌着。
这本书给我两方面的震撼,其中一点就是对事物的思考,认知与理解的能力。我们真的知道自己是谁,在哪,又为何而做了些什么吗?当我们看一部电影,一部电视时,脑中是否会第一时间想谁是好人,谁是坏人?很多被我们视而不见的细节才是我们最应该知道到的。你或许不会关心拖欠农民工工资的新闻,你或许不会在意遥远他乡的违法征地或污染,你或许会对不收零钱的行为做出让步,你或许会对不开一张五块钱的发票忍气吞声。
但是明天,如果被拖欠的人是你,如果被征地的是你辛苦劳作的父母。你还会淡定吗?如果明天,不给开的发票从五块到五十再到五百五千甚至更多,你还能“淡定”吗?现在的人们,为了自己少惹一点麻烦,抱着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心态漠视一切。回顾历史,中国不就是因为有太多这样的人民而有了屈辱的历史。今天,我们高喊着以史为鉴的口号,却忘记了那辛丑的条约的签订,这何尝不令人感到沉重。生活在条条框框,被权威“统治”渐渐麻木的人们,这又何尝不令人感到沉重。读后感·我们需要的发声人,不是某一个,某几个,而是全部,是浩浩荡荡的龙的传人们。
除了这样无声的“歇斯底里”,还有另一方面的震撼,那就是见到了作者笔下那让人心动的团队。千里迢迢,不畏艰辛,去寻找它们热血中的真理。“几十平米,低着头都知道对方要干什么的温暖是难以言表的”这段描述,着实触动了我的内心。这样一群知己知彼的伙伴,这样一群志同道合的挚友,实在令人生羡,令人感动,以至于令我一度有了当记者的想法。那些年,她们拼过,累过,战斗过,现在作者想来,也一定满怀幸福吧。
书名为《看见》,柴静将她所看见的,别人看不见的,让我们看见。告诉我们不要盲从,要理性,要理解。她说,不管怎么样,我们终将像水溶于水一样,但她不一样,她是这茫茫大江中,最真实,最清澈的一涓。
看见读后感500字篇5
二零零三年,“非典”爆发。
而现在,“非典”对我来说,不过就是教科书里一个好像听到过的名词,一个要背的年份日期。
直到,我本周读到了柴静的《看见》里,一篇关于她做“非典”新闻调查的文章。
本文通过许多真挚动情的环境心理描写,让读者清晰地认识到“非典”,看到了“非典”的背后——那是人类坚强的意志,“我要活下去”,那颗最温热的跳动。
如果,死到临头,活着的日子屈指可数时,你会害怕吗?你会觉得死亡是一种解脱吗?如果,你面前有无数人在倒下,一个接一个倒下,就如多米诺骨牌,你会惊慌吗?你会担心下一个是自己吗?
当每早,太阳升起,睁开眼能看到万丈金光,是否会感叹“活着真好”?
封面是一张照片。有三种人。小孩,中年人,老人。小时候经常猜一个谜语:“什么东西小时候是四只脚,长大了二只脚,老了以后是三只脚?”谜底是人。现在的我们,有时会有“当一个退休老人多好”这样的想法。可当我们老了,转回头看自己的漫漫人生路,又是一种什么感受?是羡慕之前孩子时的青春活力,还是享受快到终点了?
有一种人,认为人生的目标就是活着。不管成功与否,有意义与否,即便处在社会底层,即便人生不如意,只要能活着就行了够了,哪怕当牛做马。
有一种人,比如革命英雄,认为活着必须要有尊严,否则还不如死亡,所以才会宁死不屈。他们坚持认为“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这是他们的人生哲理。
活着,真好。活着,真不好。
看见读后感500字5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