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是我们对书中人物性格和行为动机的思考和感受,通过写读后感,我们可以不断提升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更好地传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好文档范文小编今天就为您带来了《钱学森》读后感模板6篇,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钱学森》读后感篇1
今天,我读了《钱学森》这篇文章,钱学森是一位伟人。他非常了不起,他那崇高的爱国精神尤其令我敬佩。
钱学森1934年毕业去美国留学。他在美国享受着优厚的待遇,有富裕的生活和优越的工作条件,可他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他说:“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做的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多做点事。”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诞生了,钱学森又一次表达了他的思念祖国之情:“祖国现在是很穷,但需要我们大家——祖国的儿女们共同去创造。”钱学森不仅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当美国的高级将领不让他离开时,虽然他受尽了折磨,但他的决心一刻也没有动摇。终于,在周总理的关怀下,钱学森回国了,他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作出了巨大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读完《钱学森》,我若有所思,钱学森放着高薪的美国实验室主任不做,即使经历无数坎坷,却还要坚持回来报效祖国。从这里我体会到钱学森炽热的爱国之情。中国正因为有了这些人的奉献,才会有今天的繁荣昌盛。作为一名小学生,我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以钱学森为榜样,无论在何时何地都要胸怀祖国,把祖国和人民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发奋图强,努力学习,长大后成为祖国的栋梁,做一个对国家、对社会有用的人。
《钱学森》读后感篇2
在“五一”劳动节期间,阅读了《钱学森》,知道了钱学森是一位为中国两弹一星做出伟大贡献的科学家。
钱学森出生在辛亥革命胜利的那年,上小学时成绩名列前茅,谁也比不上他。由于成绩优秀,就直升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1929年秋天,钱学森考入上海交通大学,学校规定,如果每科都90分以上就可以免费,钱学森科科成绩都达到90分以上,迎来了师生门的赞叹声。不久,钱学森去美国留学,打破美国人瞧不起中国人的观念,并且成绩优秀,还担任美国高级顾问、教授,名扬天下。祖国解放了,新中国成立了,钱学森一心想回到祖国,报效国家,但他被美国政府无理扣押、监视了五年,最后以到外国讲学的名义,转道香港才回到祖国的怀抱,受到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热烈欢迎。回到祖国后,把自己的所有知识,传授给同事、学生。他的头脑储存的知识真是无限海量,丰富得惊人,并且都是当时世界上导弹制造的最新知识,有近程导弹、中程导弹、人造卫星等知识,是位了不起的科学家。
我感受到当中国的运载火箭腾空而起的时候,当中国研制的导弹准确命中目标的时候,都会想起两弹一星的前辈们。
钱学森——让我们的航空事业更伟大,连创奇迹!
我们要向钱学森学习,从小学好文化知识,树立远大理想,热爱祖国,长大为祖国做贡献。
《钱学森》读后感篇3
