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素材的积累是作文写作中不可或缺的一环,作文的素材可以从生活中汲取,也可以通过阅读书籍获取,下面是好文档范文小编为您分享的北京的胡同作文6篇,感谢您的参阅。
北京的胡同作文篇1
人们常说北京那是“著名的胡同三千六,没名的胡同赛牛毛。”
北京的胡同也确实如俗语里说的这样,大大小小、各式各样的胡同还真不少,胡同有宽窄、长短、大小之分,叫法也不同,有的叫胡同、有的叫巷;胡同都是以居住为主,也有商业化的和功能型的,比如“功能型的”车辇店胡同为明清两朝皇帝祭孔时停放车辇的地方;“商业化的”南锣鼓巷是当时有名的富人居住区。
最有趣的就是胡同名字的由来,如黑芝麻胡同原名“何纸马胡同”,因为这里曾有一个姓何的人以糊纸马这一行业为生而得名;寿比胡同原名为“臭皮胡同”,只因此胡同有一熟皮作坊而得名。
走进胡同,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许多有趣的名字,还可以看到许多历史,比如方家胡同里的循郡王府、秦老胡同里的清内务府总管明善的.“绮园”、沙井胡同里的清内务府大臣奎俊的宅邸;还有名人故居,如后圆恩寺里的茅盾故居、雨儿胡同里的齐白石故居,还有细管胡同里的作曲家田汉故居等,这些都仿佛让我置身于历史的长河中,所以封胡同为“历史见证者”也是当之无愧的!
看啊,胡同是多么有意思呀!光这几点就能让人足足品味了。改天有空,我还要去胡同里好好遛遛,品味品味北京胡同里的韵味,去看看胡同中的历史,探索这些人物背后的故事。
北京的胡同作文篇2
穿过熟悉的天安门,驶过600年历史的故宫,我们就开到了这次的目的地-大江胡同。大江胡同有非常多的四合院,每个四合院里都住着不同的人,老师让我们去观察并且做采访。
我鼓起勇气去敲了第一家的门,但是被拒绝了,不过我并没有放弃,我去到了第二家敲了一敲门,出来的是一个老爷爷,他热情地邀请我们进去。老爷爷年纪很大了,头发已经花白。老爷爷说因为这个房子要重装,现在正在铺水泥,我们只能踩着一条独木板,小心翼翼地走进了四合院。
这是我第一次去到有人居住的四合院里,想象中里面会是非常漂亮、高端、大气,可是在我眼前的是座破败不堪的院子,一边是快要倒塌的房子、凹凸不平的墙上爬满了爬山虎,另一边是新建的房子,与旁边的老建筑形成鲜明的对比。只有院门和围墙还保存完整。院子里有一个遮阳伞,还放着沙发供人休息和聊天。
住在这里的是一个姓杨的爷爷,还有他的夫人。杨爷爷说他就出生在这里,一辈子都没离开过四合院,他们已经在这里居住了70年。“70年!”我在心里感叹道,“好长的时间啊!”
杨爷爷告诉我们说,这个院子快要拆迁了,住不了几年了。我问爷爷“房子要拆迁了,您会舍不得吗?”爷爷说当然会啊,这是我从小到大生活的`房子,里面是我一辈子的回忆。我想如果换做是我的话,我肯定也会非常难过。爷爷奶奶还给我们看他们孙子们的照片,不知道他们长大了也还会记得爷爷奶奶生活过的老胡同吗?
我猜想以后这个院子可能会变成我们现在所居住的楼房,如果我是城市规划师的话,我会把这些胡同都保存,再把有缺陷的部分都修复好,再请这些居民们回到自己的家中来住,没有这些居民,胡同也就没有了灵魂。
北京的胡同作文篇3
“卖冰糖葫芦啰!卖冰糖葫芦啰!”听到如此的吆喝声,你会不会想起大街小巷,与那些把大街小巷就串联起来的北京胡同?
