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幅的长短不是衡量作文好坏的唯一标准,一个明确的主题能够使作文更有针对性和凝聚力,以下是好文档范文小编精心为您推荐的我喜欢历史作文7篇,供大家参考。
我喜欢历史作文篇1
“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这是流传千古的、悲壮的《易水歌》,这其中的情感虽然哀惋,但这悲壮却已酿成了一种磅礴之势,宛如蛟龙一般,盘卧在历史的长河中。今天,我循着这歌声,在历史的尘埃细细寻找,终于我在易水岸边看见离别的壮士那拉长的背影,那便是你,这位千古的刺客——荆轲。
你本与燕国毫无关系,但你却无法抗拒六国百姓在水深火热中的痛苦,无法抗拒历史赋予的使命。于是,你坚毅地步入虎穴,哪怕只是为了一个愚蠢的政治决定。不知你是否想起了田光的鲜血与太子丹的恳求。
秦王富丽堂皇的宫殿里,你镇定地献上数十座城池的地图,还有樊将军那依然温热的首级。似乎依照这样下去,就能像懦弱的人们希望的,在死亡与奴役中得到太平。
但是——
地图缓缓地展开,宛如一粒珍珠在贝壳中诞生。然而在地图的末端,却静静地卧着一把雪亮的匕首,你用尽全力,向着光明,也向着你心中的信念奋力刺去。
仿佛是你的宿命,淬毒的匕首未刺中秦王。就是这小小的偏倚,让这只展翅的鸿鹄跌进了历史的尘埃。秦王在恐惧与慌乱中仓促地拔剑,乘着暴怒毫无偏差地刺中了你。那雄伟的秦王宫里,留下了历史也无法浇灭的燃烧的热血。
残阳似血,红色泪珠肆虐在大地上,远方的天空中,似乎有几粒殷红的种子缓缓飘落。你走了,带着满是鲜血的躯体,在荒凉的乱葬岗里,小小的墓碑上,甚至没有你的名字。你的心跳被藏入大地,“咚咚,咚咚”,像是历史的车轮,转一下,又转一下。
啊!荆轲!你是追求真理的学者,你是人民民中的英雄,你是慷慨赴死的勇士。你没有孔子厚重的诗文,却用鲜血教会我真理;你没有关羽上千的美誉,却用生命实践了勇毅。你是一朵绚烂的花朵,用鲜血作花瓣,绽放在历史的画卷上。我将用鲜血和心脏,记忆你耀眼的勋章!
我喜欢历史作文篇2
三国时期,正值乱世,乱世出英雄,也出政治家、军事家。乱世中若想称霸一方,不仅仅靠武艺,还要会带兵。这就要让军事家出马了。江浙一带三国时属吴,吴王孙权手下出过好几位有名的军事家:张昭、周瑜、鲁肃、吕蒙、陆逊等,撇开前几位不论,光来看陆逊,他又是怎么用兵,大败蜀军的?
陆伯言这个人,前半辈子用关羽的话来说就是个书呆子,而后半辈子能成为史书中这样有名的一位军事家,大部分原因此他打赢了夷陵之战。
夷陵之战,火烧七百里联营,陆逊可谓用兵如神。他看得清局势,沉的住气,能忍。面对蜀军的步步紧逼,吴军也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时,陆逊却破天荒地下了一个命令:撤退。陆逊此时还未声名远扬,要说什么大功绩也只能是配合吕蒙大败关羽,在军中的威信也远远不及那些大将。那些将领一听撤退两字哪能服气,还不得直跳脚?打都没打就撤退,一撤退就完了,军心动摇,士兵都不想打了,这仗还会胜吗?陆逊却说无妨,我有办法让蜀军想打也打不动。将领还是不服,你一个书呆子能想出什么妙计。然而陆逊还真有办法,吴军一退,蜀军自然要追,你蜀军锐气正旺,我干嘛要撞这个枪口上?追个几百里山路,磨光你的锐气,蜀军疲于奔波,哪里还有力气打仗?
我喜欢历史作文篇3
我心目中的鲁迅是个助人为乐、爱国爱民、用笔战斗一生的革命家、思想家、文学家。
他的孙女周晔所写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回忆起的往事有谈论《水浒传》、笑谈“碰壁”、关心女佣阿三、救助车夫四件事,从而说明了鲁迅先生是一个为别人想得多、为自己想得少的人。从中笑谈“碰壁”最有趣了。让我来给你们讲一讲吧!