我今天读了一篇关于钱学森的文章,这篇文章是记者采访钱学森的儿子钱永刚的一篇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就是谈了钱学森在儿子眼中是什么样的啊,还有钱学森怎样工作的,钱学森小时候是怎样学习的。最近10年,钱永刚投入了大量的精力,策划出版有关钱学森的书籍,帮助筹建上海交大“钱学森图书馆”,参与拍摄钱学森的专题片、举办钱学森生平图片展,协助西安交大、清华大学办“钱学森班”等,使钱永刚对父亲有了更深的了解……
钱学森晚年有一次跟钱永刚聊天时说:“那个时候工作特别忙,压力也很大,就顾不上你了。”钱学森1955年10月回国,当年钱永刚7岁。“回国后我跟父亲在一起的时间很有限。”钱永刚说,小学六年中,一到四年级是走读,五、六年级住校;初中三年是走读,高中是住校。“父亲对我的教育,可以说是‘不教育’。从小到大,他对我的功课基本不管。”
我觉得钱学森不是不关心自已儿子的学习,而是自己根本没有时间来关心。钱学森第一次回国的十年,正是自己风华正茂的十年,但他并没有把这十年留给自己,让自己好好的来生活。他却把这十年给了国家。为国家怎么怎么样。在这十年里,钱学森和他的同事们用10年时间把导弹、火箭搞成了;又过了几年,把卫星做成了。钱学森那时承担着非常大的压力。那时候和现在是天壤之别,现在科技发达,但那时候国家就那么点钱,又要做成那么大的事,只允许试一次,一次就得成功。这样钱学森就累了,方方面面都得考虑得很周到。为什么后人这么敬重‘两弹一星’的功臣?就是当时的环境和条件远远不能和现在比,完全是凭着他们的智慧、勇气和奉献‘拼’出来的,不是‘试’出来的。“
我读完这篇文章才知道,原来闪亮的名誉下,还有这么心酸的历程。
钱永刚说,“人们对他的敬仰,除了对他成就的尊敬,就是对他自强不息的精神追求的一种赞叹,一种佩服。”
今日,我们学习了《钱学森》这篇课文,感触颇多。
这篇文章介绍了钱学森的地位与价值以及他的爱国情怀。钱学森1934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之后赴美留学,师从冯。卡门教授,成为他的得意门生与助手。钱学森在美国享受着我们所向往的生活,但他并没有满足,他一向想回国,他认为他是应当回去的。可是,他的回国路受到种。种阻挠。最终,他经过五年的漫长岁月后,在周恩来总理的关怀下回到了自我的祖国。
我觉得,钱学森是一个热爱祖国的科学家。不管在美国的生活有那么富裕、工作条件有多么优越,但他不被这些诱惑所迷惑,他经过重重阻挠,最终回到了他的祖国。我们要学习他热爱祖国、为祖国做贡献的精神。我们要好好学习,做一个像钱学森那样有才华、有知识的人,为祖国做贡献。我们不管到哪里,都不能忘记自我的祖国啊!其实,在我们生活中,也有许多热爱祖国的人,如詹天佑、巴金、姚明等。有一次,记者问姚明:“你什么时候回美国?”,姚明立刻纠正:“是去美国,回中国,而不是回美国。”一个“去”,一个“回”,就足以看到一个人的爱国情怀。我认为,热爱祖国是我们必须具备的品质。歌声中唱到“爱祖国,爱人民。”显然,热爱祖国是我们所要具备的最基本的品质。
我们要热爱祖国,好好学习,为我们亲爱的祖国增添光彩。
看完《钱学森》这篇文章,我的心里像打翻了五味瓶,酸甜苦辣咸五味俱全。我佩服钱学森对祖国的热爱,我厌恶美帝国主义的霸道,并且我也深深热爱着自我的祖国。
在中国解放不久之后,四十多岁的钱学森回到了中国。在回国前,因为他掌握着很多高科技,美国不让他轻易离开回到自我的祖国。虽然钱学森在美国,可是他却一向心系祖国。经过祖国方面付出的不懈努力,钱学森最终踏上了回国之路。钱学森回国后,为我国运载火箭、导弹的研制和发射做出了卓越的贡献,被誉为“中国导弹之父”。
看完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钱学森这种对祖国的热爱与奉献所感动。一个多世纪以来,你的精神深深地感动着无数正直的中华儿女。我把你作为我的榜样,并为之不断努力。或许我长大后可能没有你那么大的成就,可是我会为祖国的发展贡献属于自我的那份力量。
钱学森爷爷,我想如果你还活着的话,必须会对当时你的所作所为倍感自豪,更会为有这么多的后继者把祖国建设得如此繁荣而欣慰的。
?钱学森》——一篇令人难忘的文章。
他,是一个刻苦学习的中国人,从美国留学克服许多困难回到祖国,带来了高科技技术;他,是“火箭之王“”“中国科制之父”;他推进中国两弹进程提早至少20年;甚至在他老年时还挑战了新的科学领域-系统工程。你知道他是谁吗?对的,他就是我崇拜的钱学森!
钱学森,是出生在上海,他有个爱国,有知识,正直,宽容的父亲和传统,亲切,包容他的母亲。小时候的钱学森虽然爱玩,依然对知识充满着好奇,无论是画画,音乐,还是科学知识。钱学森喜欢提各种各样的问题,因此他也得了个雅号:“小问号”。对知识的求知欲,随时随地如磁铁一般吸引着钱学森。父亲经常告诉他“唯有科学,方使祖国强大”,钱学森努力刻苦地学习,下定决心为了用科技武装头脑,用科技振兴中华,改变祖国面貌。我也要学习钱学森爷爷这种用知识来报效祖国的精神。打开新闻报道,现在我国有10亿多的人打完了中国科研人员研发的中国疫苗,这就是科技的力量,也是这些医学科技人员的努力的结果!这是多么值得我们骄傲的事!
钱学森是个很有独特魅力的科学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钱学森在国内都是一直受到大家的青睐,但来到美国,就因为他是中国人,飞机制造厂不欢迎他。他的自尊心受到了强烈的伤害!但他没有退缩,他决定要用自己的能力和智慧让美国人看看:中国人是优秀的!他的谦虚的态度和刻苦勤奋的精神打动了冯?卡门教授的信任,并得到教授的指导。钱学森更加努力了,埋头苦干,奋笔疾书,书一本一本地读完,笔记也一本一本地写完。每天18个小时的学习时间,使得钱学森成了古根海姆实验室的一道风景。他那种如饥食渴,废寝忘食的精神让其他同学和老师都震惊和感动了。,他的学习态度和精神深深的打动了我!钱学森就是以这样的精神来学习研究,才能取得这样大的成就,成我们崇拜的伟大的科学家!
钱学森的爱国精神,激励了他不断学习,学成之后用科技改变祖国!不管哪里,什么环境下,钱学森都把不断学习,不断研究放在首位,克服一切困难,才能取得好的成绩!钱学森爷爷的精神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我们这一代,也要不忘前辈们的初心,好好学习,为祖国的繁荣强盛,为人民的安居乐业贡献一份力量!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6篇《钱学森的读后感》,您可以复制其中的精彩段落、语句,也可以下载doc格式的文档以便编辑使用。
《钱学森》读后感篇4
钱学森在20世纪40年代,就已经成为航空航天领域内最为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他同时也是20世纪众多学科领域的科学群星中极少数的巨星之一;钱学森也是为新中国的成长做出无可估量贡献的老一辈科学家团体之中,影响最大、功勋最为卓著的杰出代表人物,是新中国爱国留学归国人员中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建设者,是新中国历史上伟大的人民科学家。
今天就来讲述这位科学名人的一些故事:
钱学森的读书故事、一份96分的水力学考卷
在交大的图书馆里,珍藏着一份96分的水力学试卷,做这份试卷的人就是钱学森。在这样一份普通的试卷之后,却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
原来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品学兼优,各门学科都得90多分以上。
在一次水力学考试中,钱学森答对了所有的6道题,他的任课老师金老师很高兴,给了钱学森100分的满分成绩。但钱学森却发现自己答题时把一处符号“ns”误写成“n”了。
钱学森主动把这个小错误告诉了老师,老师也把100分的试卷改为了96分。任课老师金老师一直保存着他的爱徒的试卷,即使在战乱的迁徙中也一直保存在行李箱中。
在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再次回到母校的时候,金老师拿出了这份珍贵的试卷,赠予了母校。
这份小小的试卷也反映了一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学习、科研的一丝不苟、虚心诚实。
《钱学森》读后感篇5
最近,我读了一篇文章《钱学森》,它令我感慨万分。
刚刚36岁的钱学森在美国已经被聘为终身教授,参与机密的导弹研究工作。身处美国的钱学森时时刻刻都不忘记祖国。1949年10月1日,听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很高兴。就在此时,钱学森决定:返回自己的祖国,用自己的专长改变中国人的命运。回国的工作一切已经准备好了,可是美国政府阻扰了回国计划。突然,钱学森又被无理由拘捕,受着无休止的折磨,可钱学森就是不向美国政府低头。最后,在正直人士们的强烈抗议下,终于,美国被迫释放了钱学森,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祖国。
被聘为终身教授,权力、名誉、金钱都有了,这是多少年轻人的梦想。可是钱学森呢?却放弃了这一切,一定要返回自己的祖国,为祖国做出贡献。看看钱学森的回国计划,一波三折,受到折磨,但就是不向美国政府低头。
后来,钱学森获得了”两弹一星“的功勋,为祖国的导弹技术做出了巨大贡献。人们感谢钱学森对祖国的巨大贡献,但更赞扬他的对祖国的热爱之情!
在六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上学了《钱学森》这篇课文后,我深深地被钱学森那热爱祖国,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动了。
钱学森去美国留学深造,他心向祖国,放弃享有的优厚待遇,顶住美国政府的百般阻挠,历尽千难万险,终于回到祖国。回国后,他在极其艰苦的条件下,完成了中国第一颗导弹的研制。因为他的卓越贡献,被尊称为“中国导弹之父”。
掩卷沉思,浮想联翩,从新中国成立起,正是有像钱学森这样无数先辈和一代代建设者们,他们热爱祖国,奋发图强,甘于奉献,才使我们国家日新月异,欣欣向荣。
李四光迎酷暑,斗严寒,历经勘探,科学论证,一举甩掉了中国贫油国的帽子;袁隆平年复一年,日复一日,研制出高产杂交水稻,解决了世界粮食难题;更让人振奋的是,经过几代航天人的努力攻关,航天员乘“神舟”七号飞天,太空行走,圆满回归,成就了中国又一壮举。
我更加懂得:热爱祖国,建设祖国,要有甘于奉献的精神,更要有过硬的本领。我要刻苦学习,用知识武装自己的头脑。长大后,像钱学森那样——报效祖国。
读了《钱学森》这篇文章,我深深地被钱学森那热爱祖国,甘于奉献的精神感动了。
我读完《钱学森》这篇感人肺腑的文章,闭上眼睛,钱学森那光辉的形象挥之不去。为啦中国更快的发展,他放弃在美国的洋楼,充足的资金和先进的设备,从而使中国尽快的追上其他国家。
当我读到“当时,钱学森享受着优厚的待遇……一刻也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这句话时,我感受带很惭愧,钱学森抵制住美国的各种诱惑,回祖国效劳,我也是十分爱过的,我虽然谈不上位祖国效劳,但也可以从小事做起,爱唱国歌……
当我读到“留学生中有人权到……走向光明。”时,我感受到钱学森不觉得中国差,不怕苦,不怕累,而我呢,虽然不用做这种抉择,但却连最起码的考验都经受不住,还谈什么大事?
我从“此刻……建设祖国"这句话时我感受到钱学森心里时时刻刻都有祖国,把祖国放在心上。我也时时刻刻都把班级放在心上。有一次,有个同学出于好奇,偷了班级里的东西,被我发现了,他想我放他一马,但我拒绝啦,他要回啦班级财产。
“爱”这个字包含了中国在他心中无比的地位,包含了钱学森对祖国的喜爱……钱学森,中国的救星!
读了《钱学森传》后,我知道了钱学森是中国的火箭专家、导弹专家、“航天之父”和“导弹之父”而且还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拓荒者和奠基者,是“两弹一星”功勋奖攻获得者。
在他心里,国为重,家为轻,科学最重,名利最轻。5年归国路,10年两弹成,开创祖国航天他是先行人。
他刻苦求学名校,留学美国,36岁成为终身教授,5年被囚终归国。他克服各种困难,无怨无悔奠定祖国航天事业。
回国后,钱学森马上投身到研制导弹中,那时的中国导弹事业是一片空白。在苏联研究人员,被调走后,研究陷入了困境,在钱学森的带领下,中国的第一颗导弹终于总装圆满成功。
钱学森对我国航天事业的贡献世人皆知,钱学森的民族气节亦让人感动,在钱老无数的光环,近乎完人的背后,我们应该看到他勤奋好学民,踏实严谨,坚持不懈的精神,也应该看到他为了祖国的无私奉献的精神,还要看他热爱艺术,趣味高雅的情操,这正是我们现代的年轻人的缺少和值得反思的。
今天我们生活在和平年代,看到一个逐步壮大的中国,我们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我们没有经历过去的苦难,相比钱学森,他身处那样恶劣的环境依然忠贞爱国,坚持奋斗,自强不息,我们以他为荣,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爱国精神和拼搏精神,勤勤肯肯工作,踏踏实实做人。
以上就是一秘为大家整理的10篇《《钱学森》读后感500字》,希望对您的写作有所帮助。
《钱学森》读后感篇6
记得还在小学上学时,教师就会拿钱学森的许多小故事来教育我们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学好科学文化知识。那是还小,仅仅是记得钱学森是一位很了不起的科学家和教师的教诲之外,便无法从这小故事体会到更多的钦佩和感动。
当这位伟大的科学家、中国航天之父、上海交通大学的杰出校友因病逝世时,内心真切的感到悲痛之余,也不禁重温了那些藏在儿时记忆里的关于钱学长的故事。这些故事,让我深深为之感动。
一、一份96分的水力学考卷
在交大的图书馆里,珍藏着一份96分的水力学试卷,做这份试卷的人就是钱学森。在这样一份普通的试卷之后,却有着一个感人的故事。原来钱学森在上海交通大学就读时,品学兼优,各门学科都得90多分以上。在一次水力学考试中,钱学森答对了所有的6道题,他的任课教师金教师很高兴,给了钱学森100分的满分成绩。但钱学森却发现自己答题时把一处符号“ns”误写成“n”了。钱学森主动把这个小错误告诉了教师,教师也把100分的试卷该为了96分。任课教师金教师一直保存着他的爱徒的试卷,即使在战乱的迁徙中也一直保存在行李箱中。在上世纪80年代钱学森再次回到母校的时候,金教师拿出了这份珍贵的试卷,赠与了母校。这份小小的试卷也反映了一位世界著名科学家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对学习、科研的一丝不苟、虚心诚实。
二、克服重重阻碍艰难回国
上世纪40年代,钱学森就已经成为力学界、核物理学界的权威和现代航空与火箭技术的先驱。在美国,钱学森可以过上富裕的中产阶级的生活,然而,钱学森却一直牵挂着大洋彼岸的祖国。得知新中国成立的消息,钱学森兴奋不已,觉得现在正是回到祖国的时候。美当局知道钱学森要回国的消息后,自然不想放走,因为钱学森知道了太多最新最前沿的技术。在客服百般阻挠之后,钱学森终于回到了百废待兴的新中国。
回到祖国他迅速投入到工作中,从成功地指导设计了我国第一枚液体探空导弹的发射,到我国第一个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成功;从组织领导了运载火箭和洲际导弹研制工作,到我国第一艘动力核潜艇的设计制造,以及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的成功发射,他始终站在新中国科技事业的最前沿,突破无数科研难题,为新中国的航天事业做出了许多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的贡献。
三、钱学森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早在上世纪50年代,他就慷慨献出《工程控制论》一书的万元稿酬,资助贫困学生;80年代,他又将《论系统工程》中自己的那份稿酬捐出,用作研究经费。晚年,他先后获得两笔100万港元的科学奖金,也悉数捐出,情系祖国西部,用于沙漠治理。面对国防部第五研究院院长、第七机械工业部副部长、国防科委副主任、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科协主席等实权官衔,他没有向谁伸手,而是主动放手。即便美国曾多次邀请钱学森访美,授予他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工程院院士称号,但仍被他拒之门外,抛在脑后。他说:“如果中国人民说我钱学森为国家、民族做了点事,那就是最高的奖赏。我不稀罕外国荣誉。”
他曾说:“我姓钱,但我不爱钱。”他曾说“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管是什么大官,那些大官的待遇我一样不要。”他曾为自己定下了“不题词,不给人写字,不上名人录,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参加成果鉴定,不接受媒体采访”的原则。
这就是我们一代伟大科学家的金钱观、权利观、名利观。
附:钱学森的名??
1.爱国
“我的事业在中国,我的成就在中国,我的'归宿在中国。”
“在美国期间,有人好几次问我存了保险金没有,我说一块美元也不存。因为我是中国人,根本不打算在美国住一辈子。”
“我在美国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在做准备,为了回到祖国后能为人民做点事。因为我是中国人。”
2.风骨
“我姓钱,但我不爱钱。”
“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国家。”
3.治学
“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我认为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钱学森》读后感模板6篇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