很有幸,春假期间,我跟随旅游团走进了北京胡同。看上去一般的巷子,可是假如你仔细去品鉴的话,就会发现其浓厚的人文底蕴。北京的胡同,有数百年的历史,胡同里的四合院,大多数建于清朝初期,规模宏大。轻轻触摸每一块砖,每一片瓦,好像都能感觉到穿越历史时空而来的那种神秘气息。
胡同,也叫里弄或巷,用于联结不一样的居民区或四合院。其中的南锣鼓巷,是一条很著名的胡同,在北京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天天晚上都是人满为患,巷子里头儿卖的风铃、镜子、手镯、手链等等小玩意儿,业务好得不能了。北京烤鸭、涮羊肉、爆肚、炒肝儿、炸酱面等等北京特点小吃在这儿也均有卖,整条胡同飘着阵阵香味,让人垂涎三尺。
我比较喜欢的有冰糖葫芦和涮羊肉。冰糖葫芦甜甜的、酸酸的,外酥里嫩,很可口!涮羊肉味道微咸、肥肉几乎没,嚼感十足,越涮越美味!
我曾想,一条一般的巷子是怎么样流传至今的`呢?或许,是大家喜欢这儿丰富多彩的玩意儿,或是这儿美味的小吃。或许,大部分人喜欢这儿是由于这里的热闹氛围,能带给大家留下深深的回忆。或许,这就是胡同里那小小的狭窄地儿的奇妙之处吧。
行走在北京胡同,亲身感受悠久的历史文化,体验难以用文字来描述的奥妙,实在过瘾!
北京的胡同作文篇4
北京的胡同,星罗棋布,早就听说北京有名的胡同三六千,无名的胡同似牛毛.
想象中的北京胡同,是静谧、整洁、和谐和安详的。当我进入胡同区,坐在人力三轮车上,伴随着清脆的铃声,穿梭在齐整的四合院中却少了这种感觉。
北京胡同之旅是从北京最早的胡同烟袋斜街开始,除了古旧的凸凹不平且积满泥水的青石板证明着它的历史,两边的房屋则丝毫看不出岁月的沧桑。房屋虽极力想保持古朴的风格,但看起来格外别扭。家住与店铺混杂着,嗡嗡的苍蝇肆无忌惮地戏虐着墙角的垃圾。
穿过了烟袋斜街进入胡同区,才慢慢地找回了一点感觉。午后的阳光照在胡同里几棵稀疏的杨树上,又从叶隙间漏下来,在地上形成斑驳的光影,鸟儿、蝉儿似乎也不忍打破这份宁静,默默地不做声。远离闹市的胡同,有种清幽,仿佛隔市般。没有地图,只知道所有的胡同都“透气儿”,也就不管那么多了,瞎走。也正因这样,才令胡同之旅惊喜不断,充满趣味。
北京的胡同宽狭不一,宽的敞亮,狭的幽深.最狭的胡同数前市胡同,最狭处仅有40厘米,仅能容一个苗条的人通过.北京的.胡同大来都只来知去,但也有弯曲迂徊的,有个叫九道湾的胡同,共有二十多个湾呢.我们参观的胡同,整个儿透出一股幽静、古朴的气息,为繁华的都市平添了许多古色香而又温馨、安静的韵味。有些胡同的地面用锓青砖或石块铺就,方方正正,像一块被削平的豆腐块,赤脚踩在上面冰冰凉凉的,让人心旷神怡。路边有的石板上布满了青苔,显得格外陈旧,充斥着岁月的痕迹.
傍晚的胡同则更有一番滋味。夕阳西下,天边的最后一抹霞光,照在各家各户的四合院里。人们纷纷搬出藤椅,拿着蒲扇到胡同里来纳凉,老人们闲谈着,儿童们嬉闹着,还真有些‘小桥、流水、人家’的味道。
北京胡同虽然经历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但是当我们走出胡同时,许多北京人还是不由地感叹到,北京的美都在胡同里了。
北京的胡同作文篇5
“有名胡同三千六,无名胡同赛牛毛。”人们常说,先有了北平,才有了老舍的小说。老舍笔下的北平是“有院子与树,不拥挤也不僻静的”,而在萧乾的《老北京的小胡同》一文里。从车夫到鸿儒,从小贩到茶客,每一个北京人的真实生活都在这弯弯曲曲的胡同里上演。胡同,就是北京人的精神家园。
我出生在北京长在北京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北京人,爸爸说他小时候住在西直门,妈妈说她小时候住在北长街,可惜我一出生就住在高楼里,然而在我上学前有幸住在了北锣鼓巷的一间小平房中,在那几个月里,我每天都穿梭在锣鼓巷周围的胡同中玩耍,算是对老北京的小胡同有了亲身的感受。
萧乾在书中这样描写道,胡同里从早到晚是一曲动人的`交响乐。大清早就是一阵接一阵的叫卖声。挑子两头是“芹菜辣青椒,韭菜黄瓜”,碧绿的叶子上还滴着水珠。过一会儿,卖“江米小枣年糕”的车子推过来了。然后是叮叮当当的“锔盆锔碗”的。最动人心弦的是街头理发师手里那把铁玩意儿,嗞啦一声就把空气荡出漾漾花纹。北京的叫卖声最富季节性。春天是“蛤蟆骨朵儿大甜螺蛳”,夏天是莲蓬和凉粉儿,秋天的炒栗子炒得香喷喷粘糊糊的,冬天“烤白薯真热火”。每一条胡同都记录着老北京人的真实生活,如此遥远却又如此真实。老北京的胡同不仅是北京人出入家门的通道,更是一座座民俗风情的博物馆,烙下了许多社会生活的印记。这北京特有的古老的城市小巷俨然已经成为北京文化的象征。
数以千计的胡同围绕在紫禁皇城周围,见证着几百年来紫禁城的朝代更替和兴衰荣辱,这一砖一瓦都承载着百年以来民俗的气息,这些胡同始终保持着古老的姿态,静静地守候在北京的一角,看着北京人一代代繁衍,观着北京城一步步的演变,这个数百岁的“老人”就是新、老北京的见证。
我非常喜爱北京的小胡同,更喜爱小胡同中蕴含的风土人情。我为自己生活在北京而自豪。萧乾的《老北京的小胡同》一书深刻地描绘出了积淀在胡同深处的文化,在此也向大家推荐此书。
北京的胡同作文篇6
翻阅历史的古迹,漫步在幽深的巷口,凝视着攀援墙头的枝束骨朵,扬鼻长吮北京街巷中流淌的故息。
沉吟良久,沧桑沉淀至满的墙壁早已斑驳不堪,墙皮向外翻出,诉说出千百年来经久不衰的回忆。门前盘头驻立,枭混拔檐,纹理阙起,龙盘凤据,彻彻底底地散发出威严与庄重,似乎能使人将门阙的古老抛之脑后,任庄严充斥灵魂。再一瞧,红木漆质大门安详又静谧,阳光透过槐冠打在上面,随风摇曳,荡漾出百年的沉毅,仿佛一壶陈酿的老酒泛出悠远绵长的酒香。
若是叩下门钹三两声,定会有老北京人开门热情问候。但向里张望并不会感受到四合院真正的韵味,方整耸立的影壁墙扯走了外所有来者好奇的目光。便是细细琢磨石洼般的影壁,都会让人拍案不绝。每当阳光准点的洒下点点光斑时留意影壁,便会感到一阵高亢宏伟的气氛,影壁也不再是挡视之物,而是一尊情怀缱绻的.艺术品了。
等到晨曦的阳光早已拉开一天的帷幕后,街巷中便鲜活起来,大街小巷走起了吆喝的小贩,嘴里念念有词;年纪大的街坊也开始走街串巷,倘使两位熟人撞在一起,就会听到久违的“来了您呐”。就在古时的府邸下,塑造出了一批批伟大的文学家,而每天他们的生活也就大抵如此吧。有谁能想到,如此传统的文化里,孕育了多少懵懂的心灵呢?
而且今再回到胡同,特别能注意到原先枝繁叶茂的老槐树,大多已伐去了高耸的树冠,如今的胡同,也变得更加的商业化。老北京们没有因此惘然,反而扩了钱锦,靓了衣襟。大家晨起散步,有头脑的街坊便摆起了摊铺,布满了老北京的小吃,外来的人们只有品了这些才会心满意足的归去,熟人吃好行了,便会笑着对掌柜的说:“舒坦!”
这等的和谐,也只有老北京胡同能承载的下吧,群居的人们无不享受这种和谐与自然。老北京胡同也在文化底蕴中交织着现代的繁华继续演绎着动人的旋律。
北京的胡同作文6篇相关文章:
★ 我在北京作文6篇
★ 北京秋作文7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