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写一篇读后感可以加深大家对名著内容的了解,读后感指读完一本书后把心里的感受用文字写出来的应用文体,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7篇,感谢您的参阅。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篇1
读着这本语言清秀的书,文字进入脑海,带进心门的却是苏东坡向我翩翩走来。
不错,正如作者所说:“他――是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佛教徒,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是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心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正如作者笔下的他,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我欣赏这样的他,乐观豁达,而在他的诗词中也不难看出这一点。“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这诗中没有把流水比拟成时光一去不复返,而是让我们体会到不抱怨,不哀愁;相信珍惜眼前便是永恒的的价值观。
我也景仰那个志存高远的你,让我不觉你是不争不抢文弱的诗人,而是让我在你身上学到了一种精神。“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这样的豪言,激励着我,是我有了更高远的目标。这话恰如,“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的志向与承诺,这样的精神激励着我奋发图强……
而令我更对你有更深一层认识的是你的柔情,“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这是你对爱情的执着与坚贞吧!你有着不同的想法,不同的身份,同时带给我不同的感觉。而我最喜欢的是你的爱国热情与面对逆境更加自强的意志!而这些特质恰从你的诗词中表现的淋漓尽致。
你那句“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为何让我感到一丝忧愁,你是想到了周瑜的伟业了吗,还是担心当时的国家?你那句,“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与“会挽雕弓如满玉,西北望,射天狼。”让我察觉你的爱国热情与想要报国的衷心。
你的善良――“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你的淡然――“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去任平生。”你的豪放――“大江东去,浪淘尽。”都让我看到一个真实的你,独一无二的你。因为你那与众不同的率真天性已深深烙印在无数人心灵深处。在艺术历史茫茫的进程中,你的丰碑镌刻着你追寻的目标。这些亦是我所喜之处。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篇2
?苏东坡传》主要讲:苏东坡从小聪明,21岁就中了进士。他写的诗一向乐观旷达,就连皇上看了,也惊得忘记吃饭。可是,就因为苏东坡的诗好,受到了他人的诬陷,被关进了大牢。幸好他命大,在皇上举办大型活动时被放了出来。之后苏东坡被分别贬到密州、徐州、黄州、常州等地区做官,一声历经了无数风雨,可苏东坡还是乐观、旷达对待。至今,苏东坡这个名字永远留在我们的记忆中。
有一次,苏东坡被关进大牢后,他告诉儿子:以后送饭时,有菜有肉是没事,如果送鱼,就是要砍头了。有一次,儿子有事,让一位朋友给苏东坡送饭。却忘记告诉朋友别送鱼。朋友为了让苏东坡吃好点,送了一条鱼。苏东坡一看,以为要砍头了。可他也没有惊吓无比。还是一副乐观的心态。这一点我很佩服他。遇到什么事都有平静的心态。我真不知道他怎么做到的。可我和他是反的。我一遇到大事,就会发火、着急。不知怎么办才好。所以,我想学习苏东坡的乐观旷达。
想变得乐观旷达,就要做对比。有一次,放长假时,作业特别多,我担心写不完,一回来就生气,发火,不想写作业。结果,开学的头一天才把作业写完。可是,如果乐观旷达,作业多我也不怕。我回到家马上写作业,一天尽力而为,能写多少写多少,开学总能写完。这样,心里又高兴,又能快快写完作业。多好呀!所以,我要变成乐观旷达的人。
其实,我现在已经开始心如所想了。比如说:当《青鸟》童话剧导演很难。但我还是坚持走了下来,也没一句怨言。我为我的进步鼓掌。
我希望我以后能更加变得乐观和旷达。苏东坡这个名字我一生也不会忘。他的人品、道德、思想令我佩服。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篇3
小时的我,不知为什么,可能是因为嘴馋吧,别人一提的苏东坡这位大师,我就不由自主的联想到了一道可口的名菜??东坡肉。那时喜欢他,就因为这道不知与她有没有关系的菜。那时的我幼稚、无知,通过读了这本书以后,我才开始了解他,了解了一位世人称赞、推崇的伟大人物。
苏轼,宋仁宗景?三年十二月十九日出生,于徽宗建中靖国元年逝世。苏洵之子,字子瞻,号东坡,其第苏辙,字子由,父子三人占唐宋八大家中三席之地。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黎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是瑜伽术的修炼者,是士大夫,是皇帝的秘书,逝世饮酒成瘾者,是心肠慈悲的法官,是政治上的坚持己见者,是月下的漫步者,是诗人,是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这些是我了解的苏东坡的一些文学常识。的确,就像书中所言,要了解一个已经死去一千多年的人,并不困难,因为他的一切在我们的眼中已成定数,他的命运如何,他遇事时如何处理,以及他的一些秘密,都已显现在我们面前。但了解一个人,不仅是在表面上,最重要的是了解他的精神所在。
苏东坡感受敏锐,思想透彻,作为勇敢,决不为本身利益而动摇,也不因俗见而改变。他并不精于自谋,但却富有民胞物与得精神。他对人亲切热情、慷慨厚道,虽不积存一文钱,但自己却觉得富比王侯,这正是“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吧!
酒,好像是古代文人的莫逆之交,几乎每一位都性嗜酒,如:李白、陶渊明、杜甫……数不胜数,所以,苏东坡也不例外,他也饮酒自乐,在微醉未醉之时,有作文自娱。他的诗词文章,都是自然流露,顺乎天性。这样高尚的精神有谁不喜欢,有谁不向往,我想,这也正是他受中国历代那么多人热爱的.理由之一吧。
苏东坡,一个历代以来的多才多艺的天才,他超于的不仅是文学,更是生活态度、处事方法的超越。作为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是永恒的精神在刹那间存在躯壳之中的形式,所以他生活的轻松、自在。
天才苏轼,全才苏轼。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篇4
还记得瞿boss说要读《苏东坡传》,然后我没读。这是背景。我可亲可敬的母亲到学校找班主任的时候,说她自己在读,结果被瞿boss狠狠地讽刺了一顿。所以,我就读了。
当然,那么厚一本书,那么多章节,自然不可能一一有感而发,也许是读前半部分比较认真,就大部分谈前面的了。
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再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当然,这句话给我的印象最深,后面还有许多的评论,我也就不一一打上去了。不说李白和杜甫的评论,苏东坡的评论我还是觉得比较不错的。一生的才华,经历坎坷,可以说是一个典型的宋代读书人的一生,这也是我们读它的原因,当然有生动形象这一方面,也是了解宋的一个途径。
当然,苏东坡和王安石之间的事情那是不得不提的。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但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道底,在于苏轼面对邪恶,面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在他看来,只不过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生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他决心争论变法,可见他永不放弃的性格!
无论是荣居高位,还是落魄南荒,苏东坡给后人的印象,或潇洒出尘,或安静自守,或童趣未泯。我的老师是对苏东坡的印象不错的,当然我也是。读完这本书,当然有些累,但也感觉了解苏轼了。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篇5
在林语堂笔下的苏东坡,可谓是几千年来才一出的奇人,他曾这样评价文坛的巨子:李白,一个文坛上的流星,在刹那之间壮观惊人的闪耀之后,而自行燃烧消灭,正与雪莱、拜伦相似。杜甫则酷似弥尔顿,既是虔敬的哲人,又是仁厚的长者,学富而文工,以古朴之笔墨,写丰厚之情思。苏东坡则始终富有青春活力。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厚和厚道,并没变得尖酸刻薄。
纵观苏轼的一生,在才华毕露的背后,几度升迁的辛酸却仅有他独自品尝。他一生为官,一生清廉,一生都在和大文豪、大政治家王安石斗智斗法。至于王安石的变法究竟是对是错,我们暂且不管,但要和当朝的得宠人物、位高权重的宰相相逆而行,用一颗博大的心斗那种善于剪除异己,心胸狭窄的小人,在封建的宋朝,也许真的是需要一番勇气的。类比苏子由——苏东坡的同胞亲弟,在才华上,可能不及苏轼的十分之一,更或是百分之一。可是他一生平平安安,妥妥当当,官职也扶摇直上,最终也能够安享晚年。说到底,在于苏轼应对邪恶,应对错误,有敢于提出、敢于批评的态度。也许富贵荣华、安宠荣辱在他看来,只可是是一己的私欲,这是十分卑微的事情,他的人生,他的奋斗目标是定位在百姓身上的,他的双眼,更多关注的是他们的愉悦或是疾苦。只要他认为变法脱离了实际,与救百姓于水火发生了抵触,他就要反对到底,甚至于在他管辖的州府里,这些所谓的强国措施他概不搭理。
虽然苏轼的人生道路上有许多的泥泞,可从他的诗篇,他的文章,以及他的生活见闻中能够发现,他的人生态度是乐观、是进取向上的。即使是双足深陷的时候,他依旧能唱着小调,邀上三五个知心的朋友,享受生活的完美。他为妓女提诗,他和和尚趣谈,他为百姓求雨,他四处游历。苏东坡的诗词良篇里,即能写出《赤壁赋》这样恢弘的文章,也能写出天涯何处无芳草这样富有深远意义的诗句。
用林语堂作结时的话说: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可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欢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用我自我的话说就是:苏东坡已去,其浩然之正气,必当永存。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篇6
岭南是天涯、域外,历代犯官被贬谪的地方。苏轼的政敌想从精神上、物质上折磨打击他,进而从肉体上消灭他。但是他不仅活着,而且快着,“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这是让他的政敌无可奈何的地方。他们已经给了他仅次于杀头的惩罚,他们期望看到他痛苦不堪,看到他凄惶倒下,看到他低头认输,可是没有。在这场心里、人生博弈中,失败的是他的政敌,他们高高在上,权倾天下,操纵别人命运,却无法击败苏轼。
苏轼被贬到岭南的时候,已经六十岁了,去岭南之前,他就为自己安排了后事,决心埋骨岭南。但是,苏轼在岭南那么艰苦的环境里没有死,这得益于许多方面。我觉得有以下十个原因:
一、性情豁达。苏轼有一种天真纯朴的心态,在任何艰苦的环境里,都能乐观地活着,此心安处是吾乡。在被贬的途中,美丽的乡野,动人心神的急流高山,他都充分欣赏。过大庾岭,更是一扫沉思俗念。他以第一个牺牲者的身份,横越中国南部巍峨雄伟的山脉,受难中却有一分卓然不群的优越感,真可谓“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
二、务实。苏轼做官的时候,治理西湖,成就了苏堤春晓,三潭印月等美景。在黄州生活困窘的时候,他彻底放下了文人士大夫的架子,使自己变成了一个地地道道的农夫,在黄州东坡亲自种地,自给自足。在儋州,他把儋州当成了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在那里办学堂,介学风,以致许多人不远千里,追至儋州,向他学习。“沧海何曾断地脉,珠崖从此破天荒。”人们把苏轼看作是儋州文化的开拓者、播种人,对他怀有深深的崇敬。
三、心中无恨。苏轼固然以其强烈的名士本色,坦直无畏的言论得罪了很多人。就像他自己说,一发现什么事情不对,就像在饭菜里找到个苍蝇,非要唾弃不可。但是,他向来对事不对人,不曾在心里有真正的有敌人。他只是遵循了自己的为政原则,较量利害,参用所长,不追随不盲从。他和王安石政见不同,但彼此相惜,文学艺术上引为知音。对把他一路貶到岭南的章淳,他在章淳遭贬说“某与丞相定交四十余年,虽中间出处稍异,交情固无所增损也。闻其高年,寄迹海隅,此怀可知。”即使对把他从岭南屋里赶出去的董必,他也最多是写一篇寓言嘲弄一下而已。
四、心悯天下苍生,不以己悲。他做官一直为百姓而抗拒朝廷,为宽免贫民的欠债而向朝廷恳求,必至成功而后已。在杭州有权利做事的时候,他抗洪、灭蝗、救孤,办安乐坊医院。他在惠州失去了做事的权力的时候,他关心民众疾苦,尽量用自己的影响力,写信给自己做官的朋友做实事。
五、天下到处皆朋友。苏轼就性格而言,适合做朋友,他善于发现美,创造美,总是让生活微笑着继续,他自己有乐观的心态,也影响周围的人。他的文章让人爱看最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让读者快乐。他自己说,上可以陪神仙皇帝提建议,下可以和贩夫走卒僧侣交朋友。在贬谪地无论黄州,还是惠州、儋州,他都和当地百姓打成一片。他始终受到中下层官吏民众的爱戴。
六、幽默风趣。他弟弟个子高,但住的房子低矮,他写一句诗打趣“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惠州他无钱买肉,只好买别人不要的骨头,他发明了“火烤羊脊骨”,他说会让那些等着啃骨头的狗很不高兴。
七、苏轼重视养生。他一直练瑜伽锻炼身体,他的身体很好。他自己总结了关于长寿的几句话:一曰无事以当贵。二曰早寝以当富。三曰安步以当车。四曰晚食以当肉。
八、善于创造发明,提高自己的成就感。苏轼在黄州时,因为贫困,买无人看好的猪肉,用小火,少着水的方法烧制“东坡肉”,发明美食,他自己烙“东坡饼”,自己制酒,自己研究草药,他自己嘲笑自己“自笑平生为口忙。”
九、向佛。他第一次经历乌台案后死里逃生,他想寻找心灵的宁静,于是转向宗教。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
十、书画怡情。他恰恰书画钻研是古今大家。
岭南非常艰苦,像苏轼自己说的那样“食无肉,病无药,居无室,出无友,冬无炭,夏无寒泉……”苏轼凭着自己的坚忍、豁达、了悟、勤劳、悲悯、幽默、随遇而安、与人为善,使他无论走到哪,都受到欢迎,他最后安然度过了岭南贬谪的岁月。儋州留下了苏轼的许多踪迹,东坡村、东坡井、东坡田、东坡路、东坡帽等等,回归常州,人们像欢迎英雄凯旋一样欢迎他。
“此心安处是吾乡”使苏轼成为人生的赢家,他的苏堤春晓,三潭印月,造就了人间天堂,美如西子的西湖。他的“东坡肉“”东坡肘子”,至今是一道招牌菜,他诗词歌赋里的爱与情怀。他的气质,他的生活,就犹如跳动飞舞的火焰,不管到何处,都能给人以生命的温暖。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岭南万里不曾死的何止是他的血肉之身?他心灵的喜悦,思想的快乐,一刻不曾死去,一如他的文章,他的书画,他的美食,他的故事……一道万古不朽。
寒江雪,本名朱秀娟,1969年出生,高中毕业,北京市密云区人,是一个最普通的服装厂女工。20xx年7月开始学写诗文,作品主要发各网络平台。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篇7
最近,读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愈发喜欢苏东坡和他的诗。他的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漫长的流放中度过,但他始终有一颗豁达的心,这最令我佩服。
提起苏东坡,或许大家并不陌生。“眉山出三苏,草木为之枯。”说的就是苏洵、苏轼、苏辙。三苏里,我最喜欢的就是苏轼,苏轼以东坡自居,所以后人又称之为苏东坡。苏东坡一生起起落落,乌台诗案让他跌落谷底,黄州务农的辛苦,惠州的惨淡,海南的缺衣少食……但他总能苦中作乐。闲暇之时,游历于山水之间,广交天下有志之士,创作了一首又一首脍炙人口的佳作。
我喜欢他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祝福;也喜欢《定风波》中“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乐观;更喜欢《江城子·密州出猎》中“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的豪情。
才华横溢的苏轼还是个地地道道的美食家。他被贬黄州时,用自己独特的方法做的“东坡肉”,特地把这道菜谱编成顺口溜的形式,以方便人们记忆,以至于现在这道菜还十分有名。他对生活的乐观,对做菜的喜爱,对此可见一斑。也正如书中所说,正是这乐观的精神,让他在郁郁不得志的时候,也能抵御负面情绪的侵袭。
书中还写到,苏东坡和他的弟弟苏辙感情深厚,二人曾有“风雨对床”的约定。正是这般亲情,维系着兄弟俩,让他们同甘共苦,伴他们走过风风雨雨,共同面对困难和挫折,荣耀和掌声。还记得兄弟俩第一次分别时,东坡这样描述他们分别时的复杂心情:登高回首坡垅隔,惟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裘波,独骑瘦马踏残月。以至于后来,为践行风雨对床之约,三番五次想要从仕途中退出,享受兄弟相处的喜悦。
苏东坡是一个传奇的存在,他写出了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千古华章,他的豁达开朗、乐天知命的人格魅力影响着我们每一个人。
林语堂苏东坡传读后感7篇相关文章:
★ 科比传读后感7篇
★ 巨人传读后感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