有一次,周晔在伯父家里做客,大伙正围着一起吃饭,周晔看了看爸爸和伯父的鼻子,说:“大伯,你跟我爸爸哪都像,就是有一点儿不像!”“哪一点儿不像呢?”伯父转过来,微笑着说。我仔细看了老半天,说:“爸爸的鼻子又高又直,您的呢,又扁又平。”“你不知道吗”?伯父摸了摸自己的鼻子,笑着说:“小时候,我的鼻子跟你爸爸的一样,也是又高又直的。”“那怎么——”“可是到了后来,碰了几次壁,把鼻子碰扁了。”“碰壁?”我说,“您怎么会碰壁呢?是不是走路不小心?”“你想,四周黑洞洞的,怎能不碰壁呢?”“哦!”我恍然大悟,“墙当然比鼻子硬得多,怪不得把您的鼻子给碰扁了。”看完这段之后,你是不是有感悟?特别是四周黑洞洞的,还不容易碰壁吗?这句话。我已经有感悟了,从中说明了鲁迅谈话幽默、风趣、搞笑,更说明了鲁迅恨当时旧社会的统治者,给劳苦大众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他迫切希望劳苦大众早日脱离苦海。
还有救助车夫一事能够充分说明鲁迅是爱国爱民的革命家。有一天黄昏,呼呼的北风怒号着,天色十分阴暗。街上的人都匆匆忙忙的赶着回家。父母亲拉着我的手去伯父家吃晚饭,在离伯父家不远的地方,看见一位黄包车夫坐在地上呻吟,车子扔在不远处。我们走近一看,车夫的腿下没有穿鞋,地上流了一滩血。“怎么了?”爸爸问道。“先生,没留心,踩到玻璃上了。”说着,脸上流露出了万般的痛苦。不一会儿,爸爸叫来了伯父,伯父一下子就帮拉黄包车车夫的伤口包扎好了……鲁迅做的好事不计其数,毛泽东曾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
我心目中的鲁迅是一个关心青年、忧国忧民、酷爱读书、珍惜时间的人。
我喜欢历史作文篇4
小时候,我就常听大人们提起李白。那时,我总要仰起小脸问大人:“李白是谁呀?他是好人吗?”大人总是回答说:“他是个非常优秀的诗人。”幼小的心灵从此就留下了对他的绝对崇拜,我觉得李白是那样的伟大,那样的神秘。
终于我也歪着小小的头,扬起嫩嫩的嗓音,像山坡上的小草在飘动:“日招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整天和山花野草结伴的我,蓦然闯进这诗的意境。
我长大了,上了初三,新的思想,新的观点俏然冒出新芽,虽然还嫩嫩的,可我终于大胆步入成年人心灵的深处,敢于评价他了。
人们都说,李白傲慢非凡,轻蔑权贵,对黑暗政治强烈愤慨。果真如此?在李白的《与朝荆州书》中,他不也对韩荆州歌功颂德吗?难道仅因一句“安能摧眉折是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便给他贴上了“轻蔑权贵”的标签?我的崇拜似乎动摇了,但细细琢磨我又有所开窍了。李白终于从我孩提时的“神”还回现在的“人”—有着普通的人历厉可寻的心迹。他自小怀抱济事的志愿,虽然因为自身的超烦的才智而凝聚成的狂放的豪气,但为早酬壮志,也不得不在权贵之间周旋,。可以说李白对“权贵”的所谓蔑视只是出于诗才自傲,壮志难酬的组合,是一种对凌驾于自身的权贵的反感,而不是对整个权贵阶层经过理性分析,认清它的丑恶鄙俗本质之后,居于更高一层精神层次的权贵的否定。他整日只是缅怀与对怀才不遇的感伤里“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应该说,李白是封建社会千千万万怀才不遇的文人之一。他的可贵在于无论外界如何残酷,也不能打灭他“天生我材必有用”的强烈自信。更不能淡漠他对明丽生活的欢悦和激情。这正是他的可贵之处。
对童年的我而言李白是梦,对现今的我而言,他是真。李白的才华是令我所崇拜的,他的强烈自信是我所缺少的,我应在谦虚好学,善于自荐的同时学习他良好的心态。
我喜欢历史作文篇5
古人不远,我喜欢的历史人物古人不远,我喜欢的历史人物
如果,你要是问我喜欢哪一个历史人物呢?我会滔滔不绝地给你说出好多好多,比如“智绝”诸葛亮,“奸绝”曹操和“义绝”关羽等好多好多,但我最喜欢的还是赵云,赵子龙!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先跟公孙瓒,后投袁绍。因袁绍不能知人善用,所以,子龙放弃高官厚禄,最后依附了刘备,后来成为刘备手下的一员大将,是“五虎上将”中的一员,后其死时,诸葛亮还哭泣曰:“吾痛失一臂矣!”。
现在我们提起赵云时,那可真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呀!手绰一支银枪,耍起来犹如梨花,飘若瑞雪呀!一把削削铁如泥的青虹宝剑,也是被他用的出神入化,神出鬼没,在百万军中取上将首级,就如同探囊取物一样的简单,真可谓是无人能敌也。不过,仅仅只有好武艺也是万万不可的,我最佩服他那一身过人的武艺和他的正直,忠诚,不图功名的品质,后人还为他谱写了一首千古传唱的《子龙颂》。
在我的印象中,赵云是一个沉默寡言的人,他所说的话,廖廖无几,但他听从诸葛亮的话,并且还有勇有谋。当年,在长阪坡,百万军中,出入自由,如入无人之境,还有在江是截下主人阿斗,这不是处处都表现了他的勇敢和智慧,还有胆识。先主刘备曾经称赞过赵云说:“子龙浑身都是胆!”所以我也要向赵子龙学习,学习他的智慧和胆识,但我更想学习他那精湛、过人的武艺!
虽然赵云没有关羽的傲慢,张飞的鲁莽,刘备的虚伪和诸葛亮的多智,但我就是喜欢他!
我喜欢历史作文篇6
张辽是三国时曹操的大将军,也是我最喜欢的三国人物。
曹操一般只给他很少的兵马,因为张辽经常以少胜多。张辽最有名的一次以少胜多的战事,是孙权十万大军来攻合肥的时候。那时张辽只有八千兵马,孙权却有十万。晚上张辽让士兵放火,自己又带了八百兵士在孙权营外埋伏好。忽然,孙权营里火光冲天,许多兵逃出来了。这时张辽带兵冲向残兵,孙权大败。后来,孙权退兵,走到一个芦苇很多的地方。张辽再次火攻,孙权的士兵全被烧死了。只有孙权自己逃出了大火。
张辽还有一次比较有名的战役。不是以少胜多,是用计杀了孙权爱将太史慈。那时太史慈发兵三万来攻合肥。张辽和太史慈前面几仗打成平手,双方都折了兵马。有一天太史慈派一个人进合肥,夜晚打开城门,让他攻进去。张辽早猜到他要用这招,让人把太史慈派来的人杀了,夜晚打开了城门。太史慈见城门大开,心中欢喜,第一个进了城。忽然城内万箭齐发,太史慈被乱箭射死。孙权悲痛不已。
几十年后,东吴士兵提起张辽,仍然个个吓得心惊胆战。孙权有一句称赞张辽的话,是这样的:“有勇有谋有义,真不愧为大将!”
怎么样,张辽真是一位智勇双全的大将军吧?
我喜欢历史作文篇7
“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这是后人对诸葛亮的赞诗,诸葛亮以其不可测度的智慧、鞠躬尽瘁的精神,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意志,虽大志未酬,依然成就一个千古传颂的人物。
的确,在中国古代许多杰出的历史人物中,诸葛亮是最为声名煊赫的。他是一个超越了他生活的时代,历代不衰、千古传颂的人物。他是一个突破了阶级界限,从帝王将相到市井平民,从文人雅士到白丁俗汉,众口界碑,妇孺皆知,受到普遍称赞、歌颂的人物;他是一个超越了地域限制,不仅在中国,而且在世界范围内广为传颂的人物。之所以这样,是因为整个三国的历史是与诸葛亮息息相关的,三国之局系因汉末之乱而来。
东汉末年,群雄并起,诸侯割据。孙坚、孙策占据江东,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在赤壁之役,曹操挥军南下,用意在于消灭割据,一统天下。而曹操的这个企图,却被诸葛亮给瓦解了,曹操兵败,无力统一,江东仍然保有其割据版图,诸葛亮和刘备方能借势构成鼎足三分的格局。
最值得回味的是这个格局早在诸葛亮高卧隆中,尚未出仕前已拟就。诸葛亮精熟时势,洞烛机先,其智不可测,而且这个大战略纯粹是要人在毫无凭借、毫无实力中,创造一种形势来。也就是说,是现实条件最差的刘备,诸葛亮一方主导了整个格局的发展。这种大智慧岂是小说刻意妆点渲染的“借东风”之类的小机巧所能及?
更何况那种“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的修养所给予后人的不只是断理之精、料事之明,更呈现了一种人格典型,予人无限之向往与敬慕。
综观诸葛亮的一生,亦不能不在向往之中,含有份惋之意,正如杜甫所说“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三国鼎立的历史格局,是诸葛亮自己构画的。六出祁山,北伐中原,则系尽力完成他对刘备的责任,以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这个情景构成了一种悲壮的美感,是孔子所谓“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类型。最终北伐未能成功,星殒五丈原,诸葛亮“死则死矣”,然而,他的忠贞、济世、敬业、至公、廉洁、谦虚等品格,无不成为后人学习的榜样。他对国家、对事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精神以及“澹泊明志,宁静致远”等身处世格,又不知影响了多少人。他的政治、军事才能,有不知被多少政治家、军事家所学习和借鉴……
我喜欢历史作文7篇相关文章: